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38式图解:国家海洋局筹备起诉康菲索赔 87.3%公众关注渤海生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5:10

    备受关注的渤海溢油事故“生态索赔”工作正在进行。 虽国家海洋局称“索赔金额上亿元”消息不实,但一位北海分局人士表示“污染的后续治理费用,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816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了一则“关于公开选聘渤海溢油索赔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公告,并要求“应聘机构应于820日前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递交正式报名函”。

 

    这也意味着,国家海洋局向渤海溢油事故责任方提起“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现在仍在督促康菲公司全力处理事故的善后工作,同时,对于后续的索赔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6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称,“由于现在蓬莱19-3油田仍在漏油,事件还没有处理完成,所以,目前仍只是调查取证,要等到康菲公司把溢油源彻底封堵后,才能测定出污染面积,然后才能正式起诉立案。”

 

  官方说法

 

     国家海洋局称“索赔上亿元”属不实报道

 

  索赔金额尚未确定 金额或为“天文数字”

 

  今年6月,美国康菲石油开发的渤海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此后,康菲公司溢油事故处理缓慢,引发社会关注。7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溢油事故调查处理进展。国家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对于此类污染事故的处罚最高是20万元,但国家海洋局代表国家可向责任方提出生态赔偿,赔偿具体金额还要测算和评估,有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渤海溢油案已经进入了索赔的程序,具体索赔的金额自然是被关注的焦点。国家海洋局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目前正进行调查和评估,最终的索赔金额还不能确定。昨天有媒体报道的“国家海洋局拟就渤海湾漏油事故发起上亿元索赔”属不实报道。

 

  该负责人称,针对渤海湾溢油索赔一事,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按有关程序进行调查、评估,尚没有得出结论,最终赔偿金额还不能确定。有关结论将在确定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唐菲到底是啥来头

 

    康菲在处理溢油事故中的表现和态度,一直为公众所诟病,更被冠上“傲慢”、“牛气”的帽子。人们不禁要问:不惧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清理油污缓慢的康菲到底啥来头?凭什么这样“牛”?

 

  原来是个“富二代”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它是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根据康菲石油英文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康菲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是美国第三大能源公司和最大的炼油公司。在全球非政府控股公司中,康菲拥有的已探明储量排名第七,是第四大精炼厂。截至2011331日,资产总计1600亿美元,年收益达2260亿美元。

 

  “康菲中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目前拥有员工约800名,在北京和塘沽设有办公室。

 

  在渤海湾,“康菲中国”与中海油共同开发中国海上最大油田之一出现溢油事件的蓬莱19-3油田,中海油拥有51%股权,康菲拥有49%股权。该油田是康菲石油于19995月发现的,200212月项目一期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开发建设之中。2010年日均原油净产量为56000桶。

 

  2006331日,康菲石油以356亿美元成功完成对柏林顿资源公司的并购,“康菲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资产,其中包括获得在中国南海15/34区块的番禺4-25-111-6油田的所有权。中海油拥有75.5%的股权,康菲石油拥有24.5%的股权。

 

  早在197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应邀来华协助中国进行石油勘探。到1997年,菲利普斯成为在渤海湾首次发现大型整装油田的外国公司。2002830日,美国康纳和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并成立康菲石油公司,同年1231日,渤海蓬莱19-3海上油田成功投产。但这些年的经营,并未让“康菲中国”像今天一样“声名鹊起”。

 

  监管不力助长“傲气”

 

  从出现溢油事故后拖拖拉拉、应付了事的行为中,人们丝毫看不到康菲石油所许诺的社会责任。

 

  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曾向康菲公司下发《关于蓬莱193油田海底油污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责成康菲就前期海底油污处置不力向公众道歉。康菲中国相关人士表示未召开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公司对于国家海洋局要求道歉之说法还没有充足充分的应对。

 

  康菲何以有如此“胆色”?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康菲的态度与中国在海洋污染监管方面的制度缺失有很大关系。

 

  有业内人士称,跨国石油公司在海外作业时,虽然各个公司自身也会有相应的制度,但首先遵守的是所在国家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在涉及到需要向公众披露的重大事故时,如果当地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跨国公司一般不会主动对外披露。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机构合伙人梁瑞芳也表示,中国海洋污染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显滞后,必须加强相关立法,只有明确并可执行的标准,才能对石油等高污染、高危险行业中的市场主体进行约束。

 

  还有人提出,康菲之所以千夫所指而面不改色,与其背后的中海油有莫大关系。在溢油事件的处理中,作为大股东的中海油显然没尽到约束、制衡之责。

 

  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也是大众不满所在。有网友指出,监管部门如今在痛批康菲公司的敷衍行径,却未好好自我反省,未能及时将消息向社会公布,此为第一错;未经过全面评估和核实,就轻率地接受康菲的结论,错失预防二次溢油的良机,此为第二错。

 

  漏油量增加被曝光后,有媒体采访康菲时,得到的回答“耐人寻味”。康菲称,对公众交待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是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一方面是在公司网站建立“渤海溢油”网页更新进展情况,并通过媒体解答问题。

 

  如此看来,康菲是在看着相关部门的脸色行事的,监管单位脸色重一点,他们就上点心。至于公众疑问,放在网页上就行了。

 

  为逃责任玩“金蝉脱壳”?

 

  按理说,一个美国的石油公司在中国的地盘上捅了篓子,应该赶紧收拾烂摊子才对,但“康菲中国”却淡定得让人想不明白。

 

  816日,记者致电“康菲中国”媒体联络人,对方强调,“719日至今只漏了一桶油,其他都是以前漏的,说明我们的措施是很得力的。详细的措施我们公布在官方网站上,如您需要可以上网去看。”对于清污效果,该联络人答复说,“我们在努力。”

 

  记者了解到,714日,康菲石油董事局批准上游开采和下游炼油销售两个板块分拆为两个独立公司,该工作预计在2012年完成。康菲还明确表示,未来将会选择性地出售资产,出售总数可能增加到200亿美元。有舆论担心,在中国漏油事故中越陷越深的康菲石油可能会剥离“康菲中国”。

 

  任浩宁指出,在未剥离的情况下,发生海上漏油事故后,所有部门将会受到拖累。剥离后,炼油与销售部门将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自负盈亏,对原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连带责任。

 

  不过,“康菲中国”企业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总监薛东明否认了上述举措与渤海溢油事故有关。

 

         索赔的压力

 

    在前述接近国家海洋局的人士看来,国家海洋局的态度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康菲石油在清理油污过程中的“怠慢和不负责任”,另一方面的压力也来自社会舆论。

 

    “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对康菲石油施压,从事故发生到后续处理,康菲石油的态度已经证明,国家海洋局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816日,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律师贾方义亦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将对中海油、康菲石油以及国家海洋局提起诉讼。

 

    据其透露,其对三大被告的诉状,已于89日递交至青岛海事法院、天津海事法院以及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目前,青岛海事法院与天津海事法院已经作出回应。“中海油作为康菲石油的合作方,在此次漏油事故中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国家海洋局此前公布的康菲石油为事故责任方的鉴定结果,在法律依据上不成立。”贾方义称。

 

    而环保组织达尔文自然求知社官员邵文杰也透露,目前,国内十余家环保机构拟定的起诉状已经初步完成,其中部分诉状已经递交青岛海事法院。

 

    不过,中国有关“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机制目前尚未建立。

 

    今年初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就曾提交了“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提案,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立法程序,对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索赔的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及标准、程序以及补偿赔偿金的使用管理等进行明确界定”。

 

    “希望此次渤海漏油事件,对于国内尽快建立海洋生态损坏赔偿制度,能有一个促进作用。”崔文林说。

 

        ●87.3%公众关注渤海生态 一旦变"死海"危害深远

 

    渤海危机 87.3%公众正关注渤海生态

 

  网友热议,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第三大城市群,一旦渤海变成“死海”危害深远

 

  近日,国家海洋局在紧急召开的“渤海海洋环境专题会议”上透露,渤海海域污染早已不堪其重,陆上工业废水以及周遭农业面源污染、密集的海上运输和油田开发等,已让渤海面临成为“死海”的危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8685人参与),87.3%的公众正在关注渤海生态。58.0%的人呼吁社会重视“近海生态安全”问题。受访者中,“80后”占53.4%,“70后”占28.4%

 

  87.8%的人坦言“渤海危机”已然影响自己的生活

 

  渤海湾漏油事故发生已有两个多月。然而时至今日,不仅溢油仍未彻底控制,而且油污清理进展缓慢,损失赔偿更是遥遥无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不久前公布的消息显示,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均发现了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

 

  89日,国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下发通知,责成其就前期海底油污处置不力向公众道歉。本次民调显示,55.6%的人认为漏油事故处理“不能止于道歉”,53.6%的人期待“尽快对受影响的民众和企业进行赔偿”。

 

  民意中国网一名网友指出,虽然相关政府部门表示可能对漏油事故责任方开出20万元的罚单,但这一数额与该事故对渤海造成的长期危害相比,只是杯水车薪。而不久前,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后承担的赔偿金为200亿美元。

 

  调查中,53.5%的人建议“对事故方严格问责和处罚”。另外,67.4%的人希望“尽快清理油污,避免更大污染”;54.4%的人呼吁“尽快公布事故处理详情”。

 

  记者发现,新浪微博上有关渤海的帖子已有上万条。有网友指出,渤海是中国最浅的内海,更新能力有限。环渤海经济圈又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群,人口密集,一旦渤海变成“死海”,危害深远。

 

  调查中,87.8%的人坦言“渤海危机”影响了自己的生活。46.5%的人不吃渤海的海产品了;33.9%的人不去渤海及沿边地区旅游了;13.9%的人在渤海的投资受到损失。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于鑫主任指出,渤海属于内海,水流的交换能力较差,受污染后恢复时间长,且需要耗费更大的修复成本。另外,内海海域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紧密,受到污染后对当地生态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于鑫说,在此次漏油事故前,渤海水质就已经受到污染。对渤海海域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这次漏油事故表明,进一步完善渤海海域环境突发事故的预警、应急处置和常态污染防治等工作,显得更加紧迫。

 

  52.3%的人认为当前社会不够重视“近海生态安全”

 

  “‘渤海危机’提示中国重视‘近海生态安全’问题。”于鑫认为,目前政府在相关立法和监管上尚存不足。比如相关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够,企业的污染代价相对较低。在技术层面上,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也没有足够的预案,相关技术研究体系也亟待完善。

 

  在于鑫看来,政府应更多地听取民意,从可持续发展、兼顾当代和后代利益的角度,重视和保护“近海生态安全”,“最佳的办法就是建立各种预防机制,而不是被污染和破坏后再去想如何治理和修复。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常识,但这个常识在现实中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调查中,52.3%的人认为,当前社会对“近海生态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

 

  对于如何防止“渤海危机”扩散,63.0%的人建议完善海洋污染监管机制;58.4%的人期待建立海洋污染预警机制;58.0%的人呼吁全社会重视“近海生态安全”问题;57.7%的人认为应该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力度;56.9%的人建议严厉处罚污染行为,提高污染赔偿额;50.5%的人觉得应该加大海洋污染问责力度;另有40.7%的人期望优化产业布局,避免大钢铁、大石化企业扎堆。

 

  “中国当前的海洋生态管理,可以说是体制陈旧、观念陈旧、办法陈旧的管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指出,要想解决好“近海生态安全”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海洋生态管理机制。比如,应有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和专门的组织,时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在第一时间通过权威部门和媒体,发布监测结果。

 

  赵成根说,政府一直强调把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而海洋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沿海企业、渔民和居民的公共利益。所以,重视“近海生态安全”是政府刻不容缓的责任。

 

  调查中,近四成人(39.3%)相信“渤海危机”会让有关方面痛定思痛,狠抓“近海生态安全”问题。

 

  于鑫指出,和过去相比,政府对海洋、淡水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越来越重视了。民众的环保诉求也越来越强。814日的“大连PX项目”事件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民众通过表达诉求,推动了政府决策,使得PX项目将迁出大连。

 

  “民众这种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值得鼓励。同时,民众也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植树造林等。”于鑫说。

 

  调查中,54.2%的人表示自己将更注意保护水源,不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