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怎么根治:教室里的差生是课本造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04:40

课本学习与主题学习:教室里的差生是课本造成的

(2011-08-09 21:32:00)转载 标签:

杂谈

课本学习与主题学习:教室里的差生是课本造成的

刘良华

 

这两天在南通和常州做讲座,在这里讲“课本思维和主题思维”。

从来没有哪一个聪明的学生是学习课本培养出来的,亦步亦趋地跟随课本学习的学生,无论他的考试成绩多么高超,他也只是一个书呆子。真正智慧的学生,那些超越课本而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学习课外知识的学生。

如果学习课本知识称为“课本学习”,那么,可以把课外知识的主题探究称为“主题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主题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征是“整体学习”:长时间地探究同一个主题。学习者长时间地阅读、思考、研究同一个问题。

与之相反,“课本学习”的典型特征是“分散学习”:把时间分为片段,在某个片段的时间里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点。

“课本学习”及其“分散学习”的第一特点是,学生在一节课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在下一节课学习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点。把一天的时间分割成不同的学科课程的学习时间,这是从西方教育制度那里引进的办法。据说,学生在一天的时间里交叉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音乐、体育、美术等不同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科主题转换中获得休息的效果。

“课本学习”及其“分散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不仅在某个时间的片段里学习某个学科,而且,在某个时间的片段里只学习这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任何一个学科的课本的编辑都由分散的知识点组成。课本总是追求知识的广博而不重视知识的深刻。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课本都追求知识的普及而不重视知识的专精。为了实现知识的普及,课本就理所当然地显示为一系列分散的知识点。于是,这样的课本总是面面俱到而从来不会重点关注某一个主题。

正因为“分散学习”及其“课本学习”有这两个神圣的使命,它就只能培养一帮有知识没文化的书呆子。他们有广博的知识,什么都知道一点点,但他们对任何知识都没有深刻的理解力、鉴赏力,更没有批判力。

拯救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在于改变对“普通教育”的浅薄、简单的理解,不要以为“普通教育”就是“普及教育”,不要以为“普通教育”就是追求知识的广博而不追求知识的深刻理解,不鼓励学生经由自己的主题探究而形成自己的主见。

中国的教室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差生?那些差生真的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教室里的绝大部分差生是老师制造出来的?教室里的绝大部分差生是老师强迫学生学习“课本”造成的?

拯救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在于恢复学习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界,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哪个学习者是分科学习、课本学习的。自然状态中的学习者从来就是整体学习:他们在一段时间里,长时间地思考、琢磨、尝试、操作同一个主题。

农民种庄稼,从来不会在某一个小时里学习“种子的种类”,在下一节课里学习“播种”民主下一节课里学习“插秧”,在下一节课里学习“施肥”……。农民总是长时间地亲自尝试“春耕-夏种-秋收”的整个过程。

儿童学骑自行车,从来不会在第一个小时里练习“上车的技巧”,在下一个小时里练习“坐在车座上不掉下来的技巧”,在下一个小时里练习“滑行的技巧”或“下车的技巧”……。儿童学习骑车的时候,他不会愿意在一个小时里学习“骑车”,然后在下一个小时里学习“作文”,在下一个小时里学习“数学”……。他们更愿意整天学习骑车,直到学会骑车。他们不会因为整体学习骑车而疲劳,相反,一个小时里学习“骑车”,然后在下一个小时里学习“作文”,在下一个小时里学习“数学”……,那样才会让他们感觉疲劳。

“主题学习”(或整体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自然状态。那些关在宾馆里编辑课本的专家,自以为他们是教材开发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专家的思维,反不如农民和儿童。农民种庄稼、儿童学骑车是对人的学习自然本性的尊重和敬畏,课本的编写者是对人的学习的自然本性的破坏和败坏。

任何“教材”(课本),在出版的那一天,就宣布了它的失败。凡是满足于教材的学习的中小学生,都是书呆子。凡是满足于教材的学习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都是没有入门的外行。如果某个研究生写论文大量引用教材而不是专著或论文的观点,说明这个研究生是一个没有入门混混。

对大学老师或研究生导师建议是:少让学生看教材,多让学生看专著或学术论文。

对中小学老师的建议是:尽快让学生读完教材(课本),最好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把课本清理一遍,然后,让学生利用剩下的一到两个月自由展开“主题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自由展开的“主题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与课本相关,也可以与课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