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曲木餐桌价格:“青蟹大王”的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52:01



——记浙江三门湾锯缘青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明标 

  丁明标,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籍贯浙江省三门县,高中文化,台州市二届人大代表。历任涛头岛水产品养殖公司总经理,三门县锯缘青蟹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三门县锯缘青蟹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三门湾锯缘青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当“三门青蟹,横行世界”的广告语享誉全国时,一个普通名字同时名声鹊起,他就是三门县锯缘青蟹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丁明标。在“青蟹大王”的盛誉之下,丁明标用他那朴实的情怀,执着地履行着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赢得了一片民心…… 

一片爱心,以民为本履职忙 

  20多年前,年仅18岁的丁明标跟着长辈做起了青蟹养殖、贩销生意,当小小年纪的他一身泥巴、一脸汗水在小商小贩的人流中四处奔波、爬摸滚打时,谁也不曾料到,20年后的他能创下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的业绩,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青蟹大王”,并当选为“优秀农产品运销大户”、“浙江省劳动模范”、“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台州市十佳创业新星”、三门县政协委员、台州市人大代表。 

  2000年3月22日,丁明标首次以台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带着全县人民的嘱托,踏进了台州市人代会会场。他端坐在座席上,两眼久久注视着主席台上方那庄严的国徽,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圣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该靠什么向选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他常常扪心自问。一晃四年过去了,在四年的市人大代表生涯中,学习、开会、座谈、调研、视察,构成了43岁的丁明标的“代表生活”,无论在人代会期间,还是闭会期间的代表视察、执法检查、代表小组活动,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一份份代表民心和民意的议案中,时常会出现他的签名;在一次次的代表建议中,常常会听到他侃侃而谈的声音。 

  作为一个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股份制企业——三门县锯缘青蟹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日常的业务往来已使丁明标忙得不可开交,市人大代表的职务更是让他难得空闲,他简陋的办公室常常围满了人群,有购买青蟹的,有商讨销售计划的,也有来传达社情民意的,他办公室的电话、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当经商和履职有时似乎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总是能恰如其分地处置好两者的关系,“再忙也得给人大工作让路”,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大代表,他代表的是台州市的个私企业、个体户、三门县上千户的青蟹养殖、贩销大军,他要代表和反映这一部分特殊群体的意志和利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人大代表的使命感,让丁明标不敢懈怠,他处处不忘神圣责任,时刻心怀人民群众,时时留心和关心社会群众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四年来,他提出议案和建议20多条,并在30多份集体议案上签了名,一条条议案和建议均倾注了丁明标大量的心血。由于所提议案和建议反映的大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因而被广泛采用,且有相当一部份议案或建议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一个建议,使三门青蟹“轻装上阵” 

  青蟹是三门农产品的一张王牌,以“壳薄、膏黄、肉嫩、味美”两度跻身“浙江名牌”行列,并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青蟹身上的红绳,背上的镭射仿伪标志,精美的包装盒,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名牌的效应。

  几年前,三门青蟹都是用麻绳、稻草绳包扎,一些黑心的贩销商还在麻绳中卷进沙子,以增加青蟹的重量,赚取昧心钱,大大影响了三门青蟹的名声。丁明标在市场调查中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青蟹没有包装,用麻绳串着卖,上不了档次。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冒了出来:能不能对青蟹进行统一管理和品牌包装。在丁明标等人大代表的建议下,三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三门青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2002年,县海洋与渔业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三门湾”牌商标,并相继出台了《三门湾锯缘青蟹地方标准》,明文规定捆扎物不得超过蟹体重量的5%,改变了以往“一斤青蟹三两绳”的状况,紧接着,成立了青蟹管理办公室,对青蟹的生产、流通进行了全方位管理。丁明标还带头设计了不同规格的精美的包装盒、礼品盒,在贩销户中普遍推广,一下子提高了青蟹的档次。 

  三门青蟹进入了星级饭店,张牙舞爪地爬上了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人的饭桌,并跨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等地,“青蟹之乡”美誉直线上升,三门青蟹被赞誉为“横行世界,嫩鲜寰宇”。 

一个个金点子,与同行共分享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这话用在丁明标身上就不灵验了。他经商和为人的原则是“同行有福共分享”。他时刻不忘自己不仅是青蟹贩销大户,更是青蟹贩销户中唯一的市人大代表,是百姓的代言人。 

  1998年初,丁明标在运销过程中发现,福建客商将从三门收购的青蟹经过越冬养殖后,在春节前后上市,价格比平时高出数倍。当年秋天,丁明标只身前往福建。一边销售青蟹,一边学习越冬养殖技术,很快获得了成功。尝到甜头的丁明标将冬养青蟹的技术无偿传授给三门的众乡亲。如今,三门青蟹一年四季旺销不断。 

  当大家都忙着给青蟹打上镭射仿伪标志时,极其善于创新的丁明标,又开始别出心裁了:青蟹背上不仅有商标,而且还有个数不一样的星级符号标志。一颗星、两颗星就好像宾馆的一星级、两星级、三星级一样,体现出青蟹的不同档次和品质,不懂青蟹质量的人,只要一看几颗星便一目了解。并且打上星的青蟹每公斤可多卖20元。这是他为扩大销量采取的一个办法,在众多的贩销户中,产销量占第一的丁明标所使招数层出不穷:根据上海、杭州、温州等地人的不同口味和喜好,实行分档销售法;与超市、宾馆“友好结对”,按需供货;采用彩色包装和花蓝包装。众人纷纷或仿效或请教,生性耿直的丁明标总是乐呵呵地给予最大的帮助。有人说他傻,可丁明标却有自己十分辩证的想法:只有大家的青蟹销路都好了,三门青蟹才会经久不衰;三门青蟹经久不衰,我的生意才会红火。多年来,他走南闯北,点子一个接一个,担当起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作用,成了三门人引以为豪的“青蟹大王”。 

一份真情,让灾区变小康 

  丁明标是土生土长的三门县六敖镇涛头村人,是家乡人民给了他勤劳、质朴、善良的品质,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了他创造业绩的机会,虽然他已久居县城,离开家乡多年,但他对家乡的百姓有着浓厚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当事业取得成功时,他常常想着如何用自己的爱心和真情回报社会,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 

  1997年,一场百年不遇的11号台风席卷了丁明标的家乡,肆虐的洪水吞噬了整个村庄,海塘坝被冲毁,房子被淹没,养殖塘汪洋一片,辛苦耕作的田地在海水中整整浸泡了48天……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抗洪行动,洪水终于退了,但养殖塘毁了,农作物死了,房子没了,村民四处背井离乡。 

  生他养他的家乡遭此劫难,丁明标心如刀绞,几个夜晚辗转反侧,家乡凄凉的景象、荒芜的土地、村民紧锁的愁眉,时时浮现脑海中,他的心里像吊着秤砣一般沉重…… 

  为了使村民绝处逢生,在当时的省委书记李泽民的关心下,县政府决定利用涛头村的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改3000亩良田为水产养殖场,村子改为公司,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因水产养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让重树希望的村民再次黯然伤神。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国家的救济仍是杯水车薪。丁明标毅然拿出多年经营的积蓄30万元,使涛头村马上建起闸门、水渠等基础设施。现在涛头村养殖面积达到2万余亩,年产值达1亿多元,纯收入1650万元,是种植业纯收入的10多倍。昔日几近荒鞠、隐伏灾情的“黑滩涂”,如今成了水产品养殖黄金地,灾后的落后村变成了较为富裕的小康村。 

  一边是鼎盛的事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边是百姓殷切的期待和沉重的嘱托,丁明标的肩头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但他总有使不完的劲,因为他的胸中装有群众,他的心中对百姓有着浓浓的情意。 


三门湾锯缘青蟹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布时间:2010-9-27 8:50:00来源:金农网【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标签: 蟹 市场 蟹农 大户 万元 >>>点击发表评论    4月21日,这是“青蟹之乡”三门的蟹农们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浙江目前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门湾锯缘青蟹专业合作社成立,使该县六成蟹农从此告别“单干”的历史,走上一条联合闯市场之路。   

    三门青蟹虽然声名远播,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蟹农们一直在“单干”,存在标准化生产不规范,品牌保护缺乏有效措施,市场营销竞争无序等问题,导致青蟹始终在“绕圈子”,爬不出更远。   

    三门县锯缘青蟹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明标,三门青蟹贩销大户叶建南、林小快、郑志鹏和在上海十六清水产行经营贝类批发多年的水产运销大户卢建军、林孝友、沈小华等7人一合计,决定建立专业合作社,把蟹农们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让蟹农互通信息、技术,共享品牌、市场网络等资源,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海产品质量,加强品牌保护,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蟹农风险,从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于是,一个注册资金208万元,首期自愿入社社员1082户,联结养殖基地6万亩,占全县青蟹产业三分之二以上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浙江宁海刘林法的青蟹梦

来源:宁海新闻网 时间:2010-8-20 10:34:00

页面功能 【收藏】【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在一市镇旗门塘青蟹养殖基地里,听刘林法讲述他的青蟹故事,是一件惬意的事。他的故事有梦想,有激情,有创业的曲折,也有成功的喜悦,听来令人心潮澎湃。“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一市的青蟹打出名声,打响品牌。”刘林法说,这也是刘林法二十多年青蟹故事的注脚。

  给一市青蟹争口气

  刘林法是一市镇西刘村人,一市青蟹的著名产地旗门塘就在家门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刘林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跟着自己的老大做起了水产生意,那是当地许多百姓的谋生方式。与其他水产购销大户不同的是,刘林法很早就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注册了“一市”商标。说起这段故事,刘林法说,这还要从三门的青蟹节说起。

  2002年,邻近一市镇的三门县成功举办“中国三门青蟹节”,一时间“三门青蟹,横行天下”的口号喊得很是响亮,但谁又知道“三门青蟹节”上亮相的青蟹多数是从我县一市等地搜罗去的呢?看着自己老家的青蟹成为他人的招牌,刘林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定要打响一市自己的牌子,给一市青蟹争口气!说干就干,刘林法张罗起青蟹生意来。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一个响亮的商标。下定决心要做出点样子的刘林法当时苦于没有一个能叫得响、足以与三门竞争的品牌商标,因为三门人已经注册了“三门湾”、“旗门”、“蛇盘”等商标,而对有特点的水产品来说一个好的属地商标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像长街泥螺一类的商标,历史已经免费给它们做了几十年的广告,想不响都不行。这时候,县海洋与渔业局的赵工程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以自己的家乡“一市”作为注册商标,因为近年来一市的水产养殖发展迅速,影响力正在增强,相信一市有潜力。

  打响一市青蟹品牌

  有了品牌后,刘林法就一头扎进了青蟹的世界,为打响一市青蟹的品牌而努力奋斗。刘林法做水产生意不怕辛苦,几乎每天都是起早到海塘收货,自从经营青蟹以来,他起得更早了,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四五点钟就到塘边,为的是比三门来的客商早到一步。夜里还要发货到八九点,长年到头都在塘边转,辛苦自不待言,刘林法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海边长大的刘林法,有着当地人的朴实和诚信,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即使是市场价格涨得快,预订的客户总能按照原先说定的价格和数量收到货,即使是在青蟹热销的季节里,刘林法卖出的蟹都是正宗十足的本地产品,从没有出现像他的一些同行把福建蟹夹带着卖的行为。刘林法还打破了青蟹的传统销售模式,将绑在青蟹腿上的重缚给解了下来,换成了经过设计,印有一市商标的轻便绳子,彻底颠覆了“一斤青蟹二两缚”的销售模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欢。

  此外,不怕苦的刘林法还善于动脑筋,他花了很大心思琢磨各地顾客的特点。像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顾客喜欢大雄蟹,每只至少0.5公斤以上的才抢着要;福建等地就要求肥壮的红膏蟹,因为那里多产白(黄)膏的,以红膏为时尚;南京就对肥瘦规格要求不高,喜欢价格便宜点的,因当地盛行蛋炒蟹,这一炒就不分肥瘦了。渐渐地刘林法的销售网越织越大,仅福建就有泉州、石狮、福鼎三个常设的点,还在三门人的眼皮底下挤进了温岭、椒江的市场,响亮地打出了“一市”牌。

  建合作社一起致富

  正当刘林法的青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市”品牌叫响市场的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让其他购销大户出乎意料的决定:把“一市”商标转让给一市镇政府,让全镇的养殖户共享“一市”商标。面对众人的不解,刘林法说:“只有让大家一起享受到‘一市’商标带来的好处,才能让大家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才会更加重视水产品的质量。”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刘林法和旗门塘的七位养殖户一起成立了一市旗门青蟹专业合作社。之后,刘林法在一市镇政府的指导下,开展了一市青蟹的有机认证。众所周知,有机食品属于市场的高端产品,生产难度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刘林法依靠旗门塘的天然条件,塘底以砂石底质为主,附近无工业废水污染,水域宽广,水体自净能力较强,加强养殖户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不惜成本,坚持用螺蛳肉喂养,努力提高一市青蟹的质量和安全。2005年11月8日,一市镇旗门内塘22公顷的面积,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这是宁波市海水养殖水产品的第一个有机品牌。消息传来,旗门塘的养殖户高兴得跳了起来,而各级媒体也纷纷前来报道,进一步打响了一市的青蟹品牌。一市青蟹在2006和2007年度获得了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7年还取得了宁波名牌的称号。

  在刘林法的努力下,“一市”有机青蟹的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旗门青蟹专业合作社的青蟹销售价格直线上升,现在市场上每公斤青蟹的价格在100元左右。青蟹的亩均利润提高到1000余元,养殖户真正做到了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