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 一直很安静 下载:王先庆:中国主要农产品流通正全面“沦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1:08

王先庆:中国主要农产品流通正全面“沦陷”?

2011-08-12 09:06:00

归档在 商贸时评 | 浏览 19342 次 | 评论 16 条

 

——外资对中国农产品的战略控制和布局基本完成

近五年来,我在很多场合,多次地呼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注意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战略性进入。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的政绩,制订了带有“迷外”和“奴性”色彩的招商引资政策,或者,为了外资诱惑所给出的短期利益,更因为骨子里对本土民营资本的轻视,将大量优质的农业项目“拱手”送给外资企业,甚至主动“找上门”求他们来控制。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政府部门领导的意识里,没有“渠道控制权”与“渠道价值”这些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他们还停留在“生产时代”,以一种产品经济的思维来进行决策,因此,对外资悄然进入中国市场并战略布局,以及全面建立“从源头到超市及餐桌”的强大流通渠道体系,进而逐步逐步谋求对农产品的“定价权”。

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流通渠道权,更没有“保卫”渠道的战略思维,三十年中,中国已经失去了从铁矿、稀土、石油等工业原材料的定价权,也失去了对衣服、玩具、手机、家具等日用品的定价权,现在看来,中国市场上的最后一块“自留地”——农产品流通,也正在全面沦陷。外资打着开放的旗号对中国的渗透和控制已经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玉米疯,糖高宗,猪疯涨,这些词的背后,已经不是传统的“生产供不应求”那样的关系导致的价格波动,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投机资本在操纵,是一种在某些人看来“莫名其妙”的大起大落。实际上,现在某些部门还没有看背后的真实原因,还在用旧的计划经济思维面对新的国际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冲击。正如当前世界并不缺石油,更不缺少黄金,其价格完全是人为操作的一样。

中国正在为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和学界,还是用产品经济的思维来理解市场经济,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所谓“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们还没有从“皮毛”向“骨子”里转化,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本和市场的本质。我不是一个盲目的反对外资进入和合作的人,但我一方面反感我们的地方政府“重外轻内”,把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轻易给外资企业,另一方面为外资在中国攻击性和掠夺性的市场战略感到恼怒。下面这篇报告,虽然并不都代表我的观念,但我觉得有必要隆重推荐和宣传,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醒。

 低门槛高利润吸引外资来华

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军我国农业的案例并不鲜见,投资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以及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多环节,而且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主要渠道。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增长迅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成为2009年跨国收购的主力军。“资本以逐利为目的,而在我国虽分散经营农业利润低,但规模性投资利润高,投1元可赚0.6元。”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正是外资青睐中国市场的原因所在。

东方艾格粮食产业分析师马文峰则认为,目前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资本投入肯定有利可图。像农产品流通这种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国内企业规模比较小,如果投入大笔资金,通过提高集中度、扩大规模,即使只占领10%-20%的市场份额,利润也非常可观。

“当前不仅外资盯上农业项目,国内也有很多非农业资本进入。”专家李国祥分析,国内资本往往因为运作经验不足,或盲目扩张,或经营现代农业方式不成熟,自然和市场风险控制不足,或资金实力有限,最后不是倒闭,就是被外资收购。为何外资投资我国农业能脱颖而出?

业内专家分析,一是跨国企业投资遍布全球,能够对冲单一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二是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模式,规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管制,能保证投资收益;三是海外金融市场有成熟的农业保险机制,可实现风险与收益共担。

李国祥认为,当外资进入农业和食品产业链越来越多,会带来潜在的外资操纵农产品资源和市场定价权的风险。“尤其是流通领域更要提高警惕,外资对农产品流通控制的影响要比生产、加工等环节大100倍。”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外资涉足寿光蔬菜流通,是看准了寿光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影响力,继而向全国范围扩展。

我国大豆产业全面失陷,丧失定价权,无时无刻提醒国人要高度戒备外资、跨国公司。“外资短期有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但后期可能真会重蹈大豆产业覆辙。”马文峰提醒,以这轮猪价波动为例,由高盛控股的双汇和参股的雨润因资金充足,并通过期货市场交易购买原料,锁定成本,趁猪价低迷大力扩充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现在已经有很多小企业开始撤退了。

同时,马文峰也指出,无论是外资还是国内资本,均可造成市场垄断,都不能让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太大。外资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无法长期驻守某个领域,一旦发现难以继续盈利,便会撤资退出。

当你回家炒一盘青椒肉丝的时候,你有注意到这盘菜的价格是由谁控制的吗?一盘简单的青椒肉丝,价格都已经被华尔街控制。

首先,炒菜用的油。2000年的时候,美国孟山都公司从中国农科院的生物研究所赠送的大豆中,提炼出“多产基因”和“抗病毒基因”,生产出转基因大豆。然后在全世界101个国家申请了64项专利,又把这个大豆卖回中国。当时,他们的大豆比国内便宜百分之十几,出油量却多六分之一。

在全线击退中国大豆后,美国农业部宣布,调低大豆产量。随后,华尔街金融资本进入期货交易市场,将大豆期货价格拉高至4400元一吨。而中国的油脂公司在均价4300元一吨的时候,进口了800多万吨大豆。没想到的是,华尔街很快狂抛大豆,价格一下子跌到2000元,导致中国70%的油脂公司宣布破产。欧美的四大粮商趁机进入中国,用低价收购了油脂公司。因此到今天,中国85%-90%的粮油都是外资控股的。像我们日常吃的金龙鱼和鲁花,全部是外资 的。

接下来看猪肉价。2004年,华尔街资本高盛进入中国,首先参股了雨润集团(为中国大型冷冻肉生产商),2006年又收购双汇集团,2008年以3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湖南、福建几十个养猪场。郎咸平表示,高盛是中国少数甚至是唯一一个控制了养猪产业上中下三游产业链的企业,所以成本最低。  最后是青椒。最新数据显示,全中国50%蔬菜种子是孟山都公司控制的,所以青椒也难免。

由此可知,不论是粮油、猪肉还是蔬菜,价格都是由华尔街及其同路人控制的。“如果炒一个青椒肉丝的价格都是华尔街控制的,你可以想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价格,当然也都是华尔街控制的。”

郎咸平提醒,中国招商引资不应该什么都签,什么都卖。他说,像中国的水也是受制于法国威立雅集团,导致威立雅集团逼迫中国ZF涨价30%。“最近法国威立雅集团各处收购中国公交系统,我要全面打击它,否则又要涨价。”

蔬菜业被外资逐步控制

    蔬菜的价格更是怪异。蔬菜的收购价极低,菜农绝望得要自杀。可超市里的菜价却仍然高得离谱。出现这种情况,就是非常反常的。因为这里面隐含着暴利,根据经济学原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蔬菜流通领域,去农村收购农民的蔬菜,增加供应,使超市里的菜便宜下来,使农村蔬菜的收购价提高起来。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超市的菜价一如既往地高得吓人,农村的蔬菜收购价一如既往地低得吓人。
 只能有一个解释:有人垄断了蔬菜从田间到饭桌的某个环节,使蔬菜的价格出现了如此反常的现象。

前些日子,一则“黑石牵头6亿美元砸向寿光”消息让公众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蔬菜之乡”。在寿光,“洋种子”占据了市场80%以上利润,农膜被国外品牌抢占60%、国外农药占领3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农业生产资料到流通领域无一例外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

联想到高盛养猪、软银喝奶,可见越来越多的外资“围剿”中国农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验证了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说法,“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2003年深圳农产品出资6000万元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共同组建的,占地600亩,年成交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深圳农产品持股54.41%。4年利润增长率达100%,仅2009年上半年,就以2155.83万元的净利润在该公司15家批发市场中排名第二。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如此高额利润的项目,深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为何选择“全身而退”?“是被迫退出寿光的。”寿光蔬菜界一位资深人士透露,当地政府要求物流园3000亩整体规划,并作为母体上市,可能受资金实力限制,也可能涉及到政府的引资导向。去年10月,深圳农产品将其所持股权作价8653.95万元转让。

针对这一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前景规划,寿光物流园总经理栾元伟向媒体证实,以黑石集团牵头的国际私募财团注资6亿美元与旺益集团等共同组建了地 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旺益集团控股,其中以黑石为主的私募控股30%,当地政府约占16%的股份。新公司欲以寿光物流园等批发市场为依托上市,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农产品批发物流网络,海南、北京、四川等地都是接下来的目标。“现在还有私募想进来,但份额就那么多,不可能都进来。”

吸引香港旺益集团投下20亿元巨资的原因在于,整合蔬菜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可创新的盈利点,除收取租金外,还按照交易额收取1.6%-2.5%的佣金,每年约有2亿元,同时开发汽修、酒店、公寓、制冰等配套项目。寿光物流园预计今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今后将保持20%的年增长率,年净利润达8亿元。

这个让蔬菜收购商体验到优点,却又充满不信任感的寿光物流园,便是公众关注的外资的“杰作”。它进入寿光,是以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农产品”)撤退为前提的。

在寿光,农业俨然已成跨国公司眼中的金矿,无论种子、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还是流通市场,都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据统计,寿光蔬菜大棚农膜被国外品牌占据了60%以上、国外农药抢占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外资为了控制蔬菜产业链,作足了工作。外资超市大举进入中国,家乐福、沃尔码在中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定价能力。这是从终端上的控制。而从农田到超市,这一段蔬菜运输所经过的中间商构成的一长串链条,也被外商控制。所以,外商才能具有定价权,对菜农的蔬菜以极低价收购,再以极高的价格在超市进行出售。

蔬菜作为基本民生商品,其实也是一种战略资源,我们必须警惕外资对这些战略资源的渗透控制。由于ABCD四大国际粮商的长驱直入,中国大量大豆原材料进口与加工业被外资控制,不但国家丧失了对大豆油的定价权,而且国内的豆农及中小加工企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也基本集体沦陷。此次黑石投资蔬菜产业链中最关键的批发交易环节,如果没有适当的产业监控,一旦被外资控股,也存在很大的产业风险。农产品等民生产业欢迎外资投入,但必须有一个预设前提,那就是不能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让外资控股,更不能让它们专门“掐尖”收购行业前十名企业。去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最终被否决,就是保护产业安全的极好案例,而双汇被高盛控股收购则教训惨痛。

菜价与粮价一样,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业内担心,随着今后外资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全面渗透,对国内农业产业的冲击会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安全的威胁程度也将不断加深。

近期,由于极端天气不断出现,业内炒家恶意炒作,加上蔬菜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菜价出现疯涨现象。4月份北京蔬菜价格同比上涨两成,山西出现菜比肉贵的情况,河北持续低温推涨菜价,长沙出现居民“淘菜潮”,威海大蒜批发价格创历史新高。

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秦庆武说,“寿光标准”做大了,也会出现垄断问题。比如,商家每斤五毛钱收购的蔬菜,可能翻手就会卖到二元。因为没有充分竞争,就可能导致价格居高不下。蔬菜供应与服务具备一定公共品的性质,如果检测成为一种公共服务,可能要好一些。如果检测收费加成不超过10%,在政府的监管下应该能做到。但如果完全交给私人企业来经营,企业会追求获取暴利。

外资控制生猪产业

记者昨天从中国肉类协会旗下中国肉业网看到,从6月16日至今,发布有8条寻求合作、投资项目的消息,包括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寻求肉类行业投资、中国投资公司寻求肉类投资项目、日本株式会社寻肉类行业贷款等。

据中国肉业网一位负责人介绍,凯雷北京办事处的相关人士早在去年就已经找到肉业网并表达了投资想法,凯雷的目的是对肉类行业相关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收取回报。据透露,凯雷倾向于与大型企业合作,而贷款规模在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事实上,外资对中国猪产业的关注由来已久。2005年,高盛与几家PE参与到雨润食品上市前的融资之中,其中高盛3000万美元、鼎晖2200万美元、PVP1800万美元。2006年,高盛和鼎晖共同以20.1亿元人民币控股双汇发展。高盛如今控制双汇集团46%的股权,控制双汇发展23.7%的股权,控制雨润食品13%的股权。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这些控制行为带给高盛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肉制品渠道和肉制品品牌的掌控。这就为其涉足上游铺好了基石。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之时,热钱汹涌不可避免,但放在以前也存在。对于一些大型的跨国资本集团,更多的是“风物长宜放眼里”,看重的是中国庞大的生猪市场所带来的机会,长远着力的是对肉类产业链的整合,从而谋取定价权。

“外资看到了中国 生猪市场的巨大前景。”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表示,目前我国每年的生猪存栏数就在5亿头左右,未来市场规模还会有所增加。中国肉类协会秘书长邓富江也 认为,中国猪肉类市场很大,中国猪肉生产量占世界的29%,而中国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占整个肉类的65%,外资企业正是因为看到中国的这个大市场才来投 资。

越来越多有实力外来资本,尤其是跨国集团纷纷将触角伸及中国养猪业,会使这块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领域最终又沦为“殖民地”。对要警惕其通过整合产业链来实现对终端市场的控制,避免“食用油悲剧”重演。

外资控制种业

就在2月10日,隆平高科宣布与V ilm orinH ongK ongLim ited签署合资合同框架性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同投资2亿人民币设立合资公司,主营杂交玉米种子、小麦种子、油脂类作物种子的研究、生产和销售,其中公司和V ilm orinH ongK ongLim ited分别占其注册资本比例为60%和40%。这一消息亦引发“海外巨头渗透中国玉米种业”的国内担忧。而在种业市场上外资的身影到处可见,2002年,美国种业巨头杜邦先锋与登海种业组建合资公司,时隔四年后,又与敦煌种业(25.26,0.84,3.44%)组建合资公司,共同从事先玉335的制种和销售。此外,包括V H K,Syngenta等在内的国际种业也纷纷亮相中国种业市场。

不仅是种业,粮油、蔬菜、肉食品等领域的加工、物流以及销售环节,外资几乎是全线渗透。近期还出现外资通过私募基金等公司控制农业企业的苗头。据报道,美国黑石投资集团牵头的几家国际财团去年斥资6亿美元,投资一家拟上市公司地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0%股权,该公司的核心资产是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地利控股将以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批发市场为依托上市,并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蔬菜及农产品批发物流网络。

随着外资渗透消息的此起彼伏,业内担忧在大豆加工业之后,国内会失去越来越多的涉农产业话语权。

自20世纪80年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与此同时,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也发展至5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种业市场。

“现在国外大宗作物种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在国内生产销售。(合作育种)只不过是品种从国外拿到中国直接进行筛选,筛选完了以后,品种一旦适合中国,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做到育、繁、推一体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先锋公司下一步可能与辽宁东亚种业、川农高科种业合作,消除其在东北、西南地区的竞争对手,完成在我国玉米种业科研、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法国的公司很早就介入中国甜菜种子市场,现在市面上都是洋种,本土现在基本上连甜菜育种都不搞了;还有向日葵,也被国外种子完全垄断。

从90年代开始,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农作物品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过一段“潜伏”之后,目前外资进入呈快速发展势头,我国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 前,外商投资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共有35个,其中经营玉米种子的5个、蔬菜花卉种子26个。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二是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三是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四是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

美国先 锋公司现已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建立了3家种子企业。其选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以脱水快、丰产性好和谷物收购价格好的优势,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我国 第三大玉米品种,2009年种植面积达1900万亩。此外,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利玛格兰和拜耳等外资企业与我国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试图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

外资控制食用油

目前,在金龙鱼、胡姬花等一些知名品牌后面,都站着外资的黑影。其中,美国嘉吉集团旗下的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内资企业已丧失殆尽,九三油脂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型油类加工企业,一旦被外资收购,我国大豆市场将有90%受制于外资。

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他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

据统计,近3年间,嘉吉集团、邦吉集团、路易达孚、托福公司、来宝公司对中国十多家大豆压榨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邦吉集团先后控股或是收购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嘉吉集团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则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与中储粮合资在山东日照建立大豆压榨厂。

       但是,九三集团也频繁传出与美国ADM、嘉吉、邦吉等国际巨头合作的消息。全文控制全球原料市场
  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丰益嘉里系”的金龙鱼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国际粮商巨头凭借资本和品牌等优势,从原料供应、期货贸易、生产加工到市场渠道等,对国内食用油基本实现全链条控制。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导赵思明介绍,眼下,国人偏好食用的大豆油,其原料六成来自进口。在国外如美国,农业机械化使大豆生产成本较低,加上有政府补贴,其成本远低于我国。

金龙鱼是 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价格风向标——其母公司新加坡益海嘉里已确定提价方案:涨价10%左右。作为食用油的龙头企业,他们的涨价牵动了整个“油市”的神经,目前,国内其他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提价幅度为4%至10%,部分大豆油甚至提价10%以上,各大城市的超市称已接到调价通知,各地市民闻风而动,纷纷到超市购油。金龙鱼所属的益海嘉里粮油公司表示,涨价的原因是因为豆油的原料成本压力太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达27%,导致成本价格严重倒挂”。大豆进口价格持续攀升被认为是此次食用油价格上涨的最大推手。自7月份起,我国进口大豆均价已呈现三个月的连续上涨。作为小包装食用油的原料油,散装油的价格最近三个月涨幅高达30%。今年7月上旬,散装豆油价格在7200元吨左右,而到10月中旬,已涨到了9300元吨左右。除了食用油外,食糖、玉米、小麦、绿豆和大蒜等食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国内通胀预期强烈的大环境,或将进一步促使食用油价格走高。食用油反季节上涨目前,国内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已经收割完毕,新大豆陆续上市,今年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往年下降了3%左右,但产量预计比去年增加一成。尽管中国的大豆丰收,但食用油还是在这个季节逆市上涨,这种上涨又称为“反季节上涨”。 “农产品的季节性应该表现为食用油阶段性价格下滑,没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会按照季节的常规做预期、做安排,在收获季节大豆的收购价不会上涨,因此豆油的上涨是反常的。”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顾秀林说。

但目前,国内大豆产量不足整个市场供应量的10%,大豆的供应主要来自国外,国产大豆小幅的增产对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基本不产生影响。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因为国内的大豆储备数量本来就不是很高,上涨对油价市场的影响很大。如果油价再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会带动其他产品的波动,造成农产品结构性的上涨。他说:“对于油价的反季节上涨,我们需要非常警觉。” 国内油价上涨同样传导到黑龙江豆企,龙江福集团总经理宋胜斌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随行就市”是国内豆企的态度:“如果涨价成为普遍事实,我 们肯定要跟涨。” 王小语对国内豆企的处境表示理解,“加工进口大豆的外资巨头往往是厚利,而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则面临市场波动的风险更大,因为跨国巨头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平抑风险。” 丧失定价话语权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大幅调降2010年美豆产量预估,而拉尼娜气候对南美大豆生产的潜在威胁也加大了市场的担忧。市场分析认为,正是这种担忧会推动后期大豆价格持续走高,游资也会加入到对通胀预期的炒作。黑龙江豆企负责人说,这轮油价上调属于国内跟随美国的被动上涨,国内现货涨价是中粮和益海先涨,进而传导到其他企业,加上作为调和油的重要成分之一棕榈油最近几个月价格也在飙升。 “据比较权威的预测,今年大豆的产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只是略有减少,大概只有1.8%左右,减产的幅度非常小,供求基本上不受影响。”

半年前的食用油价格集体涨价行为,就很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业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食用油市场实际上已经被经济寡头所控制,寡头们具备了操纵市场的能力。经济寡头一旦结成利益同盟,在市场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商品供应量来摆布市场。不独食用油市场如此,任何一个市场,如果只管做大做强,到了最后市场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同类企业,那么这些企业一旦达成共识,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必然会抬高商品价格,牟取巨额利润。

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储粮曾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一家跨国粮商的仓库。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国家储备在食用油领域的调控能力日显苍白。

这几年,不断攀升的食用油价格已让国内民怨沸腾,食用油的定价权转换只是在短短几年时间。2004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的采购团将进入欧美采购大豆时,短短5个月,大豆期货价格实现了翻番;在中国大豆采购团高
    相对于国储、豆农、豆企的单兵作战,外资已经掌握了一个市场体系。对于这次食用油涨价,他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是原料成本推动所致。但几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由于外资掌握的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因此很难判断原料上涨对食用油上涨的影响究竟有多少。
   表面上看,原料涨价,确实导致加工环节利润减少,但从跨国粮商的经营模式来看,它们控制着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部环节,加工环节减少的利润,其实早在流通环节就已经落入跨国粮商的口袋。实际上,跨国粮商进行全球粮食产业链整合,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微薄的加工利润,而是看中了大豆贸易中更可观的收益。

外资抢滩农业,中国食品价格遭绑架

泰国正大集团、加拿大GLG集团、英国约翰卡腾公司、益海嘉里集团……近日,随着一系列国家和地方农业产业交易会在安徽召开,一批知名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在安徽签下了农业合作“大单”。过去不被看好的农业如今却成了外资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成了传统农业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点。(12月8日《经济参考 报》)
  实际上,中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对农业相对开放的政策,是促使外资进入的重要原因。相比对外资进入保持高度警惕的能源、金融、矿产等行业,中国的农业对外资基本没有限制,而WTO关于外资进入中国粮食等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为外资进入提供了条件。此外,在国际粮价上涨背景下,中国粮价处于“洼地”,国际热钱投资冲动,也都刺激了外资进入国内农业领域。
  不过,也有人担心,外资的大规模抢滩农业领域,中国民生是否遭外资绑架?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应该看到,外资进入国内农业领域是把双刃剑,短期可能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但从长期看,也存在被外资控制农产品资源和市场定价权的风险。外资目前在中国农业领域的进入方式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为倾向收购、控股农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
  5年前,在国内粮食购销市场放开以后,一些外资企业随即瞄准了国内大米市场的巨大商机,纷纷大举投资设点建厂,试图占领和左右国内大米市场。高盛就从收购双汇、雨润两家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开始打入中国市场,而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胡姬花等小包装食用油品种已经占据国内粮油市场半壁江山。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满足,在站稳脚跟后,迅速开始进军中国的大米加工、储备和销售环节。
  今年以来,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实行的粮食自给自足政策,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但在稳定中也有不平静。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许多人对外资进入国内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担心愈加明显。有专家提醒,在外资已掌控大豆产业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大米、生猪等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控制权,会使中国农业生产宏观调控和民生保障受到影响。
  其实,人们的担心是有其依据的。中国大豆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外资控制就是一个例证。近年来,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大豆产业,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与此同时,这些外资还逐步垄断了国内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国内,进而将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产业的采购单。
  随着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大豆大量倾销到中国,造成国内大豆种植业更是遭受重创。几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迅速萎缩。2006年该省大豆种植面积为 5905万亩,比2005年减少了416万亩,而2008年种植面积已降至4700万亩,再减少600万亩左右。国内大豆产业对进口的强烈依赖,已经使国内大豆产区及大豆相关产业深陷困境,完全受制于人。
  当初抢滩中国农业领域时,宁亏也要进入的外资,享受的是一些地方ZF“签一送十”之类的招商引资政策。之后,许多外资在附着于合资、独资的农产品产销外的诸如粮食加工、储备以及流通等环节享得到较大利利益。如近期国内食用油涨价10%以上,就是外国粮商将大豆到岸价从3500多元/吨涨至3900元 /吨,加价部分通过食用油流通环节转嫁到中国民众身上,而外商却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事实证明,由于中国对农产品需求量大,外资一旦进入该领域,将会加大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同时严重影响民生。因此,此次食用油涨价只不过是外资加大对国内农产品产销控制力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外资在全价值链商业模式运作下的正效应。有分析认为,食用油涨价只是一个开始,在此之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将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价格波动。
  从表面上看,保障民生仅仅是国内经济安全的一个小的部分,但现实是,外资已经通过数量方面的逐渐增加,开始在国内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攻城掠地,从而严重威胁着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WTO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严格的外资准入制度,特别是要控制外资在中国的粮油加工和储备、流通环节并购或合资的速度和规模,以免中国民生遭到外资的绑架。
  
      
四家公司控制全球粮食产销
  有不少朋友提出了几个疑问。哪四家公司控制着全世界粮食的生产与运销?他们是如何控制中国的?中国的企业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了大家能更清清楚楚的认识现状,我有必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更详细一些。
  在2003年以前,小包装食用油在市场推广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规模达200多亿元的食用油市场,全国各地分布了上百家压榨企业。同时,这个市场以每 年20%~25%的速度快速发展。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1.89亿元的食用油行业,突然在2004年进入冰封期。而标志事件正是 让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记忆犹新的“2004年大豆危机”。
  2004年,美国农业部率先调低大豆产量,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连续上涨,涨幅近一倍。与此同时,不少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后来,美国农业部又调高产量数据,国际基金紧跟着反手做空,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降。于是,巨大的价格落差一下子将众多中小企业逼向绝境。一般情况下,大豆压榨企业的资金大约有95%将用于原材料的采购。因此,大豆价格至为关键。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有近70%的企业停产,大量企 业倒闭。
  而此时在全世界控制着粮食生产运销的有四家公司,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在国际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所以叫做A ;第二家邦吉(Bunge)是B开头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开头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D。所以四大粮商的名字合在一起就叫做ABCD。它们趁机低价收购中国破产的压榨企业,参股多家大豆压榨企业。世界四大粮商进场收购了我国70%以上的停工企业,从此中国的大豆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
  先看A,与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益海嘉里集团,这个益海嘉里非常重要,有很多跟益海有关的故事,就是A公司创造出来的。金龙鱼就属于A,它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高达38家,还参股了鲁花等国内著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全国,堪称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它是属于A的,四大粮商之一A。
  再来看B,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大豆和油籽供应商,目前该集团在中国已经运营三个大豆加工工厂,并且正在广州兴建另外一家工厂,这是B干的事。
  C在中国20个省市投资了34家独资以及合资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包括饲料、蛋白、植物油,动物饲料和化肥等等。这是它做的事。
  第四家D,从中国出口玉米的业务持续增长,在美国的棉花公司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供应商。200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
  经过这轮洗牌之后,逐步形成了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是不是不可想象?你们现在买的各种食用油,包括鲁花、金龙鱼都是外资的。我们中国粮油85%都是外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败于美国ZF和华尔街联合发动的一场大豆金融战。失败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连每天食用的油都要看华尔街的脸色行事,它看你不顺眼就抬高价格,你就得多付钱。你能不能想象连吃的油都要受人家控制,炒个荷包蛋都不容易,这年头,日子怎么过?
  你以为它们收购金龙鱼就是为了赚你买金龙鱼的钱吗?你以为这么简单吗?大豆价格提高了,金龙鱼油价提高了,然后赚你5%~10%的利润,就这么简单吗?我告诉你,你太小看它了。各位知不知道跟美国ZF和国际金融炒家关系密切的ABCD在做什么?它们在做全球产业链的整合。
  请各位想一想,目前我们在终端零售方面打压价格,不准涨价;收购农民的产品又要求高价收购,这种倒挂现象你让粮商怎么扛得起呢?收购时要高价收购,卖的时候要低价卖,这就必然亏损。亏损怎么办呢?结果部分粮仓经营困难,负债沉重。这个时候,对于实力雄厚的外资四大粮商抛来的绣球,不少基层粮仓认为那是解困良方,于是被大量收购,这就是结果。
  具体有多少粮仓被收购?不知道。不知道就是定时炸弹。如果连我都查不出来的话,我不相信还有谁查得出来。我先把话放在这里。我们的粮仓都被收购了,养猪的产业链都被收购了。那我请问,我们还有什么?还有鸡鸭没有被收购。如果连我都能想到鸡鸭还没有被收购,那应该已经被收购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等到反应过来就来不及了。

控制中国的粮食

全球四大粮商瞄准中国市场或控制肥料抬粮食

从今年开始,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

四大粮商瞄准中国市场

一家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企业,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在实施他们的中国粮食战略布局。

有专家担心:“在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价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被动。”

在国际粮价高涨的情况下,中国阻断了国际市场向国内的传导通道,保持了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

但有关专家提醒:“我国粮食生产对外依存度虽然较低,但我国化肥生产中硫磺与钾肥高度对外依赖,国外有可能通过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国粮食价格。”

控制关键的粮食加工环节

一家跨国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居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

“他们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对本刊记者说。

包克辛说,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来找中储粮谈。他们一方面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找粮源。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他们合作的首选对象。

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

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中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中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

“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宋廷名说,“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很难调控的重要原因,应避免在粮食问题上重蹈覆辙。”

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加工流通领域,“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食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粮食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的定价权,这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的调控。”

粮食市场调控之忧

受访专家分析,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的意图已经显露。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认为,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建立起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会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龙头。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包克辛说,“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他们收购,或者充当他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现在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

多位专家建议,应对跨国粮商的对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其进入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严格小麦、大米等口粮加工产业的外商准入制度,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应由国家协调,尽快实现央企与央企联合,中央与地方联手,建立粮食加工流通的国家队和大型企业集团。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

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它们遭到一家跨国企业的大肆收购。“他们买了后存起来也不投放市场,使国家调控失灵。”包克辛说。

化肥价格暴涨挤垮中国农业

中国是化肥消费大国,粮食生产又是化肥高消耗产业。目前除氮肥外,中国的磷肥与钾肥原料都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

从去年以来,国内钾肥价格一路猛涨。有关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国际钾肥生产巨头掌握了定价话语权,不断抬高价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专家指出,我国每年消费钾肥实物量达1100多万吨,但钾盐资源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0.45%。目前钾肥进口依存度达到70%左右,造成钾肥价格控制非常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据山东省农资协会会长袁敦华介绍,复合肥目前占中国农用化肥一半以上的份额,复合肥中钾肥成本最高。现在,因为国外企业控制钾肥价格,每吨达2350元还提不到货,不少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的压力不堪承受。

国际钾肥资源和钾肥供应集中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以色列,国际钾肥生产巨头正在通过限产提高售价。由于钾肥资源匮乏,国内钾肥企业的产量只占总需求的30%。自2005年以来,国内钾肥进口不断增加,去年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60万吨。

作为生产磷肥主要原料之一的硫磺,去年以来也出现价格暴涨。中国硫磺产能不足,对外依存度同样高达70%。

目前国际市场硫磺供应紧张,加拿大、俄罗斯、中东国家今年对中国硫磺供应都将减少。

据山东联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德焕介绍,磷肥生产所需要的硫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价格几乎涨了10倍,而硫磺占磷肥成本的1/2,由此大幅度增加了磷肥的成本。

总结

在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市场十分平稳,就因为粮食市场还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中国经济安全和百姓生活安危的最后一个堡垒。可惜,当大家看到这些文章的时候,粮食这个最后堡垒马上就要如同制造业、采矿业、大型商业、金融业那样被攻破了。当看到中美第四次战略对话的重点已转移到环保和能源领域时,我们就知道美国原有的战略目标已经全部实现了。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寡头在对华战略上分工十分明确:美国金融寡头主攻中国的制造业、采矿业、大型商业等领域;美国政府主攻中国的金融、电讯和农业等要害部门。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用“控股方式”扩大控制中国的金融业,仅去年一年就从中国银行业获取了上万亿财富;用“控人方式”在逐步控制中国电讯业,仅美国朗讯公司一家就贿赂了包括中国信息产业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在内的上千名政府官员和国有公司高管,据说仅3G项目外资就可以赚取数千亿利润。今年开始对中国粮食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大豆的悲剧将会在整个粮食市场上大规模重演。

记得2001年加入WTO的那几天,手捧美国大使馆散发的中美协议要点(因中国方面保密,和这次一样只能看到美国方面公布的内容),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不明白,为什么协议中规定中国国有企业要退出大豆贸易?本来两个大国之间的入世协议内容都是很宏观的问题,为什么要从数千万商品中单单把一个大豆开列进来?直到去年豆油为首的植物油价格一声炮响,带领食品价格火箭般窜升时,我们才明白把大豆列为入世协议的战略试探作用,才知道我们完全被那位年轻漂亮的美国女人巴尔舍夫斯基给耍了,但是已经晚了,西方国家已沿着3条道路杀向中国粮食市场。

一是通过掌控中国食品工业反过来控制中国粮食生产,如同当初大豆领域发生的情况完全一样。由于主导中国改革的经济学主流大都是美国鹦鹉,他们已经把中国粮食加工行业私有化为无数中小企业,为外资扫荡中国食品工业创造了兼并条件。二是通过勾结中国买办集团,拉高化肥价格,一方面掠夺农业利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挤垮中国粮食生产,为进口粮食开辟市场条件。据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计算,去年以来,在粮食收购价格上涨不过5%的情况下,化肥价格上涨超过 120%,涨幅是粮价涨幅的20多倍!国际垄断资本勾结国内买办如此拉高化肥价格,既掠夺了农民绝大部分收入,又为今后食品价格暴涨创造了条件。三是用粮食加工企业的低价收购和进口化肥的高价销售,把农民逼入种粮破产的绝境,然后迫使农民交出土地,用股份合作制的方法实行土地兼并,把中国农业完全控制在外资手中。到那时,粮食价格就如同这些年豆油价格一样,完全被少数外资所控制,想怎么涨就怎么涨,按照中国老百姓的极限收入来定价,以掏空老百姓的口袋为目标,中国老百姓的灾难日子也就降临了。

并且,控制了中国粮食和银行的外资,完全可以用银行破产和粮食减产作为武器,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私人保安,即便是再厉害的民族主义力量上台,也只能对外资俯首贴耳。2006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的大字标题就是:“中国大豆被外资垄断,造福美国农民”,如果说,中国大豆被外资垄断仅仅是造福美国农民、贻害中国农民的话,那么整个中国粮食市场被外资控制后,那将造福的是整个西方世界、贻害的将是全体中国人民。当初苏联那么一个庞然大物都被美国用小小的粮食武器打垮了,那还仅仅是通过苏联社会之外的世界粮食价格变化的间接打击,而对中国这种从里到外的粮食控制,将会完全掐住13亿中国人民的脖子。
    灾难还远远不止于此。更大的灾难将有可能是基因污染和基因危害。目前中国进口的粮食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产品。转基因产品就是把两种不同物种的基因嫁接在一起,造出一种不伦不类的新的物种。外资能改变其它生物的基因,也就能改变人的基因,由此而实现基因控制,制造基因武器和发动基因战争。这个东西最终危害会有多大,谁都不知道,只是世界各国都在纷纷限制。在中国销售转基因食品的两家日本跨国公司,格力高集团和麦德龙集团就向日本民众保证,绝不在日本国内销售转基因食品。目前中国食品市场上外来的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许多著名植物油品牌都是转基因产品,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份资料警告说,一些国外公司可能钻中国立法不完善、管理不统一的空子,将中国作为“转基因生物的试验场”。

在目前中国处处造假、产品管理完全失控的情况下,在目前中国贿赂一个官员就能通行无 阻的情况下,各种数不胜数的转基因生物纷纷涌入中国这个“转基因生物试验场”,一旦形成基因污染,各种变异植物、变异生物不断出现,那将是何等恐怖的一个 画面!一个“非典”的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搞清楚,到时候,恐怕各种莫名其妙的瘟疫会接踵而来,太可怕了,我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了!

举目四顾,中国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28个产业里,已有21个被外资全面掌控。粮食产品关系到中国人的身家性命安全,如今已经大部分全面沦陷。形势之危急令人忧心如焚。

掌控了中国的粮食农产品,美帝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将CPI指数推到令人恐怖的高度。在CPI指数里,猪肉占比很重。所以,对猪肉价格的操纵,得到了外资的极大重视。最近猪肉价格开始暴涨,推高CPI,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这就是外资用推高CPI指数来配合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央行加息提准备金,将中国所有的中小企业置于绝境。他们将在外资的高利贷下苟延残喘,最终将会被外资控制。大量工人失业,埋下了社会动乱的种子。将民众逼上街头闹动乱,是外资与内奸演这一出双簧的目的。

       注:本文的详细出处尚未查到,因为其中有我的观念和内容,因此被发现和看到。有关来源可见以下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453240100tt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