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经典言论: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5:33

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por-con{padding:5px;height:600px;} .por-title{font-size:12px;font-weight:bold;border-bottom:1px solid #fbafaf;height:24px;line-height:24px;padding-left:2px;} .p-img{border:1px solid #ccc;width:92px;height:92px;padding:1px;overflow:hidden;text-align:center;overflow:hidden;} .p-img i {display:inline-block;height:100%;vertical-align:middle;} .p-img img {border:0 none;display:inline;float:none;vertical-align:middle;} .por-con ul li{padding:15px 0 0 25px;width:94px;text-align:center;} .p-name{padding-top:5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overflow:hidden;}

  打开《苏东坡集》,我们就会发现,在洋洋三十多类文章中,有一类被称为记的,一共包含六十多篇作品。这是苏轼最富于文学性的散文之一,其中很多篇章,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被收入各种选本,颇能代表苏轼散文成就的一斑。

  记之一体,中唐以前还不多见,  《文选》不列其类,  《文心雕龙》不著其说,它是随着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

  苏轼的记,同"唐宋八大家"其他诸家相比,数量上是最多的。且不说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洵和苏辙几个人,他们的记,从几篇到二十几篇不等,还未及苏轼的一半,就是曾巩有三十四篇,柳宗元有三十六篇,数量上也瞠乎其后。在题材方面,苏轼电有所开拓。例如,在他以前最擅长此体的柳宗元,在题材不过为"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而苏轼这类文章,虽没有明标分项名目,但起码可以增加"记宫室"、"记书画"、"记碑石"、"记琐事"几项。www.findart.com.cn

  苏轼的记,其内容方面也与韩愈、柳宗元有较大区别,即欧、柳之记,虽亦涉论,但毕竟以记事为主。而苏轼则"名不符实",在记中大发议论。这当然是宋代文人的一般倾向,陈师道在当时就说过:  "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不过,苏轼尤为特出罢了。他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几经沉浮的丰富生活经验,儒释道混合的世界观,宽阔旷达的胸怀,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文艺修养,在记里谈政治,谈人生,谈佛道,谈哲理,谈艺术,谈学问。我们在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到丰富生动的记述,妙趣横生的议论,获得优美的艺术享受。www.findart.com.cn

  这些文章的艺术特色,同苏文总的艺术特色是一致的,那就是"随物赋形",  "姿态横生"。下面拟就构思、谋篇、表现手法几个方面,谈一下这一总的特色在他的记中的具体表现。

  上面说过,苏轼的杂记文,政治、人生、佛道、哲理、艺术、学问,无所不谈,然而它们的题目,却都是亭、台、楼、阁、厅、堂、寺、院、碑、石、书、画之类的"记"。这些文章,题臣与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读者预先却不大好捉摸;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一篇文章,究竟抓住哪一点?从哪里生发出去?这就有一个构思、命意的问题。看来,苏轼临文是巧于构思、善于因题言意、借题发挥的。如属为人作记的文章,还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确立不同主题。因此同属记,而主题、命意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www.findart.com.cn

  一类是从记叙对象的名字发挥的。例如,  《超然台记》抓住"超然"两字,大谈"超然物外"--"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内"的处世态度,  《喜雨亭记》从"喜"字和"雨"字作文章,畅谈下雨给官民带来的喜悦,以及下雨的重要性;《众妙堂记》阐发"众妙"二字的精义;  《思堂记》则从反面作文章,大谈临事不思的好处,以及思与不思可随人而不同。

  一类是从记叙对象所藏之物做文章的。墨君堂是文与可收藏墨竹的地方,  《墨君堂记》就大赞真竹与墨竹的美德:  "疏简抗劲",  "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借题发挥,实际卜是歌颂一种人格。放鹤亭是云龙山人放鹤之处,  《放鹤亭记》就从鹤谈到只有隐居的山人,才有好鹤的自由,从而发出隐居之乐胜于南面之君的议论。净因寺藏有文与可和僧道臻的两幅画。《净因院画记》就大谈绘画的道理t尽"形"容易,得"理"则难,画者贵"得其理",也就是他重"神似"理论的发挥。王晋卿作宝绘堂以蓄书画,  《宝绘堂记》就从书画入手,告诫他不可太着意于书画的得失去留,并归结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www.findart.com.cn

  一类是从记叙对象的主人着笔的。《墨妙亭记》歌颂孙莘老做地方官吏的政绩,许其为"知命"的人。《墨宝堂记》称赞张希元的爱好书刻而不急于功名。《醉白堂记》歌颂韩琦的功德事业。《石氏画苑记》刻画石康伯淡名利、好书画、急人之难的人品。《凤鸣驿记》歌颂凤翔太守宋选的"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的美德。

  一类是写被记叙对象所能发的感想。《凌虚台记》从荒草野田之变为凌虚台,以及古代宫室的沦为破瓦颓垣,见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从而推论到人事得丧之不足恃。《钱塘六井记》从杭州太守陈述古的疏浚六井,使人民度过一场旱灾,得出凡事应防患于未然的结论。《滕县公堂记》从滕县公堂的修建,想到官署应修建得好些,才使人愿意出来作官做事。这一类文章中,有一些引伸发挥出来的道理相当深刻而带有普遍意义。例如,《石钟山记》,从夜探石钟山,领会到该山命名的原因,总鳍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李氏山房藏书记》从李公择读书庐山,藏书丰富,反衬出"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的可叹可惜。www.findart.com.cn

  以上仅仅是简略的一瞥,然而已经可以看到苏轼临文命意之道,并非一端。象这样题目相近而内容各不相同的文章,反映出苏轼构思的高度才能。他善于以小题目作大文章,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断的论述,抓住一个角度,一点因由,说出有意义有独创见解的道理。大多数文章,都不是无所为而发,就事论事的。所记之事与所发之论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恰如水到渠成,令人佩服于作者的妙想灵思。刘熙载认为矗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艺概》)苏轼曾要求作文必须先能"体物之妙",  "使是物了然于心",然后发而为文,  "了然于手与口"。看来这都是苏轼这类文章构思命意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www.findart.com.cn

  一篇文章,先说何事,后说何事,何者须详,何者宜略,何处虚写,何处实写,这是谋篇布局的问题。对材料的这种组织安排,是决定于主题的需要的。然而,具体运用,并无定法;文章面貌,贵在多样。苏轼反对"程式文字,千人一律",故他的记,在谋篇布局方面是富于变化的,最能体现行云流水、不主一态的风格特点。

  首先让我们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谈起。苏轼杂记文的开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开头揭示主题思想。www.findart.com.cn

  这类文章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先把一篇大旨揭出,然后再展开记叙、论述。如《喜雨亭记》、《宝绘堂记》、《超然台记》、《淮阴侯庙记》、《净因院画记》、《传神记》、《滕县公堂记》等篇是。

  二、开头记事记人。

  这类文章从记叙入手,娓娓而谈,引入入胜,在他的杂记文中数量最多。如《凌虚台记》、《墨妙亭记》、  《醉白堂记》、《眉州远景楼记》、《放鹤亭记》、《灵壁张氏园亭记》、《石钟山记》、《簧管谷偃竹记》、《石氏画苑记》、《凤鸣驿记》等篇是。www.findart.com.cn

  三、开头发议论。

  这类文章先旁敲侧击,再层层说到中心,与第一类开门见山者稍有不同。如《墨君堂记》、《墨宝堂记》、《盖公堂记》、《李氏山房藏书记》、《画水记》等篇是。

  四、开头点出写作因由。

  这类文章先交代为何人何事而作。如《清风阁记》、《庄子祠堂记》、《思堂记》等篇是。

  苏文中记的结尾则有下列几种:

  一、概括主题。

  这类文章最后总括全文,画龙点睛。如《清风阁记》、《凌虚台记》、《墨君堂记》、《墨宝堂记》、《石钟山记》、《李氏山房藏书记》、《钱塘六井记》、《凤鸣驿记》等篇是。www.findart.com.cn

  二、表示希望、理想。

  这类文章在叙完本题之后,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留下了袅袅余音。如《盖公堂记》、《眉州远景楼记》,《灵壁张氏园亭记》等篇是。

  三、点出作文原因。

  这类文章,最后才交代出为何人何事而作,与放在开头的怡恰相反。如《醉白堂记》、《宝绘堂记》、《净因院画记》、《簧管谷偃竹记》、《传神记》等篇是。

  四、以记事作结。

  这类文章最后才点出所记的事或补充一段记事。如《游桓山记》、《四菩萨阁记》、《黄州安国寺记》、《画水记》《滕县公堂记》等。www.findart.com.cn

  五、以歌作结。

  这类文章在记叙完毕后,又再加一首歌或铭。如《喜雨亭记》、  《放鹤亭记》、《雩泉记》、  《韩文公庙记》、《淮阴侯庙记》等。

  由此可见,苏文中记的开头和结尾是多种多样的。一篇文章,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什么地方出现,没有一定。有在开头,有在结尾,也有在中间的(如《放鹤亭记》、  《盖公堂记》等)。交代写作因由、议论、记事等,也是这样。这就使人感到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但是,不管怎样变化,由于作者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前后照应,又使人感到逻辑缜密,结构严谨。刘熙载论文,曾说: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首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艺概》)苏轼的杂记文,是能做到这一点的。试以《放鹤亭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所谓全文之指在篇中的,即:隐居之乐,胜于南面之君。前面先从云龙山人建亭养鹤,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写起,引出这一主旨,很合逻辑。这就是所谓"前注之弦"("注"是注入的意思,即引出)。接着以卫懿公的好鹤亡国和刘伶、阮籍的好酒留名作对比,解释、申说这一主旨,顺理成章。这就是所谓"后顾之"("顾"是照顾的意思,即照应)。这样,行文就象行云流水一样,文理自然而姿态横生了。www.findart.com.cn

  下面我们再看苏轼对文章虚、实、详、略的处理。文章要有中心,有衬托,有间架,有气势,这就必须处理好虚实详略之间的关系。好的文章,  "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刘熙载:  《艺概》),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苏轼的记很多都能达到这一境界。试以《喜雨亭记》和《超然台记》为例。

  《喜雨亭记》的中心是写"喜雨",不是写"亭",因此在谋篇布局方面,就处处突出久早逢雨的喜悦。文章一开始就指出:  "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下雨的喜事。把中心意思揭示出来了。中间用了两个大段,具体记述这一喜事的经过和其所以为"喜"之故。从"既而弥月不雨"到"病者以愈"一段,把老百姓在三个多月内从忧到喜的变化,具体表现出来。十六天内的那三场雨,作者一一明记时间,写老百姓的反应,特别是最后那场下了三天的大雨,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分别从"官吏"、"商贾黟、"农夫"、"忧者"、"病者"几种人的角度,极写他们欢欣鼓舞之态。从"于是举酒于亭上"至"其又可忘耶"一段,指出及时下雨的值得喜悦,也是不厌其详,分别从"五日不雨"、"十日不雨"设想,来说明不及时下雨对农作物生长、对人民生活和社会治安带来的害处,然后正面阐述天"始旱两赐之以雨"的值得高兴。可见,作者对与"喜雨"这一中心有关的部分,是采取了大落墨法的详写一而对于"亭"的部分,则写得十分简略,仅用"余至扶风之明年……以为休息之所"一段,交代了一下亭的建造,再在写官民相庆下雨后,加叙了一句"而吾亭适成",把"喜雨"和。"亭"联系起来,使文章收口合龙,粘上了题,就戛然而止。至于亭子周围的景物,则完全没有写。可见,作者对非中心的"亭"的部分,是采取了惜墨如金的略写。至于虚实结合,本文也是做得好的,它以实为主,以虚为副。因喜雨而名亭,是实写;古人有喜则以名物,是虚写。官民共庆下雨,是实写;不雨会造成饥荒、紊乱,是虚写。这些地方都搭配得很好。文末加了一首歌,是所谓"獭尾法",它增加了喜悦的气氛,使得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围绕"喜"字做文章,不仅"喜"字出现的次数很多,即不出现"喜"字的地方,也充满喜的气氛,真是喜气洋溢。www.findart.com.cn

  《超然台记》记述了作者在密州的生活情况,说明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则无往而不乐。文章先从阐述"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的老庄哲理入手,说到他在密州实践这种哲理所获得的甜头,再通过超然台的修葺和游赏,进一步描写他处世的超然态度,最后以呼应开头的论点作结。文章采取理论与实际并重的办法,说理和记叙两部分铢两悉称,都往浓处落墨。但因为作者着重要写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超然台的景色风光,故虽有南望、东望、西望、北望的叙述,但都写得不很具体,只是由此引起一种思想活动,一种感想。所以就写景方面来说,它是甚为简略的。再从文章的间架组合来看,文章开头发了一大段议论(从"凡物皆有可观"至"可不大哀乎"),突然中断而转入记述自己"自钱塘移守胶西"后的生活,好象与上文没有关系,细看才知这是印证他的议论的,这是一种"横云断山"法。"南望马耳常山"至"而吊其不终"一段,更是草蛇灰线,若断若续。它与主题有何联系,更不易捉摸,原来这是通过对"隐君子"的向往,对功名事业无常的慨叹,曲折表明还是超然物外的好。这样全篇的思想就豁然贯通,前后一气了。www.findart.com.cn

  刘大■对古文提出"贵奇"、"贵变"的要求(见《论文偶记》,钱大听说"奇正浓淡详略,本无定法"(见《与友人书》),苏轼的记很多都能体现这种特点。象这样随物赋形、章法诙诡的文章,就不下二、三十篇。袁宏道说他"作文如舞女走竿,如市儿弄丸,横心所出,腕无不受者。"(《识雪照澄卷末》)这种高超的笔法,值得我们细加学习。

  如按今天的文体概念来区分,记应属于记叙文一类。它是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主要功能,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但是苏轼的记,却往往多种手法并用,在一篇文章中,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因素结合起来,共同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这种特点,是使他的记显得诙奇迭宕变幻莫测的原因之一。www.findart.com.cn

  《■■谷偃竹记》是相当典型的一篇。这篇文章是睹物思人,为怀念文与可而作的。它一开头却大谈画竹的理论,似与题目关系不大;但无论谁读了这段文字,都会被它的理论力量和形象描写吸引住,因为它接触到绘画(其实可以扩大到整个文艺创作)的形象思维和完整构思问题,道理十分深刻,而议论却一点不枯燥。它不是采取逻辑推理,而是采取形象化的方式说出的,连那句千古名言:  "画竹必先得成竹子胸中黟,也充满了形象性。这样的议论是很高明的。作者写这段话有什么作用呢?看了后面"与可之教予如此"至"岂独竹乎"一段,才知道这是说明文与可画竹既有丰富的实践,也有高深的理论,是扣紧了题目来写的。这就是苏文起头突兀奇崛的特点。下面写苏辙对与可墨竹的评价,写与可画竹的轶事,他和作者的交往及画■管谷偃竹的经过,写与可在簧管谷时作者对他的逗趣,最后点出作记因由,都以记叙为主。但这一段段零碎分散的往事,作者把它组织到文中时,就成为一个个有趣的镜头,具有细节描写的性质。其中有些写得特别生动,例如: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大笑喷饭满案。"可见,本文叙述和描写又是结合得很好的。中间还穿插了诗、赋和书信,更使文章显得多姿多样。抒情的语句在文中虽然不多,但末段叙作者"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因记与可平日的"戏笑之言",就使全篇笼罩上怀念的抒情色彩。www.findart.com.cn

  《石钟山记》也是多种手法并用的好文章。这是一篇游记,一头一尾却大发议论,这表现了苏轼长于议论的特点,也是宋人遴记的一种特色。中间月夜乘小舟游石钟山的描写,大概是苏文中描写客观景物最生动、最具体的了。它写了山石耸峙,柄鹘惊叫,水击石罅,等等,采用了比喻、夸张、形容、象声、渲染等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全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结合得自然和谐。

  《秦太虚题名记》又另是一种面貌。这篇文章很短,对咎事的回忆,对黄州江景的描写,构成了主要内容。它叙事简练,写景明晰。写景一段。  "时去中秋十日,秋潦方涨,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间,风露浩然。所居去江无十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画面寥廓清冷,真是上乘文字。全文充满抒情色彩,一种思旧和对当前处境的凄然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www.findart.com.cn

  总之苏轼的记叙述简洁洗炼,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真挚感人,议论精辟深刻。为节省篇幅,就不多加罗列了。

  这里只特别谈一下苏轼这类文中的议论。苏轼积学深厚,阅历丰富,卓识宏论,随处辄发,我们很难找到他几篇不发议论的文章。这些议论,大都与所记之事吻合无问,绝少牵强、外加之病,而表现形式多样:有夹叙夹议的,有先叙后议的,有先议后叙的;或层层递进,或反复推敲,或设譬说理。先叙后议的,如《凤鸣驿记》、  《墨妙亭记》、  《放鹤亭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等是。这些文章议论从叙事中自然引出,水到渠成。先议后叙的,如《李氏山房藏书记》、《净因院画记》、《墨宝堂记》、《超然台记》、  《宝绘堂记》等是。这些文章提纲挈领,以议论统摄叙事。而大部分文章(包括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的),又都有夹叙夹议的特点。他常用的手法是:www.findart.com.cn

  层层递进,即由此及彼,推理步步深入。例如:  《凌虚台记》提出了"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的论点,分两个层次来论证:一、昔日的荒草野田既能变为今日的凌虚台,那么凌虚台就有可能再变为荒草野田。二、再从台之不足恃进一步推论到人事得丧之不足恃。《墨宝堂记》写爱好饮食声色的人为趣味高尚的人所笑,而趣味更高尚者又笑之;如此层层递进,一连举出五种人们"相笑"的现象,来说明人不能"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的道理。《李氏山房藏书记》从珍宝悦目而不适用,五谷、六材适用而易弊易竭,说到书籍没有这些缺点,而能为人们各随其才分,从书中获得益处,来说明书的巨大价值。《滕县公堂记》从官吏的供养应该好些说到宫室的修建应该更好。www.findart.com.cn

  反复推敲,即从正、反两方或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例如:  《宝绘堂记》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命题,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各举实例加以论证。《石钟山记》开头分别提出了对郦道元和李渤之说的怀疑,结末又一一加以驳正,最后得出事非目见耳闻,即不能加以臆断的结论。《簧管谷偃竹记》论画竹,从"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之不能画好竹,反证"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凤鸣驿记》对比"古之君子"和"后之君子"处事的两种态度,论证"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是做官的一种美德。《墨妙亭记》从有人认为孙莘老"不知命"说起,论证了"尽人事"就是"知命"。这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给人以雄辩滔滔的感觉。www.findart.com.cn

  设譬说理,即以此例彼,由常见之事喻深奥之理。例如:《盖公堂记》写病者乱投医,只能使"疾愈甚",后来"谢医却药",进食养气,病就好了,说明"为国者"也应该象这样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灵壁张氏园亭记》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以饮食之"适于饥饱"为喻。《大悲阁记》论学者不能"废学而徒思",以制作酒食不能舍"数"(规律)而师"意"(主观)为喻。这些都能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总之,苏轼记中的议论,是富于变化的,得心应手的,它随着每一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随着每一篇文章结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总是以议论飙发而文章又通体和谐为依归,构成他深刻的个性色彩。www.findart.com.cn

  以上所论,是苏轼记艺术上的一些主要特色。此外如语言的平易流畅、富于音乐性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当然,他的这部分文章,也有写得平庸和一般化的,有的甚至味同嚼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作家的传世之作,往往也不过是他全部作品的若干分之一;今古一例,我们也不必苛求于苏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