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界小说:[转贴]真正的女将军 明上柱国太子太保、镇东将军 秦良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5:57
真正的女将军-明上柱国太子太保、镇东将军、秦良玉0
本帖被 擦肩而过 从 综合研究 移动到本区(2007-08-15)
  据说,在二战中战功赫赫,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时,被邀请观看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位真正的元帅在看到戏曲中由女人拜帅领兵,感到很不理解,于是问身边的翻译:“女人怎么可以做元帅?”那位翻译英语极棒,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回答道:“女人当然可以做元帅,这是根据历史改编的。”蒙哥马利仍然摇头:“女人是不可能作元帅的。”那位翻译不服气,回敬道:“英国女王不也是三军统帅么?”结果,这位翻译因为对外国元首不礼貌而遭到了处分。

故事的真伪现放一边,但要说到女将军,女元帅。中国人最熟悉的便是杨门女将,那位穆桂英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宋朝天波杨府的男人们都浴血沙场后,女掌门人佘太君与自己的儿媳妇们便挑起了大梁,继续着杨家精忠报国的门风。戏曲、话本、小说的演绎真是浩如烟海。

可惜,历史的传说的差距,往往有着残酷性,让深信不疑的人们大失所望。《三国演义》里的用兵如神得诸葛亮在《三国志》里却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空城计”、“借东风”之类都是子虚乌有。这让三国迷们真是顿足捶胸。但这与“杨门女将”的演绎相比,还算是靠谱——所有的杨门女将,都是想象出来的,从佘太君以下,没有一个人是真的。

这么一来,蒙哥马利元帅“女人不可能做元帅”的论断,似乎是对的。且慢,大宋朝的杨门女将虽是虚构,但中国历史上却是有真正的女将军,而且在正史有列传,被皇帝召见并赋诗称颂。那便是大明帝国的“秦门女将”——秦良玉。

这位巾帼英雄是苗人,明神宗万历元年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乐天镇郊的鸣玉溪畔。虽然其家族早已汉化,但保留了苗人的凶悍尚武之风,家中的教育既要学习诗书礼仪,又要练习枪棒武艺。秦良玉与他的大哥邦屏,二哥邦翰,四弟民屏在父亲秦葵的栽培下,都成为文武双全的豪杰。

良玉虽是女流,但文武才能都为诸兄不及。父亲秦葵喟然道:“惜汝非男子也!”而良玉却莞尔曰:“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后来的历史证明,秦良玉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给自己的评语。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秦良玉虽然巾帼不让须眉,但也要嫁作人妇。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刚满二十岁的秦良玉嫁给了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妻。石砫也属忠州,离秦良玉的娘家不远,是一个苗族人为主的郡县,朝廷设置宣抚使统辖这里的苗人。马千乘并不是苗人,祖籍陕西抚风,因祖上建立了战功,被封为石柱宣抚使,官职世代沿袭,最后传到了马千乘身上。马秦两家联姻,无疑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但因石柱地处偏远,民风慓悍,时有叛乱兴起。所以宣抚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训练兵马,维护安定。秦良玉嫁到马家,便有了用武之地,可以为丈夫施展一身的文韬武略。而马千乘也并不反对妻子参与军事,夫唱妇随,包办婚姻也可以建立同志加战友的感情。

夫妻二人用几年时间,组建和训练了一支在明史上享有盛誉的“白杆兵”。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于山地作战。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四方,使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而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同时,二人的爱情结晶——独子祥麟也出生了。

万历二十六年,秦良玉作为女将军,第一次参与了实际作战。当然,这时候的她还不能独挡一面,而是作为丈夫的附属。这一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G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撅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官军,合力进剿。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

白杆兵善于山地作战,叛军依仗的险峻山地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施展场所。几经交战,叛军无力招架,退守播州,城外设下五道关卡,分别是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尤其是娄山关,数百年之后仍是险要关口,长征中的红军在此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攻打邓坎,秦良玉带领五百白杆兵为主力,此战中,秦良玉在战阵中生擒敌将杨朝栋,攻克邓坎。接着又顺利地拿下了桑木、乌江、河渡三关,直达播州外的娄山关。为攻克娄山关,马千乘、秦良玉并骑奔敌,在正面吸引敌军注意,而命其他白杆兵将士从关卡两侧的悬崖处,凭着白杆长矛首尾相联,攀越上关,对敌军形成合围。叛军大败,娄山关也被攻克。娄山即失,播州无险可守,被官军收复,杨应龙全家自焚而死,叛乱平息。明廷朝议,白杆兵“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这一战,秦良玉名声大振。但是,这次成功竟紧跟着她人生的第一个不幸。 班师凯旋的路上,由于天气炎热,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后,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内监邱乘云,被设罪投入狱中。在狱中,得不到治疗调养,马千乘病重而死。

马千乘死后,朝廷觉得他并无大罪,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抚史的世袭职位。而这时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龄尚幼,朝延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所以授命她继任了丈夫的官职。

在此之后,秦良玉保境安民,教育独子,度过了二十年平静的时光。而她所忠于的大明王朝却在这二十年中衰败的越来越彻底。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建立后金,并在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歼灭明朝精锐八万余人。朝廷大为震恐,调集全国兵马赴援,秦良玉也在被调之列。此时秦良玉已经四十六岁,以当时来说,年纪已经不小,但仍然披挂上阵。与大哥邦屏,四弟民屏,独子祥麟率领三千白杆兵北上勤王。

万历四十八年,对明王朝的衰败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万历皇帝驾崩。泰昌皇帝继位,却成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一月而亡。天启皇帝继位,朝廷中党政不断,内耗重重。后金乘机攻取明朝辽东重镇沈阳。

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面对清军凌厉的攻势,不畏强暴,强渡浑河与清兵激战,无奈寡不敌众,邦屏战死疆场,民屏身陷重围。秦良玉闻讯后,亲自率领百名白杆兵,渡河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弟弟,抢回了哥哥的尸体。天启皇帝闻讯,诏赐良玉二品官服,封诰命夫人,子马祥麟为指挥使,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佥事,厚赐白杆兵。随后,秦良玉率三千精兵镇守榆关(山海关)。

两次领兵作战,秦良玉都展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也获得了殊荣。但第一次,丈夫含冤去世,第二次又失去了大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坐镇山海关后,儿子马祥麟在一次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所谓虎母无犬子,他忍痛拔出箭簇,向敌射发三箭,连毙三敌,清军震惧而退。独子成为残疾,虽是巾帼英雄,秦良玉也难免暗自神伤。

经过几次交战,白杆兵损失惨重,朝廷命秦良玉回川招兵。返回四川之时,永宁宣抚使猓猡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乱,其部将樊龙占据了重庆,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砫,马上派人携金银厚礼去与她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秦良玉不为所动,将来使处斩。旋即发兵,溯江西上击败樊龙所部,收复重庆。接着不顾其他土司“皆受叛军贿,徘徊观望”,率兵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平定了叛乱。朝延闻报后,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砫总兵官。

当解除了成都之围,秦良玉率领白杆兵骑马进城时,成都的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扶老携幼,争睹女将军的风采。四川巡抚朱燮元设盛宴为秦良玉及部众庆功,秦良玉毫爽海量,与当地高层官员同坐一桌,开杯畅饮。酒酣耳热之时,一位临座的巡抚署官员,忘乎所以地从桌下伸过一只手来,拉住她的衣角抚弄不放。秦良玉不动声色,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牵的衣角。在座的人大惊失色,秦良玉却依旧谈笑风声。那位失态的官员羞愧地离开了席位,留下了秦良玉割袍的千古佳话。

天启三年,贵州水西一带,又出现了安邦彦之乱,其人自立为罗甸王,招兵买马,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军平乱,秦良玉不负所望,很快平定叛乱,杀死安邦彦,但这次胜利的代价,却是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天启七年,明熹宗天启皇帝驾崩,明思宗崇祯皇帝入承大统。这时已经改国号为清,即皇帝位的皇太极由蒙古人作向导,从龙井关越过长城,直奔京师,形势十分危机。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秦良玉再次奉调北上。

秦良玉的部队到达北京时,驻扎在城外的各地勤王兵马有十几万,但都互相观望,不敢向前。秦良玉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一马当先,率军与清兵激战,清兵溃退。秦良玉趁势收复了泺州、永平,解了京城之围。
崇祯皇帝听到捷报后,派特使犒军,并在平台召见秦良玉,赐一品服、彩币羊酒。在这次召见中,崇祯皇帝亲自赋诗四首,赐给了秦良玉,以示褒奖:

其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这实在是一件难得的殊荣,秦良玉叩谢圣恩后,班师回石砫。这一次,是秦良玉戎马生涯中,获得最显赫的荣耀。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却是彻底败亡的开始。这次北京之战,崇祯皇帝在褒奖秦良玉的同时,杀死了辽东督师袁崇焕,使得明廷再无一人能够负担起抵抗清兵的重任。而对于山西等地勤王军的蛮横处置,使得大量有战斗经验的官军加入了农民起义军,义军从此军威大盛。
崇祯十三年,起义军张献忠部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上阵,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太平之围,扼张献忠部将罗汝才于巫山,斩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吃了不少苦头。然而,面对着潮水般的义军,英勇善战的秦玉良也只能哀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崇祯十七年春,张献忠兵围夔州。秦良玉率军驰援,因众寡不敌,全军溃败。不久,四川全省被张献忠占领,秦良玉退守石砫。这时的石砫孤立无援,如同在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秦良玉对自己的部众说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并下令:“有从贼者,族无赦!”分兵镇守四境。张献忠对四川各地土司都成功招降,却“独无敢至石砫者”。
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随后,清兵入关。南明朝廷与大顺、大西军开始了联合抵抗清军征服的战斗。
1646年,在福州称帝的南明隆武皇帝为秦良玉加“太子太保”衔,封“忠贞侯”,挂“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奉诏抗清。七十四岁的秦良玉决定再次驰骋疆场,但不久便传来郑芝龙叛明,隆武帝遇难的消息,未能成行。
第二年端午节,秦良玉在阅兵之后,刚一下马,便“身倾,遂殁”,享年七十五岁。这位“鸳鸯袖里握兵符”的女将军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唯她一人,而受到皇帝赋诗赞颂,并拜将封侯的女将军,也唯她一人。只可惜,存在于史籍中的秦良玉,远不如存在于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为人们所熟知。历史是公平的吗?恐怕未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