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江中国好声音视频:潼南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40:48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潼南县地图
潼南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最前沿。是川渝握手区腹地东西南北交通自然便捷走向的交汇点及区域几何中心,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中心,是重庆西部凸入川中腹地最远、毗邻四川县市最多的对外开放最前沿最重要的门户,是重庆未来在川渝握手区的自然地理及交通要塞的中心城市。幅员面积1594平方公里,辖两个街道、20个镇乡,283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人口95万 。
中文名称: 潼南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重庆市
下辖地区: 辖9乡22镇
政府驻地:梓潼街道
电话区号: 023
邮政区码: 402660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中部,重庆市西北部
面积: 1594平方公里
人口: 90万人(2004年)
拼音: Tongnan Xian
代码: 500223
目录
基本概况领导班子历史沿革县名由来区划沿革区划调整
人口民族经济发展经济概况农业经济工业发展
旅游资源教育资源潼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公报一、综合二、农业三、工业四、固定资产投资五、运输邮电六、国内贸易七、财政和金融八、教育和科学技术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难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潼南县双江镇

基本概况
潼南县位于四川盆底中部,地处重庆市西北部最前沿。东邻合川、武胜,南连铜梁、大足,西接安岳、遂宁,北环蓬溪、南充,是川渝握手区腹地东西南北交通自然便捷走向的交汇点及区域几何中心,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中心,是重庆西部凸入川中腹地最远、毗邻四川县市最多的对外开放最前沿最重要的门户,是重庆未来在川渝握手区的自然地理及交通要塞的中心城市。幅员面积1594平方公里,辖两个街道、20个镇乡,283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人口95万 。
潼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里。早在公元373年建制兴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属盆地浅丘地区,气候怡人,四季分明,海拔在300—450米之间,相对高度多数在50-100米之间,平坝较多。年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涪江、琼江横贯县境,天然气储量在300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桂林街道。现辖梓潼、桂林两个街道办事处,双江、花岩、柏梓、崇龛(原叫"光辉")、古溪、宝龙、玉溪、群力、米心、上和、龙形、塘坝、太安、新胜、小渡、卧佛、五桂17个镇;田家、别口、寿桥3个乡;19个居委会,282个村委会。
领导班子
潼南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县委书记:于松柏
县委副书记:罗建极,孟德华
县委常委:
张辉、胡国强、邹云生、江志斌、陶少雄、贾如兴、沈蓉、陈代军、郑勇、万军图片介绍
历史沿革
县名由来
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
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
西晋时,李特据蜀,设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置遂宁郡(郡治在今县境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
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始兴县,隶怀化郡。
北周改西魏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始兴县隶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小渡镇月山村庆元山清代宰相张鹏翮墓
安居郡柔刚县。
隋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另于今县境崇龛乡置隆龛镇。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青石县,今潼南县境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光辉乡瓦子堡),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武德二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普州。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县治在今大佛乡下县坝)。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崇龛县(避玄宗李隆基讳)。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铜梁县,移县治于东流溪坝(今汇集乡戴场坝)。唐代,今潼南县境为青石、遂宁、崇龛、铜粱四县辖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内。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坝),隶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宋代,今潼南境地为青石、遂宁、安居、铜梁等县辖地。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铜梁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今铜梁县城),原铜梁所属戴场坝一带划归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882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县(县治在今遂宁市中区),隶遂宁州。至此,县境不再设县治。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潼川州。潼南全境为遂宁辖地。洪武小渡镇月山村庆元山清代名人张烺墓
十年(1377年),并蓬溪县入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遂、蓬分县,今潼南县境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
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分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新建东安县,由省直辖。次年废省改道,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3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阆中),东安县更名潼南县。民国18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遂宁)。
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与广东、湖南县名重复,因定名未久,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设置于梓潼镇,遂更名为潼南。区划沿革
潼南历史悠久,建县较早。
公元373年,东晋孝武帝在潼南设晋兴县(今玉溪青石坝),乃潼南设县之始。
公元1912年,于县属梓潼镇设置东安县。
公元1914年,改东安县为潼南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
1949年12月5日,潼南解放后,隶属关系变更四次:
1950年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8年,遂宁专区取消,隶绵阳专区;
1976年划入江津地区(1981年改名永川地区);
1982年随永川地区划入重庆市。1997年重庆直辖后,潼南隶属关系未变。区划调整
1999年7月9日,潼南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驻地由梓潼镇正兴街27号、23号、34号、59号迁至梓潼镇莲花村拟新建的行政中心内(渝府[1999]123号)。
2000年,潼南县辖22个镇、9个乡:梓潼、双江、花岩、桂林、柏梓、崇龛、古溪、宝龙、飞跃、新华、玉溪、群力、米心、上和、龙形、塘坝、太安、永胜、新胜、小渡、卧佛、五桂22个镇;田家、永安、文明、红花、安兴、龙项、檬子、别口、寿桥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60016人,其中:梓潼镇 118646人、上和镇 30323人、龙形镇 24883人、古溪镇 35298人、宝龙镇 27341人、飞跃镇 15999人、新华镇 12947人、玉溪镇 23928人、米心镇 15849人、群力镇 20781人、双江镇 47814人、桂林镇 31149人、花岩镇 12782人、柏梓镇 46867人、崇龛镇 43348人、塘坝镇 62765人、新胜镇 27034人、太安镇 35755人、永胜镇 8086人、小渡镇 47035人、卧佛镇 39944人、五桂镇 13688人、田家乡 14323人、龙项乡 11576人、檬子乡 13071人、别口乡 11959人、红花乡 15707人、安兴乡 11313人、文明乡 13623人、永安乡 15137人、寿桥乡 11045人。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潼南县辖22个镇、9个乡,21个居委会、283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9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6万人。
2006年6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潼南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渝府[2006]126):同意潼南县将现有的31个乡镇调整为22个乡镇和街道。具体调整如下:
(一)撤销5个镇、6个乡:梓潼镇、桂林镇、新华镇、飞跃镇、永胜镇、文明乡、龙项乡、檬子乡、红花乡、安兴乡、永安乡。
(二)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
1.梓潼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梓潼镇的东升、哨楼、四方、大佛4个办事处和李家祠、豆芽湾、纪念碑、碉楼坡、接龙桥、岩湾、大桥7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127.873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凉风垭(原梓潼镇政府驻地)。
2.桂林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桂林镇、原梓潼镇的东风办事处及井田、莲花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80.387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原梓潼镇东风片区。
(三)调整6个镇、2个乡行政区域范围
1.双江镇管辖原双江镇、原安兴乡九道村和白云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19.3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金龙街(原址)。
2.柏梓镇管辖原柏梓镇、原文明乡、原永安乡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34.7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柏梓镇正街(原址)。
3.龙形镇管辖原龙形镇、原檬子乡所属行政地域,幅员面积80.63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茶店子(原址)。
4.古溪镇管辖原古溪镇、原飞跃镇、原红花乡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16.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古溪镇正街(原址)。
5.玉溪镇管辖原玉溪镇、原安兴乡大龙村和曹家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54.41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迎龙街(原址)。
6.米心镇管辖原米心镇、原新华镇所属行政地域,幅员面积51.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米心场(原址)。
7.田家乡管辖原田家乡、原永胜镇、原龙项乡小石村、桂圆村、老庙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63.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罗汉村。
8.别口乡管辖原别口乡及原龙项乡花院村、老君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41.3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别口沱(原址)。
(四)保留11个镇、1个乡行政区域政府和驻地不变:小渡镇、塘坝镇、崇龛镇、卧佛镇、太安镇、上和镇、宝龙镇、新胜镇、群力镇、花岩镇、五桂镇、寿桥乡。
2011年7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潼南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同意潼南县拆消别口乡、田家乡、寿桥乡。同时成立别口镇、田家镇、寿桥镇,其属地及政府驻地不变。
人口民族
1998年,总人口89.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6万人。民族有汉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等29个,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1%。
1914年,潼南县进行了首次人口统计,全县计432260人,至1949年,全县总人口一直在40万上下波动,解放后进行过3次人口普查,1953年全县有478927人,1964年,全县有563609人,1981年,全县有778710人,2002年,全县有904348人。
2002年,该县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坚持从严控制人口的原则,继续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认真开展专项执法和专项治理,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2002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2.1%。其中:一孩出生率87.0%。育龄妇女总合生育率2.7%。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统计: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904348人,其中:农业人口809796人,比上年下降0.7%;非农业人口94552人,比上年增长6.7%。全县总户数250283户。在总人口中,人口性别比为52.97:47.03。全年人口出生率10.0‰,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3.8‰。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
2003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l 3.4亿元,同比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到3 7.5万吨,同比增长4.1%;油料总产量达到2.8 5万吨,增长9.1%;水产品产量达到1.1 6万吨,增长2.9%。粮经结构比例达到6.9 5:3.05。实现了全县农民增收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48元,同比增长7.2%。
2004年,潼南农业将重点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安全区"这一品牌,力争把潼南建设成为全市优质商品瘦肉猪生产大县;二是打好"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县"这张牌,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农业产业化七个"十万工程"、十个经济强镇工程),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把潼南建设成为重庆近郊的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和绿色产品基地县;三是打好农副产品牌,坚持按照"围绕农业办公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把2004年确定为"农副产品加工年",以农业推动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百花园和蔬菜加工特色园区,加速渝西绿色产品大县的建设进程。 推进渝西发展!农业经济
潼南是农业县。冲积坝子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小麦、油菜的生长,坡地适合红苕、玉米的生长,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是全国"粮食、瘦肉型猪、黄桃"生产基地县。现已初步形成优质稻、优质瘦肉型猪、山羊、蚕桑、优质水果、蔬菜、稻田养鱼、食用菌、干果、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1998年,粮食产量425878吨,油料产量15083吨,糖料产量4078吨,烟叶产量47吨,茶叶产量18吨,水果产量7495吨。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66260万元。 潼南县被国家定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基地。经过近10年的栽树护林,在山地、坡地、四傍地栽植了大量的柏树、杨树、槐树、桉树,初步形成大片的速生丰产林。全县绿化覆盖率达28.2%。渔业生产发展了网箱养鱼、稻田养鱼,主要以草鱼、鲢鱼、鲤鱼、鲫鱼为主。1998年,全县水产品产量为8051吨。畜牧业主要以养猪、羊、牛、鸡、鸭、鹅、兔为主。1998年,猪肉产量43840吨。工业发展
近年来,潼南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电力、化工、纸业、机械加工五大重点产业,工业产品主要以化肥、电熔砖、钛白粉、机制纸及纸板、鲜冷藏冻肉、丝绢、白酒、茶叶、农机配件为主。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攀升,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到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16亿元、第二产业19.58亿元、第三产业27.8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5.4:30.8:43.8。2006年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43.0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7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57%。实现销售收入40.7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4亿元,工业从业人员数达26171人。全县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户,其中:中型企业5户,小型企业25户,企业总资产达12.97亿元,负债合计6.1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8.4%,工业从业人员数达到5555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0345元/人。工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增大,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
潼南是杨尚昆主席故乡,红色、绿色、金色名胜遍布全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中国最美花海——重庆潼南陈抟故里——菜花节,是大自然精心构思的迷人风光。这里发掘出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世界第七大佛、全国第一大的流金摩岩大佛“八丈金仙”造像和最大的卧佛“马龙山卧佛”、全国最大的石刻顶天“佛”字,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大像阁”、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瞪琴声”堪称神工;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恰如一幅完好的建筑艺术图;有奇妙的天然回音岩“海潮音”,传说神奇的“黄罗帐”、“翠屏秋月”、“仙女洞”,景致奇妙的天然水帘洞“瞒天过海”,风光旖旎的“青云湖”,胜景荟萃的巴蜀名山“龙多山”、“明月山”;还有我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其胞兄——中国大革命时期川渝地区的革命领袖、泸顺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革命先烈杨闇公的出身地、旧居及陵园,我国西南第一运河,高道“陈抟老祖”遗迹等在国际、国内著名度颇高的景区景点可供参观、游玩,双江名镇情韵悠深,大佛胜景韵致天成。这里人间似仙境,仙境却是多姿多彩的人间。杨闇公陵园、杨尚昆陵园述说着伟人的丰功伟绩,风光旖旎的人工运河,记载着潼南人民艰苦奋斗的足迹,千年金大佛坐看潼南滚滚涪江前浪后浪生生不息的长河。
教育资源
市级重点高中:潼南中学 潼南一中
市级重点职业中学:恩威中学、潼南县闇公职业高级中学(双江镇)
联招学校:塘坝中学、柏梓中学、潼南一中(潼南县梓潼中学)
普通高中:古溪中学
潼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公报
一、综合
2007年潼南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按当年价,速度按可比价)达7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第二产业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第三产业2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27.5:32.0:40.5,达到“三、二、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效,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二、农业
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潼南向绿色产品大县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优质粮油、蔬菜、笋竹”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四百工程”和林业“1235”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0.14亿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6%;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农业产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林业产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5.3%;牧业产值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7%;渔业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 7.7%。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0258公顷, 比上年增长1.2%;油料播种面积20281公顷,比上年增长1.1%;蔬菜播种面积16726公顷,比上年增长21.1%。粮经结构比例达 65.8:34.2。实现年初制定调整目标。
农产品优质品率逐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380829吨,比上年24.7%;油料总产量32399吨,比上年增长8.4%;蔬菜总产量44.57万吨,比上年增长20.8%;生猪出栏66.45万头,比上年下降 1.6%;猪牛羊肉产量47559吨,比上年下降1.6%;水产品产量达10236吨,比上年增长4.8%;水果产量12800吨,比上年增长3.2%;蚕茧产量923吨,比上年增长6.3%。
乡镇企业保持了较快发展。2007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 551601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完成增加值140607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实现营业收入5143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税29986万元,比上年增长24.7%;乡镇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比上年增长69.2%。乡镇企业的稳定发展,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工业
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坚定不移把工业经济作为财政增收的突破口,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狠抓工业不放松,积极调整工业的空间布局,优化工业生产力配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全县上下大抓特抓工业经济的浓厚氛围。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55.2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28.2%。在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14279.9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6.9%;鲜冷藏冻肉8747吨,比上年增长19.6%;合成氨90105吨,比上年增长22.1%;颜料15799吨,比上年增长22.4%;电熔砖4382吨,比上年增长31.1%;机制纸及纸板 85755吨,比上年增长7.3%;纸制品24134吨,比上年增长24.8%。
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实现30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4.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稳步。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8家,实现利税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实现销售收入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工业产销率达97%,实现利润0.81亿元,比上年增长68.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75.5%;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已具雏形。2007年,该县凉风垭工业园区和经济园区整和设立为“重庆潼南工业园区”获得了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初步构建了15 平方公里的“一主一辅”都市产业集聚平台。天味食品、红旗钢圈、美中堂药业、桑枝食菌等工业项目入驻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业、机械制造加工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开放型经济发展显著提升。制定、完善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放引资政策,采取项目招商、产业招商、资源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办法,成功引进浙江虹绢集团、上海龙都、重庆禾美、武汉长华等一批成长性好、扩张性强、带动力大的企业落户潼南。同时推进区域合作,与沙区、城口县、江北区建立友好区县关系,与合川区、铜梁县联合打造“合潼铜经济区”,潼南的开放条件显著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作用成效明显。该县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授信贷款协议,通过努力,目前该县工业企业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另外多家企业正积极进行申请贷款的前期工作,较好地解决了部份工业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迅猛。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4.63亿元,比上年增长57.4%,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90.4%;建设与改造投资29.91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城乡个体及私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2亿元,比上年增长72.0%。
城乡建设跃上新平台。2007年全县城镇化率27.0%(市统计局审定数)。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扩大建成区面积2.57平方公里;着力构建“县城为中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边贸乡镇为辐射”的“一心三点多极”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重点抓好了工业园区片、金鸭坝片区、大佛寺片区、双江红色旅游片区、江北中心商务区、围城路片区等六大片规划的前期工作。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管理逐步适应新的城市管理要求,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潼南山水园林中等城市雏形已经凸现,活力迸发的渝西北大门户城市正在崛起。
交通建设不断加快。渝遂快速铁路潼南站开通客运,日载容量突破500人次;化危品专线已通过成都铁路局验收;启动了金佛大桥和莲花大桥建设,老城“白改黑”工程春节前将全部完工,完成了涪江大桥维修整治和城市道路红绿灯和城市标志。富金坝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了淹没区便道整治和沿江公路安全维护。潼南交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保持增长。2007年,全县交通运输业规范客运运输线路,严格治理“三超”,加大了交通安全管理力度,全县客货综合运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完成货运量346万吨,比上年下降4.2%;货物周转量21608万吨,比上年增长23.6%;全年完成客运量974万人,比上年下降7.1%;客运周转量41665万人公里。全县年末拥有客车1270辆,公共汽车41辆,出租车130辆。
邮电通讯事业持续增长。全县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小灵通”、国际互联网、信息宽带等现代化通讯网络已经形成。2007年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14.13万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农网”也正式开通,移动通信遍及全县城镇农村。2007年,全县固定电话装机10.02万部;国际互联网用户7872户;移动电话用户15.1万户,比上年增长24.8%;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1.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邮电通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六、国内贸易
2007年,该县坚持“商贸活县,旅游旺县”战略,以流通服务领域为切入点,努力把潼南打造成“连接渝蓉、辐射周边,服务潼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实施的“2510”工程,完成了该县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网点布局。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达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餐饮业达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他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2007年,该县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三产业特色防止吸管经济,积极培育发展了一批拥有新兴业态,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和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以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了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构造功能完善的特色中心商务区,积极培育一批在渝西乃至西部较为有名的特色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增强了潼南商贸服务的聚集辐射能力。2007年,限额以下及个体经营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七、财政和金融
2007年,财政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该县狠抓综合预算管理和财税征管工作,积极培育财源,优化财源结构,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制定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10 多项管理制度,实行了“收支两 条线”和“一支笔审批”的财政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预算法》,规范了预算追加办理程序。强化了非税收入管理,全县370个行政审批项目、246个非税收入项目、109个经营性收费项目、以及16个中介机构收费项目,统一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征管。开展税费清缴、土地清整、拖欠贷款清收的“三清”百日大行动。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牢固树立财政可持续发展观念。2007年该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 亿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县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实现30462万元,比上年增长80.8%;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19254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全县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92056万元,比上年增长53.3%。
金融形势稳定。全县20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 1.8%。
保险业发展形势看好。2007年全县保险承保总额58.92亿元,全年保费收入7566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全年保险业赔付金额 733万元,比上年下降25.7%。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投保参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该县保险事业正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该县认真落实“科教兴潼”战略,紧紧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收,企业增效,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实施17项县级科技项目,承办1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成功申报1项新农村建设国家级科技示范项目。2007年,全县实施各级科技项目8项,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活动30次,发放科普资料20多万册(份),提供各种实用技术余130项,接受群众科技咨询 4.5万人次,科教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科普兴潼”和“人才强县”战略成效明显。2007年,该县继续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校学子和各类专业人才,“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完成了年初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全县有各类学校 256所,在校学生138178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6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2%,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入学率达到55.1%。2007年该县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位居渝西片区之首,年内该县向各级各类大专院校输送新生3435人,比上年增长16.2%。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县年末幼儿在园儿童10571人,全县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分布日趋合理,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该县继续坚持以科学的知识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该县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光纤电视、宽带信息网络、数字电视深入千家万户,潼南电视、《今日潼南》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展示了潼南新形象, 2007年,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馆藏各类书籍10.95万余册,文化站22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170个,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0个,电视差转台(站)4个,转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34个频道,数字电视78个频道,光纤电视用户68266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该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100%的行政村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网络,全面建立健全了各种应急预案,制定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参保农民达465164人,参保率达58.11%。2007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9个,病床924张,卫生技术人员1361人,其中:医生601人。全县拥有农村村级卫生组织281个,乡村医生及卫生人员986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
“难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潼南县双江镇
双江镇地处涪江下游的重庆潼南县,是重庆十大历史名镇之一。古镇建于明末清初,有400余年历史。镇外浮溪、猴溪环绕,镇内古街石板铺路。现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9条街道。
古镇有“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尚昆、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大、颇具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20余座,被专家们誉为“难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在长约700米的“清代一条街”上,楼台错落,庭院深深,古色古韵。尤其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居”(即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出生地“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在众多古民居中独具特色。
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杨氏民居”,布局灵活,不拘一格,建筑风格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外虚内实的建筑效果,无不显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遗韵。院中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由七间三进组成。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花园。建筑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计敞厅。宅外的风火砖墙逞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雕琢精美,栩栩如生。隔扇、漏窗形式多样,柱础、斜撑、运托、挂落、垂柱等图案精美,门窗、隔扇做工考究。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
更为独特的是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升高”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杨氏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长27米,深8.4米,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长17米,深5.3米,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之间建有天井和信道,甚为壮观。
“四知堂”建筑用材十分考究,笔直圆木为柱,上下大小一致,雕梁画栋,脊檩点金,门簪以金形装饰,屋脊砖雕灰刻,皆为仙人、金童、花卉、琼阁,其颜色艳丽,灿烂夺目,门窗装饰尤为精致,檐下及柱间雕刻精细,均用多线雕或透雕雕刻出蝙蝠、牡丹、仙桃、喜鹊,表现出主人对福禄寿喜的祈望,其雕琢技艺精妙绝伦,堪称古民居建筑的奇葩。
距今200多年的“禹王宫”内的古戏台,虽经历史沧桑而留下斑驳烙印,依然飞檐翘角,高大恢宏,古朴苍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它与双江那溪流环绕,翠竹掩映下的古街石桥老榕树的小桥流水风光,构成了渝西北古镇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独特文化景观。
隐藏重庆市行政区划
首字母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渝中区
江北区
南岸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大渡口区
渝北区
巴南区
北碚区
永川区
涪陵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双桥区
合川
万盛区
南川区
荣昌县
大足县
璧山县
铜梁县
潼南县
綦江县
万州区
开县
云阳县
梁平县
垫江县
忠县
丰都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城口县
黔江区
武隆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扩展阅读: 1http://hi.baidu.com/%E4%FC%C4%CFduhm
2http://www.baidutn.com/read.php?tid=226
3http://wscq.cqnews.net/dqfl/tnx/index.htm
4http://www.xzqh.org/quhua/50cq/0223tn.htm
开放分类:地理,城市,潼南,重庆。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