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灭陈之战:苏尼特右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19:32

苏尼特右旗

苏尼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是锡盟的西大门,东邻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南靠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商都县;西接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东北与本盟二连浩特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8.15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1°08′-114°16′,北纬41°55′-43°39′。全旗辖3个苏木3个镇,总面积2.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87万,由蒙、汉、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赛汉塔拉镇为旗政府所在地,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目录

·                                 • 简介

·                                 • 历史沿革

·                                 • 综合实力

·                                 • 文化教育

·                                 • 自然状况

[显示全部]

苏尼特右旗-简介

 

苏尼特右旗属古湖盆地上升而形成剥蚀高原,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1400米,整个地形南高北低,中北部为坦荡的高平原和丘陵,南部多山、东部为浑善达克沙地延伸部分。境内无长年河流,

苏尼特右旗

地表水贫乏,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埋藏较深。

气候属干旱性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为摄氏4.3℃,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零下38.8℃,无霜期13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170-190毫米,蒸发量平均为2384毫米;全年盛行西北风,风力一般在3-5级,最大9-10级,平均风速5.5米/称,是国内最佳的风能区;平均日照时数为3231.8小时。

广袤富饶的苏尼特草原是闻名遐迩的纯天然牧场,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草原上分布着野生植物达200多种,野生动物有40多种,飞禽有30多种。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地下矿藏资源有34种,有20种矿产资源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储量,主要有:石油2000万吨,铁矿石1.76亿吨、碱20万吨、芒硝414万吨、铜7万吨、金2吨、锰53万吨、蛇文岩521万吨、萤石60万吨。现已开采的主要有金矿、铁矿、碱矿、石油、石灰石等。

境内遗留的名胜古迹较多,主要有温都尔庙(曾为德王府)、毕鲁图、毛登等二十八处古庙遗址。近年来还发现了约100多公里长的成吉思汗边墙,从京城大都通往大库伦的两条古路遗迹,青铜器时代的德勒哈日壁画,元代阿拉坦图满古墓群以及晚中新时代的查干淖尔恐龙化石区等。

畜牧业年可提供羊毛1100吨、羊绒120吨、肉11000吨、皮张60万张、乳制品300吨,闻名国内外的苏尼特羊是我旗的主要畜种。工业经济形成了石油、化工、皮毛、酿酒、肉类加工、民族用品、矿产开采、建材等20多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产品种类300余种。其中,民族用品厂生产的“双喜”牌蒙

苏尼特右旗

古包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远销德国、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苏尼特羊肉、赛汉白酒行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内外贸易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旗内交通便利,有北京通往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联运线,集(宁)-二(连)铁路纵贯旗境,还有郭(尔奔)-查(干淖尔)铁路支线47公里。101省道、208省道和即将开通的208国道横亘全旗,公路、铁路在我旗纵横交错,交通四通八达。旗政府所在地与各苏木也都通班车。邮政电信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新的设备技术正在被大量采用,通讯便捷,全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互联网广为普及,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和长途传输数字化,无线通讯网络基本覆盖。蒙西电网覆盖全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证。

社会事业日益繁荣。民族教育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97年全旗“两基”达标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医疗卫生保健已基本形成了旗、苏木乡、嘎查(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1957年在我旗组建成立,全旗现有文化机构和团体21个。广播电视事业,初步建成了全旗范围内有线、无线广播,有线、无线电视并重的宣传网;赛汉塔拉镇、乌日根塔拉镇有线电视网络与自治区连通,传输节目30多套,并有蒙、汉两种语言的电视自办节目,全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2%,极大地丰富了全旗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

苏尼特右旗-历史沿革

 

历史上,苏尼特

苏尼特右旗

右旗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草原。秦汉时期为上谷代郡之北境,后汉乌桓鲜卑居之,晋为拓跋氏地,隋唐为突厥所居,辽为抚州,金属西京路,元朝期间,始创立行省制度,归兴和路,建行省区划。清朝统一漠南蒙古后,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设旗的建制,成为右翼苏尼特旗。苏尼特为蒙古族古代部落名,后为远宗室17世孙所部名。“苏尼特”词来源于蒙古族远古一位部落首领之名,汉籍记为“雪尼惕”,民国17年(1928年)归察哈尔省,1937年沦陷后属蒙疆政府,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政权取代了世袭的右翼苏尼特封建政权。1948年2月成立牧民会,同年8月成立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1949年8月政府迁至温都尔庙,1958年再迁至赛汉塔拉镇。1969年11月,苏尼特右旗划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80年5月,苏尼特右旗重新划归锡林郭勒盟管辖。

苏尼特右旗-综合实力

 

地理位置

苏尼特右旗地处内蒙古高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古湖盆地上升而形成的层状高平原,属乌兰察布高原,为二连盆地的一部分,海拨在900-1400米之间,最高点红花敖包山1670米。地势南

苏尼特右旗

高北低,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南部为阴山山脉北麓,多丘陵,山丘起伏较大,中部地势较平坦,北部海拨在900-1000米之间,素有二连盆地之称。

行政区划

全旗总面积22340平方公里,辖3个苏木3个镇、56个嘎查村、19个居委会,全旗总人口6.88万人,由蒙、汉、回、满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牧业人口5416户、18825人。

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旗紧紧围绕全盟“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为基础,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以“矿产品采选加工、能源工业、高载能工业、畜产品加工、碱化工业”为主的五大产业初步形成,国民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4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8:29演进为8:63:29。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52元和23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65元。

交通

苏尼特右旗

我旗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北京通往乌兰巴托、莫斯科及其它东欧国家,被誉为亚欧“大陆桥”的集(宁)——二(连)国际联运铁路线纵贯全旗,208国道、101省道,纵横交汇于旗政府所在地赛汉塔拉镇,东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西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260公里,南距自治区交通枢纽乌兰察布市210公里,北距口岸城市二连浩特120公里,东距盟府锡林浩特市370公里,全旗以铁路、公路两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网已经形成,是锡林郭勒盟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苏尼特右旗-文化教育

 

苏尼特右旗在全盟率先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从1998年起,

苏尼特右旗

先后共撤并教学点27个,小学15所,中学2所,剥离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真正实现了苏木不办学,旗所在地之外的镇不办中学的新格局。截至现在,全旗现有中小学、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15所,其中小学8所,中学4所,幼儿园2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在8所小学中有民族小学2所;在4所中学中有民族中学1所;在2所幼儿园中有民族幼儿园1所。全旗寄宿制学校7所,其中苏木镇1所,镇内6所。在7所寄宿制学校中,有民族学校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全旗2006—2007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正常儿童少年在校生共8404人,其中小学5845人,初中2559人。高中在校生1648人。全旗现有教职工773人,其中专任教师608人,小学专任教师346人,合格学历346人,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201人,合格学历201人,合格率为100%。

本旗于1997年顺利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1998年被评为全国“两基”达标先进旗,2004年通过了“两基”达标后的巩固提高验收。自全盟开展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学校后勤管理评估验收工作以来,被连续评为“学校管理”先进旗,所有中小学均被评为先进以上学校,其中有5所学校被评为示范学校。从1994年开始,我旗率先开展了学校布局调整,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于2005年全面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2005年,通过了自治区“33211工程”达标验收,被评为优秀等次。2006年被评为首批自治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旗以及“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

苏尼特右旗-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

位于锡林郭勒盟

苏尼特右旗

西部,东经111°08′-114°16′,北纬41°55′-43°51′,东部与苏尼特左旗、镶黄旗毗邻,南部与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商都县相连,西部与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81公里,东北角同边境海关城市二连浩特市环接,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铁路线贯穿全境,西南经集宁至呼和浩特376公里,东南经张家口至北京727公里。

地形地貌

地处乌兰察布高平原东侧,阴山山脉之北。地质构造属于古湖盆上升而成的层次剥蚀高平原,海拔900-1 400米,最高1 670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大致可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南接阴山山脉北麓,地势最高,海拔l 200米以上,山丘起伏较大,河谷侵蚀切割较明显,由变质岩和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组成。第二阶梯为朱日和镇以北至赛乌素,海拔1 000-1 200米之间,地势较平坦,其间有大小不等的古湖泊及古河道遗迹,表层大部分以第三组和中生代的红色砂岩、泥岩和沙砾岩为基底,上面覆有不厚的第四组残积物和风积物。第三阶梯海拔低于1 000米,多在900米左右,为全旗最低点,是著名的二连盆地。区内有面积不大的盐湖、碱湖低地。西北角有一片剥蚀丘陵,由古老的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在强烈的剥蚀作用下,岩石裸露,同时由于西北风的搬运作用,沿其东南缘形成一条顺风而下的沙地。

气候

冬季处于蒙古高气压控制下,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每当大陆

苏尼特右旗

高气压向南扩展时,气温急剧下降,气压增高,出现寒流。夏季因受东南山地阻挡,季风只能达到南部山丘地带即消失,夏季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为170-19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 703毫米左右,最大降雨年份1959年,中部地区曾达到393.8毫米,年平均气温4.3摄氏度。

水文

由于深居内陆,地处高原、缺乏各种形态的地表水。有诺尔(即湖泊)300多处,但大多是雨季暂时存水,其它季节多处于干涸状态。南部山谷间虽有些河床,除雨季会出现洪水外,其它时间无水或水少。地下水位深、贮量少,其流向与整个地势相一致,含水层埋藏深度从南向北由深至浅,降水少,地表水贫乏,地下水不稳定,深层水开发困难,在一些地区形成缺水草场。

自然资源

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石油、天然碱、铁、萤石、芒硝、石膏、石灰、锰、蛇纹岩、花岗岩、硅石、铜、金等。著名的查干诺尔碱矿、朱日和地区铁矿矿点,已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