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怡b瓶尿检结果:驴头峡 钱鱼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25:26

驴头峡  钱鱼洞

    驴头峡位于竹山官渡镇与梁家乡交界处,距县城70公里,由驴头山和松树岭对峙而成。驴头山海拔1470米,松树岭海拔1205米。峡谷全长5公里,平均宽度约50米,深度百余米至数百米不等。谷道蜿蜒曲折,两岸峭崖壁立,怪石嶙峋,红藤翠蔓,野树豫章。谷底堵水或静若处子,或惊涛拍岸。峡中有“驴头山”、“双鱼洞”、“猴跳峡”、“一线天”、“牛肝马肺”等自然景点,得天独厚,气象万千。 

    驴头山 位于堵河右侧,是驴头峡主峰。山顶形似驴头,昂首东向,气势巍峨,故名。山之东侧,绝壁悬崖,直垂谷底,形如刀切。后山林木葱郁,为野生动物栖息地。林中一洞,洞中常有蝙蝠群聚,其粪便入夜放光,俗谓“夜明沙”,其洞亦名“夜光洞”。洞口狭窄,洞内豁然开朗,可容百人居住。岩缝中有清泉长流,清凉如醇。 
    双鱼洞 位于驴头峡中部,是相距200余米的鲇鱼洞和钱鱼洞的合称。鲇鱼洞又分内、外洞,外洞为岩屋状,河水淹没一半洞口,水深10余米,可泊小舟。岩屋内有一小石门,门有石坎,隔内外流水。石门可容1人站立。内洞有一间房屋大小,水平如镜,深不可测。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每至寒露时节,大小鲇鱼成群结队赶此越冬,翌年惊蛰后一听春震响,即鱼贯而出。冬季在石门坎上用火把照着,洞内水绿如黛,鲇鱼黑躯、红眼、长须,摇头摇尾游弋池中,天真活泼,似与游人相乐。钱鱼洞难测深浅,每到秋末,大批钱鱼飞贯入内,真所谓“急急如惊弓之鸟,忙忙如漏网之鱼”。来年开春,也同样鱼贯而出畅游堵河,每逢此时,村民即横网洞口“守株待兔”,日可得钱鱼百余斤。 
    猴跳峡 位于驴头峡尾溪流出口处,高约20米,宽仅2米,因常有成群猕猴声此蹦跳竞技而得名。猕猴常于驴头峡两岸腾挪嬉戏,旁若无人。猴群最多时达数百只,令人观之咋舌。 
    一线天 位于驴头峡中段。舟行谷中,仰头上瞻,只有细天一线,一线天光谱变化大;阴雨天 气,峡中白雾茫茫;晴朗时日,谷内五光十色。 
    牛肝马肺 位于驴头峡上游东岸岩壁上,由岩钟乳堆积而成,一象牛肝,一似马肺,相距约20米,皆若高悬壁上,观之有人小天大之感。

墨池景点

    墨池位于竹山最南端,距县城130公里,景点内已通路通电。东南与原始森林区神农架连界,西与四川大巴山脉的巫溪接壤,北衔秦岭之尾。墨池四周崇山峻岭,奇石峥嵘形如砚池,故名“墨池”。这里风光绮丽,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有:南天门、娑罗树、令牌寨、白岩寨溶洞、老龙潜溶洞、鱼洞子、黄龙洞、真假瀑布等。 
   南天门 亦称南山,位于墨池南面,长村坝至斑竹园之间的高山之颠。山顶有一岩壁形似两扇大门,由于山高云雾缭绕,站在山北沟底向南仰望,云雾中好似南边天空中隐现出一大门,给人以遐想,故名“南天门”。 
    娑罗树 位于墨池以南的干溪坪顶端,其根部已成空洞,可容三、四人席地而座。这棵珍奇古树,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枝繁叶茂,在高山林海中更显雄风。它是鄂西北娑罗树之冠,相传30年开一次花,60年结一次果,其果酷似罗汉故名“罗汉果”。 
    令牌寨 位于墨池对面的半山之中,山寨下有一高一矮两个拔地而起的石峰,高于附近所有树木,其中高的有50米,矮的约40米,远远望去,颇似大巴山区道人驱鬼降妖时使用的“令牌”,故名令牌寨。    
    鱼洞子 位于墨池下方半山之中,每逢春夏交替之时,在连降大雨之后,洞中流水增大,洞中鱼随水而出,故得此名。鱼出时,当地农民以背篓等透水工具在洞口接鱼。这种鱼洞子在墨池以下至渣鱼河等地还有好几处,洞中流出来的鱼,当地人称为“钱鱼”。 
    真假瀑布 位于墨池以下1公里处,有一悬崖,高约200米,半山有一深槽,似洞非洞,槽内有一股山泉垂直流下,高百余米,流经45个石阶,水花飞溅10余米远,形成约4米宽的瀑布,这是真瀑布。假瀑布与真瀑布相距约两公里,宽约3.4米,白色岩壁中夹杂着斑斓小石点,形似水花,山脚处白色石块绵延起伏,酷似浪花漫卷。当地人说:“远看是大水,近看也是水,是水不是水,根本没有水”。

洞 穴

    白岩寨溶洞 位于墨池以东的火田湾村,与神衣架的小九湖仅一沟之隔,在墨池可遥望其概貌,其岩色白,洞在岩中,前人为避匪藏身,以洞为寨屯兵储粮,故名“白岩寨洞”。洞内分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有七八步台阶可上,最小厅有10米直径,最大约25米直径。整个洞分东、西、南、北四门,上有天窗,下有地穴。主洞从南至北总长约570米,最低处人可爬行而过,最高处约15米。各大小厅、廊、室门等四周均悬挂各种奇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台、莲花墩、石蝙蝠及多种动物造型。溶洞中夏天奇冷,身着棉衣,尚难御寒。
    老龙泉溶洞 由白岩寨东两公里处,溶洞最宽处二、三米,最高约一、二十米。洞中石壁呈晶体状,色白而闪光,特别是在电光照射下,反射出水晶似的奇光异彩,使人眼花缭乱。洞内钟乳石倒垂悬挂,如竹笋、玉柱,洁白晶莹,参差错落,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有些乳柱天长日久跌落下来,构成各种形态,有的像坐狮,有的似卧虎,有的如游龙、还有的像花鸟虫鱼、家具器皿,成为一大奇观。 
   黄龙洞 位于墨池下游的龙王岭山下,洞在岩上,洞口小,可爬行,山泉从洞口流出。洞内有一深潭,约6米宽,四周阶梯石墩象似古人用铁器所凿。洞深难测,水源难究,每逢大雨之前,洞中即流出黄色或淡黄色的水,当地人称之为“黄龙洞”。 
    飞龙洞 (又名销洞),位于柳林乡三村河村。洞口常年被仙茅所盖,无风自动。有兴者步人此洞,如入仙境一般。人内数十米,便是主洞,大洞套小洞,小洞连大洞,各洞四壁皆空。行道宽窄不一,高矮不均,有的令你昂首挺胸,有的叫你匍伏挤身前进。从古至今,有许多游人人洞探险,始终无人走到尽头。整个溶洞分上、下两洞。上洞有戏台,石池、石锣、石鼓、石演员,遗憾的是没有石观众。下洞奇深无比,造型精美的钟乳石倒挂垂悬,如竹笋,如玉柱,镶满四壁,洁白晶莹,参差错落。山泉叮冬如奏仙乐。有些乳柱天长地久,耐不住地球的引力,从穹上失落下来,有的如绣女,有的如虎将;有的如座狮,有的如弛象;有的如游龙,有的如花鸟…… 
    据传,古时有李、王两位药农带干粮及照明用具人洞探险,行了两天遇一阴河沙滩,坐下歇息,饥餐渴饮之后,再抽一袋旱烟。李姓药农正坐于一红毛朽木之上,当旱烟吃毕,将带火烟灰磕往朽木时,只听一声嚎叫,数丈长的红毛朽木腾空而起,闪现一道金光,眨眼不知去向。这一惊非同小可,王姓当场惊吓而死,李姓药农寻迹逃出,一病不起,聋哑无语。至此,便有了“飞龙洞”的传说,从而也使这个溶洞越传越奇。 
   金莲洞 位于县西得胜镇李家庄北约2.5公里、姚家河上游东侧悬岩上。有一巨大岩石伸向峡谷。岩石下面有约80平方米的空场凹进石壁深处,形成天然大岩尾洞。洞内有泉水可供30多人饮用。洞口距河面数十丈高,若上此洞,须攀木梯,过天桥。洞前一深潭,传说早年开过金莲花,金莲洞由此而得名。东侧有永宁寨,隔河相望的是西寨,两寨山之间形成深谷,宽不足50米,长约700米。深谷内水响如雷,西岸悬崖绝壁,险不可攀。民国时期,得胜袁氏家族曾在洞内建房20余间,并有学校和小花园。此洞后为土匪杨玉山所破,18名袁姓良家女子跳崖殉节,金莲洞亦因之名噪一时。 
   学堂洞 一名学古洞,位于双台乡台子村洞沟。传说春秋孔子至楚讲学时设帐于此而得名。洞口位于400米高陡壁的中央,高、宽各10余米,洞深30余米。洞中央有一天然台阶将地面分为上下两个平台,形似讲堂。最晚在清康熙年间,该洞已被修建成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康熙二十一年成稿的县内最早的县志《形胜》卷有关于此洞的记载)。清中叶后又数次修缮,80年代再次整修。洞内供奉祖师、娘娘、财神、火神、药王等道教诸神。每年定期举办法会。学堂洞下临深涧,洞前徒壁上修竹万竿,洞右百米处为宽10米、高70米的瀑布,洞内右侧穹顶裂隙内泉水四季不断。学堂洞乃县内不可多得的观光佳境。 
   沧浪山 沧浪山主峰耸立在竹山县沧浪乡境内,海拔1824.7米,是县北第一峰。其支脉东接房县,北连郧县,西近陕西白河,绵延于两省4县10个乡镇。相传真武修道之始即来此山,至峰顶后,忽然山体摇晃欲倾,大帝立脚不住,于是弃该山而另就武当,该山便有了“沧(跄)浪(踉)”之名。 
    明嘉靖31年,官府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同时在沧浪山修筑庙宇。经数年营造,终建成老庙、五佛洞、皇经堂、灵官殿、金顶等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的宗教建筑群。老庙位于山腰,一进两幢,正殿、耳房计40余间,供奉“祖师爷”等神位,殿内壁画生动传神乃沧浪山主庙。五佛洞在老庙以北山上2公里处,洞阔20米,高深各15米,内建殿堂6间,供奉5尊菩萨。沿五佛洞右上行4公里到皇经堂,有殿宇4间,正殿祀神,偏殿藏经,殿前勒石立碑。自皇经堂攀扶铁链爬过悬崖脊上的“百步梯”即达灵官殿,殿内有数尊神界武官——“灵官爷”泥塑像,殿前峭壁有如斧削,于其上鸟瞰,无不使人胆寒。沿灵宫殿蜿蜓而上1公里便至“金项”,20米见方的平地上建有正殿3间,偏房4间,殿右有清泉涌出石隙中,终年不息。沧浪山的庙宇依山势地形而建,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再辅以精致的楹联,生动的壁画,古朴的雕塑,丰富的经郑,集中展示了宗教文化的博大与绚烂。更为奇妙的是:一山兼容两教——老庙专作道场,五佛洞笃行佛事,个中奥秘颇值探究。 
    沧浪山的自然风光更加诱人:一峰突起,睥睨群山,能比泰山之雄;峭壁干仞,猿猱莫攀,可匹西岳之险;涧深洞邃,有青城之幽;水清树奇,得峨嵋之秀。豹、獐、麂、猴出没,锦鸡、黄鹂棲栖,更为沧浪山增添了无限的灵气与生动。 
    自明中叶以后,鄂陕川边的两竹、两郧、房县、白河、巫溪等县家道殷实的善男信女敬神祈福一般去武当山,资财菲薄者则多到沧浪山。清中叶,沧浪山道教活动达到鼎盛,每月初一、十五及定期庙会,群众自四方络绎前来,或为祭神,或为观光,届时山门内人声鼎沸,庙堂里钟鼓齐鸣,信徒顶礼膜拜,道士奏乐诵经,游人往来盘桓,浓烈的宗教氛围与独特的民俗景观相映成趣。沧浪山也由此获“小武当”之雅名。 
    明清以至民国,兵连祸结,民生凋蔽,沧浪山的宗教活动渐趋衰微。60年代后,因未作妥善保护,更加上人为毁损,以至庙宇仅剩残垣,经卷散失殆尽。然“造化钟神秀”,沧浪山位于鄂西北地理中心,所在地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竹山县接受十堰市经济辐射的前沿,她定会由落寞走向勃发。
(摘自《竹山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