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安厅电话:永不褪色的相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02:56

永不褪色的相片

白求恩大夫正在救治伤病员 执手杖的戎装叶挺 叶挺全家福

  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收集、珍藏着一批革命前辈的照片,以这批照片为“种子照片”,贺晓明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合作,编辑出版了这部大型画册《前辈的身影》,向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献礼。本版摘选其中“不朽的英烈”中的两篇。

  这部凝聚了革命先烈感人事迹和珍贵照片的《前辈的身影》,于我就是一座英雄纪念碑,它们代表了那一段永远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褪色的光辉岁月。         ——贺晓明

 

  白求恩

  (1890.3.4—1939.11.12)

  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人。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916年多伦多大学医科毕业。著名胸外科医生。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三四月间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纪念白求恩》摘录: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

  下图由吴印咸摄于1939年10月。当时日寇发动了“冬季大扫荡”,在黄土岭指挥日寇的是阿部规秀,号称“名将之花”。战斗十分残酷,伤员很多,白求恩有条不紊地做着手术,一直进行到第二天,连续做了三十多个小时。日军已经向附近包围过来了,大家一再劝白求恩撤退,庙里不断掉土,影响到手术的进行,他就命令把“手术台”搬到外面去做。他让轻伤员转移,重伤员就地做手术,直到所有的伤员都做完了手术为止,令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这次战役中,日寇阿部中将被我八路军击毙。这是日军在中国被打死的最高指挥官。

  照片中的另外三个人里有一位叫林金亮,当时是白求恩的助手。在长时间的合作中,他与白求恩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就在当月,白求恩因做手术时割破手指受到感染,病情恶化。11月10日,白求恩又一次昏迷过去,次日毛泽东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白求恩。林金亮再次去抢救他,推开门一看,白求恩正在写遗嘱。林金亮说,白大夫,咱们去花盆医院吧,那里条件好点。白求恩说不必了,我知道我得的是脓毒败血症,能够做的都做了。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帮助,遗憾的是我不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了,你要马上组织一支医疗队,收容黄土岭的伤员……1939年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停止了呼吸。

  1940年,晋察冀边区军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白求恩去世的地方是河北唐县,后来这里竖立起了汉白玉的石碑。

  下文是白求恩临终前的遗嘱。当聂荣臻司令看完这份饱含深情的遗嘱后泪流满面。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10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

  也要写信给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款子,分期给也可以。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还要告诉她,我是十分内疚的,并且曾经是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马靴、马裤,请转交吕司令。

  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

  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对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照相机给沙飞。

  贮水池等给摄影队。

  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白求恩

 

  叶挺

  (1896.9.10—1946.4.8)

  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字希夷。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武汉南湖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被派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铁军”,扬名天下。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起义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叶挺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囚禁五年,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同年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生活在一起

  叶挺一家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全靠夫人李秀文的嫁妆来支撑。叶挺之子叶正明说:“我外祖父家有些钱财。当年我父亲向母亲求婚,外祖父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等你当了团长以后。那时候的人总免不了封建意识的影响,讲究个功成名就。但外祖父没有说是当国民党的团长,还是当共产党的团长。父亲结婚前已经当了独立团的团长,符合了第一个条件。婚前外祖父提出了第二个条件,那就是女儿出嫁的时候,他要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卖掉,给女儿当嫁妆,但女儿女婿必须负责给他们养老送终。所以后来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直和我们家生活在一起。”

  “历史悲角叶希夷”

  叶挺自命是个典型悲剧式的人物,生前曾自题墓志:历史悲角叶希夷之墓,算是对自己的这种命运所作的一个清晰的结论。他创造过无数辉煌,又遭受到不少挫折。据他自己统计,一生曾三次被判“叛逆”之罪,七次兵临大败,担任新四军军长三年,三次请辞,两次出走,最后还是未躲过兵败皖南,饮恨入狱。好不容易获释出狱,却在离延安不远的地方遭遇飞机失事。

  珍爱的手杖

  上图中的这根手杖是叶挺在德国时由一位友人所赠。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总司令叶挺在莫斯科受到共产国际的不公正指责。叶挺一怒之下离开莫斯科,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海外生涯。其间,叶挺将军的军事才华受到了一位德国友人的赞赏,他赠送给叶挺这根手杖作为留念。

  这根手杖长近一米,手握的地方是个椭圆形的铜环,在紧急情况下,只需拉开上面的铜环,手杖转眼就变成了一支左轮单发步枪。

  将军《囚歌》

  由于一直不屈服于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叶挺成了关押过许多革命志士的重庆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长久“住客”。在监区,叶挺写下了他那首大义凛然的《囚歌》。

  ……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躯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望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还有一篇《囚语》,寄托了对爱妻的思念,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北伐名将:

  今日我特别觉得须(胡须)的可爱。我在自由的时候,吾妻很讨厌它,我每过几天必刮须一次,吾妻笑问:今日为何又刮须?我只能一笑答之,彼此均会意了。漫漫长日,在囚室中特别爱抚须深思:觉我的唇不知何日才有朱唇可吻之福?今日只是摩一摩须,也感到一点快感。今日因须长,才发现下唇的须皆逆生,这或者是多遇逆境的征兆吧。我已发愿,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这是我的自由。

  给父亲母亲的信

  叶正明回忆说,父母飞机失事后,我们悲伤地哭了,但是一个劲哭又有什么用呢?康(克清)妈妈对我们说:“不要哭了,人死了是不能哭活的,你们只能用心读书来继承你们父母的遗志……”

  听了康妈妈的劝慰,叶正明从悲痛中走向成熟:“是的,我们不能再哭,哭是不能把死了的人哭活的,我们应该更加注意我们的学业,我们的身体,因为父母亲的志向,还需要我们继续下去的。”

  第二天,他们来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以父辈的温厚和慈爱,对突然失去父母的两兄弟备加抚慰,对他们说以后可以到他家来,“我们的家,也就是你们的家”。

  心中充满凄怆的叶正明,写了一篇悼念父母的文章——《给死了的父亲母亲》:

  母亲,你和父亲结婚以来,从来就很少好好过过。刚结婚,父亲因为参加几次的革命战争,就很少和你在一起……在结婚的二十多年当中,你不辞劳苦地抚养了九个孩子(第三个幼年时病死了,第五个和第九个与父母一同蒙难),你没有发过怨言,没有说过一句丧气的话。

  父亲,无情的火吞噬了你了,但是父亲,你的精神是不会消灭的。

  摘自《前辈的身影》 贺晓明 主编 张黎明 副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2011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