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用英文怎么说:打赢信息化战争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34:20

  写在前面写在前面

  伊拉克战争使人们大饱眼福,全球电视首次直播真实的战场和战争,美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伊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25天激战之后,共和国卫队神秘消失,美军兵不血刃占了巴格达。“看不懂的战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针对萨达姆的战争结束了,但伊拉克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游击战和巷战却刚刚开始”。

  当时我面对摄像机的这番感言因为美军的长驱直入而受到不少网友和观众的炮轰,许多专家也认为我的观念过于陈旧。战后一年的伊拉克,我们看到了什么?刚刚推翻了独裁者却又迎来了占领军的伊拉克战乱不止,战后重建没有进展,美国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不但没有实现,侵犯人权的虐俘事件却屡屡发生。一场遍及伊拉克全境的反抗侵略、反抗占领、争取民族自决、自立和自治的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以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伊拉克领土,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是一

  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要想征服民心士气,长期统治和控制伊拉克却是不可能的。”

  一年前的这些分析和预测如今已经全部被事实所证明。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场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第三场信息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信息化武

  器装备成为打赢战争的关键性要素,拥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方能够轻易地控制战场,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信息化战争形态虽然与以往的传统战争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变。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促使编制体制和作战样式产生变化,最终推动军事理论和战争形态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其实并不是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东西,任何战争形态都会发生这样的规律性军事变革,所不同的是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更快、效能更高罢了。

  不论是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战争的三个基本规律不变:一是弱肉强食。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弱者总是被强者欺负,软弱者经常沦为强胜者的盘中餐;二是强者为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方,总能把握先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并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三是反败为胜。弱小国家和民族,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依托本土作战,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星星之火积聚成燎原之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信息化战争的进程中,人民战争理论渐行渐远。“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说到底,侵略者最怕的不是几件先进武器装备,而是人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是从美英和苏俄那里克隆的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战争是军队的神圣职责,没有哪支军队是为打败仗而存在的。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更经不起失败,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将意味着一个政权的倒台和一个国家的沦亡。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传统战争离我们远去,要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我们不仅缺实践、少武器,更重要的是缺思想、少观念。近十年来,作者已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十多部著作向读者连续讲述了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知识。

  《打赢信息化战争》这本书从战争形态的历史变革切入,揭示了历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最终以信息化战争为聚焦点,为读者描绘出信息化战争的全景图像,揭示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来。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来交战中将发

  挥关键性作用。《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为你提供了有关信息化战争的足够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中,我想它会成为你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块敲门砖。位卑未敢忘忧国。

  战场是 “生死之地”, 战争是 “存亡道”, 故而国人皆应察之、 忧之、 关心之!作者愿与读者一道, 共同研究和实践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准备的

  伟大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 强大的文明之师、 正义之师而奋斗。作 者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有力气但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将面临失业。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是富有的国家,这样的富国将与信息贫穷落后的国家分道扬镳。国旗、军队和货币是第二次浪潮国家的象征和主权的标志,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趋势将打破这类国家主权模式和封闭状态,信息一体化将使国家之间传统的国界概念逐步淡漠。托夫勒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进入真正的信息社会,世界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但工业社会的规模经济还存在,没落的体力劳动和先进的脑力劳动共存。

  信息时代军事装备的发展历程,在时段划分上,可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要标志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以及以计算机、网络、航天和电子装备为代表的信息化装备。军事装备在动力形式、作战平台和主战武器等方面基本上沿袭着工业时代军事装备的主流特征,最大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通过新研和改装,使军事装备具备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能力;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通过军事装备之间的无缝连接,构建起庞大的信息化网络,最终形成一个C4ISR的信息化体系,使军事装备从工业时代的平台为中心转向信息时代的网络为中心。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100多年前,当帝国主义者在五大洲游荡的时候,他们贪婪地为争夺劳力、资源、土地、城池而展开了血腥的搏斗,战火烧遍全球,数亿人惨死于战乱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在津津有味地研究杀人和怎样制造更多、更快灭绝人寰的武器,机枪、坦克、潜艇、飞机、航母、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一个比一个更为先进的武器被发明创造出来,大工业流水生产线又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战争由此不断花样翻新,从世界大战、核大战、全面常规战争发展到局部战争、低强度冲突和非军事行动,人类似乎变得更有理智,战争这匹野马好像被带上了嚼子,更加驯服和听话……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怪胎,它在破坏资源、毁灭人类的同时,却又推动着历史的进程。5000多年来,人类经历了数万次战争,几乎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没有遭受过战争的蹂躏;几乎没有哪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争的硝烟此起彼伏,漫延的战火烧遍了整个世界。历史在战火中前进,人类在战火中残存。人们希望和平,因为和平有利于整个人类。

  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战后40多年来,核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世界,人们提心吊胆,总认为有这么一天,整个地球要被全部毁灭,人类因此而不复存在。然而,核大战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抑制,局部常规战争却此起彼伏,连年不断。20世纪50年代以后, 爆发了为期3年的朝鲜战争和长达14年之久的越南战争;70年代以后,又因苏联入侵阿富汗爆发了长达8年的战争;80年代,两伊激战8年之久;90年代初又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海湾战争……20世纪的战火,从欧洲战场烧到了中东、东南亚、中美洲和非洲全境,侵略者雄心勃勃,但最终不仅一无所获,反而人财两空,危机重重。“战则两伤,和则两利”,争为下、和为上的公理已逐渐为世人所共认。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千年之交、百年相汇的重要时刻,人们正在精心构造一个光辉灿烂、和平安宁的21世纪。裁军、撤军和军控取得重大进展,熊熊燃烧的战火逐步熄灭,世界热点普遍降温,战争和武力已不再是解决国际争端和相互矛盾的惟一途径和重要手段,敌对双方开始从战场走向会场,习惯于枪炮交锋的军人们开始举杯同叙友谊之情。人们不再沉醉于一次大战时期迫使敌人接受城下之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瓜分和侵吞他国领土式的“伟大胜利”;对二次大战中彻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接受军事占领和战败国战犯出庭受审式的结局也没有更多的兴趣。大家都清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灭别人就等于给自己掘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势头,多层次、全方位、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接触和对话频繁展开,双边和多边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各方之间的矛盾和积怨正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国际间多领域合作及和平共处已成为国际战略形势的主流。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推动下,加强对话、控制对抗、推进谈判、削减军备、减少冲突和加强稳定已是时代大潮。

  就在20世纪即将过去,世界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曙光的时候,爆发了美、英空袭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和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当21世纪的钟声刚刚响过,随着美国双子座大楼的轰然倒塌,从阿富汗传来了更加猛烈的枪声、炮声和炸弹的爆炸声。阿富汗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去,伊拉克境内却又有出现了美军飞机和坦克的轰鸣,导弹呼啸着冲进总统府,海军陆战队和第三机步师则兵分两路占领了巴格达,美、英联军以占领者的姿态面对着愤怒的伊拉克人民,在他们背后的牢笼中关押着包括萨达姆在内的总统、副总统等政府高官。萨达姆之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美国下一个目标是谁?当一个国家强大到失去国际法规的监督和制约的时候,国际和平还会有希望、有保证吗?战争这个恶魔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战争其实离我们很近。尽管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流,但战争的阴霾仍然笼罩这个动荡不定的世界。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局部战争及冲突此起彼伏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国家。194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39年增长了132%。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40%,整个工业生产提高了118%。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占539%,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确立了美国世界霸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与本国实际结合不够,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苏南冲突后,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开始进行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苏东剧变,统一的苏联解体。东欧的九个社会主义国家除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外,其他八国分裂为27个国家。这一巨变宣告雅尔塔体系终结,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德国统一改变了西欧的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的联盟与合作,又使欧洲一体化进程更为复杂和曲折。亚洲各国逐渐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在各自轨道上发展起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自1978年以后的25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东南亚地区,各国都赢得了独立,并且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后一直纷争不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它们的发展。西亚地区则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在独立之后仍然战乱不止,至今巴以仍处于敌对状态。

  二战结束之后,战争中的盟友突然变为敌人,二战中的敌人则成为盟友。在亚洲,美国于1952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外,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捷克、波兰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会议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以用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日本应无限制地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驻日美军及家属在基地外享有治外法权。

  在欧洲,到1955年底欧洲格局才大致稳定下来。根据1954年10月签订的巴黎协定,联邦德国被允许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此,包括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西欧国家依靠美国建立其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体系,美国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实力地位,控制西欧和与苏联争霸世界的一个政治和军事工具。1955年5月,苏联率领七个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主要目的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进行军事对抗和全球争霸。

  在两个超级大国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之下,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亚洲是最主要的战场。1950年至1953年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局部战争之一,世界上19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到320万人。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一场以越南人民为首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实现祖国统一和解放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从1961年5月开始,到1975年4月为止,历时14年之久。1973年1月27日,美越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承认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从南越撤出全部美国军队。1975年4月30日,西贡获得解放,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洲交界的一个地区,区域内包括17个国家,总面积749万平方公里,人口17亿。由于中东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且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二战结束之后,那里一直是一个火药桶,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苏插手在中东地区各国之间进行的战争,总共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二是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发生的战争;三是美、英联军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是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为争夺巴勒斯坦而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历时15个月,最终以色列占了上风,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土地,巴勒斯坦只剩下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一些弹丸之地。从此,约96万阿拉伯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巴以冲突因此而种下祸根,至今连绵不断。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战争,或者是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出兵干涉,实施空降和登陆。最终英法侵略军被迫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美国趁机取代英法在中东获取了霸主地位。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于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袭,偷袭开罗、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埃及十几个机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300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以色列在战争中大获全胜,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024万平方公里。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为收复被占领土而进行的战争,战争主要是在苏伊士运河地带和戈兰高地进行,这场战争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机械化作战,交战双方出动坦克5800多辆、飞机1400多架、舰艇180多艘,投入兵力60多万人。1982年爆发的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为了围剿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游击队而入侵黎巴嫩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规模庞大,现代化水平高,战争中首次大批量使用了导弹、电子战等信息化武器装备,对世界军事变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阿富汗是连接欧亚两大洲的战略要冲,是世界大陆的中心地带,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是帝国主义推行扩张政策的目标。1979年苏联悍然出兵侵略阿富汗,主要目的是通过占领阿富汗挥师南下,达到战胜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到1988年,在经过长达10年的战争之后,苏联仍未能全面占领和征服这个国家,最后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军,结束战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拉克一直成为世界战争的中心。1980—1988年,伊拉克与伊朗因阿拉伯河边界划分和波斯湾入口处三个小岛的归属问题产生争端,因而爆发了长达八年的大规模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兵入侵邻国科威特,引起世界各国的反对。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是机械化时代的最后一场典型战争,是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期间的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对于新军事变革而言,这场战争无疑是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海湾战争之后,相继于1998年爆发了科索沃战争、于2001年爆发了阿富汗战争、于2003年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三场战争与海湾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战争形态上逐渐脱离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模式,不断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

  二战结束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一个是持续40多年的美苏冷战时期。此间,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为后盾,在全球进行了长期的对抗、对峙和冷战。这个过程中,在军队建设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变革:第一次是从1945年到1975年,持续了20年,结果是苏联获胜;第二次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到90年代初期,又是近20年,结果是美国获胜。交战双方为此各付出数万亿美元的学费,相互对抗了四五十年,双双碰得头破血流,最终结果仍然是一比一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历史的原点。

  美国人认为,德国人在二战中综合运用坦克和飞机创立“闪击战”理论的事实说明,只有保持技术优势和武器装备的质量优势才能打赢现代战争。根据这样一个思路,从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与改革,并于1984年推出“竞争战略”。这次调整与改革的重点是在分析研究苏联战术和技术弱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传感设备。这样就产生了灵巧弹药、GPS全球定位系统、E—3预警与监视系统、E—8战场控制系统、现代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F—117A隐身战斗机、F—14、F—15、F—16战斗机、A—10攻击机、“战斧”巡航导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和M—1A1主战坦克等一系列高技术常规武器系统。

  经过第二个回合的竞争和较量,苏联在技术、武器和综合实力方面已经跌入谷底,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缺乏准确的未来预测,没有认清美国发动“竞争战略”和大规模改革的目的和实质,结果被美国拖垮;二是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漠然置之,不重视发展隐身、夜视、精确制导、C3I和电子战等高技术装备,仍按照传统思路拼命发展核武器、航母、核潜艇、飞机和坦克等平台,并一味追求装备数量,结果难以适应现代常规战争的需求;三是国防工业过于庞大,加上计划经济,使国家包袱过重,军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20%—30%,从而使国民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经过短暂的调整和反思,又向一个新的制高点发起冲锋。其新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具体措施是加速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军队建设面临调整和转型

  二战以来,虽然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战略经历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规模最大的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第一次转变用了三年,第二次转变持续了十几年。军事战略转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要求军队从作战理论、作战样式、装备发展、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和人才建设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转变,所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纵观历次战略转变,虽然目的、意义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尽快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历次军事战略转变的一个重点。实现这样的转变通常都是采取“拆庙”、“消肿”、“卸包袱”之类的措施,使部队更加精干、有效和顶用。

  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等重大行动都是根据军事战略转变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第一个转变时期,二战刚刚结束,军事战略重点要求尽快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面来,所以继续保持数量众多和高居不下的军费、军备已经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按照战略需求进行大刀阔斧地裁减。第二次军事战略转变时期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从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裁减,到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各国才最终下决心进行大规模裁减。任何时候,裁减的目的都是为了轻装、消肿和卸包袱,为了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加速经济建设和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所以无论是军费、军备或军队员额的任何大规模裁减都不会使军队削弱到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或难以打赢未来战争的水平。美国军队在第一次战略转变中虽然进行了战后以来第一次大裁减,但当时它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在第二次战略转变中美国的动作更大,在军费、军备、军队员额等方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面裁减,结果将会如何呢?在未来数十年内,它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裁减之后的核武器仍能毁灭地球若干次,陆、海、空三军经过裁减后淘汰了第一、二代武器装备,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干顶用的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其总体作战能力并没有因为削减而有所减弱,相反,甩掉许多包袱和负担之后,更有财力和物力去夺占新的制高点,抢占新的优势。

  从第二次战略转变中的裁军情况来看,反映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大规模裁减陆军员额,海、空军相对裁减较少。美国和苏联陆军裁减比例都在20%—30%以上,而且主要是采取整建制撤消和“拆庙”的办法进行,海、空军裁减比率小于10%。美国陆军从1990年的约94万人裁减到1997年的535万人,由18个陆军师减为12个,甚至海湾战争结束之后在短短7个月中就裁减了227万人,就连第7军这样的王牌部队也被整建制撤消。德国陆军裁减2554万人,12个陆军师减为8个,撤消100个营的建制;二是大规模撤回驻外军队。美国从1990年开始,大量缩减海外驻军,其中驻欧美军从1978年的32万人骤减到10万人。840多个海外永久性基地和军事设施关停并转或缩小规模,1998年前,还关闭了70多个军事基地和设施。苏联解体后,63万人的海外驻军已全部撤回,驻外军事基地也将全部撤除。

  按照1990年美元比值计算,美国国防开支1945年为45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1946年开始大幅度削减军费,到1947年就削减了3940亿美元,年度经费只有590亿美元,削减比例达8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降到56%。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长期冷战过程中,军费连年增加,从50年代的1950亿美元(含战争费用)、60年代的2400亿美元(含战争费用),增长到80年代的每年平均2900亿美元,最高时每年军费达330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军事战略转变后军费连年递减,1997财年已经减少到2428亿美元。从21世纪开始,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借着国际反恐的机会大幅提升军费预算,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将达4000亿美元左右,创冷战以来最高记录。

  从全世界来看,45年冷战期间,世界军费总额为175万亿美元,其中工业化国家占85%。1988年世界年度军费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1989年开始削减了4%,1990年又削减了5%,然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所以,大幅度削减军费预算、减轻国家经济负担是战略调整的一个重点。

  军费总体削减是大趋势,但在军费分配比例和资金投向上并不是平均分摊,有的削减,有的则还要增加,要体现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突出重点的原则下,海军军费就呈相对增加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军费分配比例上一直是海军优先,这次战略调整中又展开了一场预算战,结果是海军比陆军得到的经费多25%。海军年度军费预算虽然已经从80年代的1100亿美元降到840亿美元左右,但在三军中仍处第一位。其他西方国家也基本上是这样的趋势,比如意大利1993财年军费167亿美元,其分配比例陆、空军分别从34%和41%降到32%和367%,而海军则从245%增至31%。东南亚国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军费分配比例方面也体现了向海、空军倾斜的趋势。

  裁减数量,提高质量是各国都认同的一个主要趋势,但如何用军费这个杠杆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进行总体调控,调控的主要措施是武器装备采购费锐减,科研费激增。冷战时期,各国普遍增加武器装备采购费比例,目的是增加装备数量和军备水平,提高军备竞赛的强度。新形势下,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军事竞赛也由实力对抗转为潜力抗衡,因此加强科研费投资比例自然是明智之举。按1996财年美元计算,美国1990财年装备采购费95871亿美元,1996财年减为394亿美元,削减幅度高达约60%;同期科研费分别为430亿美元和34332亿美元,削减幅度只有2%。相对而言,科研费呈稳步增加趋势,1996年和1981年相比净增177亿美元,增长率为52%。美军科研费占国防费的比例已经由1990年的124%增至1996年的14%左右;同期装备采购费则由28%降为16%。日本军队科研费占国防费的比例从1986年以来也一直保持在12%—13%左右。

  裁减军费军备是世界战略转变所出现的一个总体趋势,但从某些地区来看,也出现了与之相反的趋势,比如我周边国家和地区中有的就乘机增加军费,扩展军备,从而在地区内掀起一个军备竞赛的高潮。日本军费1987年首次突破1%的限额之后,每年都以5%—6%的速度增长,1992财年已达327亿美元,其中海军军费80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军费在接近400亿美元之后,正准备向500亿美元冲击。日本军费总额一直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军费数额则位居世界首位,其海军综合作战能力已经跃入世界第二位。韩国、印度和台湾军队军费总额也都超过了100亿美元,东盟各国军费近年来也都呈直线上升趋势。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质量效能型军队初露端倪

  削减数量,提高质量;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攻坚,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这是任何一支军队都在苦苦追求的。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关键是看谁能够把握机遇,进行正确决策。如果丧失良机,不仅不能把握机遇反而做出错误决策,必将严重影响军队作战效能的提高。加速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无疑是世界各国新军事战略转变中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国际环境总体和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军队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的大环境下,加速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各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在战争或冷战期间,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规模膨胀性增长,甚至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每次战略转变后,武器装备都要进行大规模裁减。在陆军常规军备裁减方面,以苏美主战坦克为例,1960年,苏联和美国在主战坦克数量对比方面是269∶1,差别不是太大。但1970年以后差别开始拉大,发展到380∶1。1975年苏联坦克达42000辆,美国为8700辆,为482∶1。1985年,苏联坦克52000辆,美国也增加到13400辆,为388∶1。1993年,俄罗斯陆军裁减到85万人,主战坦克也裁减到37000辆,这时的美国陆军则已经裁减到579万人,主战坦克数量只有7856辆,仍保持47∶1的比例。长期以来,苏联恪守“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以四五倍于美国的坦克数量占据优势,而美国则强调“以少胜多、以质胜优”的模式,其结果证明单靠数量优势是无法取得效能优势的。

  在海军装备的裁减方面,以舰艇为例,美国海军战后初期有2000多艘舰艇,到20世纪60年代削减到1000艘,20世纪80年代最多保持600艘水平,1996财年裁减到346艘,2000年保持320艘左右的水平,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削减了47%。美国海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减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将海军舰队的规模几乎裁减掉一半,但几乎没有人认为美国海军的作战效能会因此而有什么根本性的下降。俄罗斯海军走得更远,1992年终止了包括航空母舰在内130余艘舰艇的建造计划,潜艇和水面舰艇数量由原来的317艘和218艘分别减少到150艘和192艘,役龄只有15年左右的一大批核潜艇、航空母舰和大型水面舰艇纷纷退役。其飞机和导弹采购费减少80%,坦克和火炮采购费则减少97%以上,如此大规模的裁减军备和停止军品生产是100多年来所没有过的。

  在核裁军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较大进展。当时,两国拥有的核武器总数相当于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100万倍,足以毁灭人类几百次。1987年12月,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并于半年后生效。根据该条约,在生效后一年半内销毁全部中短程导弹,三年内销毁全部中程导弹。其中,苏联销毁1752枚导弹和约2500个核弹头,美国销毁859枚导弹和1230个核弹头。1991年7月,美苏达成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最终保留1600枚(架),即分别削减14%和37%,战略核弹头分别裁减1686枚和2801枚,削减比例占总数的20%。1993年1月,美俄双方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美国各类核弹头总数分别从1993年的10395枚削减到2003年的3000枚,俄罗斯则从8041枚削减到3500枚。美俄双方在2003年前消除所有陆基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井,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数分别限制在1700枚和1750枚,战略轰炸机携载核武器数量分别限制在750枚和1250枚。从2003年1月1日起,不得生产、拥有、试验和部署多弹头洲际导弹。在战术核武器方面,1991年9月和10月,美苏各自宣布单方面裁减战术核武器,美国削减了2150枚陆基战术核弹头和2175枚海基核弹头,并撤除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上的所有战术核武器。苏联则大约削减了10000枚战术核弹头和2000枚海基战术核弹头。武器装备数量裁减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效能。从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限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发展。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力量在数量和规模上将严格限制,其发展重点将由陆基和空基转向海基,因此美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海基核武器,英法也将发展新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美国1983年制定的拟耗资1万亿美元在21世纪初完成实战部署的“战略防御计划”(SDI计划),1993年5月正式宣布取消,历时10年、耗资320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时代宣告结束。

  二是突出关键性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抢占技术优势。抢占高技术优势,保持武器装备发展的潜力,始终使关键性装备技术超前于别国一至两代,是新时期军事战略转变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微电子、激光、航天、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领域,重点是提高部队的C3I、电子战、隐身和夜战能力。美国早期的“曼哈顿”计划曾经带动了后来的核武器发展,著名的“阿波罗”计划也曾带动了航天事业的振兴,20世纪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最终被取消,但它在基础性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不能低估,它正在带动一个庞大的高技术群在21世纪产生飞跃性发展。

  三是研制新一代高新技术常规武器装备。美军在新一代高新技术常规武器装备的发展中特别强调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军事革命的成果,突出三个重点:发展具有控制信息能力的装备,如航天、航空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数字化网络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体化、网络化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信息战和非致命武器,以及隐身和夜视系统等;发展具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武器,如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中远程防空反导导弹、精确制导弹药等;发展灵活机动的作战平台,如隐身飞机、隐身舰艇、火力突击舰、高性能主战坦克等。日本正在研制和发展的新一代战斗机、主战坦克、宙斯盾驱逐舰和防空、反舰导弹等都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海军现役舰艇只有160艘左右,30多万吨,其中80%以上都是役龄在10—15年左右,65%以上都是驱护舰、潜艇等主战舰艇,从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年轻和战斗力最强的海军之一。因此,单纯用数量多少来度量作战效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提高作战效能的关键还是要强调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含量和质量优势。

  第一篇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武器装备实战运用

  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是以机械化装备为基础的,机械化装备又是在热兵器装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热兵器装备的发展自然也借鉴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些早期成果。因此,无论军事革命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时代进步到哪一个历史阶段,新老武器装备的交替共存共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是恒久不变的规律。纵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无论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快慢,武器装备的发展都不会出现断代跨越的趋势,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对作战的影响是广泛和持久的,目前仅仅是初露端倪,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和总的发展趋势。从四场战争的实践来看,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联合、控制、精确、快速。一是联合。联合并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并使用后的一个创造,早在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联合的概念。热兵器时代欧洲军队创造的利用前后排列的不同队形来实现单发枪械连续火力打击效果的战法,就是早期的联合作战模式。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集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作战,坦克与飞机的空地协同和闪击作战,以及海上方向不同舰种和机种之间的协同作战等都是联合的初级概念。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C4ISR系统可以作为“粘合剂”把不同类型、不同军种、不同地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连接为一体,把原本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指挥员随时随地握紧拳头,形成力量,因而达成现代的联合概念。这种现代联合概念与原来联合概念的一个本质性区分,就是过去主要是通过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命令、指示和作战计划等人力协同,变为依靠C4ISR系统的自动化指挥控制,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实现了一体化,软硬武器融合在一起,所有作战力量及民用资源融入到一起,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控制。控制也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特有概念,从冷兵器时代开始,所有武器装备都必须能够控制,不能控制的武器装备就非常危险。热兵器出现之后,控制武器的作用方向,使武器的破坏效能进行聚合,并在需要的时候产生大量的能量,就是控制的结果。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与飞机的作战配合必须有准确的信息控制,否则就会产生误炸和误伤。随着武器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军队编制体制越来越复杂,作战地域和作战空间越来越广泛,从过去的单维空间发展到多维空间,作战地域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要对多维空间和广阔地域部署的兵力兵器进行控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控制自始至终都是指挥员最为关切的一件事情。

  冷兵器时代谋士的任务,就是帮助指挥员运筹帷幄和对部队实施正确指挥和控制。热兵器时代开始以后,火力射程增大,指挥员对战场通视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看的更远,否则火力武器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于是,军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兵种,比如负责侦察敌情的部队、负责指示目标的部队,以及负责搜集军事情报并对战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咨询的部队,这就是拿破仑创造的参谋队伍。机械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坦克、飞机、舰艇速度越来越快,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参谋队伍只能随之越来越大,因而造成部队编制体制越来越臃肿不堪,头重、脚轻、尾巴长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指挥机构越来越庞大,参谋人员越来越多,因为如果不这样,就难以对分散的部队进行指挥和控制。用人来管人,用人来控制部队,用人来指挥作战是机械化战争中最典型的一种控制样式。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在C4ISR系统中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有一个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海量存储和快速信息处理。无论是文字、图片、图像还是话音,都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去。存储之后的这些信息,可以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系统在不同武器装备、不同作战部门、不同作战地域之间进行实时保密传递,无论距离多远,传递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失真,所有信息最终都能还原和保真。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把参谋人员和指挥人员从繁重的搜集情报、计算数据、抄写和转发电报、手工标图等日常战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集中精力于谋略的运筹、战法的创新和敌情的分析判断。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之后,数量很少但素质更高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便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兵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和指挥决策的速度。

  三是精确。精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冷兵器时代的百步穿杨是精确,热兵器时代的弹无虚发也是精确,因而不能跨越时代的时空来解释精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精确来说明以往武器装备的不精确,因为那些所谓不精确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是最精确的。所谓“三非作战”就是指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这三种作战样式都不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时代的首创,在以往的战争中都可以找到这些作战样式的影子。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接触式作战,但自从出现了抛掷式武器以后,非接触就成为可能。火枪、火炮的出现,无疑把作战距离拉到了几十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作战距离就更远了,美国和日本在中途岛大海战中,首次实现了脱离接触式作战,两国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在相互不见面的距离上使用远程火炮和舰载机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

  信息化武器装备出现之后,非接触的距离增大了,这种增大不是无限增大,也不是非接触的距离越大越好,它是根据作战对手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和防御范围来确定的。比如,对方对飞机和导弹的防空探测和拦截范围如果是100公里,这种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界定在120公里以上;如果对方的防空范围只有5000米,那么非接触作战的距离就应该下拉到6000米左右。非接触作战的范围是在保证己方兵力安全和确保准确打击敌人的前提下界定的,伊拉克战争中地面作战非接触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几百米和上千米。作战要强调有效性,而不能限于理论和公式的推导。

  非线式作战是针对线式作战而言的。在以往的战争中,一般来讲都是线式作战,因为只有线式作战才能集中兵力兵器进行决战。但在许多作战样式中并非如此,比如传统的游击战。我们熟悉的游击战就是一种非线式、非对称作战样式,一支精锐的小分队突然出现在敌人心脏地带,摧毁敌人的要害目标,并达成预定作战目的。这样的小分队与敌人之间没有堂堂之阵,在力量对比上也是敌强我弱,是非对称的。

  四是快速。快速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是相对时代和技术水平而言,一个是相对敌人的速度快慢而言。所以,没有绝对的快,也没有绝对的慢。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盲目追求快速,快速虽然很好,但超越相对目标的快速是一种浪费,不仅不能提高作战效能,可能还会降低效费比。在冷兵器时代,骑马打仗的骑兵具有快速性特征,但这种快速性是相对步兵而言的,如果与后来的坦克、飞机、导弹相比,就慢得多。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快速,主要得益于三个技术基础:一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高度精密化。机器制造技术在使用了数控机床等智能化加工控制技术之后,精密度提高,能耗降低,效率增大,动力性能良好,运用到新型作战平台之后,就会在行驶速度、机动性能、推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二是作战平台的高技术化。坦克、飞机、舰艇等传统作战平台采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之后,使外形特征优化,空气动力外形更加科学,能耗降低,速度提高。另外,高技术作战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的融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机械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作战平台自身的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再对外围设备、外部接口系统和外围体系进行融合,从而使作战平台能够方位更精、速度更快;三是C4ISR系统的一体化。C4ISR系统使信息化武器装备实现了互联、互通、互操作,从传感器发现目标,到信息传递和处理,到指示武器对目标实时打击和效能评估,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因为在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和近实时。速度提高之后,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全球战争直播成为可能,使远程异地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成为可能,也是远距离遥控战争成为可能。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的全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不同的思维观念指导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农业时代的战争观念,主要目的是攻城掠地,所以战争总是围绕一个一个城堡进行争夺,围绕一个一个山头进行攻防。工业时代的战争规模庞大,机动速度加快,武器的杀伤破坏威力提高。战争目的最开始的时候是“绞肉机”作战,战争总是以打死打伤敌人数量和缴获敌军武器装备多少来判别胜负;后来有了核武器,战争观念开始转变,总希望把别的国家全部毁灭,地球上最好是只留下自己,认为那样才算是全胜。

  核后时代的今天,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攻城掠地的现象不见了,过度杀伤破坏不仅不再提倡,反而被列为战争犯罪,所以滥用武力的行为开始被限制,不加区分地使用武器也属违法,传媒的作用不再仅仅是监督,而且已经介入到战争行动当中,并且成为战争的参加者。传媒参与战争之后,不仅影响到战争的进程,而且影响到战争的结局。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实际上是在两线作战:在正面战场由正规军打了一场漂亮的精确闪击战和火力攻坚战,在隐蔽战场则由中央情报局使用美元打了一场秘密的心理瓦解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与电子战、网络战一起,被界定为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战,信息战的战场主要集中在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认知空间。这是一些特殊的战场,这是一种特殊的战争,我们必须熟悉它,否则我们很难打赢它。

  信息化战争的全胜观念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是统管全局、宏观的大谋略,主要是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总目标,以便牵引并整合一切力量沿着既定方向达成预定目标。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战略决策失误,有可能面临全盘皆输的厄运,由此而造成的巨大损失,绝不可能从战役和战术上找补回来。

  早在2500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军事家孙子就力主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发动战争,“不战而胜”便是其军事思想的精髓。以谋略和外交斡旋化解争端无疑是上策,而兴兵动武或以武力相威胁则是下策或下下策。孙子的全胜思想认为,战而胜之不算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全胜。首先通过威慑及遏制的方式,示形于敌,使之感到穷途末路,迫其就范,从而避免战乱。上策是全国,下策为全军,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才是以国和军来冒险进行决战,因为战争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核武器已经发展到能够摧毁地球几百次并导致地球进入核冬天的吓人地步,但核威慑战略的结果最终却遏制了核战争,不仅使之迟迟不能爆发,反而推动了核裁军进程。这不能不说是古代孙子战争文化对现代军事思想的一种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兵法非常讲究攻心夺气,伐谋伐交。诸葛孔明用兵如神,攻心是重要一招。他主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又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今后治蜀当深思”。这种用兵方略与孙子的全胜思想是一致的。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可见,中国古代谋略家千虑之事不是如何用兵、如何打仗、如何拼杀,而是如何用谋,如何斗智,如何兵不血刃让你输得口服心服,五体投地。动武是最后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因为一开杀戒,必将伤及无辜,酿成深仇大恨,即便一时战胜,日后巩固和治理也是后患无穷。蜀国马谡在向君主建言统一疆土的时候,就曾认识到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他主张“攻心”和“夺气”,因为“南中险远,鞭长莫及,近日破亡,明日复反。”历史经验表明,凡用此法征服和治理疆土者,多万世不衰。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所流传下来的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暗渡陈仓、远交近攻和十面埋伏等都是著名的战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等作战原则也都是兵家常用的一些奇谋方略,这些谋略的奥秘就在于示形用诈,示形用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人信假为真,信虚为实,最终达到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和打赢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斗争中,应该灵活运用这些军事谋略来调动敌人,迷惑敌人,控制敌人,从而争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

  要善于造势。造势就是调动一切因素形成较高的势能,从总体上压倒对方,使之望而生畏,自感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造势的方式很多,比如通过舆论宣传在全国全军上下造成一种战争在所难免的势头,使其切实感到压力所在;也可通过兵力集结、拉动、布防等示形于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造成一种大战临头、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

  实力与潜力相结合。要想使战争威慑有效,一方面要加强兵力部署和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做好战争动员工作,切实做好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快速转换工作。美军2003年初对伊进行的战争威慑就是如此,不仅出动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进行实兵威慑,而且动员了大量预备役人员和装备,部署到海湾前线。这种军事实力和军事潜力的结合,能够对伊形成持续威慑能力,给对方一个明显的信号,即美军正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战争准备。“示形”,目的主要是为了威慑对方,不战而达成预期目的。威慑失效后,有可能转为实战。

  大胆使用战争边缘策略。战争边缘策略就是打擦边球。既遵守战争规则,又不拘泥于战争规则,在有限的范围内大胆采取军事行动,向敌人发动强劲的军事威慑,威慑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拟的。手中的大棒经常是高高举起,但又不轻易落下;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但必须做到稳、准、狠,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军事威慑的作用在于其有效性,威慑一旦失效则变得毫无意义。要想达成有效性,就必须善于用谋,长于用兵。善用围而不打,看似大打实则小打,看似真打实则假打,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之类的谋略。应多在惩罚式打击和准军事行动方面围绕战争边缘策略多创新一些战法。抓住时机,果断决策,速战速决,让对方确实感觉到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就在自己身边,使之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俄罗斯叫嚷要对支持车臣非法武装的阿富汗塔利班恐怖分子基地进行导弹打击,2003年美国在对伊军事威慑的同时经常对南北禁飞区进行打击等,都是这种战争边缘政策的实践性运用。

  人类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即便是从新石器时代或农业时代算起,也有数千年的时间。此间,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人类经历过太多的沧桑巨变,军事变革更是层出不迭。从大机器工业中匆匆走来的20世纪,仅仅度过了半个世纪,就开始探索信息时代的端倪,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正在把人类社会从资源经济带向知识经济,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变,战争文化和战争理念也随之产生了巨变。虽然战争狂人依然存在,虽然战争仍将不可避免,但日益高涨的世界反战浪潮,迅猛增长的爱好和平的力量,以及日趋完善的国际法规,将对战争进行多方位的约束和限制。

  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网络技术发展促使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全世界共同拥有一个地球,维护地球的洁净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现代文明的一个新战略。同一地球村和同一屋檐下的共同安全观念,致使文明国家在战争范围的控制、战争工具的选择、战争目标的摧毁等方面,更加清醒、更加理智。二次大战那样的历史悲剧没有上演,广岛和长崎那样的悲剧也难以重复,生化武器的使用者意识到可能的后果和罪行,致使国际合作机制增强。在新的国际安全观念中,武力不再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手段。因为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或推行强权政治都不利于争端的解决,相反可能导致战火的蔓延和扩展。每个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协商和相互尊重各自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动辄把自己的观念、意志和做法强加于人。

  战争是对世界和平的亵渎。冤冤相报何时了?维护世界和平一定要使用战争的方式吗?是否能够通过谈判、协商、法律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呢?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促使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巨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地球村的人民同在一个屋檐下,有必要动辄就兵戎相见吗?这些新的文明和战争文化观念,正在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思潮。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的法制观念

  国际法是16、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种独立的法律体系,它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并被各国所公认的、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制度和习惯的总称。国际法从时间上大致分为三大类:古代国际法、近代国际法和现代国际法。其中现代国际法是从20世纪以后开始的。从内容上来看,国际法一部分是平时法规,一部分是战时法规,军用法规通常称为战争法。战争法现在改称为武装冲突法或国际人道主义法,属于战时国际法。它主要是调整战争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规范和限制某些战争行为的有关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战争法中又分为海战法、空战法和陆战法等一些具体的法规。国际法、战争法和国内法,都对战争行为产生多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挑战国家主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统治,寻求独立自主。独立之后的这些中小国家,在长期冷战过程中,纷纷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利诱,所以除少数保持中立的国家外,多数国家都分别依附于美苏。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原华沙条约国家及部分独联体国家纷纷倒向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空前壮大。这种一超独霸的状况造成了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失衡的最终结果就是弱肉强食和强权政治,一切用实力说话,一切靠武力发言。只要是与美国闹对立的国家,都没有好下场,南联盟1999年首开先河,继而是塔利班,接下来便是伊拉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传统的以攻城掠地为主的战争诱因逐渐过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寻求新的挑起战争和武装干涉的诱因,超越国家主权干涉一国内政逐渐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新诱因。这种诱因,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进行了尝试,战争结果令北约极为满意。在此基础上,2003年伊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开始以萨达姆推行独裁统治、参与国际恐怖主义和隐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旨在颠覆伊拉克合法政权的信息化战争。伊拉克是一个合法国家,在联合国有合法的席位,是联合国成员国,萨达姆本人是一个民选的合法总统。美国在未经联合国授权、在未获取任何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凿证据以及与国际恐怖势力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就使用武力手段推翻伊拉克政权并占领了这个国家,在战争性质上是非法的,是违反《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是对现行国际法的明显挑战。国际法如果认可美国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就先发制人的战略,世界可能重回19世纪那种弱肉强食、强权政治的帝国主义战争年代。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国际法规办事,美国不仅在许多方面难以自圆其说,搞不好可能会被送上审判台。

  信息打碎了传统的国界线概念,信息时代使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信息化战争也将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构思:超越国界,全球一体,全纵深精确打击,全维度交战,而且把平时与战时结合起来进行总体威慑。“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人权不属于各国内部管辖的事务,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已经不适用于人权问题”。为了维护人道主义原则,可以采用军事手段来侵犯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权。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舆论界近年来纷纷制造“国家主权过时”的舆论,试图首先在舆论上突破,然后修改法律,甚至修改《联合国宪章》。他们否定主权原则的一个手段就是把人权推出来,用人权压主权,强调人权的国际性、无国界性、跨国界性,叫嚣人权高于主权,这是西方的一个新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权至上的观念绝不仅仅是美国和少数西方国家才持有的,甚至联合国秘书长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安南曾经认为,“人权高于主权”是有道理的,因为国际社会不能面对一国暴君无法无天地进行黑暗独裁的统治而袖手旁观。事隔几年之后,当美国高举“国际反恐”大旗,推翻塔利班、进驻中亚;抓捕萨达姆、屯兵中东之后,安南开始坐立不安。美、英两国首先确定一个目标国家,然后打着国际反恐名义进行先发制人的侵略战争,推翻政权、占领国家、枪杆子下面建立新政,这种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逻辑很容易让人想到早已逝去的帝国主义战争。因此,2004年1月安南在第34届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时首次表达了与“人权高于主权”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国际集体安全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全球安全决不能由“弱肉强食”原则支配。安南说,危险不仅源于恐怖主义,而且源于反恐战争的方式。国际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均有推翻行为准则和人权标准的潜在可能,而且还会扩大文化、宗教和种族隔阂。

  一个国家的主权,是国家最高利益的体现。国家主权的概念是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并经过几百年的沿革而且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国家主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绝对权威性,具有绝对排他性,是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插手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种族、宗教信仰和语言,都是一律平等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不干涉内政原则。主权原则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基石和灵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由主权原则延伸而来的。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他国不得以任何借口、通过任何国际组织加以干涉,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对这个原则,不仅《联合国宪章》作了明确规定,而且1981年12月9日第36届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一个专门的《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这个原则也是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公认的。《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联合国原则上不得干预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原则;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原则;主权属于一个国家内部管辖事务。主权原则已形成国际关系公认的准则,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超越国际法

  现代国际法中有三个原则需要很好地把握:一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这项原则赋予国家以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力,确认国家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际上是独立的。否定国家主权就是否定国家本身,因此也就否定国际法的存在。强调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国家的交往权、自卫权、外交权和管辖权等,一国如果侵犯了任何一项主权权力,都是侵犯他国主权的不法行为;二是互不侵犯原则。互不侵犯原则是指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非法使用威胁或使用武力,构成违反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的行为,永远不应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各国均有义务避免使用威胁或武力,以侵犯他国现有的国际边界。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攻击另一个国家的陆、海、空军,商船或民航飞机,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侵入或攻击另一国的领土等,无论是否经过宣战都构成侵略行为;三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争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法律性争端和政治性争端。法律性质的争端多通过仲裁和司法方式解决,政治性争端多通过外交方式解决。

  法律原则是军事大国在遂行重大军事行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法则,主要是指要得到国内法和国际法的支持,这包括成文法和国际惯例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成文法方面,总统不能超越国会擅自发布战争令,一国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也无权超越《联合国宪章》擅自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动用武力。国际惯例主要是对一国行使武力行动过程中的道德准则和破坏人类文明的行为进行约束。美国要想发动一场战争,必须做到出师有名。出师有名可从三个方面争取:一个方面是争取安理会授权,这种授权可以是安理会正式决议,

  也可以是常任理事国之间的默契;另一个方面是国会授权,因为总统关于宣战的权力是受限制的,动用国家财政和动员预备役军队的权力等也在国会控制之中;三是证据确凿,属正当防卫性质或属于依法动武性质。

  1991年海湾战争是《联合国宪章》集体自卫条款的典型应用,因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在先。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属正当防卫性质,因为“9·11事件”在前,美国属于受害者,恐怖袭击是主动进攻一方,美国有权依据国际法甚至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进行集体自卫。1998年12月美、英发动的“沙漠之狐”空袭行动,是在伊拉克没有明确违反联合国决议,也没有从根本上违反国际法准则的情况下,美国和英国绕过安理会和正常法律程序,仅仅以特委会报告为借口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空袭行动,因而构成了对安理会权威的挑战和蔑视,是一种显见的侵略行为和违法行动。这种以强凌弱、国际警察式的军事冒险行动从此成为一个危险的先例。几个月之后,于1999年3月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就是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批准的情况下,独断专行的一个例证,也是强权政治在现代条件下复活的一个例证。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于美国这些所作所为基本上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结果怎样,为虎作伥!美国从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那样一个比较遵守国际法规的国家,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无法无天的超级大国。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中、俄、法、德四国对于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进行了坚决的外交斗争,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进行了许多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结果如何?毫无用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强大到失去国际制约,强大到连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都毫不惧怕的时候,那就真的太危险了。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信息化战争拓展新空间

  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机械化战争相比,在战场空间和维度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公海大洋、外层空间和电磁空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战争法总是滞后于战争实践。国际法虽然对公海大洋和外层空间等进行了一般性的法律界定,但尚未对这些领域进行常规局部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交战规则方面的严格限制,所以在这些空间领域遂行信息化战争将有巨大的法律空间可资利用;二是对三大空间开发和利用能力的限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有使用外层空间作战的能力,很少国家具有在公海大洋对敌国内陆纵深进行全纵深精确打击的能力,更少国家具备在电磁空间进行信息战、网络战和一体战的能力。正是因为没有多少国家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先入为主,利用这些空间进行非对称作战。

  自从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任何一次战争或冲突中,都大量利用外层空间和电磁空间,主要是用来进行侦察、监视、预警和通信,在战争中则是占领制天权和制信息权,以便对战场进行全面控制。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海军只能在近海沿岸执行任务,所以美国海军在公海大洋上再也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匹敌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开始利用海洋向陆地投送兵力,对沿岸国家进行军事威慑,甚至使用舰载飞机和海基巡航导弹对地面目标进行远程打击。美国在进行此类军事干预的过程中,最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打擦边球,寻找国际法的空子,以“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等为由,强行介入局部战争,或作为导火索点燃战火。1986年3月和4月,美国以利比亚制造了洛克比空难事件为由,出动3个航母战斗群计40艘舰艇、250架飞机穿越“死亡线”,闯入利比亚的所谓领海之内,进行多次空袭;1998年8月美国驻非洲肯尼亚使馆被炸,美国当即用100枚巡航导弹炸毁了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大量目标;1999年美国带领北约十几个国家空袭了南联盟,战后又逮捕了米洛舍维奇,并送往海牙前南战争法庭受审。2001年美国在我南海进行军事侦察的过程中,还与我飞行员发生了撞机事件。这些都是潜在的危机。

  按照美国人的观点,任何海域,无论发生什么冲突或危机,都不能影响它在公海等国际水域进行遏制和炫耀武力的所谓“航行自由”权,否则,美国就要动用武力来威胁或强行通过。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美国等海洋大国经常到距离自己国土如此近的海域内活动,感到很不安全,所以都极力反对。在处置这类争端的问题上,美国一般是采取三种措施:一是在外交上从一开始就不承认沿海国宣布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为合法;二是在法律上为军事行动提供广泛支持,所有军队师以上(海军编队以上)指挥员全部配备专职军法官,负责涉外法律的解释和争议海区航行的法律咨询;三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争议海域内制造事端,通过军事冲突、舰机相撞、武力威慑、强行进入等强硬方式,甚至不惜以爆发局部战争的极端方式来维护所谓的“航行自由权”。

  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对真正犯法者行使法律权利,伸张正义,也可以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强权政治的时代,法律只能成为强权者粉饰自己的工具。美国在进行战争之前通常都要寻找开战的借口,法律常常成为一个重要的论据;战争中,如果误伤误炸或造成大量附带损伤,法律将提供解释空间,为战争罪行进行开拓。有实力再有法律,在信息化战争中制胜的可能性就很大。利比亚、伊拉克、南联盟,没有实力,又不注重法律建设,吃了哑巴亏,而且没处去讲理。这样的战争教训,在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过程中,非常值得其他国家汲取。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人在对巴格达阿米尼亚地下防空洞的袭击中,炸死了许多平民,这是直接违反战争法中关于目标区分原则和保护平民原则的,是一种明显的战争犯罪行为。但事件发生后,伊拉克用微乎其微的声音在控诉美军的暴行,没有人能够听到。而美军却恶人先告状,用全世界都能够听到的一种最强音在反诉伊拉克,说那本来是一个军事指挥部,但当天晚上伊军官兵的家属藏进了那个指挥部,美军轰炸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造成了误伤。这种解释就把一种事实上的战争犯罪自圆其说成完全符合战争法了,因为是平民钻到军事目标中去了,美军轰炸的是军事目标不是平民的防空洞,所以成了对合法目标的轰炸。伊拉克赔了夫人又折兵,到头来还一身的不是。不仅如此,美军还说伊拉克如何把米格—29等先进的武器装备藏到受战争法保护的清真寺附近,以免遭多国部队飞机的轰炸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令人真假难辨,结果给人感觉总是美军按照国际法办事,是“正义之师”,而伊拉克是法盲,是“邪恶之旅”。信息战往往就是在这样一种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下使一个国家失去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同情。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军队中师以上指挥员全部设有法律顾问,指挥员下达的一切作战命令必须经由法律顾问的签字或咨询,仅海军就有大约800人的军法人员。因此,在与美国军队的军事交往中,特别应该注重法律方面的问题,绝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按照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去处理国际性事务。比如,按照美国的法律逻辑,其军舰和战机在中国12海里领海范围以外活动是完全合法的,台湾海峡及南海的广大海域,在海上航行方面应视为公海性质,任何情况下必须保证美舰美机的自由航行和飞越,如果谁影响或阻碍了这种航行自由权,冲突和战争将在所难免。而我们则认为除12海里领海外还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并认为台湾海峡是中国领土和领海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上述领域,更不能进行军事活动。危机时或战时,我们完全有权对台湾海峡、台湾全岛、甚至岛屿东侧海域,以及南海海域进行海空全面封锁。相比之下,中美双方在法律认同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作战的构想显然是相互冲突的,所以应格外引起注意。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 信息化战争的经济观念

  工业时代的战争,先进技术首先使用于军事领域,经过战争的检验之后,再逐渐扩散到民用领域,有些技术永远专属于军用领域,从而难以促进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战争,先进技术首先应用于民用领域,尔后向军用领域扩散。战争过程是带动和促进民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以及激烈的商业竞争,致使民用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而传统对抗性和竞争性最强的军事领域,受现代战争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战争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大量借用系统集成、横向一体、办公自动化等民用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来管理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造价昂贵,信息化战争耗资巨大,没有雄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不可能维持和打赢现代战争;战争促使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和弹药等积压库存大量消耗,促使新型武器装备、弹药和作战物资的规模化动员生产,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生产及战争消费;战争是军用物资、器材和武器装备的活广告,促使军用产品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畅销不衰,从而拉动内需和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战争是破旧立新的过程,胜战一方可在战后重建过程中预先把握主动,占领商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战争能够保卫和获取战略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生产、存储及运输通道,均可通过战争进行保卫及获取,胜战一方可在战后得到最大的资源利益。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控制经济命脉

  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举国迎敌的反侵略战争中是否强调效费观念,这是现代战争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去打仗是不计代价和损失的,无论伤亡多少人,付出多大代价,只要国家领土和主权保住了就行。信息化战争不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都讲究战争经济观念。对于发动战争的一方而言,如果战争的代价高于战争中所获取的利益,那么这样的战争就不会爆发。现代战争变得越来越像是经济战和生意战,因为没有人愿意打一场赔本的战争。对于遭受侵略的国家而言,也越来越讲究效费观念,在顾及脸面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让步是一种策略。当然,这与现代战争中的胜负观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科索沃战争的结局来看,米洛舍维奇接受和平方案的作法是现代战争经济观的一种体现,既顾及脸面,又不失尊严,且保全了国家的基本利益和人民的财富和生存发展权。如果回到以前的铁托时代,结局肯定是死打硬拼,即便是放弃大城市,进山打游击,也要把侵略者赶出去。

  自从越南战争中严重受挫之后,美国开始变得精明起来,军队就像是一个大企业,在管理方面特别强调经济效益问题。过去十几年美国进行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进行精打细算的。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国遭受越战失败且经过十几年反省之后的一次翻身仗,得意的是美国打赢了那场战争,从此开始执掌全球战争发动大权,想打谁便打谁。失意的是,美国在海湾其实是打了一场别人出钱自己出人出枪的傀儡性战争,像那样的战争估计今后不会再次发生。为了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出动了数十万人,部署了半年之久,军队力量的三分之二全部用于决战,这有点违背常理。同时,战争之前及战后美国高官便分赴盟国讨债,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不平衡心态。战争中总共耗费了600多亿美元,这个账美国记得很清楚。为此,首先向重获政权的科威特讨要了一大笔,继而向沙特又讨要了又一大笔。之后,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便分工负责,在盟国和友好国家之间穿梭往来,四处伸手要钱,多少不限,几个亿、十几个亿都行,没有钱提供武器装备或物资援助也行。这样的心态,充分反映了美国人从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过程中在战争文化上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把600亿美元收入账下。海湾战争,美国是占了便宜的。打了一仗,不仅锻炼了部队,创新了战法,检验了装备,提升了军威,而且还赚了不少钱,效费比达到了最高。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如西撒哈拉、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地,连年干旱,人民生存陷入危机,且长期陷入内战和冲突之中,美国对此置若罔闻,从不干预。有些地方,如中亚地区及里海周边地区,波斯湾及中东地区,南沙群岛及南海地区,台湾海峡及东北亚地区等,美国却兴趣大增,一有风吹草动,就挥舞战争大棒进行打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关键是国家利益问题。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只要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美国就在所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美国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分割。阿富汗战争的确是国际反恐行动,但那是名义,其核心和本质是为了进驻中亚,控制从南欧经中亚到南亚和印度洋的一条石油运输线,同时防止里海和中亚石油为中国和俄罗斯所控制。20年前伊拉克曾经是美国的朋友,因为当时伊拉克对美国利益不构成挑战。自从1979年萨达姆上台之后,这个世界第四、中东第一号军事强国对美国的石油原产地和石油运输线构成了严峻挑战,所以美国一定要铲除这个钉子。美国海外石油进口的40%来自海湾,伊拉克作为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石油资源大国,如果对美国不是忠心耿耿的话,美国绝对不能放过。2003年底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又被赶下了台,老谢自己都闹不明白:我没有得罪美国人啊,为什么把我赶下台?因为老谢是前苏联的外长,出身不好且与冷战有关,他没有在美国留过学,英语也不地道,所以这样一个紧挨着里海的富油国如果不安插一个放心的人执掌政权,美国人是睡不好觉的。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打仗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是,能不能死伤数量少一些,经济损失小一些,能不能通过战争来拉动国家内需,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美国进行信息化战争时思考的一个重点。科索沃战争是美国进行的第一场信息化战争,这场战争在经济观念上有许多不同之处。美国采取一石二鸟的政策,在打压南联盟的同时,也要打压欧洲经济。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欧洲开始搞经济一体化,搞共同货币,搞关税同盟,搞互免签证。这样,国家概念逐渐消亡,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一个团结自强的欧洲,正在对美国经济构成严峻的挑战,当欧洲经济总体实力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时候,欧洲还是冷战时期那个乞求于美国保护的欧洲吗?所以,美国要为美元的坚挺而战,要为美国经济的繁荣而战。

  战争使欧洲的水源、空气和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数十万难民流散到欧洲各国,造成了吃穿住行等多方面困难,长期来看还有个就业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欧元汇率连续下跌,欧洲经济不断衰落,而美国经济则明显得以振兴。

  伊拉克战争也是如此,美国作为“先期投资者”,用战争的方式,以坦克、飞机和大炮为工具,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了必要的先期投资和投入。这样的投资会有什么样的回报?在伊拉克长期驻军,控制中东地区局势,强迫选举出一个傀儡政权,让中东地区的地下石油绝大多数通过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井冒出地面,再通过输油管道和50万吨以上的巨轮把原油运往美国。这就是政治、外交和军事的交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战争经济学:投入的是1,产出的是1千、1万、甚至1百万。方法很简单,战争加冒险。拉动国家内需

  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个灾难性问题,很难解决。大机器的出现,代替了人工劳动,所以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没有出现失业问题,原因是战争动员的拉动。科索沃战争中,起码在三个方面拉动了美国经济:一是军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军工企业赚了大钱,股票持续上升了25%,军工厂的工人整天超负荷的工作,三班倒。军火生产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比如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等,这样使美国的经济得以全面提升。二是库存大量减少。海湾战争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主,所以消耗了美国二战后军火及物资存储量的一大部分。科索沃战争虽然转向信息化作战,但在中后期的空袭作战中,美国也倾泻了大量库存积压弹药,库存作战物资也得以快速消耗,从而让死物变成了活钱,滋润了美国经济。三是在战后重建中牟取暴力。战争是美国主导的,目标选择是美国人说了算,要炸哪里不要炸哪里只有美国知道。如果美国的高层决策人员、高级指挥员与大企业串通一气,把战争作为一笔大生意来做,利润显然是十分丰厚的。比如,只要总统、国防部长天天叫嚷轰炸石油设施,石油公司就会很高兴,因为许多小石油公司就会囤积居奇,油价就会飙升,而实际上可能并不打算轰炸石油设施。还有,如果在目标选择前与土木工程公司达成默契,战争中就会尽量轰炸那些桥梁、铁路、公路、标志性建筑物,战后重建过程中这些公司在投标的时候就会拔得头彩。争取到建筑项目是一方面,传递美国文化、振兴美国经济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轰轰烈烈的战后重建终于启动,美国放出话来,凡是没有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国家,都不能在战后重建中获得承包权,这些国家只能在美、英承包商的项目里拣点残羹剩饭。

  在信息时代的战争文化中,战争经济是一定不能忽略的。美国总有一些人想打仗,主要原因是政府受大型军工财团和跨国公司的控制,那些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国会的官僚甚至总统,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或多个财团支持和控制。如果没有这些财团的资助,这些政客们不会走上政坛。当他们从政之后,自然要进行回报,而战争却是最好的选择,死伤的不是国人,受损的不是国家,投入很少却产出很多,这样的生意何乐而不为之呢?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战略信息战

  信息战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500年前,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就是信息战的雏形。后来,在两军交战过程中,通过探子、细作侦察或打探敌人情报,然后运用这些情报进行诱骗、离间、攻击或防御作战等也是一种信息战的手段。信息战作为一种作战样式正式提出来,还是1994年的事。从1995年开始,美军已经把信息战放在打赢未来战争的首位。当时美军率先提出信息战概念,主要是考虑到美国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共存的环境中,信息战已经包含了平时和战时、战略和战役的内容。

  战略是一个军事术语,原本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战略信息战中的战略一词,其实是借用战略的一般性概念,泛指某些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信息战。战略信息战是1996年才出现的一个词,国内外都没有定义,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作战场之外的信息战,有的称作广义信息战。为了便于和发生在战场上、战斗中或战役中的信息战区别开来,我们暂且把那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心理和科技等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发生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战称之为战略信息战。

  战略信息战营造了一种新型的战争样式,它可以发动独立的战略信息攻击战争,也可以配合实际的武力入侵作战在战前数月、甚至数年就发动信息战和信息攻击,因此,战略信息战是一种不必宣战、不受任何国际法规约束、不必耗费大量资金和武器的、效费比非常高的一种新型战争。战略信息战将从根本上改变某些传统的观念:在作战空间方面,战略信息战可覆盖陆、海、空、电磁等所有空间;在交战时间方面,战略信息战可全天候、全天时作战;在攻击目标方面,战略信息战可以攻击上至国家政治、金融、交通等各个关键部门,下至航空母舰、战斗机、巡航导弹等单一的武器系统;在攻击对象方面,可以是敌对国家的军队,也可以是与敌对国家结盟、友好或支持对方的国家。战略信息战可以超越国界进行攻击,可对敌人前方和后方同时进行攻击,可对战场内战场外同时攻击。敌方无法预测何时遭受战略信息战的袭击,无法得到任何预先警报。诱骗、心理战、威慑或成功的信息战攻击行动,可能最终使敌方领导人主动放弃战争企图,从而达到信息战的目的。

  在现代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技术为这种新型的对抗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不采用传统的狂轰滥炸式硬摧毁,用这种全方位战略信息攻击和瘫痪作战的形式,同样可以使敌人丧失心理防御能力,从精神上、心理上、意志上、信仰上彻底摧毁它,让它自己陷入瘫痪,根本就不想打仗,或根本就无力再战或进行战争防御。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就是这种战略信息战的具体体现。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其实也在宣称一种战略信息战。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传媒全面介入战争

  海湾战争中,获准传送战区军事新闻的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国际新闻部的军事节目,有90多个国家收看,100多家电视公司购买了CNN的节目播映权。为了进行卫星直播,在沙特还建立了转播站。“美国之音”的阿拉伯语节目24小时广播,英国BBC东方部的节目由每天3小时延长到10个多小时。这些广播宣传机构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就开始按照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战略意图进行宣传和进行心理战。“海湾之声”电台连续播送了40天,每天18个小时,可在4个频率上广播,功率大,效果好,内容包括新闻、阿拉伯音乐、劝降、号召向多国部队供应食品和水、保证同伊拉克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及与阿拉伯兄弟谈心等。主要是对伊拉克进行反宣传和煽动,促使伊军士兵投降或开小差。美国还在战区上空散发了15万台频率固定在反伊联盟电台节目上的简易晶体管收音机。

  海湾战争中有1600多名记者云集沙特,对战争进行报道。新闻界首次在美军参加的战争中通过电台广播和卫星电视及时向全世界报道战况。同时,中央总部还举行了98次电视新闻发布会,其中53次是介绍战况。强大的电视、广播宣传网络第一次把舆论战和心理战扩大到全世界,渗透到家家户户。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海湾战况,可惜看到的却只是交战一方的报道。这种单向的宣传对扭转世界人民对战争的看法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科索沃战争中,传媒介入战争就更深,不仅涉及新闻报道、广播电视,而且还利用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伊拉克战争期间首次进行了全球电视直播,把舆论战和心理战提升到实时的高度。萨达姆被抓之前,许多人认为萨达姆应该表现得像个英雄,壮烈自杀,或者与美军殊死搏斗。萨达姆被俘之后的顺从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甚至有媒体怀疑美国人在做秀。其实,从以沙拉比为首的一部分反对派用钢索拉倒萨达姆铜像,到战地女英雄林奇的传奇故事,再到萨达姆的被俘直播,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已经处于信息时代的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媒体,非常善于进行心理战和舆论战。

  通过大众媒体来左右领导人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如果使领导人相信:战争可能导致国际社会的制裁、失去国内民众的支持、经济将遭受严重破坏,军队将被消灭,那么它就不会贸然发动战争。在海地危机中,美国通过调研,把海地人民分成20类,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轰炸”,并通过电子邮件将信息送到军政领导人的个人计算机里去,结果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军在决定对海地进行武装入侵之前,一方面把海军舰队调集到其周边海域进行威慑,一方面向海地领导人播放美军战略企图的电视图像,明确告诉对方战争爆发后将有哪些目标会遭到轰炸,战争的结局将会怎样,从而迫使海地政府无条件接受城下之盟。

  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是1983年10月开始的,而其心理战计划早在1979年秋就已付诸实施了。美国政府机关、国务院、美国新闻署统一领导下的大众新闻媒介和中央情报局都参与了这场战略信息战,主要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竭力使格林纳达与加勒比海其他国家完全隔离,这对居民的精神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泛美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拒绝向格林纳达提供财政援助,致使其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从而激发了人们的不满,加速了权力斗争各方的分裂。同时,大力向反对派提供财政和物质援助,并制造和散布谣言。美国总统、国家高级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公开发表谈话,对格林纳达评头论足,无端指责。这种心理宣传强度不断增加和升级,为后来采取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1993年,尽管紧靠索马里的苏丹,同样遭受饥饿、混乱、劫掠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困扰,但美国海军陆战队打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旗帜,浩浩荡荡地开进索马里去实行代号为“希望行动”的大规模救援行动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大量的飞机和船舶运去了国际红十字会捐赠的物资和药品。而灾难深重的苏丹,为什么没有人去理睬?没有国际组织去救援?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苏丹拒绝给美国CNN有线电视网电视记者发放签证,这样的困境只有苏丹自己知道,卫星电视上不去,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人去同情和援助他们。由此可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操纵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和舆论阵地是多么重要。

  当然,媒体要想对军事行动进行制约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1993年索马里救援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由人道主义救援发展到与当地反政府武装进行武力对抗,从而得罪了新闻媒体。当艾迪德反政府武装用绳索系在被打死的美军士兵脖子上拖在大卡车后面游街示众的电视画面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全球播发之后,激怒了美国民众,他们纷纷举行集会,要求美军立即从索马里撤军。最终,美军乖乖地从那里撤了回去。这种情形当年也曾多次发生在越南战场上,反战的新闻媒体惯用这样的手法来激起民愤,从而遏制政府当局的战争升级行为。

  “谬误重复千遍就能变成真理”,所以宣传、舆论、心理战等在战略信息战中占有重要位置。战略信息战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民众的意识和观念,摧毁武装力量的精神和战斗潜力,影响国家领导人或决策机构的意志和信仰,为政治颠覆、经济侵略、军事渗透奠定无形的基础。美国想摧毁苏联的核武器,费了40年的劲,想了不少辙,花了数千、上万个亿,结果总是与其愿望相违背。美国越是想遏制苏联的核武器,苏联就越是大力发展核武器,以打破核垄断,最后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核武器越来越多。硬的不行来软的,通过战略信息战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出台,致使苏联从内部分化瓦解,一夜之间,一个强大的、堪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苏联分崩离析了。今日俄罗斯的核武器虽然依然庞大,但美国再也不会担心对自己构成威胁,因为在战略信息战中败北的俄罗斯已经成为美国的朋友。

  针对一国领导人、公民、军队和政府要害部门所进行的战略心理战通常是积极的心理攻击,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信息载体都可以进行这种信息攻击,比如可以通过口头宣传、书刊、文字、声像或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大众新闻媒体、观光游客、间谍、商人、顾问及新闻工作人员,可以是公开宣传,也可以是舆论欺骗、谣言惑众等。通过这样的信息攻击,造成一些人意志消沉、心理变态、精神恍惚、信仰动摇,最终达到危害社会、破坏经济、削弱部队战斗力的目的,造成国家的衰落、精神和心理潜能的沦丧、抵抗和生存意识的削弱,或导致国家人才外流、国有资产和资金流失、犯罪率高涨,甚至造成民族分裂。这种文化、舆论和信息的攻击,就像鸦片那样麻醉人们的神经和认识体系,所以远比真正的军事入侵要危险得多。

  第二篇 信息化战争的观念过度损伤法理难容

  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非常简单,飞行员一按按钮导弹就自动寻找目标,飞行员可以掉头返回,任务就算完成了。但是,这种简单的背后,却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1倍,其对目标的毁伤力将提高为原来的4倍。因此,以最小的破坏达成最大的效果,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能成为人们追逐的一个目标。武器实现精确打击之后,在作战使用方面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主要表现在目标区分和任务计划上,需要慎重考虑的相关因素增多。过去的战争,基本上是打打杀杀,战役指挥员很少考虑战略、政治、文化、外交等相关要素。信息时代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政治行动。不管是否愿意,战争必须接受全球媒体的公开监督。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在战争中如果因为摧毁某个军事目标而使用不当的暴力手段,将受到谴责、抗议甚至会招惹更多的麻烦。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火烧油井、倾泄原油的做法,美军使用贫铀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做法,科索沃战争中武器试验造成南欧持续高温的行为等,都曾惹起很大的民愤。由于公众对精确制导武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进行完美战争的标志性武器,普通百姓会以为这样的武器已经精确到“点穴式”攻击,已经达到百步穿杨的程度,所以不可能造成误杀误伤。而实际上,武器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世界上没有一种绝对可靠、绝对准确的武器。尽管如此,误炸之后的麻烦,总是难以让人轻松。美军是世界上误炸最多的国家,它曾经击落过伊朗的民航飞机,也曾经多次误炸过自己的直升机和装甲车。所有这些事件都让美国很难堪,不仅是军队,政府和总统都没有脸面。

  信息化战争中的这些特征,要求作战指挥人员和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谋人员,不仅要考虑如何摧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在众多目标中如何选择打击目标并按照重要程度和价值提出目标清单?拟打击目标是否具有战略价值?摧毁该目标是否会造成附带损伤?如果附带损伤后果超出摧毁目标的实际效能,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对该目标进行摧毁?

  1999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我们重创了科索沃的(塞族)军队,摧毁了超过50%的大炮和三分之一的装甲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希尔顿上将则宣布,北约空军炸毁了“约120辆坦克”,“约220辆装甲运兵车”和“450门大炮和迫击炮”。然而,经过一年的调查取证,2000年5月5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题为《掩盖科索沃真相》的文章却披露了与之大相径庭的结论。一份空军报告显示,可以证实的被摧毁的目标数字为:“14辆坦克而不是120辆,18辆装甲运兵车而不是220辆,20门大炮而不是450门。在744次打击中,只有58次有迹可查。”前后数字出现如此大的悬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谁掩盖了事实真相?究竟为什么要掩盖这样的事实真相?精确制导武器为何总是打不准?这些神秘的结论还有待于人们去分析和揣摩。

  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许多媒体把发生在伊拉克针对美国人的一些炸弹自杀或人肉炸弹等极端行为统统称为恐怖主义。关于恐怖主义,国际法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各国都在按照自己的解释去界定。美国坚持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是国际恐怖主义。结果,战争结束之后快一年了也没有搜查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还认为,萨达姆与拉登相互勾结,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后台老板。结果,从萨达姆那里缴获的所有证据都表明,两人不仅没有任何联系,相反,却是对头,互不信任。这一切说明,如果战争的基础建立在一些没有确凿证据的主观臆断上面是多么危险!当前,真正的危险还不止于此,最危险的倾向是把一切反美行动都界定为恐怖主义袭击。

  按照国际法基本原则,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把无辜的平民百姓当作攻击目标进行袭击,或者针对军民不分的目标进行袭击,因为任何袭击和武力行动都不能殃及普通老百姓。如果在袭击中直接针对美国军人,或者在袭击中的直接目标是坦克、直升机和军营这样的纯军事目标,这样的袭击就不能算是恐怖主义。所以,一定要把恐怖主义行动与正当的武力反抗区分开来。在伊拉克人民看来,美国人进入了他们的国家,美国人在战争中有很多滥杀无辜的现象,他们的亲人或朋友可能就是在这样的附带损伤中死去的,所以他们就要利用一切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对美军进行报复。这种行为怎么可以算是恐怖主义呢?如果把这个也列为恐怖主义,我们怎么理解美国动用武装力量去占领一个主权国家?怎么理解美军在战争中使用国际法明令禁止使用的集束炸弹附带损伤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怎么理解海湾战争中在阿米尼亚防空洞中死去的数百名普通市民和儿童?难道这不是国家恐怖主义、军事恐怖主义吗?如果强权政治被认为是合法的,弱肉强食者的反抗都是恐怖主义,如果这样的舆论成为时代主流,总有一天世界各国都会饱受国际恐怖主义之苦。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信息化战争的启示思考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回溯历史总会找到一些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不仅是时代转变的里程碑,也是强国与弱国走向两个极端的分水岭。在第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从繁荣走向衰败,美国从低谷走向巅峰;在第二个历史时期,苏联从世界超级大国走向崩溃,美国一超独霸,从一个巅峰走向另一个巅峰。

  2002年美国提出“先发制人”的新战略,根据这个战略理论,美国将以国际恐怖势力和“邪恶轴心”国家为主要作战对象,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手段,主动出击,进行预防性干预作战,将可能的威胁消灭在萌芽之中。

  “先发制人”战略体现了美国强烈的单边主义倾向,不管国际舆论赞成还是反对,不管国际法禁止还是允许,不管盟国支持还是反对,不管联合国授权还是不授权,不管有确凿证据还是仅凭怀疑和猜测,美国一旦认准了威胁对象,就毫不犹豫地单方面采取坚决的战争措施,以消除威胁源。阿富汗战争为这个新战略进行了酝酿,伊拉克战争首次进行了试验,预计今后类似的战争将会层出不穷,战争的随意性将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先后对格林纳达、利比亚、巴拿马、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等发动过战争,从这些战争的诱因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推翻“独裁”统治,建立“民主”政权。美国认为,战争的危险更多地存在于“非民主”国家之中,因而有必要在全世界建立一种西方民主式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文明,才能避免战争和冲突。伊拉克战争就是这种理论的翻版;二是人权高于主权,霸权高于国权。美国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家疆土概念和因此而形成的国家主权概念已经淡漠,相对于国家主权而言,人权更为重要,更应值得尊重。所以,如果一国内出现独裁,如果独裁者对内进行镇压,美国将有权以战争方式消除该国的独裁统治,建立一种文明的社会秩序。科索沃战争是这种理论的首次验证;三是反美暴力极为恐怖,恐怖就意味着战争。美国认为,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公开对手。但是,躲藏在暗处的恐怖分子却对美国安全利益构成新的威胁。因此,只要是反美的暴力行动,就被定义为恐怖袭击行动,反恐高于主权,反恐高于一切,美国就有必要使用战争方式对恐怖势力或为恐怖势力提供支持的国家进行武力打击。

  美国以信息化战争为手段,大力推行“先发制人”战略的根本目的:一是维持霸权地位,打压一切挑战者。美国非敌即友、以我划界的冷战思维作怪,不顾国际舆论和国际法规,完全以美国的喜好为判断依据,以美国的利益为标准,谁影响了美国利益,谁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就对谁率先发动战争,消除这种威胁和挑战;二是推行强权政治,维持军事优势。美国把联合国及北约盟国作为其政治扩张的工具,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对我有利就使用,对我不利就一脚踢开。在国家关系中盛气凌人,倚强欺弱,打压利诱,顺者昌、逆者亡,使许多国家产生了恐惧心理。把信息化战争作为敲山震虎的工具,以“精确闪击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方式作为“震慑”理论的基础,肆无忌惮地对别国进行武力威胁;三是控制战略资源,发展自己,遏制对手。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演进,发展中国家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的发展,都对资源和能源提出更多的要求,因而战略资源和能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加速自我发展,遏制包括西方盟友在内所有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美国以“反恐”为名,以信息化战争为手段,不断发动战争,对战略资源和能源进行控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场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滋长了妄自尊大的习气,加之国际社会、国际法和大国势力缺乏对美制衡力量,从而导致其野心膨胀,因而将具有更大的进攻性、冒险性和威胁性。四场战争的失败,使那些可能成为美国打击对象的国家,将放弃幻想,准备斗争,致力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已经遭受美国打击的国家,将积蓄力量,以恐怖袭击或游击战的方式,与美展开长期较量。美国的敌人日益增多,而且遍布全球,这将对美国构成长期牵制和威胁。四场战争的实践,在许多方面违反了国际法的限制,冲破了战争法的框架,打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惯例,不仅对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课题:如关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关于战争性质问题、关于战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问题、关于侵略战争与战争中自卫反击作战问题、关于战争中目标区分原则问题、关于战争结束问题、关于战争犯罪及惩处问题,等等。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为遏制中国,制止挑战,必将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供应渠道进行控制,以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

  12年来爆发了四场战争,四场战争中有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也有信息化战争的尝试。这些战争中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胜利者为我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提高了宝贵的教案,使我们未参战也能有所教益;失败者为我们从国家衰亡、民族沦落、军队溃散和人民哀号中提供了血的教训,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血液更加沸腾,斗志更加坚定。

  一切都是可以重复的,惟独战争是不可以的,因为战争经不起失败。军队是国家的脊梁,常备军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是为了打仗,千日养兵是为了一日打赢。如果像八旗子弟和共和国卫队那样,平日里养得膘肥体壮,战争一来就四散溃逃、灰飞烟灭,岂不令人心碎?

  黑暗是黎明的先兆,启蒙是思考的前提。没有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世纪的科学启蒙运动,就不会有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下一个目标是谁?没有人知道,但肯定是那些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人!下一场战争怎么打?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但肯定和四场战争不一样。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以我们要忧虑,所以我们要沉思。理性的沉思或许能够在战争准备与战争胜利之间开设一条通道,让我们从此岸顺利地走向彼岸。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信息化战争结果为何总是“一边倒”

  以劣胜优、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战争,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已经被一系列战争实践所证明。从历史上来看,以劣胜优的战例屡见不鲜,不仅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抗击苏联侵略的战争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当战争进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特有的战争规律发生了巨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强权政治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伊拉克、南联盟和塔利班政权,不仅在战争中遭到惨败,而且都轻易丧失了政权。四场战争都出现“一边倒”的趋势,其中有政治、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仅就军事层面而言,武器装备代差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信息化战争中,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在体系上形成代差影响就更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也应该看到,四场战争中的南联盟、塔利班和伊拉克的不堪一击,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代差”,国家战略能力的弱小、国家战略纵深的短浅、军工生产水平的低下、军事理论的滞后,以及国内外反战力量的不足等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海湾战争中,从物质和能量对比上看,交战双方相差无几。但战场形势却是“一边倒”。战争爆发后,伊军坦克很快就损失了86%,装甲战车损失了55%,火炮损失了80%,海军则全军覆没。照说,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要夺取制陆权没有什么问题;拥有数千架飞机,要夺取制空权也不成问题。但为什么战争发起之后就一权不权了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丧失了制信息权,没有信息优势,所有武器装备之间不仅相互割裂,而且无法与人结合形成战斗力。人再勇敢无畏,战法再漂亮精彩,然而也已经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海湾战争结束之后,南联盟曾派遣人员到伊拉克取经,及时总结和借鉴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争取在科索沃战争中有非凡的表现。在1995年8月30日—9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的“精选力量”大规模空袭行动中,14天内共出动飞机3400架次,投弹1000多吨,发射巡航导弹13枚,波黑塞族防空导弹和雷达阵地、火炮阵地、弹药库、指挥所和通信设施以及道路、桥梁等56个重要目标被摧毁,60%—70%的防空设施和作战指挥设施被摧毁或陷入瘫痪状态,近30%—40%的弹药库被炸毁,2%—5%的重武器遭到破坏。这样惨重的战争教训,南联盟不是不知,而是深知。但知道了又能怎样?

  南斯拉夫拥有辉煌的反侵略战争历史。二战期间,德国的37个师陷入这片沼泽地,南斯拉夫成为他们的墓地。南联盟继承了勇敢无畏的铁托精神,传统的人民战争思想一直是南军制胜的重要力量,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和阴雨多雾等恶劣天气是进行积极防御作战的有力屏障。此外,还有丰富的武装冲突和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等现代战争的经验。照说,这已经算得上是“天时、地利、人和”了,按照传统战争理论,打赢战争应该是不成问题。然而,在科索沃战争中,面对北约的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南军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防御、任人宰割的局面,上述所有优势基本都没能发挥出来,有的即便是发挥了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没有起到什么重大的影响。

  在1989年开始的十年侵阿战争中,苏联大败而归。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中,昔日骁勇善战的塔利班却成为不堪一击的流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四次中东战争中,并不是拥有技术优势的以色列每战必胜;在长达14年的越南战争中,也并不是拥有全面军事优势的美军总是获胜;在长达10年的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中,武器装备落后的阿富汗游击队居然获得了胜利。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在美军强大的空袭攻势面前,为什么利比亚、伊拉克、南联盟一个接一个都败下阵来了呢?而且所有败者的表现几乎都是如出一辙。他们共同的特点有三个:都是用苏俄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都是按照苏联和俄罗斯战役战术理论培养出来的军官,都是按照苏俄建军思想建设起来的军队。具有世界超级大国作战能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的苏联,在西方强大的战略信息战轰击下不战而败了,这些小国军队又能如何?失败早在预料之中。

  从四场战争来看,南联盟、塔利班、伊拉克在与强敌的较量中,都被其轻易击败。为什么四场战争中战争的结局全都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一方总是轻易获胜,而另一方无论如何抗争都难以获取战争的胜利,甚至连战争的主动权都无法获得。分析其中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体系结构的集成。信息化武器装备不再是机械化武器装备的传统概念,它强调系统集成和技术融合,不再特别强调单一武器装备的性能最优,而是强调系统最优、结构最优、效能最优。四场战争中的一方,已经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而另一方,仍然是单机单控,所有兵力兵器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都是一个一个点,无法连接成面,更形成不了系统和体系,所以力量分散,作战效能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拥有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没有用,因为力量无法整合,形成不了拳头和力量。作战效能的整合。美军50多年来的作战实践,基本上呈现一个马鞍形发展规律:二战期间,美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最终爬上超级大国的宝座。40年冷战期间,美苏争霸,此间美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重塑信息化军队,从而打赢了包括四场战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战争和冲突。美国的战争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不可能打赢战争的,只有把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创新的军事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编制体制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作战能力。四场战争中,一方是经过新军事变革之后重新整合的信息化作战力量,另一方是处于徒步步兵时代、半机械化时代的乌合之众,因而在战争力量对比上就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特征。时空环境的制约。时间对交战双方都是公平的,但同样的时间单位内,交战双方所产生的作战效能却有本质的区别。美军利用时分多址技术,可以把一个单位时间分割成多个区间,并赋予每个区间不同的作战任务,最终实现并行作战的概念,对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呈指数状增加。反观交战的另一方,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只能干一件事儿,如果这个时间单位被干扰、被控制,则一事无成。在这种情况下,谁控制了时间谁就控制了战场的流速和战场的主动权。显然,这是一场信息技术领域的争夺,落后的一方不可能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也就不可能控制战场流速和战争主动权。伊拉克战争中的伊军也想在时间上折磨敌人,把美军拖入持久战,但美军控制着时间,因而能够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

  信息化战争延伸到陆、海、空天电五维空间,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不仅在五维空间内都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能够相互连通、构成体系,并对五维空间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控制。反观另一方,不仅没有五维空间内作战的装备,而且缺乏装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在战争中只能处处被动,不仅自始至终被打压在地面单维空间之内,而且经常被分割挤压在一个一个狭小的局部空间之内,这种情况下连生存都很难,更谈不上集中兵力、打赢战争了。科索沃战争中,南军也想争夺空中控制权,但飞机一起飞就全被击落。伊拉克战争中,伊军所有的飞机都无法起飞,地面坦克装甲车辆也无法机动,露头就打,一机动就被毁灭。

  战争特点的限制。机械化战争强调物质和能量主导,以数量规模和大规模杀伤破坏为主,强调坦克、飞机、舰艇等主战装备的作用,机械化作战强调机动力和火力优先,强调线式作战和接触式作战。信息化战争则强调信息和网络主导,以质量效能和瘫痪作战为主,强调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强调系统集成,非线式、非接触作战,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点是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在过去的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处于同一战争形态之中,武器装备劣势一方面临时间、空间、体系和整体作战能力的挤压不是太大,战争中存在以时间换空间,或以空间换时间的可能性,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复杂地形地物创造战机,能够利用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拖垮对方。信息化战争中,这些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在体系上形成代差影响就更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当然,信息化战争的这些新特点,并不能改变马克思战争观关于“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基本判断。四场战争中的南联盟、塔利班和伊拉克的不堪一击,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国家战略能力的弱小,国家战略纵深的短浅,军工生产水平的低下,军事理论的滞后,国内外反战力量的不足和缺乏国际军事支援等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武器装备“代差”埋下打败仗的种子

  如今,战争的一方站在信息时代的高山之巅,而战争的另一方,却仍然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的谷底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不仅仅表现为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而是在思维观念、理论战法、体制编制等方面呈现出综合的落差,这样的落差就是“不对称”,“非对称作战”就是要打这样的时代差、空间差、时间差。战争力量的这种不对称特征,其实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随着数字鸿沟裂痕的不断加深,这种不对称特征就会更加明显。19世纪是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晚清军队只注重投巨资购买庞大的海军舰队,却疏忽了军事理论创新和编制体制改革,用封建传统的思维定势来指挥先进的钢铁舰队,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美国开始进行新军事变革,加速信息化军队建设,并为打赢信息化战争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反观苏联,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和军事强国,不仅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战争,而且最终走向解体和溃散。四场战争中的南联盟和伊拉克无视信息化战争形态的转变,只知道按照苏联的模式建军,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也是苏联模式走向全面失败、美军模式走向全面胜利的一个特殊时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进行了十年改革,但是改革多成功少,基本以失败为主。反观美国,十年改革十年成功,不仅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而且一跃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先驱者。十多年来,美军进行了大量战争实践,结果是屡战屡胜。这说明,美军主导的信息化战争理论有其科学性及合性。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晚清的北洋水师,到分崩离析的苏联军队;从俄罗斯不懈的抗争,到四场战争中的失败者,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的转型期内,不与时俱进、大胆变革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对于中国军队而言,如何与时俱进,怎样大胆变革呢?朝鲜、越南、阿富汗、埃及和叙利亚,之所以在80年代以前能够面对强敌而获胜,关键在于交战双方进行的不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战争,虽然双方武器装备有先进落后之别,但同处于机

  械化和半机械化时代。战争的形态是相同的,双方追求的机动力、火力和防护力目标是相同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们之间且存在着价值交换的关系。

  地道不是高技术设施,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与优势之敌进行周旋;地雷不算是高技术武器,但袭击敌人车队却十分有效;在陷阱中埋竹签是土法儿上马,可围剿美军突击队却屡屡获胜……用时间来换空间,或者用空间来换时间,在过去都能做到,可以通过时间差、空间差打胜仗,可以用十年八年的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拖垮对方。这些传统战法在信息化战争中遇到了麻烦,拥有空天优势和信息优势的美军,开始用信息化战争的一套来打速决战、精确战、非线式作战。兵力不接触了,战线没有了,鬼子不进村了,突击队也不上山了,说打就打,想停就停,战争就像水龙头那样随意可控。在这样的战争中,如果眼睛瞎看不见,耳朵聋听不着,腿短跑不动,胳膊短够不着,五官四肢没有一个零件好使,战争怎能获胜?从四场战争来看,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代差十分严重:一方处于信息化时代,另一方却仍然处于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时代;一方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另一方却仍处在单机单控阶段,武器装备之间无法连通,只能各自为战,人自为战。从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可用性等多种指标综合评估,交战一方比另一方先进至少30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胜负结局已无悬念,处于绝对劣势一方的军队难以获取战争的胜利。

  这样的结论,似乎与传统的以劣胜优理论有些相悖,为什么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东战争中能够创造以劣胜优的奇迹,而在四场战争中却不可能?其重要原因在于战争形态的变化,即信息化战争形态已经出现了与机械化战争形态根本不同的某些特征。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信息成为主导,物质和能量降为辅助。在这样的战争中,不再强求各军兵种自行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电磁权,而是着重夺取信息优势,争夺战场上的信息控制权。在信息化战争中,如果没有信息优势,不能对战场进行控制,无法获取战争的自由权和自主权,即便是拥有这权那权,最终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权。夺取信息优势,主要是在信息占有量、获取信息与信息鉴别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对抗能力四个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并掌握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想夺什么权,就易如反掌。不能与时俱进的军队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苏俄模式没有打胜仗的记录

  二战结束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庭抗礼,分别建立起各自的势力范围。苏联向东欧的华约国家、中东地区各国、北非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伴随武器装备的出口也输出了苏联的军事战略理论、机械化战争理论、机械化作战理论和各种战术和战法。在1979—1989年历时十年的侵阿战争中,苏联出动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结果大败而归。2001年美军主导的阿富汗战争,仅两个月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取得阿富汗战争决定性的胜利。

  两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1986年美军两次袭击利比亚,首创了“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战法。然而,用苏式装备和作战理论武装起来的利比亚,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虽然先后出动两架米格—25战

  斗机和两艘导弹艇反击作战,结果全部被击落和击沉。1991年海湾战争中,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不仅拥有米格—29战斗机、T—72主战坦克等大量先进的苏式武器装备,而且在苏军顾问的指导下建设了各种坚固的防御体系,传授了各种先进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但与美军交手之后,很快就陷入全线崩溃的境地。

  1995年和2000年,俄罗斯出动了全部的正规军,几乎使用了所有先进常规武器装备,两次对境内的车臣反政府武装进行围剿作战,第一次全面失败,第二次初获小胜,继而是没完没了的失败和挫折。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在顽强抵抗了78天之后也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1998年美、英打击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中,伊拉克没有任何反击能力。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伊军不仅惨败,而且丧失了政权,国土全面沦陷。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也是苏俄装备及作战理论走向全面失败、美军装备及作战理论走向全面胜利的一个特殊时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苏联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和军事强国,不仅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国际或国内战争,而且最终走向解体和溃散。苏联的卫星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看不到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苏俄模式屡战屡败的原因

  为什么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所有国家都打不赢信息化战争呢?看来,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差。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战术,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理论。

  苏联时代,在军事技术方面就过于偏重核、航天和机械化装备,在电子信息装备方面比美国落后10—20年。这种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察觉不出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状态,相互猜疑多、实质性了解少,加之没有实战对抗,所以这种差距被掩盖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参谋总长加尔科夫元帅提出新技术革命理论,建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带动一系列高技术群的发展,占领科技制高点,加速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步伐。这个创造性思维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很有超前性,如果苏联抓住那次机遇,在技术革命方面就会超前美国一步。可惜,在保守派的围攻之下,新技术革命的动议不仅彻底流产,而且本人也被降职使用。

  谁能想到,错过了这一步,结果整整错过了一个时代,从此苏联便埋下了走向溃败和解体的种子。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改革创意,很快被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佩里接受并开始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转而大力发展以精确制导武器、电子信息装备和隐身战斗机为主的常规武器装备。之后,更是大张旗鼓地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和军事理论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苏联因落后于时代而最终被时代所抛弃,俄罗斯作为继任者即便是再用50年也不可能追上美国。同一时代不同技术水平的装备差关系不大,但如果出现了时代差,二者之间的鸿沟将产生裂变反应,从此难以弥合。二是技术差。苏制和俄制武器装备在机械加工制造技术上比美国落后10年左右,但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至少落后20年,尤其是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化微处理技术等落后更多。

  因此,苏俄武器装备技术从根本上说是机械化中期的水平,基本达不到机械化后期的水平,关键是精密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差。这类装备完全靠数量规模来堆积,靠规模和机动形成战斗力,靠化学能和机械能来凝聚力量。伊拉克、利比亚、南联盟及前华约国家的武器装备基本都处于这种水平。近年来,俄罗斯为了进行武器装备出口,研制了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这些装备性能基本处于三代水平,单件装备或单个系统而言性能是不错的,由于无法整合成中系统和大系统,无法实现跨军兵种武器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所以无论这样的武器装备性能有多好,都难以发挥综合作战效能,在实战中还可能成为累赘。南联盟军队在官兵素质、精神状态、战争传统等方面,都是伊拉克所不及的。南军军官普遍具备全日制理工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素质较高,多数军官多次到苏军或俄军院校进修,在作战训练中也基本上是贯彻苏军和俄军的一套战役和战术理论,许多军官还亲身参与过波黑战争,对北约作战样式和特点比较熟悉。科索沃战争中,南军指战员非常勇敢,在第一阶段空袭中,就起飞了多架米格—29战斗机进行截击。结果,所有升空后的先进战斗机都被击落。苏俄武器装备目前已经无密可保,几乎所有新型装备都成为美军平时进行针对性训练的靶标。可想而知,这些早已没有悬念的靶标战时还能发挥多大作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的不堪一击,震惊了俄罗斯的一些军事战略家,引发了俄罗斯军界的深刻思考。

  许多军事专家和战略家纷纷表示忧虑,因为他们从伊拉克战败的现实中看到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阴影,许多专家认为,伊拉克的战败是苏联军事理论的失败,也昭示着俄罗斯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的无能。传统、落后、保守的军事理论和战役战法始终笼罩着苏联的前卫星国,其中受害最深的自然是俄罗斯。苏俄军事理论的实质,是卫国战争实践的总结,直到冷战结束,这套理论不仅一直在指导着苏军的训练和作战,而且也在影响着世界上所有采用苏俄模式建军的国家。俄罗斯独立以后,叶利钦总统于1993年主持修订了第一个《军事学说》;普京上台以后,又于2001年制定了新版《军事学说》和《国家安全构想》。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学术界痛定思痛,不断提出国防改革建议,俄国防部也组织召开研讨会,探讨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制订未来军队改革方案。为了加大军队改革的力度,普京总统任命46岁的少壮派军事专家亚历山大·布鲁金为总统军事顾问,开始强力加速推进军事变革。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也组织力量加强对伊拉克战争的研究,以此推进军队的改革。一时间,俄罗斯掀起了进行军事改革的热潮。俄罗斯清楚地看到,如果再不跳出苏联传统模式的制约,今后将不可能打赢未来的战争。对于俄罗斯军队来讲,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应该认真汲取,美军屡战屡胜的经验也要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适合自己特点的军事理论。苏俄作战理论的基础是机械化战争,不是信息化战争,这不仅是因为苏俄没有信息化武器装

  备,更因为苏俄没有任何的信息化战争实践,且在实战中败战多于胜战。苏联军队由于拒绝新技术革命而被时代所淘汰,俄罗斯军队目前尚未跳出机械化战争的包围圈,新军事变革对俄军而言显得格外陌生,更不用说信息化战争的实践了,它自己的战争记录基本上是失败多于成功。2001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以后,时任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参谋总长克瓦什宁围绕未来军队如何建设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未来型军队究竟是以战略核武器为龙头,还是以常规武器装备为重点。当然,这直接牵涉到未来准备打赢什么样的战争有关。争论的结果最后统一到战略核武器的发展战略方面。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砸烂苏俄模式的桎梏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世界新军事变革,不少人有过不少的论述,但如何从源头抓起,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角度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还需要认真研究。砸烂苏俄模式的桎梏在1986年3月美军袭击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中,利比亚就先后出动米格—25战斗机和

  两艘导弹艇偷袭美国航母战斗群,结果全部被击落和击沉。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引俄装备也不错,无论是米格—29还是T—80坦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一到实战中就都没有了作用。是俄罗斯武器装备可用性、可靠性不强,还是俄军的战役和战术理论指导有问题?

  这些重大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引进俄罗斯武器装备不是坏事,但如果连同落后的战役战术理论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一同引了进来,并且用这些东西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军队建设,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纵观苏军作战,二战以来就没有打过胜仗,更没有打过一场漂亮仗。如果对手是美军情有可原,但对手都是些不起眼的敌人,不是阿富汗学生民兵,就是车臣的反政府武装。苏联不行,俄罗斯也不行吗?为什么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所有国家都打不赢现代战争呢?利比亚、巴拿马、伊拉克、南联盟在与信息化对手的战争对抗中一一败下阵来,这种一边倒的战争形势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有些东西需要尝试,有些东西就没有必要去尝试,战争就是一种不能尝试、无法重复的游戏。

  传统落后的机械化一套明摆着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死抱着那些东西不放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尽快丢弃我们脑海中传统过时的陈旧观念,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要求去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无疑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应该承认“武器装备相差几代很难取胜”这种现实,应该动员广大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认真学习信息化武器装备知识,研究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法,尽快缩小与作战对手的技术差、代差和质差,发挥现有装备的最大效能,树立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之敌的信心。

  其实,武器装备的“代差”并不那么可怕,只要有经济支持,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最可怕的是思维观念,是落后的军事指导,是错误的战役战术理论。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即便是美军把所有信息化武器装备都白送给我们,也绝对不可能打赢战争。在武器装备和人的关系中,人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不懂科学技术,不懂武器装备,只知道大而化之地高谈阔论战略、战役理论创新,大搞战法创新,其结果可能是埋下打败仗的种子。剔除指挥员头脑中的旧观念比向他们灌输新观念更难。所以,要搞好信息化战争准备,必须破除指挥员头脑中的传统战争观念。从我军实践来看,长期以来受苏俄建军思想的影响较大。破旧必须立新,坛坛罐罐不砸烂,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光辉灿烂的明天就难以建立起来。面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先向自我开战,因为不跳出苏俄模式的困扰,我们将很难建设一支新型的信息化军队,这一点不仅利比亚、南联盟、塔利班、伊拉克军队意识到了,连俄罗斯军队也已经认识到了。因此,我们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应该看到,如果不尽快丢弃传统落后的理论观念,信息化战争的理论思维就很难建立起来,新军事变革就很难推动,建设信息化军队也将难以落实。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以敌为师,以实践为师

  伊拉克战争是美军新军事变革发展到成熟阶段,军队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完成转型之后的一场信息化战争,这场战争的速战速决,将在多个层面对今后军队建设和战争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在军队建设上,美军将进行重新整合,在总结四场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大军队改革的力度,着力建设一支更加精干顶用的信息化军队;其次,在战争形态上,今后美国主导的战争将全部是信息化战争,战争持续时间将更短,打击节奏将更快,速战速决将成为主要样式;再次在作战对象上,美国单边主义倾向将加剧,战争随意性将进一步增强,将更加无所顾忌,邪恶轴心国家以及一切影响美国利益的国家,都有可能成为其军事打击的对象,恐怖和平态势将持续较长时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安全环境将面临严重威胁,美国与中国的矛盾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加剧,当中国开始挑战美国利益的时候,中国的安全环境将更加恶劣。因此,中国军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加速军队信息化建设,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四场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否喜欢,无论是否愿意承认,美军作为世界新军事变革领头羊已经占尽了先机,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方面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战争的经验教训应成为各国军队的共同财富。就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而言,美军历经20多年试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成功的方面,代表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编制体制,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对于一些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及时汲取,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是不能重复的,在未来战争中不能再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更不能重蹈失败者的覆辙。从当前来看,四场战争实践是最好的信息化战争教材,应认真研究这些案例,从中思考规律性特征。按照战争形态发展规律,未来20年,将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战争频度增大、武器发展加速、编制体制调整不断、军事理论创新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动态跟踪研究,从信息化战争的不断实践中摸索规律,分析特点,选择性借鉴。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创新,缺乏实战验证,所以必须强调以敌为师,以实践为师。以敌为师,是在搞清敌人的同时,学习敌人之长,摸清敌人之短,以最终战胜敌人。以实践为师,是要提倡借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借鉴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别人的覆辙。战争是不能重复的,战争也是不能随便进行实践的,因而以实践为师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借鉴的目的不是模仿,更重要的在于瞄准强敌,以他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瞄准强敌,必须要注意战略和策略的把握。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年度军费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军费总额的一半。

  美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军队新军事变革已经推进了近30年,不仅拥有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经验,而且在信息化战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美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抢占制高点,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自己的身后,绝不允许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美国经常在军队建设、战争实践、武器装备发展和技术突破等方面进行战略欺骗,散发战争迷雾,企图把别国引向歧途,达到击败对手、发展自己的目的。为此,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做到:瞄准重点搞跨越。要重点赶超不能全面赶超,瞄准强手不是瞄准强国,而是瞄准强敌在台海战争中可能对我形成威胁的那一部分作战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一定要牢牢抓住“中国特色”这个核心不动摇,不能跟风、不能尾随,不能用人有我有的“比宝”的办法求发展,不能跟在美国、美军后面搞大而化之的全面赶超,而是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使力量能够聚焦,效能得以集中。要瞄准强点抓建设。瞄准强敌,可以提高军队建设和作战训练的瞄准。不管未来战争对象是否是美军,但在建设和训练上要以其为对手,一开始就把坐标参照系定得高高的,只有这样发展才会起点高、潜力大、后劲足。要瞄准弱点谋打赢。瞄准强敌,不是光瞄准其强、优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瞄准其弱、劣的一面,这样才能增强针对性,达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目的,使军事斗争准备产生威慑和实战双重效应。创新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有人说,美国军队是技术型的军队。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作用,尤其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

  结果,这些“唯武器论者”在最近十几年的所有战争中连战连捷。有人说,苏俄军队是力量型的军队。无论是军队员额还是武器装备都要比美国多出一大堆,即便是武器装备的发展也是如此,傻大黑粗、外形笨拙、性能落后,总是企图用数量来弥补质量,结果总是失败。有人说,中国军队是谋略型的军队。从孙子讲兵法开始,到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再到毛泽东以劣胜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辩证唯物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型特征。智慧、谋略和知识都是信息时代制胜的关键要素,如果说传统战争中两军交战勇者胜的话,那么在信息化战争中两军交战则是智者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游击队的“泥腿子”扛着土枪闹革命,居然获得了胜利;后来与拥有美式先进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小米加步枪”的“土包子”照样打败了用“飞机加大炮”武装到牙齿的王牌军队。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相当险恶,美国和西方世界对我全面封锁,苏联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毛泽东把当时的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区分这三个层次确定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和外交政策的方针,这是大战略。按照这个战略构想,毛泽东针对超级大国提出要搞一点原子弹,建造几艘核潜艇。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极端困难的,但是很快就搞出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美国、苏联等国拥有大量核武器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提出要“搞一点核武器”而不是“搞一批”或者“搞一堆”核武器呢?这就是战略,这就是谋略,花了很少的钱,搞了那么一点点,就把美国和苏联给吓回去了,战略威慑发挥了奇特的效果。反观苏联,按照“你有我也有,你强我比你还强”的竞争模式发展,搞了那么多的核武器、核潜艇、核导弹、核轰炸机,把国家经济拖垮了,最终还得请美国人花钱,让美国的专家帮着来拆解。信息化战争准备,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要买飞机、买舰艇、买武器。未来战争对手是谁,战争将在何时爆发,战争将可能持续多长时间?我们知道吗,没有人知道!那么,我们究竟要花多少钱、买多少武器装备才能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呢?如果我们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武器装备,这些东西放到哪里,如何维护保养,怎样组织训练,谁来管理保障?这又牵涉到一个战场建设、教育训练和装备保障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事无巨细,逐一点到,只能从战略层面思考信息化战争准备的问题,因为战略是对全局进行宏观指导的。在中国军队加速推进新军事变革的过程中,美国的专家学者曾经预言:“不怕中国现代化,就怕中国毛泽东化。”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是沿着美国推进军事变革的路子发展,将永远是因循守旧,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这样的现代化除去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武器装备之外,对于提高战斗力和打赢未来战争几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用美国人的方法和武器来战胜美国是没有用的,美国对付中国这一套早已是轻车熟路。

  如果中国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军事谋略的奇特魅力,创新信息化作战理论和军队建设理论,则会变幻无穷,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可能会像当年的游击战、运动战那样难以对付。所以,在推进军事变革过程中,不能眼睛光盯着美国进行赶超,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不用说赶不上美国,即便是赶上了又有什么用?中美两国两军作战思想、作战指导、作战目标和军事战略不同,漫无目的地赶超有何价值?中国要想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必须创新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中国古典军事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军事实践,如果把这些传统的经典军事思想与当代先进的军队建设思想相结合,就会像精神原子弹那样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在推进军事变革过程中,不能眼睛光盯着美国,不能把金钱都花在硬件上,也要特别关注理论创新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军事理论,结合中国的军事斗争实际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创新出新的军事理论,指导军队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应重点研究美国新军事变革的脉络和趋势,认真分析四场战争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创新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新理论和新战法,实现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紧紧把握战略机遇

  当科学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社会变革出现重大动荡,战争频度和广度就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谁抓住战略机遇期谁就能有所发展,否则就跌入痛苦的深渊。中国历史上痛失两次战略机遇期,都发生在战争出现大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次是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时期,一次是热兵器时代向机械化时代转型时期。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回溯历史总会找到一些规律性特征。中国历史上两次痛失战略机遇,都发生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军事领域产生重大变革的转型时期,这种时期是一个产生突变的时期,是一个爬坡和上升的时期,抓住机遇冲上去就有到达巅峰的希望,如果跌落下去就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纵观历史经验教训,强国之所以从弱到强,关键是较好地把握了三个问题:一是抓住战略机遇,加速发展自己。

  机遇对任何国家都是平等的,机遇从出现到消失是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如果不敏感、抓不住,就会痛失机遇期。机遇期一旦失去,将会逐渐产生裂痕甚至鸿沟,日后再想积蓄力量赶超已不可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敏锐地提出,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正在出现,信息化时代正在到来,美国必须放弃核大战和机械化战争的传统思路,在用信息化改造机械化的同时,加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信息化军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21世纪抢占世界制高点,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

  实践证明,美国的战略预见是明智的,决策是正确的。二是科技立国、科技强军。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由弱变强的规律,几乎都是走了一条科技立国、科技强军的道路。西方国家重视原创性发明,重视原理性概念性探索,重视一大批高技术群的牵引作用,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结合,所以武器装备发展起点高,带动性强。三是不断调整军事战略,不断创新作战理论。中国痛失战略机遇期的最大教训,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过于封建保守、传统落后。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一度十分红火,作战能力在亚洲属第一、世界排第九位,但理论指导和作战样式传统落后,从而导致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西方强国总能根据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变化,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创新作战理论、调整编制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英国利用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的时机走出欧洲,冲向世界,大力拓展海外殖民地,显然是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利用从热兵器向机械化转变的时机,适时把大陆战略调整为海权战略,从而打赢战争、挤垮对手、称霸世界,也是战略调整的结果。反观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一度使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一个强大起来的日本,1941年开始大搞侵略扩张。

  天皇在决定对美作战之前,山本五十六曾上书天皇表达过反对意见,根据他长期对美国国家战略能力实地考察和专项调研的分析,坚定地认为,如果日本坚持对美作战,日本必败无疑。天皇不仅拒绝了山本的建议,反而让山本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官,指挥偷袭珍珠港的对美首次战役。二战后期日本战败的结局最终证明了山本早期战略判断的正确性,但为时已晚。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加速推进军事变革

  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战争发展的这次战略机遇期,从时段上看仍将有20年的过渡时间。如果抓

  住这个重要机遇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就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建设信息

  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宏伟目标。根据强者更强的马泰效应原理,走在社会变革前列的国家往往拥有最强的国家战略能力,他们占领和控制着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弱势国家如果不采取强力措施,不打破常规发展模式,则很难突破这一常规发展原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大力发展自己,应该注意在这样几个方面打破常规: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在强调原创的同时,提倡综合、借鉴和二次创新。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这是军事变革的原动机和助推器,不重视技术推动的作用,将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但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一方面要鼓励原始性创新,另外也要注重借鉴。科学无国界。原创是创造,综合与借鉴也是创造,而且是更重要的创造,这符合系统集成、技术融合的信息技术原理,也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特有的一条规律。对于弱势国家而言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能,避免不必要的摸索和尝试。日本后来居上,大致走了一条“光坐车、不花钱”的拿来主义道路。

  中国要想发挥后发优势,综合借鉴人类先进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无疑是加速发展和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军队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依赖国家战略能力。军事变革以军事领域的改革为主,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必须广泛动员和依赖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力量的支持,在发展方向、重点、目标上与国家战略能力相协调、相同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和力量的凝聚。比如,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队信息技术体制也应与国家的信息技术体制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相互融合、相互兼容和共同受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另辟蹊径。工业化建设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了300年,如果农业化国家照搬照套、按图索骥,也要几百年才能实现工业化。

  信息化道路美国已经摸索了半个世纪,如果尾随其后亦步亦趋,可能在50年后也难以达到其现有水平。用别人的图纸来建设中国信息化军队的现代化大厦显然是不适当的。国情不同,方向有别,目标各异,在发展道路和途径上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另辟蹊径。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中国特色”,只要抓住这个龙头,军事变革就有希望、有发展。虽然从国家战略能力的诸要素分析我们并不占优势,但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当、结构优化,可能就会取得最大的综合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第四篇  伊拉克战争评论战前分析和预测(1)

  2003年2月,伊拉克战争处在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状态。为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本文对战前 美、英联军的军事部署、军事动向、作战样式及战争结局做了分析和预测。在伊拉克战争尘 埃落定以后,重新阅读这些早期的战前研究成果,会对那场战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前的伊拉克危机如果升级为一场伊拉克战争,从战争形态来看将是一场水平更高、更趋完 善的信息化战争,在作战理论上将重点验证大规模联合作战理论,在作战样式上,除继续使 用三场战争中反复尝试过的夺取信息优势、进行全纵深精确打击等作战样式之外,可能重点 验证三种作战样式:一是两栖作战样式,侧重验证“超地平线登陆”理论;二是地面进攻作 战样式,侧重验证一体化联合作战,以及非线式、非接触作战理论;三是大规模特种作战样 式,侧重验证综合利用信息战、心理战、舆论战来解除一国武装、颠覆一国政权的理论。

  空中打击力量的部署

  1空军基地配置

  从兵力部署情况来看,分三线基地部署:一线基地主要是伊拉克周边国家,部署在这些国家 的飞机基本都在其作战半径范围之内。一线基地包括:科威特、沙特、卡塔尔、巴林、约旦 和土耳其;二线基地主要是距离伊拉克战区较远的国家,作战距离超出飞机的作战半径,需 要一次或两次空中加油能够抵达,主要包括: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吉布提等;三线基 地主要是距离伊拉克战区更远的国家,需要三次或四次空中加油才能够抵达,主要包括:英 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部署在美国本土的B—2战略轰 炸机,可从本土起飞执行战略空袭任务。

  此外,还有一些在战时可能允许美国飞机起降的盟国或友好国家的军事基地,如:东欧多数 国家、北约多数国家,以及阿富汗战争中抢占的中亚各国军事基地,有些国家可能允许美国 飞机飞越领空。目前配置在一、二、三线空军基地的飞机只有500架左右,预计3月中旬之前 连同本土基地的飞机在内,最多可增加到800—1000架。

  2海军舰载机配置

  航空母舰是浮动的海上机场,主要是为舰载机提供海上起降基地。3月中旬前后,预计美国 将在海湾完成5—6个航母战斗群的部署。每个航母战斗群可携载70架左右的固定翼飞机和10 —15架左右的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的作战半径通常在700—1000公里左右,如果不进行空中 加油,只能部署在波斯湾;如果进行一次或两次空中加油,可部署在东地中海、红海和阿拉 伯海。预计在波斯湾最多可部署三个航母战斗群,在东地中海最多可部署两个航母战斗群, 其余将分散部署在红海和阿拉伯海。以6个航母战斗群计算,固定翼飞机总数不会超过400架 。

  3海军陆战队飞机

  海军陆战队飞机主要任务是对两栖作战部队进行空中遮断和近距支援,所以飞机作战半径较 小,一般只有300—400公里左右。每艘两栖攻击舰一般携载6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 或V—22偏转翼飞机,以及20—30架直升机。预计战前将在海湾集结6—7艘两栖攻击舰,舰 载飞机总数可达30—40架左右。预计战前海军陆战队将会在沙特或科威特方向部署数十架F /A—18战斗/攻击机,以增大对地作战支援的力度。

  4海基和空基巡航导弹

  海基巡航导弹主要是战斧—III型GPS制导导弹,射程1600公里。这样的导弹射程,决定了航 母战斗群和潜艇部队部署在东地中海、波斯湾或红海,都能对伊拉克进行打击。目前各方面 对巡航导弹的使用数量估计偏大,一般认为每天保持400—500枚的强度,连续保持一周,即 4000—5000枚。一枚战斧巡航导弹成品价100多万美元,战斗部装药450公斤,价格效能比相 对卫星制导炸弹而言非常低。杰达姆(JDAM)卫星制导炸弹一枚18000美元,可采用450公斤 和900公斤两种装药,破坏威力比巡航导弹提高一倍,命中精度基本是一样的,而造价却低 得 多,买一枚巡航导弹的钱能买六七十枚杰达姆炸弹。巡航导弹主要是对高防卫目标进行空袭 ,伊拉克的防空强度已经不再需要大量发射巡航导弹,所以估计巡航导弹的使用量不会太大 。另外,战斧巡航导弹一般不进行海上再装填。按照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一般配置,通常有12 00—1400个导弹发射装置,这些发射装置要配备防空、反舰、对地、反潜等多种类型的导弹 ,其中巡航导弹的配置数量一般不会超过200—250枚。即便是6个航母战斗群,总数也不会 超过1500枚。

  空射巡航导弹只有AGM—86C,这种型号的导弹是用核弹头改装的常规弹头,数量有限,价格 昂 贵,不会大批量使用。AGM—86C巡航导弹只有英国和迪戈加西亚岛的空军基地可以补给,只 有B—52G可以发射,每架飞机可携载20枚,实战中一般不超过10枚,而且故障率很高。预计 伊拉克战争中AGM—86C的使用量在100—150枚左右。

  第四篇  伊拉克战争评论战前分析和预测(2)

  空中打击力量的使用

  1空中打击力量的特点

  预计3月中旬左右,美军能够完成空中力量的作战部署,大致能够在战区集结各类固定翼飞 机1000—1500架,巡航导弹1000—1600枚左右。从空中力量部署的情况来看,反映出下述几 个特点:

  战略空袭与战术空袭相结合。B—52、B—1B和B—2三种战略轰炸机将全部投入作战使用,以 配合一线和二线战术飞机进行联合作战。

  精确制导武器与常规无制导武器相结合。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完全具备在一场战争中100%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但是考虑到目标特征、目标价值、 效费比等要素,估计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比例可能会控制在50%—60%左右, 主要是因为伊拉克具有高价值、高防卫目标已经不多了,大量的空袭还是使用常规无制导炸 弹。在精确制导武器中,激光制导炸弹的使用数量最多,因为伊拉克气候条件适宜,能见度 良好,激光制导炸弹的效费比非常高。杰达姆卫星制导炸弹的使用数量可能仅次于激光制导 炸弹。相对而言,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数量相对减少,以降低战争费用。

  具备高强度空袭的能力。按照1000—1500架飞机和1000—1600枚巡航导弹的估计,在第一个 月的空袭过程中,日均空袭架次可能会维持在600—1300架次。其中,第一阶段空袭强度, 可能 会超过1000架次,个别情况下可能将达到1500架次以上。巡航导弹主要在第一波次及第一阶 段中的关键时刻中使用,主要任务是袭击高价值目标和威胁性较大的目标,为后续的有人驾 驶飞机进入创造条件。

  2空中打击作战的样式

  即将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预计空袭作战、平行作战,快速遏制、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精确闪 击战将成为主要样式。这种作战样式主要是强调同时利用时间、空间和作战等级,全面使用 陆、海、空天电所有作战力量,对既定目标进行同时、全维、所有等级(从战略到战术层面 )的空袭和破坏。在空袭中,特别强调四个要点:

  空袭节奏要快。空袭节奏快,不停顿或少停顿,连续打击,使之没有喘息之机。始终保持高 压状态,使伊军无法组织反击,始终处于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地步。

  空袭强度要大。空袭强度主要反映在第一阶段(时间跨度约一周左右),可能将是急风暴雨 、雷霆万钧般的打击。此间,空袭强度日均不应少于1000架次,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不 应低于80%。从第二阶段开始,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率大幅下降,打击架次稍微减缓。

  空袭目标要狠。此役目的在于倒萨,所以战争中对萨达姆本人及其幕僚的打击可能非常坚决 残酷。倒萨之后需要战后重建,所以美军像科索沃战争那样对民用设施进行狂轰滥炸,以加 速战后重建的步伐。

  空袭方式要新。伊拉克在8年两伊战争、42天海湾战争及12年不间断的防空袭中,早已习惯 了空袭的滋味,所以一般的空袭早已失去应有的效力。预计美军将会创造一些新的空袭样式 ,主要是三种方式:一是摧毁地下加固目标。可能使用新型掘进武器或钻地炸弹,摧毁地下 十几米以上的加固目标;二是监视跟踪并定点清除特殊目标。使用侦察监视打击一体化的捕 食者和全球鹰无人机,或使用隐身飞机和巡航导弹对萨达姆等重点监控目标进行跟踪监视, 一旦发现立即进行空中打击;三是彻底摧毁关键设施,砸烂国家机器。可能使用B—52、A— 10 及AC—130等飞机投放普通炸弹或大威力集束炸弹,毁灭性轰炸和破坏伊军仓库、机场、野 战 部队等目标。为配合重要战役行动,在特定战区内将全面摧毁伊电力设施、能源设施、生产 设备和交通枢纽,瘫痪一切战争支援潜力和战争机动能力。

  海上打击力量

  航母战斗群

  航空母舰只是一个运动的海上飞机平台而已,它不能发射巡航导弹,也不作为海上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一般设在巡洋舰或驱逐舰上。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核心与支柱,海军所有战斗 舰艇,全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进行编成和作战,目前编有12个航母战斗群。按照每艘航母每 出海6个月必须返回港口进行轮休以及全球防卫的需求,一次性在海湾地区部署6个航母战斗 群的可能性很小。按照目前计划,可能会同时出现6个航母战斗群在海湾,但有些是轮战的 ,一艘到达之后,另一艘立即撤回,所以总数可能会保持4艘左右。

  每艘航空母舰通常配备5000人左右,其中舰载航空兵人员占一半。舰载机的配备一般70—80 架,其中,战斗机和攻击机45—50架,主要机种是改进型F—14D战斗机和F/A—18C或EF型战 斗 /攻击机,另外配备4架E—2C预警机,4架EA—6B电子战飞机,还有一些加油等作战支援飞 机。

  航母战斗群是为进行独立海上战役而配备力量的,因而具有区域防空、点防空、立体反潜、 中远程反舰和对地攻击作战能力。航母战斗群的编成内一般包括防空型巡洋舰、驱逐舰2—3 艘,反潜/防空型驱护舰2—3艘,攻击型核潜艇1—2艘,后勤支援舰1—2艘,共6—11艘舰 艇。 考虑到海湾战区特点,可能会在舰载机的携载类别、导弹的装载类型等方面偏重于对地攻击 作战。战斗群编成内通常有2—3艘巡洋舰、驱逐舰或攻击型核潜艇具备垂直发射巡航导弹的 能力,每艘水面舰艇最多可携载122枚导弹,每艘潜艇最多可携载12枚战斧导弹。

  司令部设在巴林的美国海军第5舰队是常驻海湾的作战部队,其在编战斗舰艇有10艘左右, 包括:驱逐舰5艘,护卫舰3艘,水雷战舰艇2艘。这些舰艇主要是为航母战斗群提供作战支 援保障及海湾警戒和扫雷作业。

  两栖战舰艇

  两栖战舰艇是美国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舰艇,海湾战争时期是独立编成、独立作战,1994年 美国海军战略转变之后,海军陆战队与海军舰艇部队统一改编为海上远征部队,形成联合作 战的一种新的作战编成形式。主要是以1个航母战斗群和1个两栖戒备大队为核心进行编成, 由航母战斗群指挥官负责指挥控制,适当配属一些反水雷、反潜和反舰作战部队,以及预置 部队和海运部队等。一个典型的两栖戒备大队通常由3艘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和两栖船 坞运输舰组成,可携载1个2500人的两栖陆战远征分队。两栖戒备大队自带全套坦克装甲车 辆、直升机和所有两栖战装备装具,可在距岸50海里的距离上,使用直升机、气垫船遂行“ 超地平线”垂直和两栖登陆。

  海军陆战队参与海上远征部队编成之后,其所辖飞机正式编入航母舰载机飞行联队。在海湾 战争时这些飞机都部署在沙特的地面机场,没有一架是由航空母舰携载。此外,海军陆战队 的一些支援飞机、运输直升机、多用途直升机等也已经编入航母舰载机飞行联队。

  航母战斗群编入海上联合远征部队之后,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最主要的一点是独立或协同空 军夺取从公海到近岸大约200海里,以及从近岸到陆地大约1000公里作战空间(陆、海、空 、天、电磁)的控制权;为两栖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打击陆岸纵深目标并对岸上作战提 供近距支援;从海上向陆地投送兵力,独立遂行或支援陆军部队进行地面作战。

  预计3月中旬在海湾完成部署的两栖攻击舰有5—7艘,其他两栖舰船20余艘,可携载建制两 栖远征分队5—7个,总人数12000—20000人。

  海上运输舰艇

  海上运输舰船主要是配合海军远征部队及陆军远征部队的海外部署,而提供重型武器装备和 作战及后勤保障物资器材的。目前,动用了海运船20余艘,海上预置船20余艘。

  海湾战争后,美国在商船动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次海湾兵力部署,是检验12年来动员工 作的一个机会。海上运输船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长期租用或服役的舰船;二是按照一类预 备役法律征用的舰船;三是临时抽调或征用的商船。这些舰船的主要任务,是为部署到海湾 的美军提供物资、食品、药品、装备、零部件、燃油等各种支援和保障。目前已经和正在驶 往海湾的舰船20余艘,包括:战斗补给舰2艘,补给油船2艘,海洋调查船3艘,舰队海洋拖 船1艘,高速滚装海运船2艘,大型中速滚装船3艘,海上预置船4艘,集装箱船/滚装船2艘, 油船1艘,海上医疗船1艘。

  海上预置船是美国海军为使海军陆战队全球快速反应作战和部署,而采取的一种平时按编制 配备、危机时向战区快速机动、补给和快速形成战斗力的一种措施。每个预置船中队可为一 个173万人的海军陆战队特遣队(相当于一个陆军装甲旅)提供30天的作战支援。这些舰船 平 时分别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关岛、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群岛和地中海的基地,日常配置为迪戈 加西亚群岛5艘,其它两地各4艘,战时租用的商船将视情加入。美国海军第1、2、4预置船 中队部署在海湾地区的海上预置船已达19艘。

  第四篇  伊拉克战争评论战前分析和预测(3)

  海上力量部署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到3月中旬,在海湾战区周边集结的航空母舰可能达到4—6艘,两栖攻击舰可能 达 到5—7艘,连同其他舰艇总数可能达到近百艘。从海上力量部署来看,与海湾战争相比,反 映出下述几个特点:

  海上远征作战成为美军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环节。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还在强调独立的海 上战役,还在强调在公海大洋寻歼敌人的海军舰队;而海军陆战队则坚持自行夺取制空权、 制海权、制电磁权,并完成两栖登陆作战任务。新军事变革把两个军种结合到一起,从理论 、任务、编制、装备到人员,都进行了联合,从海上联合对地攻击成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 核心任务和共同奋斗目标。实行改革并进行联合作战之后,曾经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中进行过尝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规模较小,这次主要是对大规模远征作战理论进行首次 验证,并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教训。

  成建制、成规模海外远程快速兵力投送成为美军联合作战的重要基础。美军海外快速兵力投 送的方式有三种:搭载飞机、舰艇等作战平台投送;动用运输机和民航客机远程投送;动用 军用运输船或动员民用船只进行投送。海湾战争中为了向海湾投送地面部队,耗费了五六个 月的时间。这次美军试验的重点有三个:预置舰船的快速投送能力,商船的快速动员和征用 能力,作战物资和装备的战区预储预置能力。从目前来看,这三个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15万地面部队及陆战队所需的重型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物资,基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全 部运抵目的地,从而为作战行动的展开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

  具备遂行大规模持续作战的能力。纵观美国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用兵实践,从危机过渡 到战争基本上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炫耀武力,遏制危机。这种情况下通常使用1 —2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第二阶段:武力威慑,制止危机。通常会增加1—2个航母战斗群和1 —2个两栖戒备大队、100—200架空军飞机和少量陆军快速反应部队。第三阶段:诉诸武力 ,消除危机,赢得战争。中小规模冲突,通常在战区保持2个以上的航母战斗群和2个以上的 两栖戒备大队,飞机数量应保持在400架以上;如果要进行地面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和规模 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作战,至少要保持3—4个航母战斗群和3—4个两栖戒备大队,空军飞 机数量应在300—400架以上;如果进行规模更大的地面作战,则可能部署了6个航母战斗群 和6个以上的两栖戒备大队,上千架空军飞机和数万人的陆军部队及坦克、直升机等重型装 备,而且国家要进行20万预备役人员以上规模的战争动员。按照现在海上力量的部署情况, 已经或将要达到美军进行最大规模作战的极限标准,预计此役规模可能较大,时间不会在短 期内结束。

  地面作战力量

  地面部队力量投入

  美陆军增派的部队包括第三机步师、第四步兵师、第一装甲师部分兵力、第82空降师、第10 1空中突击师和第三装甲骑兵团,还有配备“爱国者”导弹的第32防空炮兵指挥部。

  第三机步师。第三机步师总兵力约18万人,主要装备为M1A1主战坦克、M2步兵战车、AH— 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高性能武器等。该师具有较强的地面和立体机动能力,在战斗条 件下一昼夜可机动150—200公里。

  第四机步师。新建于1995年,共17万人,下辖3个旅,是美军第一个数字化师,装备M1—A 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长弓阿帕奇侦察和攻击直升机。

  第一装甲师。主要装备为159辆M1A1坦克、173辆布雷德利战车、36门侠士榴弹炮、18门M270 多管火箭炮和18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第101空中突击师。隶属于第18空降军,有2万人,拥有70架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100 余 架UH—60黑鹰运输直升机和40架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等4种直升机机种,是陆军中惟一 能 够进行空中攻击的部队,号称可以在36小时内快速部署在世界任何地方。全师主要装备:陶 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180部、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架162部、AH—64武装直升机88架、UH—60 多 用途直升机128架、UH—1侦察直升机33架、OH—58观察直升机91架、CH—47运输直升机48架 、E H—60电子战直升机6架、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48部,105毫米榴弹炮54门、90毫米无座力炮3 1 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54门、30毫米三联机关炮100门、127毫米机枪144 挺。

  陆军第三装甲骑兵团。第三装甲骑兵团共约5200人,是一支高度机动的机械化部队,擅长沙 漠作战,海湾战争中该团曾深入伊拉克境内300公里,击溃伊拉克共和国卫队3个师。主要装 备为M1—A1坦克、M3—A2战车和AH—64A武装直升机等。

  地面作战力量的运用

  从目前地面部队部属情况来看,反映出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轻重结合,快速突贯。海湾战争后,美军对参加海湾战争的地面部队进行了大量裁减和 整建制撤消,对M1A1三代主战坦克及配套使用的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装备大幅度淘汰 和封存。现有重型装备与海湾战争时期相比,技术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因为美军信息化作战 理论认为,未来战争主要是使用信息化轻型装备而不再是重型机械化装备,未来战争也不可 能出现海湾战争时期那种大规模地面战和坦克混战的局面。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轻型装备,如武装直升机,无人攻击机,可使用直升机外挂的轻型装甲车辆及越野车辆,单 兵便携式武器及单兵数字化装备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目前海湾兵力部署情况看,除 上述轻型装备外,重型机械化装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之后,进 行了必要的修正,从轻型为主转向轻重结合。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并不是不要机械化装备 ,信息战并不仅仅限于软打击,精确火力摧毁和地面机动仍然是需要的。

  具体作战样式为城市进攻,地面占领,多国部队进驻。大规模空袭并对城市进行四面包围之 后,可能出动重型或轻型机械化装甲部队进行城市进攻作战,在此种作战样式中,美军全部 乘车战斗,主要是依靠无人机提供的动态情报信息或侦察机器人等提供的地面侦察信息,对 目标进行跟踪和打击。为防止环境污染,保证战后电力、能源、工业、交通、金融等设施的 快速恢复,保证商品和物资的战后初期供应,维持占领区内的安全稳定,地面部队将负责对 重点目标进行警戒和保卫。

  二是数字化为主,机械化为辅。从1995年开始,美军新型数字化部队开始服役并执行作战任 务。这些数字化部队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小型、多能和模块化快速重组。通常以营为作 战单位,实现从战术到战役规模的联合作战,而且任务广泛,能够执行特种作战或大规模地 面作战任务;二是精确侦察、精确控制、精确机动、精确打击。陆军数字化部队实现了互联 、互通、互操作,从单兵到营、连、排等各级指挥员,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实时指挥控制 和通信能力,从而为准确获取情报,准确处理信息,准确判断敌情,准确获取友邻部队及相 关军兵种的支援,以及对目标的准确直接、间接或引导式打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三是非对称作战,非线式、非接触式打击。数字化部队与传统的机械化半机械化部队相比, 呈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维观念和作战观念。数字化部队必须是脱离接触的部队,必须具备 先敌发现、先敌进攻的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夜间作战、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能力。这样 的部队不再是集中部署和成建制、大规模正面推进的地面作战部队,他们将采取分散部署、 集中战斗力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地点对目标发起精确攻击。

  具体作战样式为特种作战、定点清除,搜索清剿。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派遣特种作战部队 ,渗透到伊拉克要害目标附近,破坏或摧毁要害目标,或保卫要害目标免遭伊军自损。特种 作战重点集中在巴格达市区和北方战区。在巴格达,主要是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城市小 规模巷战。在北方战区,民族问题复杂,地形气象条件复杂,便于隐蔽躲藏和持久作战。被 打散的共和国卫队及各地军阀,可能会发动内战,派别争斗,或针对美国的袭扰性游击作战 ,此类作战可能将持续多年。第4机步师、特种作战部队、心理战部队及海军陆战队等将成 为执行此类任务的主要部队。

  三是联合作战为主,空地一体战为辅。海湾战争是大规模地面作战,是机械化战争性质,是 按照“空地一体战”理论进行的。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美军创新了联合作战理论。10多年 来,美国陆军历尽坎坷,不仅面临人员大规模裁减、经费大幅度减少的压力,而且在作战理 论等方面也受到海、空军的挤压。为此,陆军以小型作战单位为单位进行了战斗实验室理论 验证和模拟仿真,在此基础上调整了编制,研制了数字化武器装备,并在战法和理论上进行 了创新。所有这些新成果都苦于没有机会展示。科索沃战争空中力量制胜的结果,没有给陆 军留一点面子和机会;阿富汗战争以地面作战为主,但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抢了先,陆军 没有机会进行成建制地面作战试验。

  这次战争中,预计陆军将按照“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进行尝试。战法验证的重点可能将集 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面部队飞行化。主要措施是使用101空中突击师数百架直升机,遂行 空中“机动—打击—再机动—再打击”的作战方式。在进攻作战中,101空中突击师每24小 时可突前150公里,并能把这种作战速度持续72—90小时。在进行“蛙跳”式机降突击作战 时,该师首次机降纵深可达50—60公里。海湾战争中,两次“蛙跳”突击纵深曾超过280公 里。在这种作战样式中,陆军可能将尝试不接触或少接触作战样式;二是地面作战一体化。 地面作战部队将突破传统的空地一体作战概念,与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甚至心理战部 队、特种作战部队、数字化部队等尝试联合作战和一体化作战,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的过 程将进一步缩短,打击节奏将空前加快,作战效能将显著提高。在这种作战样式中,地面部 队将把自己融入战区整个作战力量之中,在战役的所有时节和地域尝试获得相关部队的作战 支援。

  具体作战样式为大纵深机降或武装伞降作战。首先,实施空中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使用空 中力量彻底摧毁伊拉克桥梁、公路、铁路等交通枢纽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消除各部队之间 进行相互联络支援的所有媒介,使之全部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自身难保的状态。在这 种情况下,地面作战力量发动空中和地面突击行动,A—10、AH—64等对地面作战部队提供 低 空或超低空近距支援。其次,在掌握制空权并摧毁伊军地面60%以上火力的情况下,驻守在 科威特战区的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有可能使用数百架直升机进行大规模空中机 动。进攻方向可能在巴士拉以北,任务是切断巴士拉通往巴格达的所有交通要道,并建立前 进基地。基地建立之后,可能继续进行两次或多次大纵深空中机动,以快速分割和歼灭伊军 。

  四是空中立体登陆与海上平面登陆相结合。美国海军陆战队“超地平线登陆”作战构想已经 创新了近10年,科索沃战争中曾派遣两栖部队前往战区,但没有机会使用;阿富汗战争虽然 参与了作战,但规模很小。此次伊拉克海军已无作战能力,沿海抗登陆能力也较弱,且巴士 拉处于南部禁飞区之内,又离科威特美军基地较近。所以,预计美军会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实 战验证。验证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空中立体登陆。海军陆战队将从位于波斯湾两栖戒备大队 的舰船上乘机进行空中机动,离岸距离大约在50海里左右,动用机型主要是V—22偏转翼飞 机 、CH—47运输直升机等;二是海上平面登陆。主要是利用两栖船坞登陆舰携载的LCAC气垫登 陆艇运载两栖坦克和装甲车辆,连同登陆兵一起从距岸40海里左右的距离向岸发起冲击,冲 击速度可达50—80节左右。海上平面登陆将使用新研制的AAAV新型两栖装甲车,这种装甲车 在海上航行速度可达25节。采用上述登陆方式抢滩登陆并占领登陆点之后,可能在距岸10公 里左右的距离上使用登陆艇载运大批登陆兵上陆,扩大登陆场,遂行地面或特种作战行动。

  具体作战样式为:海军陆战队从波斯湾向巴士拉方向超地平线登陆,重点是夺取对巴士拉的 控制权,使之与巴格达相互隔离,防止伊军对科威特或沙特构成威胁。同时,建立前沿基地 ,稳定南部战线,对巴格达进行综合威慑。

  第四篇  伊拉克战争评论战前分析和预测(4)

  主要作战样式

  夺取信息优势

  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对伊拉克所有目标方位及特征均已记录在案,打击方案已经过多次训练 模拟,一直保持继续监控电磁频谱和电子信号,为信息攻击提供动态情报依据。同时,继续 掌握和控制机动目标动态,为任务规划和目标选择提供情报依据。

  战略信息战方面主要是利用传媒进行舆论战,目的是瓦解敌军,摧毁其心理防线,虚虚实实 ,真真假假,谣言惑众,信息欺骗。有可能进行部分网络战,通过调查伊拉克高官的海外资 产,冻结或转移账户,向其发送电子邮件,进行心理作战,或者破坏网络,制造假信息。心 理战的实施主要是由中央情报局和心理战大队进行,这些专业化的心理战队伍将使用特种装 备、金钱利诱等手段,针对不同类别人员进行心理攻击和策反,同时以强大的军事演习、兵 力部署、战争恐吓及后果展示进行实力威慑,迫使伊拉克军队高官不战而降或降低抵抗强度 。外交战主要是争取联盟力量,制造师出有名的依据,最大限度孤立伊拉克,为战争一触即 发造势。同时,辅以大量军事演习,措辞强硬的讲话,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打伊倒萨严重 后果的渲染等,企图达到不战而胜,兵不血刃便达到推翻现政权,进驻伊拉克的目的。

  战争爆发前后,将对伊拉克进行全面干扰、压制和摧毁所有电磁频谱,使伊方电子信息设备 陷入瘫痪。然后,发动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行动。

  全纵深精确打击

  远程打击。在战争爆发之前,使用巡航导弹与隐身飞机相结合,对重点防守的高价值目标进 行突袭。之后,使用机载激光制导炸弹、卫星制导炸弹对加固点状目标进行攻击。

  低空轰炸。主要使用A—10及AC—130等飞机投放普通炸弹或集束炸弹,大规模轰炸和破坏仓 库、机场、野战部队等软目标。

  特种打击。使用新型掘进武器或钻地炸弹,摧毁地下加固目标。如伊拉克使用生化武器,美 国不排除针对共和国卫队等军事目标使用战术核武器进行反击的可能。在整个作战过程中, 美军将保持监视跟踪并定点清除特殊目标。使用侦察监视打击一体化的全球鹰等无人机,对 萨达姆本人及各类重点监控目标进行跟踪监视,一旦发现即进行空中打击。派遣特种部队、 特工人员或地面分队,潜入要害目标附近,引导空中力量进行攻击并摧毁既定目标。配合重 要战役行动,在特定战区内全面摧毁伊电力设施、能源设施、生产设备和交通枢纽,瘫痪一 切战争支援潜力和战争机动能力。

  地面作战

  地面作战的三个预测性判断:一是控制南北禁飞区的制空权和制信息权,地面部队及预备役 部队随之做好占领准备,为战后重建和多国部队维和创造条件;二是以南部为主攻方向,北 部为辅攻方向,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巴格达分进合击,构成包围之势,伴以大规模空袭,切断 国计民生之所有必需品,迫使人民起义推翻现政权。巴格达战役中美军大规模地面进攻或城 市巷战的可能性不大。如确需地面进攻巴格达城,美军可能只是提供空中或地面装甲掩护, 主要是怂恿反对派武装协同进城作战;三是全面围剿和搜捕萨达姆及其残余势力。如美军在 作战中未能完全歼灭共和国卫队等精锐部队,未能捕获、炸死萨达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即长期的游击战或宗教派别性内战。主要作战样式为:

  地面特种作战。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派遣特种作战部队,渗透到伊拉克要害目标附近,引 导攻击、破坏或摧毁要害目标,或保卫要害目标免遭伊军自损。

  超地平线登陆。海军陆战队从波斯湾向巴士拉方向超地平线登陆,重点是夺取对巴士拉的控 制权,使之与巴格达相互隔离。同时,稳定南部战线,防止伊军对科威特或沙特构成威胁。

  大纵深机降或武装伞降。在掌握制空权并摧毁伊军地面60%以上火力的情况下,驻守在科威 特战区的第82空降师和101空中突击师,有可能使用数百架直升机进行大规模空中机动。进 攻方向可能在巴士拉以北,任务是切断巴士拉通往巴格达的所有交通要道,并建立前进基地 。基地建立之后,可能继续进行两次或多次大纵深空中机动,以快速分割和歼灭伊军。

  城市进攻战。大规模空袭并对城市进行四面包围之后,可能出动重型或轻型机械化装甲部队 进行城市进攻作战,在此种作战样式中,美军全部乘车战斗,主要是依靠无人机提供的动态 情报信息或侦察机器人等提供的地面侦察信息,对目标进行跟踪和打击。

  重点目标警戒。为防止环境污染,保证战后电力、能源、工业、交通、金融等设施的快速恢 复,保证商品和物资的战后初期供应,维持占领区内的安全稳定,地面部队将负责对重点目 标进行警戒和保卫。

  清剿残余势力的后续作战。重点是北方战区,民族问题复杂,地形气象条件复杂,便于隐蔽 躲藏和持久作战。被打散的共和国卫队及前政府武装,可能会发动内战或派别争斗,或针对 美国开展长期的袭扰性游击作战,此类作战可能将持续多年。

  伊军防御作战

  海湾战争期间,伊军仍然固守一战和二战的阵地战线式防御模式,用半年时间修筑萨达姆防 线,把43个师近50万人的兵力,集中部署在伊沙边境一线,白白挨了38天轰炸,没有发挥任 何作用,36个师溃散,损失惨重。接受上次海湾战争的教训,此次可能采取军民结合、寓军 于民的措施,将兵力分散部署或混迹于民众之中,以减少直接交火损失,保留力量,以利再 战。

  海湾战争中,伊军采取垂直树状集中指挥,当遭受干扰破坏之后,全军部队成为乌合之众, 没有一点战斗力。此次作战中可能接受这样的教训,采取委托式指挥,有各个战区指挥官根 据实际情况指挥作战,如果情况危急,也可转入分散作战,通过人自为战的策略,将美军引 入境内,再以游击战、持久战的方式消耗敌人。

  伊军可能拥有某些高新技术装备,关键时刻可能对敌进行战略威慑或实体袭击。伊军杀手锏 装备有三类:一是弹道导弹,能够对科威特等周边国家构成战略威慑;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尤其是生化武器,能够对驻科美军及周边国家构成严重威胁;三是人体炸弹、人体盾牌 和萨达姆敢死队的特种作战及破坏行动,足以让进入伊境内的美国人胆寒。

  战争结局分析

  抢占南北禁飞区。地面部队抢占南北禁飞区,建立根据地。随之请求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 决议,授权组建多国安全部队,进驻南北禁飞区。其主要任务是:维持南北禁飞区内的安全 并监督停火;对尚处于萨达姆控制之下的巴格达孤城施压,在多方斡旋之下,迫使其放弃权 力,避免巴格达地面作战;率先在南北禁飞区内恢复区域自治,开始战后重建,保障人民正 常生产生活。

  全面封锁巴格达。南北禁飞区被占之后,巴格达所依赖的两河流域水源,石油和天然气能源 ,食品和药品等必需品的进出口,作战部队的地面和空中机动,将完全被切断。巴格达城内 广播电视、电力供应、自来水供应、商品供应等一切战略目标,均在空中力量的持续精确打 击下陷入瘫痪,城内居民人心惶惶,萨达姆政权难以控制局势。此时,在心理战和策反的强 劲攻势之下,军队反叛、倒戈,伊军不战自溃,巴格达失守。

  推翻萨达姆,建立新政权。萨达姆在失去民心之后,可能在提出交换条件的情况下自动放弃 权力。如果美军将萨达姆及政府高官抓捕,伊拉克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严重失控状态。此时 ,联合国可能提前介入,在多国维和部队的支援下先行在南北禁飞区恢复民主自治。如果首 都巴格达失守,出现大势已去的情况,世界多数国家可能顺应潮流,不会再继续支持伊拉克 政权,萨达姆时代就此消亡。但是,其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可能会引发冲突、民族骚乱、 宗教派别内战。联合国将协调多国安全部队,在伊拉克建立安全区,并由新建立的伊拉克临 时政权、警察部队或内卫部队负责搜索清剿前政府武装力量,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战后重建 。

  第五篇  信息化战争书评告诉你一个纯粹&真实的“信息化战争”(1)

  如果说上个世纪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隐约地看到了信息时代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的话,那么近年来由美国主导的几场局部战争,则让爱好和平、关注军事的人们敏锐地嗅出了信息时代里这种新型的战争形态。如今,“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的流行话题之一。“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它有什么特点规律?它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撰写的《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将——

  告诉你一个纯粹&真实的“信息化战争”

  ——《打赢信息化战争》评介

  “今天的年轻人离战争越来越远,但战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打赢未来战争的军人,更需要培养打赢未来网络战、知识战和信息化战争的智者。未来战争是知识的拼争、是智者的较量。这些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段引人深思、促人警省的话语,是印在刚刚面市的《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封面上的文字。这部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由备受广大军事爱好者、读者和网民关注的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张召忠教授著述。这部作品,是张召忠教授在长期学习研究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国际法规和现代战争的基础上,集多年教学、科研的心血凝结而成,它一面市,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目前,书店里关于信息化战争的书林林总总,但是,当我们读完这些书之后,对于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它内在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规律?它的发展趋势又将是怎样?这些问题,我们仍然不是十分清晰。由于我国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传统战争离我们这代军人确实有些遥远,对于信息化战争,“我们不仅缺实践、少武器,更重要的是缺思想、少观念。”因此,对信息化战争的研究也存在肤浅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市场上的文章和书籍难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作者张召忠教授,35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近年又致力于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的研究,这部著作,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和集成,通读全书,与其他同类型的作品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以人类战争发展史为主线,勾勒了信息化战争的演变历程

  近年来,由美国主导的四场局部战争,让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将帅们大开眼界,也让熟谙机械化战争的学者们迷惑不解: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战争也以不可推移的力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纷纷把这种新鲜出炉的战争形态冠之为“信息化战争”。目前,只要你点击互联网,凡是带“军”字号、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非“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莫属。《打赢信息化战争》一书,作者以人类战争发展史为主线,分析了信息化战争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进程。

  作者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主要动因有四个: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催化,军事变革孕育和战争实践验证。按照这四个要素进行综合权衡,历史上战争形态的转变发生过四次: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冷兵器战争是人类战史发展的第一篇章,虽然这个阶段科技落后,文明程度不高,但它对人类的进步和军事的变革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热兵器出现后,人类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军队作战摆脱了冷兵器时代接触战的模式,开始向非接触方向发展,作战距离由此也越拉越大,交战双方在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也逐渐从线式向非线式发展。到了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导致了第二次浪潮,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征兵、大规模破坏和大规模战争。坦克、飞机和大炮酿造了机械化战争,数千万、甚至上亿个鲜活的生命被战火吞噬。与此同时,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杀伤力也接近了物理极限。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时代过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局部战争及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军队建设面临调整和转型,质量效能型军队初露端倪,信息化武器装备进入实战运用阶段,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

  作者在全面分析了人类战争形态由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过渡到目前的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信息化战争的演变历程。

  作者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到成熟时期、新军事变革发展到高级阶段、社会变革跨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化战争,经过1967年以后的铺垫,萌发于1982年的以叙贝卡谷地之战和英阿马岛海战,它的产生和发展,深深地打上了美国新军事变革的烙印。二战结束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结果都遭到了失败。美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思越南战争失败的教训,学习作战对手的经验,借鉴其他军队成功的做法,并从科技进步中寻找推动力,以确定军事改革的着力点。1993年以后,在克林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美国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用信息化的标准来改造传统的军队,从此成为美军改革的主旨。

  该书认为,虽然大量使用高新武器装备的海湾战争给各国军队以深深的震撼,但它还是以机械化战争形态为主导,其大规模机械化作战发展到极致,信息化作战初露端倪,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到了科索沃战争,其战争形态开始发生本质性变化,信息化战争形态首次出现,夺取信息优势、信息作战、控制机动、精确打击成为战争的主导。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规模不大,强度不高,但信息化程度和联合作战水平有很大提高,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单兵数字化系统等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了网络中心战理论,创新了无人作战、特种作战等战法。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军新军事变革发展到成熟阶段,社会变革跨入信息时代,军队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初步完成之后的一场信息化战争,美国成功地验证了“先发制人”战略和“斩首”、“震慑”理论,创新了夺取信息优势、联合对地攻击、网络中心战、精确闪击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等作战理论。

  二、从对四场局部战争的分析入手,科学判断和客观预测了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机械化战争的主要特征是数量规模型和人力密集型,而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力量不再是数量规模效应,而是系统集成后的体系效能。力量来自对战场、对装备、对信息的控制,控制源于系统集成和技术融合的程度,系统集成和技术融合的程度取决于单元装备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同机械化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具备如下基本特征:战争诱因和目的发生了变化(一般不再以攻城掠地、推翻政权、消灭有生力量等为目的;而是为了达到预定的有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目标达到后,便立即停战);战争持续时间相对缩短;战争制约因素相对增多(一是受国际法限制,二是受国际舆论监督,三是受大国关系制衡);战争一体化水平大幅提高;战争效费比明显增大……通过对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特征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2010年之前,信息化战争形态将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无法构成一个稳定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还将处于试验、验证和动荡过程之中,还将只有美国一个国家为主导、极少数发达国家参与,不可能形成世界主流和主导态势。2010年到2050年之间,信息化战争形态可能达到中期阶段,基本上处于稳定时期,信息化战争形态基本形成。

  作者从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分析认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联合、控制、精确、快速。联合,主要是凝聚力量问题;控制,主要是信息优势问题;精确,主要是打击手段问题;快速,主要是作战问题。这四个趋势相辅相成,联接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五篇  信息化战争书评告诉你一个纯粹&真实的“信息化战争”(2)

  三、从近年来战争结果“一边倒”的残酷现实出发,强烈呼吁必须加大创新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的力度

  作者认为,12年爆发的四场局部战争,其中有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也有信息化战争的尝试。从四场战争来看,南联盟、塔利班、伊拉克在与强敌的较量中,都被其轻易击败。为什么四场战争中战争的结局全都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四点:1、在体系结构的集成方面,作战的一方已经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而另一方仍然是单机单控,所有兵力兵器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不了系统和体系,所以力量分散,作战效能低下。2、在作战效能的整合方面,作战的一方是经过新军事变革之后重新整合的信息化作战力量,另一方是处于徙步步兵时代、半机械化时代的乌合之众,因而在战争力量对比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特征。3、在时空环境的制约方面,作战的一方可以把一个单位时间分割成多个时段,并赋予每个时段以不同的作战任务,最终实现并行作战的概念,从而使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呈指数状增加。另一方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只能干一件事儿,如果这个单位时间被干扰、被控制,则一事无成,在这种情况下,谁控制了时间谁就控制了战场流速和战场主动权。4、在战争特点限制方面,在过去的战争中,由于交战双方处于同一战争形态之中,武器装备劣势一方面临时间、空间体系和整体作战能力的挤压不是太大,战争中存在以时间换空间,或以空间换时间的可能性,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复杂地形地物创造战机,能够利用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拖垮对方。信息化战争中,时间和空间不能互换,战争呈实时化状态,武器装备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如果在体系上形成严重代差就很难打赢信息化战争。

  作者认为,这些原因归结到一点,是武器装备体系的“代差”埋下打败仗的种子。从四场战争来看,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代差十分严重:一方处于信息化时代,另一方却仍然处于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时代;一方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另一方却仍处在单机单控的阶段,武器装备之间无法连通,只能各自为战,人自为战。从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可用性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交战一方比另一方先进25-30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胜负结局已无悬念可言,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难以获取战争的胜利。

  作者在对四场局部战争进行个案分析之后,进一步研究了“苏俄模式”(使用苏俄武器装备并沿袭苏俄军事理论)屡战屡败的原因。该书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也是苏俄装备及作战理论走向全面失败、美军装备及作战理论走向全面胜利的一个特殊时期。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国家都打不赢信息化战争,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差,二是技术差。鉴于“苏俄模式”打不赢信息化战争的事实,作者强烈呼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首先必须砸烂苏俄模式的桎梏,因为苏俄模式不仅是武器装备落后,更重要的在于苏俄模式中那些陈旧迂腐的作战理念和军事理论已经深深地禁锢着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跳出苏俄模式的困扰,不破除指战员头脑中传统的战争观念,我们很难建设一支新型的信息化军队,更不用奢谈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其次,我们必须树立以强敌为师,以实践为师的观念,因为四场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美军作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方面确实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从当前来看,四场战争实践是最好的信息化战争教材,我们应认真研究这些案例,从中摸索出特点和规律,借鉴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别人的覆辙。再次,要格外重视创新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中国要想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必须创新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美国人讲,“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作者强调,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过程中,不能眼睛光盯着美国,不能把金钱都花在硬件上,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问题。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创新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的新理论和新战法,实现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般地,军事类作品专有名词、专用术语比较多,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尤其是信息化战争研究涉及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思想和战略理论,对普通读者而言,它显得艰涩难懂。但是,张教授运用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表达能力,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全景图像,通读全书,感觉全书文字流畅、优美,妙语连珠,说理充分、透彻,五十余万字的书稿读下来一气呵成。令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利用早年曾经研习过美术、摄影的基础,亲自用计算机为本书绘制了81份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意趣盎然,不仅为读者理解枯燥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帮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童趣般的惊喜和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

  附:《打赢信息化战争》佳句选辑

  未来的战争怎么打?关键是用脑子打,用智慧打。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体能和机械能的对抗,那么未来的战争则是信息和网络的较量,智能和知识在未来交战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天下无同玉。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模一样的战争。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期望用过去的战争模式套用到未来战争中去,因为重复过去的战争就意味着失败。

  什么都可以重复,什么都可以尝试,惟独战争是个例外。小国失败不起,大国就更经不起失败。胜利属于上一场战争,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还要从头做起。

  我们一只脚的脚尖刚刚踏入工业社会,另一只脚还深深地陷在农业社会的泥潭里,而眼睛又不得不紧盯着信息社会。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和现实。

  今天如果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了解未来;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把握未来。

  有人说:军人的使命就是打仗。我说:比打赢战争更神圣的是争取和平,军人最的职责应该是保卫和平,让祖国和人民远离战争。如果说军人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是20世纪以前的事儿,那么,但愿21世纪的军人能够成为世界和平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