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造型:[转载]数学解题七策略-201108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4:18
数学解题七策略

◆  闫瑞利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具体的问题做出有条理的分析,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体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转化策略

有些题目,按原题意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起来很困难和无法解答,这时,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改变方式进行思考,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常常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题】快、慢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城同时相对开出,经过2小时相遇,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进,又经过1.5小时,快车到达乙城,这时慢车距甲城还有40千米,求甲、乙两城的距离。

【剖析】因两车从相遇到离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我们可转化成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向而行,2个小时行完了1个单程,而相遇后合行1.5小时比行完全程少40千米,说明两车合行(2-1.5)小时,恰好行了40千米,则两车1小时合行40÷(2-1.5)=80(千米),此时很容易求出甲、乙两城相距80×2=160(千米)。

二、变中抓不变策略

一个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它数量的变化。如“某班转来5名男生”,男生人数变了,总人数自然也跟着变了,男生与女生、男生与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变了。只有注意到这些变化,才能防止出错,在诸多变化的条件中,也常常会有些不变的量,有些题目又往往需要我们抓住不变量,从不变量入手解决问题。

【例题】2006年学校田径队里的女同学人数是全队总人数的2/5,2007年又吸收2名女同学,这样女同学人数是全队总人数的3/7,2007年田径队有多少人?

【剖析】题中的2/5和3/7虽然都是以全队总人数为单位“1”,但因为2007年又吸收2名女同学使2007年与2006年总人数发生了变化,自然这2/5和3/7的单位“1”不同,不能用(3/7-2/5)来当作2名女同学对应的分率。我们仔细审题就会发现,尽管女同学人数和全队总人数都是变化的量,而男同学的量却始终没有变。因此,抓住男同学不变为单位“1”,就能迎刃而解了。根据条件可知2006年全队学生是男同学的5÷(5-2)=5/3,2007年全队总人数是男同学的7÷(7-3)=7/4,很明显7/4与5/3的差1/12,对应的量就是2人,这时可先求出男生:2÷1/12=24(人),再求2007年全队人数:24÷(1-3/7)=42(人)。

三、类比推理策略

运用“类比推理”的策略,有助于同学们解决教学中的某些特殊问题。

【例题】一盒饼干,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儿童,每人可分得8块,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分得24块。问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分得几块?

【剖析】这道题,有些学生感到比较生疏,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类比推理”到工程问题上来,就能很快把这道题解出来。我们把这盒饼干看作一项工程,“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儿童,每人可分得8块”看作两个班合作完成,那么他们的工效之和就是1/8,把“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分得24块”,看作单独由小班完成,很明显小班的工效是1/24,由此得出大班的工效是:1/8-1/24=1/12。要求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分得几块,根据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列式计算为:1÷(1/8-1/24)=12(块)。所以,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分得12块。

四、假设策略

有些题目数量关系比较隐蔽,难以建立数量之间的联系,或数量关系抽象,无从下手,这时,可先假设某一数量与另一数量相等,使题目明朗化、简单化,从而找到对应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题】甲、乙二人共需做零件140个,甲做自己任务的80%,乙做自己任务的75%,这时甲、乙共剩下32个零件未完成。问甲、乙二人原来各需做多少个零件?

【剖析】假设甲、乙均做自己任务的80%,即甲乙均差20%未完成任务;甲任务的20%与乙任务的20%的和便是甲、乙总任务数的20%,也就是140×20%=28(个)。现在已知甲、乙共剩下32个零件未做,32-28=4(个),这4个零件对应于假设乙多做了自己任务的(80%-75%),即5%,这样,可以求出乙数原来需做的零件数应是(32-140×20%)÷(80%-75%)=80(个),进而可求出需做的零件数为140-80=60(个)。

五、还原策略

还原就是从题目的问题或结果出发,一步一步进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拢条件,直至这些条件是已知的,那么倒回去,就能求得所求的结果了。

【例题】水果店里卖苹果,第一天上午卖出总数的1/4又5千克,下午卖出余下的1/2又2千克,第二天上午又卖出余下的1/3少2千克,还剩下20千克,问水果店里原来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剖析】从最后的结果“20千克”倒推出(20-2)千克是第一天下午余下的2/3,由此求出第一天下午余下的苹果为(20-2)÷(1-1/3)=27(千克);根据下午卖出余下的1/2又2千克得知,(27+2)千克是第一天上午余下的1/2,可以求出第一天上午余下的苹果为(27+2)÷(1-1/2)=58(千克);从第一天上午卖出总数的1/4又5千克说明(58+5)千克是总数的(1-1/4),因此水果店里原来有(58+5)÷(1-1/4)=84(千克)苹果。

六、列举分析策略   

一些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分析时可先将题中已知条件一一列举,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寻求出解题途径。
【例题】今年二月的一天,有三批同学到王老师家,每批的人数不相等,没有单独一个人来的。三批人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这一天的日期。想一想,这三批学生各有几个人?

【剖析】这道题有三个条件,我们可以列举如下:(1)这是二月的某一天;(2)三批学生的人数都不相同,且都不为1;(3)三批人数的乘积正好等于二月某一天的日期数,即不大于29。根据以上列举的条件,可判定有两种可能性:2、3、4或2、3、5。由于2×3×4=24,24<29,2×3×5=30,30>29,因此,这三批学生的人数分别是2人、3人、4人。

七、找规律策略

寻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常用有效的方法。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去指导问题的解答。

【例题】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1,第二个数是2008,以后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差(以大数减小数),问第2008个数是多少?

【剖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排列:1、2008、2007、1、2006、2005、1、2004、2003、1、2002、2001、1………从左向右观察,分析这列数,我们可以把每三个数分为一组,每组中第一个数是1,每组中的后两个数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2008÷3=669……1,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第2008个数是1。

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挑战。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应该把解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