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永清的丈夫侯冠群:东乌珠穆沁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2:37

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东邻兴安盟、通辽市,南连

东乌珠穆沁旗

锡林浩特市、西乌旗,西接阿巴嘎旗,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达527.6公里,国际性一类陆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距旗府乌里雅斯太镇以北68公里处,是继满洲里、二连之后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全旗现辖5个镇、2个苏木,57个牧业嘎查,1个国营林场,总土地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达6917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95%。全旗户籍人口5.6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8万人,占总人口的72%,牧民人口2.78万人,占总人口的49%。

目录

·                                 • 概况

·                                 • 地理气象

·                                 • 经济

·                                 • 牧业

·                                 • 发展

[显示全部]

东乌珠穆沁旗-概况

 

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接通辽市的霍林河市、扎鲁特旗和兴安盟的科右中旗、

东乌珠穆沁旗

科右前旗,南邻西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西连阿巴嘎旗,北邻蒙古国,国境线长527.6公里。全旗土地面积为4732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07万,其中:常住人口5.44万,占77%,总人口中蒙古族人口为4.56万,占总人口的64.5%。全旗下辖2个镇,12个牧业苏木和一个国有林场,境内驻有乌拉盖农牧业综合开发区。乌里雅斯太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3.3万人;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位于乌里雅斯太镇以北68公里处,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与蒙古国毕其格口岸相对应,是我旗乃至周边地区向北开放的门户。
东乌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澹褴游牧部落便在此活动。秦始皇时期,乌恒、鲜卑族在此居住,隋唐时代东突厥曾活动于此,辽代为上京道乌古迪烈统军司所辖,额吉淖尔盐池辽代时已被人类开发利用,称大盐泺(广济湖),金代设置临潢府路庆州大盐泺群牧司,元代属岭北行省济南王所部管辖。清初设乌珠穆沁右旗,1949年归东部联合旗,1956年设东乌珠穆沁旗建制。长期的历史演变,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物产,为东乌旗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我旗各族人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工作全局,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生态立旗,牧业强旗,工业富旗,科教兴旗,依法治旗”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着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畜牧业产业化战略,特别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开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新的局面,使我旗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2003年,我旗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增速达17.2%,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达4345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00元和5610元。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畜牧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389万头(只),当年出栏牲畜182万头(只),创历史最高记录。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工业增加值29581万元,占全旗GDP的29.1%。以上成就的取得,为我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乌珠穆沁旗-地理气象

 

东乌珠穆沁旗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北部是低山丘陵,南部是盆地;全旗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非常明显,由东向西依次有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草甸土、

东乌珠穆沁旗

风沙土。境内最高山峰宝格达山海拔1461米。
东乌旗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处于高海拔和中、高纬度带的内陆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气候特征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寒冷风大,夏季水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18.9℃,七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40.7℃,年日平均气温0.7℃。年生长期(日均5℃以上)95天,无霜期平均为120天。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7.5倍;日照时间年均2975小时,太阳辐射强烈,湿润度0.1—0.4;大风日数多,平均风速3.6米/秒,极端最大风速34.0米/秒,年均7—8级大风日数73天;地下水资源总量为75987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4577万立方米/年,水位深0—70米,单井采水量10—100吨/小时。
境内河流均属内陆水系,主要河流是乌拉盖河,其次有那仁河、阿尔苏巴拉河、巴音罕盖河、铁门高勒;有大小湖泊107个,其中淡水湖泊48个,湖水量为1917.5万立方米,咸水湖泊59个,湖水量为2087.7万立方米;有泉水64眼,估算水资源量为360万立方米。境内河流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河流年均径流总量10430万立方米。

东乌珠穆沁旗-经济

 

 2002年财政收入达3 456万元,完成预算的121.78%,同比增长5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 567万元,增长2

东乌珠穆沁旗

1.7%,完成调整预算的115%,同比增长21.66%,全旗可支配财力达9 077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2.96亿元,比年初增加9 255万元。
200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 124万元,比计划增加6 124万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 937万元,同比增长8.1%。
2002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参统职工5 219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参统133户,参统职工2 336人;各类企业参统2 093人;个体工商户参统790人,参统覆盖率为100%。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接续人数214人。是年全旗基本医疗保险参统4 613人,其中企业参统17户,参统职工1 301人,机关事业单位参统133户,参统职工3 312人,离休人员参统71人,参统覆盖率达100%。全旗征缴养老保险费1 624万元,其中各类企业征缴313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征缴103万元,个体工商户征缴35万元。全旗基本医疗保险费共征缴299万元,其中统筹基金征缴156万元,职工个人征缴68万元。全旗累计支付养老金1 421万元,其中支付行政事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 058万元,支付各类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63万元。

东乌珠穆沁旗-牧业

 

中国四大天然牧场之一的东乌珠穆沁草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这里拥有47000多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4万多平方公里的天然草牧场,拥有勤劳智慧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7万多各族人民,拥有丰富

东乌珠穆沁旗

的地上动植物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拥有国际性常年开放的陆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近年来,东乌珠穆沁草原已实现了由牧业大旗向工业强旗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拥有诸如全国牧业旗县之首、牧民小康生活之冠、全国百颗乡镇之星等诸多眩目的桂冠,特别是2004年,在连续遭受地震灾害、旱灾、鼠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旗地区生产总值、旗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和牧民收入等依然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一跃成为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县等荣誉称号。此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也已通过了国家的考核验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乌珠穆沁旗各项经济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畜牧业经济一直雄居全区乃至全国牧业旗县之首。然而,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造成了草场生态的严重破坏,退化、沙化以及草畜矛盾日渐凸现。牧民群众祖祖辈辈多少年来靠着畜牧业增收,如今已陷入困境,随着税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全旗财政收入锐减,致使财政后续财源严重不足,牧区经济如何发展,牧民群众如何增收?新时期的两个文明建设如何开展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摆在了旗委、政府主要决策者的面前。

东乌珠穆沁旗-发展

 

近几年来,东乌旗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立

东乌珠穆沁旗

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夯实一产、做优畜牧业经济,壮大二产、做大工业经济,加快三产、搞活口岸贸易和旅游经济,全力打造以畜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口岸贸易和旅游业为支撑的经济框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繁荣,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把东乌旗建设成为自治区中北部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有色金属原材料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畜牧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2006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2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9亿元,增长45.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增长15.6%。财政总收入达到2.51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60元,同比增长9.1%。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族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繁荣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五年走在全盟、全区乃至全国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