随身携带二次元txt:孟子嫌弃妻子在家里裸身 孟母为何狠批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6:47

孟子嫌弃妻子在家里裸身 孟母为何狠批儿子

 在第一卷中,我用了一章的内容阐述了与孔子有关的女人,特别为大家介绍了南子。

到了战国,亚圣孟子的出现,无疑给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和孔子相比,孟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边新闻,和他有关的女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而另外一个是他的老婆。两点一线,标注了这位圣人的人生轨迹。孟子的母亲是孟子人生的主角,而他老婆是配角。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注意不是之一)母亲的生活。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他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据考证孟子出生在邹城郊外马鞍山下凫村。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据《天中》记载:“孟子生时,母梦神人乘祥云自泰山来,止于孟宅上空,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闾巷皆见五色彩云覆其居。”伟人出生时都会有些祥瑞这不过分,但是孟子出生时的祥瑞很有可能是孟母编造出来的,这并不是什么吹嘘,而是孟母对于儿子的一种期望,就像是许多望子成龙的母亲一样。

而孟母怀孕时,严守着古时先贤的规矩,前边我在《周兴三母》中介绍过周文王的母亲胎教的一些故事,而孟母完全效仿之。《韩诗外传》(注释1)就记载了孟母说的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出生了,是个健康的男孩,但是此时孟子的父亲却要远走他乡。原来孟激是个怀才不遇的士人(低级知识分子),他为光耀门媚,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

可是三年后,孟母得到的却是丈夫客死异乡的噩耗,从此,孟家没有了顶梁柱,而这个女人要独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从此在孟母的心中,她的一切精神寄托就是要培育自己的儿子成才,让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男儿。

我们今天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择校,花费很多金钱,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一个学习氛围好的环境。

本人从小上学自由散漫、吊儿郎当,家里又没啥钱择校,自然从小学到高中所上的学校都不是最好的,也理所当然的没有经历过那种最好的学习氛围。但是有一点我是承认的,就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些名校毕业的孩子比我的英语要好(本人大四才过的英语四级),就是因为人家天天都是纯英语授课,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较好的英语环境下。而我的英语老师要照顾大多数同学,不可能实现全英语授课。

这就是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求学历程的影响,很多望子成龙的母亲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选择最优秀的学习环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位母亲就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她就是孟母。

孟子幼年时候,住在墓地附近。孟子总能看见丧礼和埋死人的一些过程,便和周围的小朋友常常挖坑,假装埋人,以做游戏。孟母看见这种情形,长叹一声,说道:“这不是我们应该住的地方。”孟母带着孟子搬家了,常和孟子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们怎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孟轲要走?大家在一起玩得不是很愉快吗?其实连孟子自己也不大明白,不过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模仿和玩,很快孟子就忘了暂时的不愉快。

而孟母搬家到了一座集市的旁边,很快孟子又和周围的小朋友打成了一片,他们一拨人扮演商贩,一拨人扮演买东西的人,讨价还价,锱铢必较,都开心极了。孟母再次摇了摇头,看来这也不是我们能居住的地方。

孟母又将家迁徙到学宫附近,这样一来,孟子在游戏的时候,就学揖让进退等礼节。孟母认为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便定居下来,这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很多人质疑过孟母的做法,一个人的成功难道与环境的关系这么大吗?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什么角度去考虑,如果是从自己的角度上,我觉得更应该处于一个更为困难的环境中去磨炼自己的意志。

可是孟母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去考虑的,而且她要面对的是她年纪幼小,不知是非的儿子,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孟母重视孟子少时的环境是无可厚非的。

孟母作为一个母亲,真正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是因为她为后世的母亲们做出了表率。

首先她要面对的是拮据的生活,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幼小的儿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孟母要独立承担起这个家庭的一切。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唯一的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母每天靠织布含辛茹苦地为儿子积攒着每一文钱,但是年少的孟子却惹得母亲大怒,她把这些刚刚织好的布全部毁掉。

原来孟子从小就很聪明,但是聪明的孩子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贪玩。

孟子就属于那种一学就会,但决不再温故知新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孟母正在织布,便问道:“你学的咋样啊?”孟子随口说道:“凑合吧!”

孟母一听大怒,随手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嚓咔嚓,拦腰剪成两段。要知道,这布料可是孟家的唯一的经济来源(当时士阶层是没有地种的),可是孟母却把好好的布料剪断。

孟子害怕了,他从没有见过母亲发这么大的火,他知道母亲这是动了真火了,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哪错了。孟子惊恐地问:“为什么这样做?”

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我把织着的布剪断一样。做君子要想成名,必须要博学不能让人问倒,只有这样才能居住的安宁,活动也可远离危险。今天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要去服劳役,而那样就离祸患不远了。这个就像我们现在以织布为营生一样,如果半途不做了,那我们就会没有粮食吃了啊!而没有了吃的,女的少吃两口没事,而男人就会道德败坏,去偷去抢,然后被抓进监狱,服苦役!”

我敢说,孟母说的一大半孟子都没听懂,但是他知道了母亲的愤怒,还有就是他看见过那些被抓的小偷,他们的下场非常悲惨。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过是两种方法,吓唬和哄。孟母这段刚中带柔的叙述,让孟子对自己的学业再也不敢懈怠。

而孟子也很快有机会得到了名家的指点,当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孟子由邹城来到了曲阜。孔极看到孟子非常喜欢,他曾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孔极也把祖父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孟子,孟子继续发扬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埋头苦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领悟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终成一代名家。看到孟子成才,孟母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窘迫的生活,也随着孟子的成名而得到了缓解,这就像是成名的朗朗(钢琴家)和周扬(短道速滑冠军)一样,他们都曾经窘困,却又都因为成功而不再窘困。

这时孟子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了,孟母也为孟子选了一位妻子。孟子结婚了,可是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和谐。

孟子每次进入私室,都见到妻子裸袒身躯走来走去,孟子认为妻子不贤,所以就不再进两人的卧房了。孟子的老婆见到丈夫和自己如此见外,便去要求婆婆放自己回娘家。

孟妻说道:“妾听说夫妇之道,私室里是不应该相互避讳的。而现在我在房中裸露了一些,夫君就认为我堕落而不高兴,这根本就是拿我这个媳妇当外人。妇人之义就是要照顾好丈夫,现在夫君他要搬出去住,外人听来还以为是我不贤惠。我还是回娘家算了吧。”

婆媳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家庭生活的一大弊病,而孟母是最早做出这种良好婆媳关系典范的母亲之一。她没有维护自己的儿子,而是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儿子的那种所谓的正道思想。

“你说你的老婆不守礼仪,那好,礼仪之一,进门前要问问有没有人在,这是一种尊敬。上堂前,声音要故意放大,这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来了。入户的时候,不应该抬头,这是为了避免看到不该看的。现在你去了你们夫妻的私房之中,入户却不做声,你老婆裸体在内,你却看了个满眼,还说人家非礼,你这是哪家的道理?”

得,孟子一听,这是母亲挑理了,想想自己也确实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本来是想给妻子来点猛料立威,结果却把自己给绊倒了。孟子也挺识趣,去向老婆承认了错误,一件生活中的小插曲就这样被孟母轻易地化解了。这就是水平,清官难断家务事啊,可是能断家务事可就不只是清官了,绝对有水平。所以《烈女传》上说:“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上面的故事,作为一个母亲来说,只是她人生要经历的每一个阶段而已。

一个母亲是不是真正的伟大,在于她是不是真正了解孩子所想要的东西。而孟母知道孟子追求的是什么。

当初,我可以到外地去上一所更有名的大学,但我选择了留在天津上一所普通的大学,而一份外地的工作会使我得到比现在工作高四五倍的收入,但我依然选择留在天津,这是因为我的父母都在天津,这里是我的家。而我的很多同学都愿意出来闯荡,他们大多现在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比我混得强多了。

“父母在,不远游”和“好男儿志在四方”这两句话,永远是充满了矛盾的。不远游是为了孝道,而出去闯荡是每个年轻人的理想。

孟子就在这两难的选择中决定留下,他把自己的仕途选在了离自己家乡很近的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却不肯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总是摇摇头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而孟子选择留下是因为母亲,那个为自己含辛茹苦了几十年的母亲。

而孟子每天郁闷的表情让孟母有所察觉。她问儿子,为什么事情而担忧。孟子敷衍称自己身体不舒服。过了几天,孟子又长叹了一声,被孟母听见了。孟母又问儿子你为什么叹气啊?

孟子终于吐露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听说,君子应该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从我的政见,就不应该再侍奉他。听了我的政见而不采纳,就应该不再踏入这个朝廷。现在齐王不用我的治国理论,我想走,但是母亲您已经老了,经不起颠沛流离,不能跟我一起走啊,我是为这个事情在忧愁。”

孟母此时淡然处理了这一切,她说:“妇人的礼仪是什么?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而妇人应该遵从三德,也就是少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今天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我也老了!你应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而我应该继续遵守一个妇人的礼仪。”

很多现代女性都在批判孟母是个老思想,旧观念,试问今天女性的新观念有谁比她更伟大呢?

我感觉,孟母的这种任由儿子发展不想拖累他的想法也是非常具有现代意识的,和那些现在还在用养儿防老那种老思想看待生活的老年人相比,是那么超前。孟母的想法是无私的,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给了孩子所崇尚的事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母爱所能表达的了,母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私爱,而孟母的爱是一种博爱。

孟子走了,带着对母亲的不舍,他带领门徒游说各国,虽然他的结局和孔子十分相似,都没有能得到君王的认可。但是他做到了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这都是孟子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而这都与他那位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有着巨大的关系。就在孟子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孟母去世了,她归葬马鞍山。如今在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人捐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还有人出资在此建了孟母祠。

这是人民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怀念,她就像是标识,在孟子的不同阶段为孟子指出了前方的路,她又像是一支蜡烛,照亮了孟子的前程,却也烧干了自己。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临终前几年,突然对周围的人说,我昨晚梦见妈妈了,从季羡林的诸多散文中,我能看出他对于母亲的感情,我们虽然无从得知季先生早年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知道一位同样伟大的母亲也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季羡林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孔子说他常常能梦见周公,孟子呢?他是不是应该经常能梦见自己的母亲呢。

是,也不丢人。因为孟母并不比周公差多少!

注释1:《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而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本文摘自《稗官女史》,作者:尹剑翔,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