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旺旺官方下载:书画知识点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5:04

 

书画知识点滴-1

 

1.什么是文人画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 雅 ”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 “ 不学为人,自娱而已 ” 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 “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 “ 画者,文之极也 ” 等理论已将 “ 文 ” 与 “ 画 ” 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低车奈娜嘶 砺郏 晕娜嘶 谝院蟮姆⒄股掀舻搅松钤兜挠跋臁4耸保 臻 岢龅?“ 士人画 ” 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 “ 元四家 ” 。他们的画多表现 “ 隐居 ”“ 高隐 ”“ 小隐 ”“ 渔隐 ” ,以 “ 出世成仙 ” 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 “ 高雅 ” 、 “ 平淡天真 ” 、 “ 天真幽淡 ” ,理论上主张 “ 逸笔草草 ” 、 “ 不求形似 ” 、 “ 聊写胸中逸气 ” 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 ,出现了 “ 吴门画派 ” 和 “ 浙派 ” ,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 “ 士人画 ” 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 “ 四僧 ” , “ 四僧 ” 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 “ 笔墨当随时代 ” , “ 法自我立 ” ,面向生活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 “ 扬州画派 ” 、 “ 扬州八怪 ” 、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如当代文人画家张师曾的雨竹作诗曰:西风飒飒响翠涛,雨竹摇曳在弄潮.根近清流此君德,虚心抱节自清高.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 “ 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 ” ;有苏轼作直竹曰 “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 ;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 …… 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 “ 意匠惨淡经营中 ” 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 “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 计白当黑 ” ,空、白是为了 “ 多 ” ,为了 “ 够 ” ,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 。赵孟頫诗云 “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 。柯九思论画竹 “ 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2.书画家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书画家的等级划分,只是限于清末以后的书画家,对于古代书画家,史书上已有定论,基本形成三个概念,一是杰出的书画家,是指在书画史上成绩卓著者;二是著名书画家,是指在书画艺术方面成绩突出者;三是一般书画家,是指书画水平较高而成绩可观者。对于近代与现代书画家,有的已有公论,有的尚在认识过程中。1989年2月,国家文化部制订了《建国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作了三条规定:是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有7人,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何香凝、董希文、王式廊、李可染。
    
     二是各时期代表作品和精品不准出境者有66人:于照、于右任、丰子皑、石鲁、齐白石、吕凤子、张大千、张书圻、赵望云、赵云壑、黄虹宾、高仑、马晋、王雪涛、王伟、王淑晖、王心镜、邓散木、叶恭绰、刘奎龄、刘继卣、刘凌苍、来楚注,沈尹默、吴湖帆、吴镜汀、吴徵、吴桐、吴玉如、吴光宇、吴华源、邵章、陈年、陈之佛、陈之奋、陈子壮、陈云彰、张大壮、张其翼、郑昶、胡佩衡、王福庵、江寒汀、冯超然、戈湘岚、李苦禅、张正宇、张石园、贺天健、周昌谷、周肇祥、蒋兆和、秦仲文、钱瘦铁、钱松岩、黄幻吾、黄秋园、徐超、郭味蕖、陶一清、溥儒、俞建华、颜地、颜伯龙、曹克家、谢之光等。
    
     三是地方性书画家作品可参考第二项名单和标准,适当限制出境。
    
     以上三项规定,只是限制书画家作品出境的标准,可作为划分书画家等级的一个因素来参考,但并不等于对等级的划分。如第二项规定中的张大千、齐白石等书画大师,理当为一级书画家,但列人第二项,仅限制其精品及代表作出境,是因为这两位大师留存于世的作品甚多。有资料表明,张大千自1924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起到他1983年离世止,约六十年的绘画生涯,留下作品三千多幅。而齐自百也有近六十年的绘画生涯,留下的作品不少于二千件。因此国家允许他们的部分作品出境。
    
     如何划分书画家等级,首先应确定不同的等级标准。现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的标准都能为大众认定。一、二级书画家标准有五条;三级书画家标准有四条;四、五级书画家标准有三条。掌握了这些标准,了解书画家的简历,即可对号入座,正确评估其作品价值。
    
     一级书画家标准,
    
     1.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创造性的重大成就;
    
     2.本在全国书画界有突出的艺术地位;
    
     3.其作品在全国及国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4.其作品在国际书画拍卖场上取得高价位;
    
     5.其作品长期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欢迎。
    
     二级书画家标准,
    
     1.在全国艺术创造上有显著的成就;
    
     2.在书画界有一定的艺术地位;
    
     3.其作品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4.其作品能进人国际拍卖舞台;
    
     5.其作品在国内收藏界颇受欢迎。
    
     三级书画家标准,
    
     1.在全省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
    
     2.其作品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3.其作品进人全国性的拍卖会;
    
     4.其作品有收藏价值。
    
     四级书画家标准,
    
     1.其书画艺术达到国家级会员水平;
    
     2.其作品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
    
     3.其作品可以进人全省性书画拍卖会。
    
     五级书画家标准,
    
     1.其书画艺术达到省级会员水平;
    
     2.其作品在本县、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
    
     3.其作品受到当地书画爱好者的欢迎.

 

3.国画常识
1).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     
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     
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     
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     
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     
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     
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     
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     
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     
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2);国画常识——文人画    

文人画: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用书卷气作为一个    
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    
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    
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    
有画。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或以诗作画,故以表达画意,亦以画表达诗    
意。被人称为诗情画意。    

3);国画常识 —— 宗教画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    
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    
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    
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    
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4);国画常识 ——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5);国画常识——民间画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    
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    
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    
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    
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    
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6);国画常识 ——动物画    

动物画: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    

7;国画常识 —— 浅绛山水画    
浅绛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8);国画常识 —— 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4.当书法介入绘画
字与画,在西方艺术家眼里区别是极其明显的,而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体系中,二者却雷同很多,书法可以超越抽象符号的工具性而成为艺术,绘画也必须依赖书法的用笔而成就其形象。书为象形文字,画为象意图形。在古代书画史上,书画自诞生之日起有着诸多不解之缘,历来存在着“书画同源”、“书画同功”、“书画同法”三种说法。不过,书与画的这三种关系在历史上并不是平行前进的,随着元代山水画在用笔上的自律性的审美,“书画同法”的关系日益为书画家强调,书法也越来越多的介入绘画,而“书画同源”、“书画同功”的说法则几乎消失。但是,绘画真的必须借助于书法吗?今天回头重新审视书法与绘画的历史联系,我们可以发发现书法介入绘画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通过分析书法与绘画在历史上的分与合及其各自利弊,希望艺术家对书与画的界限加以重视。
一、 书与画的关系与界限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书与画的关系是“书画同源”。书画同源即讲书画都是起源于象形文字,古人书画不分,这是书与画自诞生开始就存在着的一致性。这一关系历代画论著述不多,但观点几乎一致。最典型的几篇论述如:
  
     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挂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六书首之以象形,象形乃绘画之权舆。形不能尽象而后谐之以声,声不能尽谐而后会之以意,意不能尽会而后指之以事,事不能尽指而后转注、假借之法兴焉。书者所以济画之不足也者也。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吾故曰:书与画非异道也,其初一致也。
                                                                                              ——明·宋濂《画原》
     六书象形为首,乃绘画之滥觞。
                                              ——清·王时敏《王奉常画跋》
  
   “书画同功”则认为绘画与书法在功能上是一致的。此说可分两种,一种是来自儒家的“载道”,即认为书画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如: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文未见经纬而书不能形容,然后继之以画也。所谓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亦宜哉!—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古人之画,于以征文献,考德业,垂炯戒,示典范。可补诗书之缺略,辅魏象之训辞,昭圣贤之心传,劝玩懦之廉立。
                                                             ——明·王绂《书画传习录》
  
  
   另一种则是来自道家,认为书画之所以一致在于写意、自娱,如:
  
           书,心画也。
                             ——杨雄《法言·问神篇》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孙过庭《书谱》
  
   “书画同法”是指书法与绘画在创作方法上是相同的。如:
  
         ……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绝,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 ……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国朝吴道玄,……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元·赵孟頫《题赵魏公画竹》   
  
     综合上述书与画的三种关系可见,书画“同源”、“同法”中,书与画虽然联系紧密,互相补充,但是各自是独立的起作用的,就如铁路之两条轨道,各行其职而共同承载运输着文化的承续和传播。而“书画同法” 说则使得书法与绘画交织起来了,尤其自元代以后的画论,大有离开书法绘画将不复存在之势。论者多注意到了书法与绘画的天然一致性,如它们以同样的笔、同样的纸、同样的墨甚至是同样的审美观念来进行创作;即使在欣赏接受方面,也同样是通过留在纸上的笔触,查看其移动所形成的快慢、方向、节奏等可以不受题材影响而强烈表现出某种意味、情绪与作者的个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迷信“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之类的论断,模糊了书与画的界限,绘画也开始重灵性而轻本真,逐渐走向了书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