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熹谈叶童:报告称大学生青睐使用微博记录生活获取信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39:11
 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蓝皮书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态势,是当代中国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第一本年度报告。而作为在2010中国社会领域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微博成为了蓝皮书重点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社会中最敏感最前卫的群体来说,微博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2011微博“调查报告”

  从微博用户上微博的目的来看,关注自我是使用微博的最主要目的,包括表达自我情感(74.3%)、记录生活与成长(59%),其次才是与别人分享一些信息和观点(55.7%)、休闲放松(54%)、搜集资讯或者需要的信息(47%)和了解朋友的状态(41.6%)。这说明,微博成为中国年轻人自我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上,承载着用户释放情绪、记录生活以及发表观点的价值诉求,这也意味着微博是草根青年表达自己的重要舞台。

  蓝皮书中所体现的研究结果表明,是对于当前在校学生中的主力——“90后”群体对于微博的使用往往集中在娱乐范畴之内,他们往往在娱乐、明星、游戏新闻方面表现出超出大众的兴趣度。而从发微博的信息内容来看,多以个人为主导,排在前三位的发布内容分别是:记录每日心情(61.3%)、兴趣爱好(52.9%)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或者新闻(49.7%)。

  而且,在微博发布的信息中,完全自创和原创内容为主的微博,占到了54.2%,还有11.9%的用户会转发别人写的微博。从自创到转发,微博形成了一条新的信息链,直接激发了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微博受众关注的内容涉猎广泛,从社会新闻、名人言论、生活常识、小道消息到朋友动态,均在关注范围内,但是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新、奇、趣”。

  微博用户厌恶的内容相对较少,最突出的就是虚假信息和网络谩骂。这说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想在微博上进行沟通和互动,就要学会放低身段,更具亲和力。同时,蓝皮书指出,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受众最愿意转发的内容通常是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因此,文字结合动态感觉的微博内容更具传播力。

  大学生与微博的故事

  不超过140个字,随时随地晒生活,动辄引发数万人“围观”。随着微博被越来越多人使用,微表达、微传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微博融入普通人生活,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与微博之间有着说不尽的精彩故事……

  学生论坛

  地震,微博关注在日本的堂姐

  “日本地震了,还引发了强烈海啸!”舍友们的喊声惊醒了正在补眠的我,赶紧起来打开电脑,看到一系列的卫星画面,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触目惊心,最令我担心的是在日本的堂姐。她孤身一人在日本东京留学,发生这么严重的灾难,境况如何?

  我登录了MSN,可惜平常都在线的堂姐此时却不在,发过去的信息犹如石沉大海。伯伯焦急地打电话说联系不上堂姐,快要急死了,问我有无办法。因为堂姐和我一样,都是“微博控”,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微博上,告诉伯伯先别着急,然后就一直趴在电脑前盯着。

  没过多久,堂姐的微博更新了:“刚才出门避难了。不但我,就连住我楼下的日本人也说这是她经历过的最大的地震。啊,又余震了,我再出去!”看到堂姐的话,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马上打电话告诉伯伯,让他们放心。

  要上课了,我用手机上微博,继续关注堂姐的最新动态。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她的微博更新为:“现在情况多少算稳定下来了,就是直升机和救护车的响声不断,楼部分墙体有点开裂,我没事。”连续几天我一直关注着堂姐的微博,直到得知她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在微博世界里无比惬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微博在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开来。大学生们的问候语开始变为“你收听谁谁没有”“你加我关注没有”……微博确实是个好东西,它不仅能像QQ那样进行交流,还能提供很多资讯,让我置身其中无比惬意。

  微博注册不到一年时间,已令我受益匪浅。除了平时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外,我的微博使用最多的就是关注那些前辈,如李开复、史玉柱、陈志武、于建嵘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名人,我在微博世界里却能有机会向他们提出疑惑并得到指导。每当我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总喜欢看看他们的微博,听他们讲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人生体会,看了之后就非常受启发。

  另外,因为正在准备考研的缘故,我还关注了新航道、新东方一些名师外教和考研培训机构的微博。我经常查看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考题分析和备考建议,复习因此更有针对性,进步很大。

  中南大学 王硕

  什么样的微博才是好微博

  去年,在同学的介绍下我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刚开始觉得很新鲜,一下子就关注了很多名人,有明星,有网络红人,也有一些商业大亨,每天获取的都是这些人的最新八卦消息,比如谁又结婚了,谁又出专辑、拍电影了……

  但一两个月后,我就厌倦了每天在微博上搜罗八卦新闻的生活,觉得微博的存在没有意义,于是就关掉了它。好友问我为何,我如实相告。好友笑了笑说,那是你不会用,微博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帮助自己提高,用不好就是垃圾甚至毒品。然后,她开始教我。

  首先,帮我添加了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知名学者、媒体记者的微博。我这才发现原来微博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讯,及时了解一些时事热点、社会动态,还能与各界人士在线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接着,朋友开始删除我之前上的“八卦联盟”,将我添加的明星们删去了大半,只留下一些著名时尚杂志的官方微博。整理完毕,她满意地说:“这才叫好微博。”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表示非常赞同。

  微博是一个信息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对于铺天盖地、即时更新的信息,我们要学会取舍,更要学会判断,选择对我们有益的信息去关注、去吸取,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否则,我们将会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淹没,荒废光阴,无所事事。

  广西桂林 覃朗

  温暖的“围脖”

  微博是草根一族的舞台,成了大众的新宠儿,当手机可以上微博时,大学校园里还没有自己“围脖(微博的谐音)”的已经是太OUT的人了。大家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在微博上分享,同学之间互为粉丝和受众。可以说微博真的成了我们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温暖的“围脖”。

  因微博而发生的感人的事太多了,我们宿舍的兄弟们就深刻感受到了“围脖”的温暖。

  宿舍老四有一次在微博上倡议周末的时候到运河岸边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同宿舍的兄弟看到了,觉得很有意义,但都担心去的人不会太多。当我们赶到现场时,发现已经到了30多个校友,还有一些社会上的青年朋友,电视台的记者竟然也赶来了。老四现场订计划、分小组,很有领导范儿。电视台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回来后,老四筹备成立了一个“绿泪环保社团”,成员多,活动多,现在他成了全宿舍最忙的人。

  有一次老三和我闹了点小别扭,一个星期没说话,大家都很着急,又无计可施。其实,我已经不生气了,但又不好意思主动和老三说话。到了第8天头上,老三竟然主动帮我打饭,还和我开玩笑,我很纳闷,同宿舍的人也很不解。

  过后,我好奇地问起老三,他才说是因为我有在微博里实时记录自己心情的习惯,他看了我的微博,知道我其实很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早就不生气了,而且也很不好意思,他很受感动,主动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这才知道,是微博挽救了我们的友情。

  河北省泊头市 刘冰

  观点集萃

  现在有的大学生换手机号码比换衣服还勤,但是微博却是不变的,互相加入好友后,自己更新的状态,会在好友的微博中出现。这种沟通联系方式以前可没有。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赵斐瑶

  我们不应该因为微博就把大部分时间从踏踏实实读书上转移开来,没有文化积淀的微博也势必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苏佳男

  在微博里,拥有数以千计万计粉丝的博主是一个个“小媒体”,他们发布各种信息,于是形成了一个新闻的大杂烩。最重要的是里边的新闻都是自产的,原汁原味!

  ——山东财政学院 刘建滨

  关注微博,其实就是关注社会。通过微博,我可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跟名人交流。微博,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了解到很多信息。

  ——南昌大学 何瑶瑶

  老师观点

  大学生要运用好微博这个平台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参与社会活动与讨论的热情高。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善于就国内外时事发表言论。而微博这种新媒体,以自己的短小精悍、使用便捷,赢得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微博应该成为大学生探讨时事、发表观点以及广结良友的优势平台,应该成为思想碰撞、青春绽放的平台。

  第一,在微博上,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社会管理和国家发展的见解和看法。大学校园里,精英荟萃,也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微博无疑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交流,展现所思所想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二,记录生活的点滴,以便自己更好地总结和反思。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不光会留下美好的回忆,还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使用微博记录生活,可以更好地自我激励。

  第三,微博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广交朋友,交流思想,对于增进友情,追求新知,都很有好处。

  在运用好微博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升和自我约束。不能让微博成为违法乱纪的平台,散播谣言的源头。对于没有核实清楚的事情,不要擅自在微博上进行发布。要对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微博世界,自觉承担起责任。

  总之,大学生应该利用好微博这个新生事物。让微博在大学生的学业、交友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北京市顺义区教委 李建生

  微博成为论文选题新宠?

  近日,高校毕业论文写作已经接近尾声,记者统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论文发现,超过30%的学生选择新媒体,占论文题目的最大部分,微博则是今年首次进入学生论文题目,而该校设置的新媒体课程仅有一门。记者统计了138名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论文课题,发现其中34.78%的学生研究方向选择的是微博等新媒体,这占论文题目的最大部分。其次是较为传统的新闻报道方法研究,所占比例为18.12%。

  新媒体包括网络网站、微博、手机三大方向。由于近两年微博的迅速崛起,让学生们的论文也进入了“微时代”。记者了解到,去年该学院论文无人涉及微博研究,而今年却有15人。根据论文目录,记者发现研究微博的学生所列的论文内容大多比较宽泛,如《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等,而研究传统媒体的论文方向一般较为精专。如《中国体育负面事件中外报道对比研究——以体操运动员被罚为例》等。

  虽然新媒体研究受到不少学生的青睐,但记者发现,学生们平时所学的新媒体知识只占很小的比例。该学院学生大学四年总共学习了6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只有网络传播学这一门偏向新媒体类的课程,而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是新闻史、新闻写作等这样的传统理论课程。

  记者调查了30名左右研究新媒体的学生,发现有40%的学生认为目前对新媒体的研究较少,选择这类论文更好通过。

  “大家都玩微博,老师们却从来不用,这方面的论文他未必能懂,论文应该好通过。”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有30%的学生认为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新媒体,对它的了解要比对其他媒体了解得更加深入,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引用网上资料和案例也比较简单。另外一些学生则是看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前景。

  (本文综合半月谈、中国网、法制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