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兰到达拉然传送门:众里寻他千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02:11
给自己心灵放个假

现代人不少都是标准的“快”活族。不是及时行乐的快活,而是节奏快速的快活。如开车的速度很快,吃饭的速度很快,思维的速度也很快
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世界的普及,一时间,我们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学佛便利。足不出户,即可聆听海内外高僧大德的开示;点击鼠标,即可遍览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语系的典籍。于是乎,许多学人都有条件涉猎种种教法,接触各个法门。
在如此众多的声音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又以什么作为抉择标准?没有相应的信仰素质,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结果自然是跟着感觉走,或来者不拒,或偏执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无论那种方式,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应,这就导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乱。
更何况,各宗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弘扬的方便,都会立足自宗并强调其殊胜性。当这种方便被无限的扩展后,便会导致自宗的优越感,偏激者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传学者不承认大乘是佛说,以解脱为唯一目标;不少汉传行人则轻视声闻教法,以此为不究竟的,不屑修学;至于藏传信徒,多奉金刚乘为至尊,并发展为无限的优越感。这就使得不同语系的佛教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形同水火的极端局面。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当我们有机会迅速接触三大语系的佛教时,这种冲突显得尤为突出。
即使选择一个宗派后,也难以短时间内把握其要领、次第和操作方法。我们面对的传统宗派,或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如天台、华严、唯识等,不少人穷毕生精力苦读参研,仍感学海无涯,不着边际。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传承过程中简之又简,如净宗几乎只提倡一句佛号,禅宗几乎仅强调一句话头。简单固然不是问题,但这种简单若无相应理论认知为背景,便易流于肤浅和庸俗。对学人来说,入门似乎不难,可最初的新鲜过去之后,修行仍是难有着落。就像目标太小的靶心,没有相当功力,是难以准确击中的。
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共同点都在于,从某个局部而非佛法修学的整体来认识。只见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么,之后又走向哪里。这就有必要探讨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础,抉择普遍的深浅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权实成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各个宗派及法门给予准确定位,使学人能依此对照,明白自己是在修学过程的哪个环节。

。就连结婚这么大的事情都用快的。许多人很害怕面对思考慢、动作慢、说话慢的人,如果面对慢节奏的人和事,心里就会急得跳脚。
记得有一则《蜗牛散步》的寓言,讲的是上帝给了人一个任务,叫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已经在尽力地爬了,但每次总是只能挪动一点点。人拉它,催它,吓唬它,责备它,甚至踢它,蜗牛仍然不紧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极端疲惫、懊恼之余,开始向上帝抱怨,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人朝着天喊,天一片安静。人没有办法了,只得任蜗牛慢慢往前爬。此时,人忽然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鸟鸣,看到晶莹的露珠在树叶和草茎上闪烁,人困惑了———路边原来有这样美丽的花园,为什么我以前没有看到?莫非是蜗牛在带着我散步?
“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说得好,“我来到这世上是为见到太阳和高天的蓝辉,我来到这世上是为见到太阳和群山的巍巍,我来到这世上是为见到大海和谷地的多彩……”
人生有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绚丽灿烂的风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一去不复返。“体验阳光,体验美丽,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精神世界实在太有魅力了。
生活是一种充实的循序渐进式的“链接”,“欲速则不达”。现代人,请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其实,高质量的生活应是一种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它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和万用守则,只是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步调,如果我们愿意腾出空间容纳各种不同的速度,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多彩。
如果我们能掌控生活的速度,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下,什么时候要加快脚步,什么时候必须驻足,什么时候又该跃起,我们就不会因为一路快跑追赶而忽略了道路两旁美丽的风景和本该细细品尝的生活况味,也不会因为忘了停下脚步而错过了身旁关怀的眼神和暖暖的爱意。
现代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否为了成功就一定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呢?其实不然,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适当地慢一点,多留一些私人时间去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的人生会少很多遗憾。比如周末与朋友一起到公园茶馆,抛开一周的繁忙,泡上一杯淡淡的清茶,捧着暖暖的茶杯,轻轻地啜上一小口,那茶香便一点一点渗进身体。顺手看一本悠闲的小说或是一篇温情的散文,让疲惫的心灵在文字间缓缓流动、沉淀,这样的时光是惬意的。
平时的生活都太匆忙,时间被切得太碎。仔细回忆是不是你发的电邮字数全部少于300?平均在每张网页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8秒?所有的书都只看了一半?生活的节奏太快了,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让高速运转的机器有一个检修的机会,使自己过一种“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的“慢”生活。
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可以把有限的生命以“慢”的姿势拉长。贴近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慢”的姿势和节奏丰富我们的心,也丰富我们有限的生命。
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

人的一生实在不容易,一般人都是以假为有,以幻为真,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六尘中,形役一生,到老不能释怀,因此,以前“东北三老”之一的倓虚老法师曾经说过:看破、放下、安乐、自在;人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有太多的执着,所以我们要获得自在,就应该尽量放轻松些,不要被沉重的思想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诸如不愉快、不得意、不遂心等事,能忘的就忘了,能放下的就放下;把许多的包袱、烦恼放下了,才能愉快地、乐观地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但是如何才能看得开、放得下?
从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名无际,学识广博,见解深邃,乐于助人,普济众生,享有特殊的威信。因此,人们遇到困惑之事,都愿意找大师来帮忙解决。
一天,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袱,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地走上山来,进庙见到无际法师,心情抑郁的说:“大师,我非常孤独,非常寂寞,我感到生活得特别沉重,没有轻松,没有欢乐,请大师为我开解。”
无际大师一看来人的行囊就已经明白了,微笑着问他:“施主,你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呀?”
“唉!”年轻人叹气地说:“包袱里装着我孤独时的烦恼,失败时的痛苦,还有每次受到伤害时的眼泪,这些都让我感到对生活失望与心灰!”
无际大师并未说什么,只是站起身来,指出前边的路,示意他——跟我走……,两人默默地来到湖边,乘船渡到湖的对岸,上岸后大师认真地对年轻人说:“请施主扛着船上路去吧。”年轻人感到胡涂了,莫名其妙地问:“大师是不是开玩笑,这么沉重的船我怎么扛得动呢?”
“是的,你肯定扛不动它,这谁都不怀疑。”无际大师一本正经地说下去:“我们渡河之时,这艘船对我们而言,极为重要,但是过河之后,就要舍船登陆,不要把船当成包袱背在身上。同样道理、孤独、寂寞、痛苦和眼泪,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在所难免,有时反而会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姿。然而倘若总是沉陷在过去不愉快的记忆当中,就会成为无法承受的生活包袱。”
年轻人沉思不语。
无际大师乘势继续说下去:“年轻人啊,脆弱的生活难以背负沉重的包袱,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行!”
年轻人释然的笑了笑,说声:“谢谢大师的帮助!”依照大师的开示,欣然放下包袱,迈开轻盈的步履走向光明、宽阔的大道。
以上是我说给一位心情抑郁、低落,前来向我倾诉、求助的青年人的故事;无际大师的点化,令年青人顿然感悟──这是多么平淡、亲切的说法!佛教经常说:应病予药、应机说法;一切不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殊不知人生真正的快乐,往往不是在于拥有多少,而是在于放下多少;当我们真正放下那许多不必要的包袱的时候,自然就会境由心转,海阔天空,轻松自在。
幸福自在

《沙密地经》讲一个年轻比丘的故事。有一天大清早,沙密地跑到河边洗澡。在他洗完澡等待身体干时,出现一名天女问他:" 比丘啊,你是如此的青春年少,为什么在黄金年华之际就出家呢?怎么不出去走走,享受一下青春呢?" 沙密地回答道:" 亲爱的天女啊,我很幸福的。我依着佛陀的教导修行,幸福地活在当下、追逐红尘中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不会带来长久的幸福。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体验到了深刻的平和、自在和喜悦。" 《沙密地经》中讨论了四个很重要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于幸福的观念,第二个主题是幸福地安住于当下此刻,第三个主题是依止,第四个主题是三慢,即是自卑感、优越感和同等感。
我们的幸福观囚禁了我们。我们忘了那也不过是观念而已。对于幸福的观念可能会妨碍我们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以为幸福应该要以某种形式出现,就会错过当下喜悦的机会。经中所谈的第二个主题就是" 现法乐住" ,幸福地安住于当下。那天女问年轻的沙密地比丘,为什么他要放弃眼前的幸福,去追求未来模糊不实际的幸福。沙密地答道:" 刚好相反。我放弃的是" 未来会有幸福" 这个观念,这样我才能深刻地安住于当下。" 沙密地解释,不善的欲望必然带来忧虑和哀伤,而美善喜悦的生命,会在当下就带来幸福。经中所用的名词是 akalika"非时间性" ,意思即是超越时间。
《沙密地经》中所谈的第三个主题是依止的修行。依止佛法并不只是一种观念。若依从佛法过生活,也就是说依佛陀所开示的理解和爱的方式生活,将会得到喜悦、宁静、稳定、自在。依止佛法也可以说是" 自皈依" ,皈依自己心中的岛屿,平和的岛屿就在我们每人的心中。我们必须学会在有需要时回到那个岛屿。当佛陀快要入涅时,他对众僧尼说:" 亲爱的朋友,皈依自己心中的岛屿,不要皈依其他。返回你心中的岛屿,你将发现佛法僧。" 皈依自身的岛屿归向依止,自身岛屿。
正念是佛,照耀远近。
呼吸是法,保护身心。
五蕴是僧,精勤配合。
虽说这项修行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但当我们感到忧虑、不知道如何是好时,这项修行就特别有用。依此修行,可以将自己带到最平静、最安稳的地方。自身的岛屿便是正念、觉醒的本性,也是心中稳定和平静的基础,照耀着人生道路。若五蕴是在和谐状态中,我们很自然地会依平和的方式做事。觉察呼吸带来这种平衡。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经中第四个主题,谈到三慢,即是优越感、自卑感和同等感——以为你比别人好、比别人差或跟别人一样平等。这些感受的生起,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是因为我们的我执。建基于我执上的快乐是不稳定和不真实的,因为你仍然有担忧和恐惧。只有在恐惧、担忧和愤怒都消失时,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借着禅修,我们看到自己和其他所有众生之间相即相入,恐惧、愤怒和悲伤因而消失。如果你依从佛法修行,认知一切众生之间相依相关的本质,你将一天比一天自在,一天比一天安稳。渐渐地,你将进入佛陀所说的那个弥漫着爱的乐土。佛陀对爱的教导,真挚完整。这种爱永远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是单单一个人的事,而是有相即的本质。如果你能使一个朋友微笑,他的幸福也将滋润你。你若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悦和幸福的道路,也就是替大家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悦和幸福的道路。首先用喜悦的感觉滋养自己。在室外做行禅,享受新鲜空气、树木和夜空中的繁星。要怎么滋养自己呢?与密友谈谈这个题目,找出滋养喜悦和幸福的具体方法是很重要的。
若是成功做到这点,你的痛苦、悲伤和心里的痛楚将会开始转化。当你的身体受到有害的细菌侵袭时,体内的抗体会包围住细菌,使之变得无害。如果没有足够的抗体,身体就会制造更多抗体来抵制发炎。同样地,若是你让禅修的喜悦充盈身心,你的身心也会更坚强。喜悦的感觉有能力转化心中的悲伤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