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宇 尊严 百度云:【有心非,名为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38:59

『有心非,名為惡』。我們已經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不對,但是還去做,這個就罪加一等。現在人有沒有這種現象?明明知道闖紅燈不對,但是還是闖過去,旁邊的人說你怎麼可以闖紅燈。他會怎麼講?別人也這樣。所以人現在改過的念頭不強,掩過飾非找理由的能力很強。我從自己的學生身上看到,比方說他跟同學起衝突,打架了,我把他找過來:你為什麼打人?學生怎麼回答?老師,他也有。你可不能被他轉移重點,我就一直看著他,很嚴肅:我剛剛問你什麼?他馬上知道老師不是那麼好欺負的,馬上要回歸到自己錯在哪,他頭就低下來了。所以從小要引導孩子勇於認錯才對。

  我們也看到很多標誌上寫著「請勿倒垃圾」,寫是這樣寫,垃圾照丟。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要逆勢操盤,人家忘恩負義,我們要知恩報恩;人家亂丟垃圾,我們要來撿。現在這個時代用言語來勸,力道不大,一定要用身體力行來勸。有一次我們跟一些朋友爬山,去爬深圳的南山,一路上我們就撿垃圾。在撿的過程,有些遊客看到我們經過,他們口裡念念有詞:這些人都是好人。無形當中也讓他們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信心。結果那一次有個長者七十歲了,也跟我們一起去,老人家撿得不亦樂乎。記得他看到一隻鞋子,那隻鞋子已經埋在土裡面去了,只露出三分之一,老人家還把土挖開,把那隻鞋子抽出來,撿得真是徹底。這個老人家就好像一個孩子一樣,我們看了很感動,也覺得要效法他。結果已經到了我們停車的地方,老人家還欲罷不能,繼續往前走,還繼續在撿垃圾,撿到了大馬路的旁邊,站在那裡等我們把車子開過去。

  面對這些「有心非」的事情,我們也不要給予太嚴厲的批判,更重要要循循善誘。我們有個老師,他在校門口等他的孩子下課,校門口有很多垃圾,他馬上就自己在那裡撿。第一次撿的時候,出現什麼場面?所有的家長都一直看著他,覺得這個人很奇怪。但是因為他以一個無求的心,也不會在乎別人用什麼眼光看他,所以他第二次、第三次都是這樣默默撿。撿了一個禮拜以後,情況不一樣了,其他的家長也一起撿。家長一撿誰會幫忙?小孩也一起來撿。當我們撿起垃圾,所有看到的人留在他的心中,我們不敢保證他往後會撿垃圾,因為很多人做事考慮東考慮西,「我這麼一撿,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但是最起碼,當他往後要丟垃圾的時候,會有個影像跑出來,會阻止他再丟垃圾。

  我記得我在念國中的時候,記憶很深,我的校長,那天是放假時候,學校沒有人,我剛好到學校,校長彎腰去撿起校園裡面的垃圾。我站在他後面,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學生在後頭,可是校長這個動作影響了我一輩子,我這一生有沒有可能再丟垃圾?沒有。一來,校長感動了我,二來,我假如再丟垃圾就對不起校長的教導。所以有個學校開會,因為校園太髒,學生都丟垃圾,這些校長跟老師在那裡要討論用什麼方法比較好改善這個情況。諸位同修,你們幫他出出點子,什麼方法?假如那天校長帶頭開始撿,那學生一定會玩得不亦樂乎。所以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上行下效。

  為什麼經典教育推展的效應不會很大?因為一開頭的認知不對,都想著誰來學?小朋友學好就好。大人不學好,小孩如何學好?做到以後才說,叫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叫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叫騙人。大人都不帶頭做,小孩每天想:你自己都沒做,你都騙人。心裡都不服,怎麼可能可以長養他德行的根基?我們到了海口去,小孩的課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家長跟老師的課,絕對不能斷。所以我們大過年,這些課都沒停,繼續都在開課在薰習。

  「有心非,名為惡」,我們只要自己明白這是錯誤的,絕對不能再做。假如常常做這種事,心裡面會覺得很不安、很不踏實,這會影響我們的清淨心,所以不用貪一時之快。我記得我父親在開車當中,最常講的一句話:再快也不會快那五分鐘。父親是個榜樣,孩子就會學習,我們開車就不會貪快。我父親開車也從來不按喇叭,所以上行下效,我們也不習慣按喇叭,「緩揭簾,勿有聲」,會影響到他人安寧都不能做。當我們開車的時候,也儘量不要亂鳴喇叭,反而讓很多人嚇到。所以你不亂鳴喇叭,也是在落實「十善業道」,不惱害眾生。像晚上開車回來,假如整條街都已經在睡覺了,我們要趕快熄掉引擎,以免吵到他人的安寧。然後像一些喜慶當中,比方說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要不要放鞭炮?縱使要放,時間也要抓對。人往往得意忘形,我就記得有一次,他一接到消息馬上就放鞭炮,結果那時間差不多一、二點,很多一、二歲的小孩好不容易睡著了,結果他這麼一放,炮聲放完以後,接下來是什麼聲音?孩子的哭聲。這都有損陰德。

  現在的人常常會有一種心態,他說「他既然這樣對我,我也要這樣對他」,用這種報復心理。其實當我們用報復心理的時候,我們要回頭想想,我們為什麼生氣?因為對方做錯了,我們才生氣。結果我們現在也要學對方做錯,那我們應該氣誰?氣自己!你當初生氣是他做不對,你還效法他,那你哪有資格生他的氣,你不是跟他一般見識!所以最重要的應該是包容,應該是去轉化,絕對不能報復,因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而且我們遇到惡緣的時候,一定要生還債想。諸位同修,當你欠人家二十萬,拿了十萬塊去還的時候,你的內心應該舒服多了,慢慢就減輕了。所以隨緣消舊業,愈不跟人起衝突,愈能夠包容,愈能夠在逆境當中提起正念,業障一點一滴就消掉了。 ——出自《弟子规》与佛法修学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