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湿地名录:大陆蔬菜认证:只要交钱 两三个月就可拿到认证证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09:18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雷磊

大陆地区的蔬菜等农产品认证制度体系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细密,形成过程亦较复杂。
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具的统计资料显示,当下大陆城镇居民对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已达123公斤,远远超过人均粮食消费量的88公斤。食品结构的变化,使得蔬菜安全成为食品安全防控的重心。
毒豇豆、毒花椒、毒韭菜、毒卷心菜,此起彼伏的坏消息中,大陆食品安检体制已成众矢之的。蔬菜安全频频告急背后,以有机蔬菜、绿色蔬菜等代表的蔬菜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发现,“绿色”的名目之下,有着复杂的个中关节。
半土半洋的认证体系
大陆地区的蔬菜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起步于1990年,其形成过程有着中西结合的色彩。
1990年5月15日,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宣布开始实施绿色食品工程。1992年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并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其注册的绿色食品文字和图形标志为中国第一例质量认证商标。自此,蔬菜等农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均须通过各级绿色食品办公室。
到2010年底,大陆地区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33个,基地面积1.03亿亩,通过绿色认证的食品企业达6418家。但绿色认证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难以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使得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难以进行。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认证标准的接轨变得尤为迫切。
有机蔬菜的出现受到有机食品运动的影响。1972年,法国、美国、英国、南非和瑞典等五国发起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推广有机食品。当时的欧洲国家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最为充分,因而现在国际上认证有机食品普遍采用欧盟标准。
中国国家环保局(现为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中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从1992年开始开发有机食品,但规模十分有限。到200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并在各省区建立分支机构,有机食品认证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侧重于果蔬类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则开始于2001年4月。当时果蔬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社会广为诟病的“公害”问题,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成为一个中国特色的食品标准。
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都属于自愿性质的经营性认证,不具有强制性。为了保证食品的基本安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检验总局还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行QS安全质量认证这一市场准入制度,大陆由此成为除美国之外对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认证的唯一地区。
在农产品认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蔬菜产业也建立起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四级体系。其中有机蔬菜对应国际标准(欧盟标准),绿色蔬菜对应国家标准,而无公害蔬菜对应地方标准,普通蔬菜则需要达到最底线的食品安全标准。
反观其他国家,美国在2007年7月1日才开始由农业部市场服务局新鲜蔬菜和水果处对果蔬生产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GAP认证),并在这一基础认证上实行有机食品认证。
曾经频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韩国,也建立了三级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韩国农林水产省下属的国立农产品质量管理院是专门负责制定认证标准、实施审查认证、进行事后跟踪管理的国家权威机构。韩国农产品质量认证以农药残留量为准绳,“低农药农产品”是指农药残留量在国家规定标准二分之一以下,“无农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有机农产品”则指在栽培过程中没有使用过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农产品。
可见,大陆地区的蔬菜等农产品认证制度体系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细密,形成过程亦较复杂。
无公害-绿色-有机
“目前,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就在种植生产环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表示。
从生产标准来看,无公害蔬菜要求不使用禁用的剧毒农药,农药残留也不能超过标准允许量,但对于化肥施用并未做明确规定。实际上,无公害蔬菜是要求蔬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将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不含有有关规定中有毒物质。其要求与普通食品的国家标准一样,其卫生指标也不高于国家标准,但重点突出了安全指标,保证食用安全。比如严禁使用3911、1605、呋喃丹剧毒且高残留的农药,有毒的类金属元素砷的残留量必须小于或者等于0.5毫克/千克。
绿色蔬菜认证标准要求更进一步,为减少残留只能“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的农药及肥料,对于磷化物、有害重金属和细菌等含量都会进行控制,防病害尽量使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按照这种规范生产出来的蔬菜产品,有害残留就会大大地降低,品质也会有所上升。在喷洒农药之后,绿色蔬菜对于采摘期限也有严格规定,一般都是一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以保证有害物质充分分解。近年又发展出AA级绿色蔬菜认证,规定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是向有机蔬菜过渡的产品。
有机蔬菜的种苗必须来自自然界,不得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为了消除有害残留,其生产基地必须是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的大块土地,有机肥料也必须是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就连灌溉用水也有细致规定,如ph须在5.5-8.5之间,氯化物含量小于等于350毫克/升值蔬菜等。而且蔬菜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都不能受到化学物质的污染。近乎严苛的要求之下,使得有机蔬菜的安全和品质都是最为优质的,但实际上能够满足认证条件的生产基地并不多。
经营性的认证会带来实际收益上的增加,能够引导菜农重视蔬菜科技投入,提高蔬菜安全质量。调查显示,认证蔬菜在价格上远远高于普通蔬菜,有机蔬菜的价格常常是同品种普通蔬菜的10倍。一些农业专家乐观地估计说,只要认证蔬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蔬菜安全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认证体系的“前店后厂”
在当下对食品安全普遍的疑窦中,消费者对“绿色蔬菜”的信任也在逐渐耗尽,管理的混乱让蔬菜认证体系沾满了利益的尘垢。
以有机食品认证为例,目前通过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有27家,分布在北京、杭州等地。虽然这些机构自称是第三方独立认证,但多数是挂靠在环保部以及各级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的二级机构,对外亦强调政府色彩。业内人士介绍说,进行一次有机认证需要11000元左右的费用,因为要负责认证专家的食宿,总体花费约为15000元。
认证机构的前台,是各种帮助蔬菜企业办理认证的咨询公司。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认证机构中的专家也是认证咨询公司的成员。这种类似于“前店后厂”的牟利方式,使得一些认证机构在实际运作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教练”,对于认证标准的把握难免手下留情。
北京某认证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管蔬菜生产基地是否处在严重污染企业的周围,只要交钱两三个月就可以拿到认证证书。而现实中,有机蔬菜生产认证仅土地优化就需要两三年。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和认证机构有对口合作,只要文件准备充分,“通过绝对没有问题”。
在认证监督上,大陆只是在2005年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但政府部门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进行监管的权责尚十分模糊,仅仅是依靠行业自律。据大陆媒体报道,菜农和经销商花一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上万张“有机蔬菜”的认证标志,普通蔬菜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有机菜”。而在著名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调查时也曾发现,菜农随意将蔬菜装入印有“有机蔬菜”或者“绿色蔬菜”的包装箱中。
“蔬菜一旦发生安全问题,追溯都非常困难。”何计国教授介绍说,虽然食品追溯制度已经建立,但执行得不是很好,因为追溯信息常常都收集在认证条码之中,一扫描就可以得出产品的身份信息。但目前条码并非监督部门来做,而是由第三方机构或者协会来做,滥用情况比较多,使得追溯成本过大,问责难以进行。
“劣币驱逐良币啊!监管上不能打击伪劣,就容易把真的给害了。”何计国不无痛心地说。在食品安全上,生产者与认证者相互勾连得不到遏制,安全体系最后就会走向整体崩溃。
对市场安全体系的不信任,近来已现端倪,严重的是,始作俑者竟包括主导食品安全体系的政府部门。多家媒体报道,内地机关单位食用蔬菜除了沿袭特供体系之外, 海关等部门已经自行开办农场种植蔬菜,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纷纷租地雇佣工人,使用农家肥等清洁资料生产蔬菜。消息人士透露,主管食品安全的卫生部也有自办农场。
大陆蔬菜安全真相究竟如何,公众尚不得而知。监管主体对于蔬菜市场安全体系的自行抛弃,如同釜底抽薪,震荡了认证体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