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粒出柜妈妈什么反应:张森的隶书 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21:09

张森的隶书

2011年8月18日   15:15-朝花·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戚文

书法 张森


  戚文

    书家张森,1942年生于浙江温州。原来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光学科技人才。由于家学渊源,自年轻时起,即有兴趣于书法。上世纪七十年代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书法创作研究。在数十年的书法研习中,遍读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名碑名帖,会古融今、放意自得,终于在隶、楷、行、草诸方面,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个人的艺术气质和性格特点,创出了书法的新境界,成为蜚声中外的书法名家。

    在诸种书体中,张森的书法又以隶书见长。张森的隶书,追求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传统与书家个性相统一的艺术之美。

历尽沧桑的隶书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对统一中国文字作了重大贡献。在他的推动下,小篆作为文字统一的新载体风行全国。接着,他又接受狱吏程邈等整理的新书体,即由小篆简化而来的隶书,使之由民间通用的书体变成为官方文书的书体。

    后来,隶书历经汉魏六朝的广泛使用,又逐步转化出一种新书体——楷书,楷书在快速书写中,又衍生出行书、草书。由此,隶、楷、行、草,再加上此前的甲骨、篆书,形成了流行中国的六大书体。由此可见中国书法的体裁,因隶书而丰富,隶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过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盛行于汉代的隶书,有着一种质朴、雄浑、简便的特色,所以在三百年间长用不衰,到了东汉献帝以后,由于隶书向规范化发展,结构侧重方整,用笔趋向刻板,逐渐失去了古拙、灵活的意味,使人感到压抑。东晋之后,妍美、幽雅、流便的新书体异军突起,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行书和楷书,在民间文书和官方文件中很快就取代了隶书的位置。以后,行书、楷书在普遍使用中逐渐沾染上柔媚、平庸的世俗气。明清时期,在皇室的提倡下,又演化为单调、刻板的“馆阁体”。这些都不令人喜欢。清代中期以后,屡有一些新兴的书家,为改变书法界的衰颓风气,乃融会、吸纳古代隶书和传统行、楷的优点,起而开创了带有独特艺术美的隶书新局面。

    清代隶书创新的突破性成就就是打破了隶书与其他书体不可逾越的界限,他们从楷、行、草、篆各种书体中撷取众长,融会、吸纳,通其变化,形成了既有古代隶书博大、沉实、粗犷、有力的气象,又有传统行、草清新、生动、俊逸、雅趣的风韵。清人创新的隶书,由于个人艺术取向的不同,又形成体裁不一、风格各异的派别,但总的趋势是书体由单调至繁复,字体由平面至圆浑,郑、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创新的清代隶书,更能表现字体的凸视效果,使隶书由单调的两维平面产生圆浑向上的三维立体感。

张森隶书新貌

    张森在清代书家隶书创新的基础上,继续行进。他遍临汉隶名碑,并吸取清代隶书众家之长,但又不受清代隶书的圈限。他钻进去,跳出来,特别在隶书的跃动方面下功夫,把隶书创新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他在隶书上的最大成就是通过隶书点画结构和字形变化的新创意,张扬清代隶书三维立体感的效果,使隶书活泼起来,产生了神奇的跃动感。他的隶书最好看的是每个字都好像在上下起伏,表现出一种跃跃欲动的力量。你看他书写的隶书张文姬诗《沙上鹭》:“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见图)。

    这里的每个字都是跃动的。本来是凝重、森然、老成的隶书,被张森的神来之笔赋予了青春、流动、畅酣、活跃的气息。如果我们能从清人开创新的隶书中看到圆浑凸现的三维世界,那么在张森的隶书中我们已能看到流动着的四维世界。可惜的是,尽管张森在他的隶书中,加进了跃动的艺术想象的时间因素 (跃动就包含着时间),但这些字仍然不能脱离纸面。所以它的跃动也只能是艺术的象征性。但你却不可小视这种书法艺术的跃动,正是它赋予了古老隶书的艺术新生命。

    张森的隶书,每个字都像是要从纸面上跃然而起,甚或企望腾空飞翔,但实际上却不能离开纸面一步。这能与不能之间,就是张森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用一位伟大人物用过的一句成语来形容,张森隶书之跃动,乃是一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跃动。煞是好看之处,就是这“跃如也”。而且,综合起来看,这种跃动带有一种富有灵性的气氛。所以这种“跃如也”的跃动,亦可称之为“灵动”。张森的隶书与汉代以至清代隶书比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这“灵动”。

    古人论艺,喜欢讲诗、书、画之三绝。诗以明快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诗情,画用变化多端的色彩表达画意。唯独书,只能以点划符号机械而被动地表达思维。张森的隶书,却能用灵动的书法弥补了书法千百年来不能以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诗情画意的缺憾。

    张森因隶书而成名,因成名而洛阳纸贵,因洛阳纸贵而仿制者多。一时间真假美猴王,似乎很难辨别。但仿制者中,大多只能学其皮毛,而无法得其灵动之气。所以,只要从书法的灵动与否着眼,还是可以鉴辨其真伪的。

    张森把多种书体融入他的隶书中,又把隶书的雄浑、灵动之气,引入楷、行、草,于是张森书写的楷、行、草亦有了伟岸、灵动的新气象。

    由此可见,现代书法是在融会古今、放意自得中发展的。也就是说,现代书法在发展中,既要传统,又要独创。亟望我们的书法学习者,能从张森的书法创作实践中领会这个原理,以为发扬光大中国这门独特的书法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张森论书

    张森不仅长于书法。而且精于书论。尽管他的书论不多,但论语精当,他在《书法品评窥见》一文中提出书法品评的三大标准,即点画完美、字形变化、通篇贯通,是过去未有人明确提出过的。

    张森书论中,还常有一些禅语式的警句。如他说的“‘字如其人’书家即一张字”即是。

    “字如其人”,说的是书写者的个性、气质、思维习惯和知识修养等决定着书写者的书法走向。对此,张森在《学书遐想》中,曾作过如下解释,他说:“你的性格、思考方式、修养,决定了你书法道路的大概,功力也只能在这大前提下决定着你能走多远。”难解的是“书家即一张字”。这句话张森在《书法品评窥见》中也有解释,他说:“所谓‘字如其人’,也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不论何种风格或表达何种意境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书写者一定的书写技法来体现的。 ”“书法作品的神采、意境,也只有通过具体的用笔和结体(包括结字、布白和章法)来体现。 ”从这段话看,所谓的 “书家即一个张字”。是指只要通过一张字就能体现书家的个性、气质和修养的全部。张森的这个解释,讲的正是书道之妙缔。

    老子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重点是引者所加)书道亦如天道,亦“犹张弓”,讲求高、下、有余、不足,探索统一、和谐之美。清人窦镇论书法用笔,“有起止、有缓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讲的就是这个“张弓”。西方哲人提出艺术美的定律、黄金分割,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张森熟读老子八十一章,又崇奉西方的黄金分割,从他的隶书中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张弓”之说。

    清代书家邓石如有一副绝佳之草书联:“海为龙世界,天为鹤家乡”,你看他那个字不正是高者抑、下者举、有余者损、不足者补。特别是那个“龙”字右上角的浓点,以飞扬之势,突出了“龙”字之美;再看那“天”字,于形象上能透出一种崇高、无限的含意。这些都是典型的高抑、下举,如果这副草书联,高者不抑、下者不举,胀者不损,瘦者不补,能有如此的境界吗!邓石如讲求书道,张森也讲求书道,例如他近年书写的大字楷书“求实”:你看那“求”字右上角的落点,比之邓石如“龙”字右上角的落点,不是有一点异工同曲之妙吗?再看那“实”字,充沛、有力、稳妥、厚重,引人遐想联翩,这两个字的雄美,契合书道之原理,但其意境,却在书道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