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英雄:不要低估中国向美国输出通胀的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08:17
不要低估中国向美国输出通胀的能力吴庆

中国向美国输出通胀的能力有多强?8月8日,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以“‘中国制造’中的美国成分”(The U.S. Content of “Made in China”)为题,发布了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忽略不计。报告作者Galina Hale和Bart Hobijn分析如下:

第一、美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2010年的进口金额只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大约16%,从中国进口金额只占GDP的2.5%。在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支出(PCE)当中,11.5%用于购买进口商品,主要是耐用品(占耐用品消费的1/3);其中只有2.7%用于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主要是家具和家用设备、服装和鞋。因此,输入性通胀对美国的影响不大。

第二、在美国居民为进口商品支付的11.5%的费用当中,只有7.3%支付给海外生产商,剩下的4.2%支付给了美国国内的运输、批发和零售企业。在给“中国制造”的2.7%的个人支出当中,只有1.2%支付给中国企业,1.5%留在了美国国内。换言之,美国居民为中国商品每支付1美元,有55美分支付给了美国国内的中间商。

第三、上文中的“7.3%”只计算了进口的最终消费品和服务,没有包括美国企业进口的半成品。如果把后者计算在内,那么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13.9%可以追溯到海外,其中1.9%可以追溯到中国。“1.9%”是基于2010年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比2000年的0.9%翻了一番,但是依然很低,不足以显著地显示会从中国输入通胀。

举例来说,假定中国2011年的通胀率是5%,那么即使中国出口商将价格上涨全部传递给美国买家,对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的影响也不过是5%的1.9%,也就是0.1个百分点。何况到目前为止,中国出口商还不能把国内价格上涨全部传递到美国。今年5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价格同比仅上涨了2.8%。

以上是来自旧金山联储的观点。作为静态统计分析,上述计算几近完美,可以暂时安慰美国公众,让他们不必太在意太平洋此岸中国的通胀和汇率变化。不过,在中国向美国输出通胀的所有渠道当中,至少有以下三条被忽略了:

第一、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的价格上涨。东亚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产业结构类似,出口相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价格趋同。至少在中国产品市场份额较大的领域,中国具有价格影响力,即中国出口价格上涨,将带动其他国家出口产品价格上涨。而这并没有包含在1.9%之中。

事实上,报告作者已经发现了某些不容易解释的价格上涨:最近的数据显示,与其他领域相比,美国国内的“服装和鞋、电器”的价格正在加速上涨。这些正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领域。

第二、中国出口品绕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价格传递。美国早已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今年一季度超过八千亿美元的双边贸易之中,只有不到一千亿美元发生在中美之间。因此,中国不仅向美国传递通胀,也向世界其他地区传递通胀。像涟漪一样,世界其他地区的通胀也会通过贸易传递到美国。

在这条渠道上,转口贸易最典型。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源自大陆的产品经过其他国家和地区转口之后输入美国,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意大利面碗”(spaghetti bowl)效应让中国产品在美国居民消费篮子里的实际比重超过能够统计出来的“1.9%”。

第三、对美国本地产品价格的影响。真实汇率的变化(包括人民币升值和中国通胀)将直接导致中美之间相对价格改变,必将导致中国从美国进口加速增长。这样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例如 “中国强劲玉米需求重塑美国农业”、“中国需求改写美国山核桃产业”。这样的变化有助于改善中美之间贸易失衡,但是如果美国国内的短期产出弹性不足的话(例如,新栽种的山核桃树8年之后才能结出果实),也有可能推动“美国制造”价格的上涨。

综上所述,旧金山联储银行发布的报告低估了中美之间真实汇率变化对美国国内通胀的影响。实际上,在中美这两个庞大经济体的相互影响过程中,需要的不是“安慰剂”,而是良性互动。中国向美国输出通胀就是这个良性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见证通胀》一书中,笔者一再建议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方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中国人民银行立刻能够实施独立于美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热钱”不再是问题。较高的人民币汇率降低中国进口价格,抑制国内通胀。这个变化对美方的外部性是提高美国进口价格,因此把通胀的皮球踢还给美国。美国国内的通胀预期将约束美国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量化宽松。这个结果有利于全世界。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