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早泄的具体症状:高考文言文阅读应考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7:21

高考文言文阅读应考要点


 

【了解命题规律】

文言文阅读在现在的高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值,也历来受考生重视。如果我们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

1.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而言之,应该是和大家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的难度是相近的。

2.文言文阅读所出的题目应该是大家凭借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这里,大家凭借的知识包括:文言文字词句基础知识,古诗文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句现象,基本的阅读文章的技巧。

3.题型相对稳定。一般来说,4道选择题,12分;2句翻译,6分。4道选择题前两道分别考实词和虚词,第三道考活用或句式,最后一道考对文段的理解。

 

【注意答题基本步骤】

(一)读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二)读题目。

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解读。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词类活用和句式题答题技巧:根据课内学过的活用和句式的典型例子去进行判断,同时联系文段的语境对语句试着进行翻译,如果按照活用或句式特点来翻译,符合原文语境的,则算准确的。有时候,要求判断句式特点的某一个句子会同时兼有不同的句式,要根据所给的选项,揣摩出题人的出题点。

4.文段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关注上下文的内容,作出合理的理解。选项设错的方法和现代文小阅读中一样,可适当参考。这个题目中,有时候会故意曲解某个词的真正含义设错,需要大家把文言词句知识和文意理解结合起来。

★遇到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

(1)是否有通假情况;

(2)是否是专用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3)是否有活用现象。

5.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三)试答题。

选择题可以直接表示在试题卷上,翻译题最好先打好草稿,再作调整修改。

(四)誊答案。

选择题填(涂)到相应的地方。翻译题答案认真抄清楚。

 

【重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不光直接关系到翻译题的得分情况,也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影响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所以,文言文阅读中,对出到题目的句子最好都能够翻译出来。在最后阶段,还需注意和翻译有关的以下问题:

 

(一)避免犯翻译时常见的错误。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原文: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错译: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制的文券,说只要荆州城得以保全就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职。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原文: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谷”应翻译作“粮食”。)

错译:郡中不产稻谷,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原文:隐处穷泽,身自耕佣。(“穷”应翻译作“偏僻”。)

错译:隐居在贫穷的水边,亲自种田做工。

原文:意气益厉,乘胜逐北。(“北”应翻译作“败兵”。)

错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方追击。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原文: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以”要翻译作“因为”)

错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以利禄改变它呢? 

原文: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曲意事”应翻译作“违心地奉承”。)

错译:(蔡京)常常曲意事二人,徐勣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品节来(接纳蔡京)。

4.单音节词语没有转化为双音节词。

原文:丞后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丞”应译作“县丞”,“续”应写出姓名“张续”)

错译:丞后来又送鱼给他,续就拿出先前悬挂着的东西(给他看)来杜绝他送鱼的想法。

5.不懂语境推断导致误译。

原文:以安民济物为心期。(“物”应译作“百姓”。)

错译:把安抚救济老百姓接济财物作为心中的目标。

原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而”表示假设关系,应译作“如果”。)

错译:有才德并且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钱财却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

6.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原文: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者”字不必翻译。)

错译:金钱这东西,是圣明的君主所用来赐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7.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原文: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错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错译:等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都表示悲痛。

补充原文: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

正确翻译:等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8.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通畅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原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个分句后应补充“而没有到达那里”,以使句子连贯。)

错译:然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

原文: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最后一个分句前应补充关联词“所以”。)

错译: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

9.不明词类活用导致误译。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必须活学活记活用。

原文: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全”是使动用法,译作“使……全”。)

错译:凭着这酒把真性情全部显现出来并扬名于后世。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原文: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第一分句是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译作“找一个可以让他出使答复秦国的人”。)

错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却没有找到。

原文: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见”表示被动。)

错译:如果有人看见像这位老人一样所遇见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

 

(二)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翻译文句时,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应着重关照句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文句翻译的得分点。一般作为得分点的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固定句式。

 

附录:句式、活用,一篇搞定。杜撰之文,不必当真。依据东阳中学陈益林老师的创意略作修改。在此致谢。

袁子虚者,浙江海宁人也。(判断句)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意动)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使动)、救民水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名作动)之为“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意动)百姓而人莫予毒(宾语前置)、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意动)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形作名),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主谓倒装),惜乎玷于豺狼之手(被动句)”之慨。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状语后置)。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被动)。三年后,学成下山,路(名作状)遇强贼剪径。空手击贼,兵不血(名作动)刃,强贼抱头鼠(名作状)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

 

(三)联系全文,注意语境,准确翻译。

难以断清的文句,应联系全文,注意语境。文句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应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消化、并验证翻译的准确性。例如:

“先生之讥,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个句子中的“规”字,理解为它的常用意“规矩”、“规划”都是不对的。联系语境,是讲得人各有志,不可划一的意思,应译为“向往”、“追求”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