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免费 app苹果 下载:逢山必有客——客家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59:30
逢山必有客——客家源流  广东文化网 时间: 2010-06-29来源: 广东文化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对于一个漂泊的民系来说,故乡永远在远方。客家,这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天灾和战乱,他们从唐宋时期开始大量辗转南迁,先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聚居,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因为身在异乡,出于对故乡河洛地区的眷恋,他们自称“河洛郎”。

客家,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而广东梅州则由于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而享有“世界客都”之称。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有4000至5000万左右。客家人本质上和其他汉民族没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从中原南迁开始,他们永远“在路上”,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每个民系都有自己认同的“祖居地”,正如广府人的祖居地是广东南雄珠矶巷那样,客家人的祖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但无论如何,“月是故乡明”,一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盼望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捷报,便“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料一旦住下就再也回不去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成了永远的“客家人”。

在客家人南迁入粤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广府人和潮汕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向内陆山地开辟,寻求生存空间。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继续迁徙,成了“永恒的异乡人”。客家人的流布遍于世界。据悉,连少有人知的地方如留尼旺,客家人都有一二万之多。客家人繁衍之旺盛,流布之广阔,于此可见一斑。客家人就是有名的拓荒牛,“哪儿困难到哪去,哪儿艰苦哪安家”,已经成为客家人的传统民性。

客家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顽强。其表现有二: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二是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围龙屋。客家人通过聚族而居、修族谱、修宗祠、敬祖睦宗的形式,不断巩固和强化宗族家族观念。

历史上客家先人是被迫南迁的,他们怀念故土之情深沉浓烈。不论迁移到何处甚至海外异国他乡,客家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祖辈来自何处。大陆各地,客家各姓宗亲,每年春秋祭祀祖宗,都非常隆重。有的客家华侨、华裔,数十次返回祖国寻根问祖,深情感人。

客家人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结大不相同,世界客都梅州又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客家童谣云:“赡除罗,哥哥哥,唔读书,无老婆!”说的是不读书的人娶不到老婆。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清代“广东第一才子”宋湘、中国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裕酿酒集团创始人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等。

客家人重耕读、轻工商的观念,使得客家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也与同在岭南的广府人和潮汕人拉开差距。客家华侨经常为家乡慷慨解囊捐资办学,扶持公益事业,却很少投资设厂。近年以来,这种情形才有所突破。

客家历史是一部客家先民和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在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过程中,客家人逐步形成了“四海为家”的观念和刻苦勤俭、开拓进取的品格。在这方面,广大山区的客家妇女表现得特别突出,她们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美国人史密斯就这样不吝溢美地说道:“客家妇女,真是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之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为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 ……客家妇女,除了刻苦耐劳和尊敬丈夫以外,她们的聪明热情和在文化上的进步,也是很使我们羡慕。(【美】罗伯史密斯《中国的客家》)。

客家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这是他们在迁徙流移中形成的。客家先民饱受战乱和压迫带来的痛苦,因此客家人对家园的安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有着强烈的渴望。日本人山口县造高度赞扬客家人,认为“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之气,使其能自北方胡骑之下,迁至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翻开数百年之中国历史,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人无关的”。( 【日】山口县造《客家与中国革命》)竹越三郎则认为“客家是台湾最开化、最坚强和最富民族意识而不易统治的民族,他们的团结力尤为惊人,以致统治当局,不得不限制他们的居住地区,使其不得聚集在一处。”(【日】竹越三郎《台湾统治志》)在客家先民从第一次迁徙开始,近千年的历史中,客家社会涌现出不少爱国爱乡的民族英雄。如清末勇敢抗击日本的丁日昌,抗日保台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北伐名将叶挺、张发奎,抗日战争中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国民党抗日烈士谢晋元,中国共产党的著名将领朱德、叶剑英、刘亚楼、肖华等,也都是客家人氏,他们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爱乡民族意识,成为客家人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