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是哪:陈毅当年为何没有评上“三星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06:15
 这次评衔工作开展不久,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评衔工作只得停止。如此,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与我军第一批“三星将军”擦肩而过。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与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我军军衔制从酝酿到真正实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了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军相同。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中的一些高、中级指挥员,曾被授予国军军衔,少数高级干部还曾佩带过缀有金星的中将、少将领章。

图为周恩来与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937年8月1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我军将“采用官阶制度”。1939年4月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解决。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

同年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公布了各级职务的基准军衔。训令指出“等级制度的作用,在于严明职责与赏罚,兴奋部队官兵的上进心,建立上下级的正确关系,因此增强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这次拟议的军衔等级,完全按照当时国军的衔级设置,分为六等十七级,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训令发布后,八路军领导机关和部分正规部队曾进行评衔活动,东北抗日联军也作了实施军衔制的准备工作。但是,后来除了驻扎在蒋管区的“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授了衔之外,整个部队由于“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一时难以授衔。特别是1941年和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阶段,授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于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停止了这次军衔制度的实施。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1946年1月31日,由国共两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决议》,国民党接受了我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中共中央于1946年2月24日在《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由国家按级一律待遇”,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指示》下达后,我军部分机关、干部开始评定军衔等级。这次拟定的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六级,除将新兵改为二等兵外,其他照旧。

1946年,为便于同国军的协调工作,我军派驻各地的军事调停处执行部的代表,都被授予了军衔。如:沈阳代表饶漱石为中将,四平代表耿飚、本溪代表许光达、太原代表陈赓、徐州代表韦国清等为少将,淮阳代表韩念龙、德州代表符浩等为上校。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我军派驻各地的“军调”小组代表相继撤回,他们的军衔随之取消。

同年3月7日,新四军和山东军区政治部发出《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对新四军官兵军衔等级作了明确规定:军长、政委为上将,副军长、副政委为上将或中将,参谋长为中将;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为少将,副职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上校;团长、团政委为上校,副职及参谋长为中校;营长、教导员为少校,副职为上尉,特殊兵种为少校;连长、指导员为上尉,副职及资深的排长为中尉;排长为少尉;司务长为准尉;副排长为上士,班长为中士,副班长为下士;战斗小组长、司号员、卫生员为上等兵,老战士为一等兵,新战士为二等兵。

这次评衔工作开展不久,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评衔工作只得停止。如此,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与我军第一批“三星将军”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