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斌马伊琍吻戏:美国的案例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6:07:38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更残酷。--电影《天堂影院》台词

 

美国的电影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把电影归入文化的话,那么无疑美国是世界第一文化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通过电影输出,传播美国的主流文化,这要比专制国家的政治宣传机器有效率得多,而且也增强了美国的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电影实际是一种梦,通过出售梦来赚钱,这只有特别聪明的文明人才可以做到,一个蠢货只会想到去抢劫。

 

美国的电影大体可分为文艺片和类型片。

文艺片强调电影的文学性,注重人物情感、故事哲理和表现技巧。这类电影一般是小众电影,但也不乏受大众喜爱的文艺片。比如《金色池塘》等。

类型片一般也是商业片。美国的电影业本身都是独立的民间商业业态,必须从市场中挖掘利润,否则只有破产关门。

 

类型片包罗万象,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量身打造不同的类型电影。大体可以分为:儿童片(以动画片为主)、魔幻片、科幻片、悬疑侦探片、动作片、战争片、历史片、人物传记片、灾难片、爱情(感情)片、喜剧片、黑色幽默片、情色片、恐怖片等,比较边缘的还有宗教片、公路片、暴力片、凶杀变态片等等。

一般每一部电影都不是单纯的某一类型,而是两种甚至多种类型的复合型电影。比如《哈利波特》就是儿童+魔幻;《泰坦尼克》就是灾难+爱情。《阿凡达》属于科幻+战争。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老无所依》就是悬疑侦探+公路+凶杀变态。

 

对世界电影的旗舰好莱坞来说,它们总是以民众代言人的身份自诩,骂政府批判政府就是他们绝对的主旋律。敢于拿总统和政府作为讽喻恶搞的对象,这显示了一个民族的幽默感。乐此不疲地让国家的大人物出丑,甚至揭露其愚蠢,还拿出来到全世界去卖钱,这其实是在显示一个国家的自信和精神力量。

 

在《刺杀肯尼迪》、《国家敌人》、《谍影重重》这些片子里,反面力量一定是异化国家机器中的邪恶人物,不是国家元首,就是高官巨吏。《2012》里头那个伟大的黑人总统居然也默许为保守秘密的灭口行动。黑色喜剧《尾摇狗》等很多好莱坞片子基本都热衷于妖魔化自己的政府。在另外一些和谐国,被妖魔化的一般都是"不明真相"的、很容易"被人利用"的"普通老百姓"。

 

好莱坞电影反映的是美国民众对政府那份永远的警惕和监督。时至今日,编剧要不给政府扣上点阴谋论的罪名,制片人就不给他发稿费。当然在中国正好相反,不歌颂一下政府和领导伟大英明,不要说稿费,连上映权都没有。

 

电影其实是小说的工业化版本,故事是电影的灵魂。故事的创意往往决定了电影的成败。所以制片商一般都不惜重金购买电影创意。创意来源广泛:小说、历史故事、传说、童话、电脑游戏等,但更多的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据一个现实案例来制作的电影可以叫做案例电影。当然案例电影不是现实事件的翻版,而是经过改编和重新演绎的文学模式。

现实社会中每天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有的事件甚至影响了历史进程。在前工业时期,纪实文学(纪实小说或报告文学)记录了这些事件;在工业时代,电影对这些事件的记录往往更加丰满和真实。

 

《刺杀肯尼迪》就是一部典型的案例电影。电影从一个律师对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事件的追寻开始,抽丝剥茧,最后矛头指向无法撼动的政坛黑幕。通过这部电影,观众至少可以从一种角度了解事件的前前后后。

《刺杀尼克松》讲述尼克松总统遇刺事件,不过故事围绕一个落魄的退伍军人如何变成一个不成功的刺客展开。情节有点类似《出租车司机》。

《44分钟》讲述了一起真实的抢劫银行事件,两个手持AK47身穿避弹衣的罪犯与数百名警察对峙了整整44分钟,双方枪战持续了44分钟,激烈得与战场无异。

《世贸大厦》和《93号航班》是对911事件的回放记录。

《美国枪支》真实地讲述了一起校园枪击事件。对美国的枪支失控予以反思。

《慕尼黑》取材于发生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慕尼黑惨案,7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枪杀,这些恐怖分子有被以色列特工随后一一追杀,电影充满批判和反思。

《美丽人生》、《钢琴师》和《伪钞制造者》都取材于二战中真实的人物事件。

前年热播的好莱坞电影《哈迪塞镇之战》,再现了美军在伊拉克制造的哈迪塞惨案:路边炸弹导致一名美军士兵在哈迪塞镇死亡后,美军海军陆战队草木皆兵,对哈迪塞镇的居民进行搜剿,用手榴弹炸死房间中的无辜平民,共导致24名平民死亡,包括儿童妇女。电影不仅展示了惨案的过程,也揭露了布什的尴尬狼狈和美军高层无耻的隐瞒与草菅人命。

 

案例电影更多的是以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为题材,反应小人物的命运及其与社会的冲突。这样的题材简直浩瀚如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些事件一方面为制片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公众对身处的这个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中国的电影一直蹒跚学步,案例电影因为政治原因几乎没有生长空间。《可可西里》可能算是为数不多的一部案例电影,讲述了早期民间藏羚羊保护组织的悲惨命运。《投名状》故事来源于清末著名的"刺马案",也可以归入案例电影。除此之外,中国电影大多改编自小说。

 

因为电影审查的日益逼仄,中国电影人生存环境也非常恶劣,以古代为政治背景的武侠电影滥觞正映射了这种可怜的处境。"侠以武犯禁",在专制压抑的中国,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就仗剑走天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本来是铲除邪恶强权的,香港武侠电影以《黄飞鸿》为代表大体是这样。但到了大陆,侠却常常与强权苟合(如《英雄》),甚至以权贵为侠(《夜宴》《黄金甲》)。阴暗的电影审查制度为中国电影戴上了纸枷锁,窒息了中国电影的生长空间。电影人只能在发霉腐朽的故纸堆和垃圾堆里寻觅食物,《三枪拍案惊奇》和《赵氏孤儿》这样的过期食品就层出不穷起来,因为至少,这要比《建国大业》《建党大业》之类的样板戏更像电影本身。

 

电影反应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就如同电视剧是一个社会的主妇文化。中国电影的逃避和落魄着实令人扼腕。

李杨在《盲井》被官方封禁后,冲破审查铁链的《盲山》是中国案例电影仅有的一个亮点。我想它就取材于那年轰动全国的女研究生被拐卖案。李杨以不露声色的电影语言还原了流氓文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民生生态。

同出陕西的张艺谋作品《秋菊打官司》中,没有法庭,权力代替了法律,秋菊"拦轿喊冤"惊动了"首长",最后把村长送进监狱。这部电影来源于小说,但类似案例。也反应了我们不愿承认、无法面对的现实。

 

2008年网民热议的《卡廷森林惨案》启发了不少人对那个尘封历史事件的关注。基于独特的政治背景,中国现实社会的案例可能比哪个国家都要多。远的有林昭惨案、张志新惨案,近的有赖昌星事件、张金柱醉驾事件、孙志刚事件、佘祥林事件、马加爵事件、李思怡事件、邱兴华事件、周口警察事件、杨佳事件、李庄案、邓玉娇事件、三鹿事件、瓮安事件、唐福珍事件、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钱云会事件、钱明奇事件等等。在这些匪夷所思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残酷的现实要比电影更像电影。

孙志刚事件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公民事件,早晚会有人将它拍成电影的。2003年3月17日晚,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自己住处附近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以无暂住证为由"收容",将其送至广州市民政局收容遣送中转站;3月18日晚,孙志刚自称有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卫生局主管的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3月19日晚,因孙志刚大声叫喊求助,引起救治站护工乔燕琴的不满。乔燕琴便与其他护工吕二鹏、乔志军、胡金艳商量将孙志刚从201室调到206室,乔燕琴、吕二鹏分别到206室窗边授意该室内的其他被收治人员李海婴等8人轮流殴打孙志刚。3月20日凌晨1时许,李海婴、钟辽国、周利伟、张明君、李龙生、韦延良、何家红、李文星等8人先后两度对孙志刚轮番殴打。20日上午孙被发现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死亡。根据后来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孙志刚事件被南方都市报捅破后舆论一片哗然,以绑架勒索公民为营生的臭名昭著的"收容条例"被官方匆匆狼狈取消。

 

《守法公民》是好莱坞2009年最具号召力的一部案例电影。科学家克莱德·谢尔顿在家中遭袭,妻女双双被害,由于司法程序认为克莱德的证词无效,最终因"证据不足",首犯只得到10年徒刑。在愤怒和悲伤中,克莱德用10年的时间策划复仇计划,同时仔细研究了司法系统。他先是干掉了当年的从犯阿米,接着他很快找到了邪恶无耻的多比,并对其进行残酷的折磨与虐杀。克莱德的仇恨得到巨大的宣泄,但是他的复仇还未就此停止。他所针对的不只是那两个暴徒,而是整个腐朽堕落的司法系统......

 

在强大的司法系统面前,许多人尽管心里明白事实与真相,但职业利益使法官们最终选择了结案率,而不是正义。克莱德最后逼迫检察官尼克说出了一句良心话:"我不会再与杀人犯交易"。

 

在一切心愿都了结后,克莱德走向自己的终点,在烈焰腾起之时,如同一个圣徒最后的涅槃,没有惊讶,没有恐惧,只有忏悔与解脱。在自己的妻儿被害之后,他在人世只剩下绝望和仇恨,他只希望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民众对正义得到伸张的希望......


在美国案例电影中,警察和政府官员常常显得无能甚至枉法,法庭场面因此占据相当内容,民间的陪审团在此绝对主导着事件的结果。正是《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样案例电影,电影为我们展示了正义的力量和希望、良知的不灭和永恒。

佘祥林事件被捅破后,网友马上想起《肖申克的救赎》。后来佘祥林出狱后还真在家里看了此片,看得泪流满面--电影对他来说实在太残忍了。对中国这个肖申克来说,佘祥林之后有赵作海,赵作海之后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