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能源待遇:众议 2011年8月10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38:34

众议

2011年8月10日   A18:A18-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

  ●事件

    在河南商丘,一个50多岁的男子因携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搞晨练,被戏称为“街净哥”。事实上,这位“街净哥”是商丘市城管局的副局长轩敬杰。

    凡事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一个基本底线是,不应该对所有官员的行为都加以质疑。但当前却有着这样的趋势,这警示的,其实是官员的公信力仍有待提高,这种局面下,民意是习惯性质疑在所难免。

    (新华每日电讯)

    对于一名官员坚持捡拾垃圾之举,既要看到其鲜明闪光的一面,也要看到这种值得称赞的行为本身也是社会公民道德、官员官德的一个基本“底线”。“街净哥”受到热议,恰恰折射出这类官员相对稀缺。

    (齐鲁晚报)

    对于一种美好行为,不是更多地站在正面角度积极推动,而总是站在对立面、甚至阴暗面高声质疑,就算是这种行为具有积极动机,对于慈善精神、美好情怀,何尝不是一种变相腐蚀、隐性伤害呢?

    (法制日报)

●事件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渐低的比例,不仅表明个体命运转型受挫,更意味着包容的社会心态发生动摇。是的,一切并非农村学生的过错。而是三十年间,某些教育资源为权势挤占,农村学校逐步沦为罕受关注的角落。

    (华西都市报)

    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由此可见,扭转大学中的农村学生比重的下降趋势不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西安晚报)

    一个开放的社会,必然有显著的社会流动,特别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底层人群可以通过“自致性因素”而改变命运,而不是受困于“先赋性因素”无所作为。

    (成都商报)

    (李芹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