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桦的评价:社保基金挑不起“救市”的重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40:29

社保基金挑不起“救市”的重任

标签: 社保基金  a股  入市  资金  交易  2011-08-15 09:44

     

社保基金挑不起“救市”的重任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减为AA+,犹如在全球资本市场刮起一股可怕的旋风,使市场出现了剧烈的震荡,美欧、亚太地区的主要股指都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其力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场面。但这一次,A股市场似乎大有“独善其身”的姿态,在度过了最初的慌乱以后,很快稳住了阵脚。其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据说,在A股市场上素有“国家队”之称的社保基金在市场陷于危机之时果断出手,进场救市,使市场很快稳定了下来。看来,这一次社保基金真的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关于社保基金入市,社保基金理事会并没有发布任何信息,但媒体的报道已经说得有鼻子有眼,日前有报道称,“此轮中国股市暴跌之后,社保基金已经进场抄底。另外,据社保基金账户所在的某证券公司人员透露,社保基金于8月9日开市后不久进场,涉及资金至少百亿元。”(8月12日《东方早报》)翻检其他媒体,与此描述大体相当的消息充斥市场。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新闻五W”的要素缺失得很厉害,但对市场人气的鼓舞自不待言。“百亿社保资金进场抄底”,已经成为推动近期A股市场行情上升的一个重要砝码。

    社保基金此次是否入市,或者说它是否承担了“救市”的功能,在当下的A股市场监管体制中,这是一个无从索解的问题。社保基金参与股市,这在中国资本市场早已不是新闻,但是,社保基金如此作为的动机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诠释。按照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填补基金的缺口。据称,我国建立社保基金的历史不长,但在老龄化社会已经形成的背景下,它的资金缺口已越来越严重,因此,期望通过入市来使资金滚大。但按照证监会的说法,社保基金的入市则是为股市引入一个重要的资金渠道,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扩容速度一直是全球老大,但资金跟不上却使市场行情一直只能做全球小老弟,而庞大的社保基金入市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社保基金入市便一直被视为市场的一大利好,特别是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时候,每当传出社保基金入市的消息,就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政府“救市“的一种手段,证监会对此的态度也是顺水推舟,市场皆大欢喜。

    但是,社保基金入市真的能挑起“救市”的重担么?或者说,社保基金有为资本市场拯当“救市”的责任么?众所周知,社保基金是民众的“救命钱”,它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只能赢不能输,但这与资本市场充满风险的特点是不相容的。很显然,社保基金入市,非常容易在国家权力的保护下凌驾于市场法规之上,从而产生诸如内幕交易等破坏市场公平的操作行为。社保基金由政府直接控制,在我国这样一个还停留在“政策市”阶段的市场中,它的操作完全可以与政策调控配合默契,从而保证在与交易对手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由于我国现行的特殊的管理体制,社保基金不像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样,需要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管制,而是完全可以超脱于市场监管之外。比如某个股票出现连续性的大幅拉升,其控盘者如果是一般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一些私募性质的民营机构,就有可能涉嫌操纵股价,但如果社保基金做了它的控盘者,即使它在交易过程中确实有什么不合法规之处,按目前的现实也很难追究它的责任。因此,如果我们把社保基金当作“救市”的一个天使,那么,实际上就只能允许社保基金成为市场中可以特立独行的一个交易者,也就是说,它可以依凭政策的特别关照,获取别的投资主体所难以获得的市场利益。但是,这样一来,社保基金就等于成了市场中最大的一个“庄家”,市场的公正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表现为“牛短熊长”,投资者叫苦连天。但这个市场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市场资金太少,而在于过度的扩容超过了市场的承受力,再加上生生不息的内幕交易让中小投资者成了牺牲品。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即使社保基金把它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进来,充其量只能形成一个稍纵即逝的短牛市,最大的可能反而是让社保基金陷入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希望寄托在社保基金入市之上,社保基金的缺口需要国家建立更周详的方案,比如将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的若干部分划拨给社保基金,而不应鼓励其进入风险莫测的资本市场,事实上社保基金也挑不起“救市”的重任。

 

    (南方都市报,2011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