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图片素材:扒村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01:31
 金、元时期瓷窑。窑址在禹县扒村,1950年发现,属磁州窑系。烧制器物有折沿盆、碗、盘、盖罐、瓶、盒、缸、枕。受磁州窑影响,装饰品种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白釉、白釉划花、黑釉、黄釉、红绿彩、三彩,此外还烧制钧釉、青釉器物。其中以白地黑花最具代表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折沿大盆,白地洁白、黑彩浓黑,黑白对比强烈。盆共有5组纹饰:折沿上画朵花,缠枝叶纹如松针一般,此为扒村常用的笔法;盆内壁为肥硕的莲花瓣;盆里心绘3组纹饰,主题为3朵盛开的莲花,外围是4组卷枝纹,花间隔以莲叶,并衬以水波、浮萍,中心点缀一朵团花。一般产品以碗为主,碗中心画一枝花叶或书“张”、“秦”、“记”、“花”、“将”等字,多采用叠烧,碗里心及足部留有3或5组砂粒支烧痕。白釉划花与磁州窑同类装饰相似,唯支烧痕略有不同,磁州窑为长条形,扒村窑则为不规则形。黑釉器物有盘、碗、缸等,以金、元时期常见的阴刻线改装饰。在窑址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素烧坯,是三彩的半成品。值得注意的是,标本中有黄地黑花虎形枕,可见在传世的此类枕中当有扒村窑的产品。扒村窑创烧于唐代,  中国古陶瓷之扒村窑陶瓷装饰的艺术特色  新闻标题:中国古陶瓷之扒村窑陶瓷装饰的艺术特色 扒村窑是我国宋元时期北方的一座重要民间陶瓷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被列为磁州窑类型的代表窑场之一[1]。其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12.5公里的浅井乡境内,遗址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扒村窑始于北宋,盛于金代,终于元早期[2]。以烧造白底黑花瓷见长,兼烧白底划花、赭底黑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黒釉刻花、黒釉酱彩、孔雀蓝釉、红绿彩、三彩、搅胎、搅釉、白瓷、黒瓷、钧瓷等品种[3],集中展示了我国陶瓷装饰由胎装饰、釉装饰向彩绘装饰的发展轨迹。扒村窑烧造瓷器受磁州窑和周边其它窑场的影响,但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些研究者评论扒村窑瓷器“画得比较潦草,布局也很琐屑,经常在一件器物上画得满满的,给人以繁琐杂乱的感觉”[4]。我们认为,这在一定意义上正体现了扒村窑陶瓷装饰的独特风格。与磁州窑陶瓷装饰相比,扒村窑装饰内容更为淳朴生动,构图繁密巧妙,笔法写意潇洒,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综合分析扒村窑瓷器装饰艺术的内容、构图、技法、立意等,具有以下特色:1,主题与选材面向大众,彰显内容的世俗性扒村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以釉下白底黑花为主的各类器物上,装饰内容分花草、动物、人物、风景、文字、抽象纹样六大类。花草类装饰有莲花、牡丹、菊花、茶花、忍冬、蕉叶、散草和卷草纹等,动物类装饰有龙、虎、鹤、鹰、兔、麒麟、鱼藻、鸟禽等,人物类有高士、侍女、童子等,文字类有纪年、姓氏、吉语、品名、诗词等。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吉祥美好的追求和理想的事物,都可作为围绕主题进行选材的对象在瓷器装饰上表现出来。与造型典雅、釉色精美的宋代官窑瓷器的不同之处,就在扒村窑装饰是以绘画的形式表现适应平民大众审美趣味的世俗性内容。扒村窑瓷器的花草动物类纹饰最能体现装饰内容的世俗性。工匠们根据普通动物、植物内在属性的可知性和特定名称的可读性,从谐音、属性、寓意和艺术加工等方面,赋予它们美好的象征内涵,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表现效果。如根据谐音,“鱼”同“余”,“桂”同“贵”;根据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君子美德,龙、凤、麒麟等神兽神鸟表示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世俗化理想。动植物多种形象通过艺术加工组合的内涵就更加丰富。如莲花与童子或鱼的组合寓意“连生贵子”、“连年有余”,鹭鸶、莲花、芦苇构成的景致更是寓意科举连连高中的“一路连科”等等。这种追求多子多孙、健康长寿、荣华富贵、驱邪除凶等世俗观念,不仅在扒村窑动植物装饰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在婴戏图、童子图、富贵同乐图等人物装饰中也得以形象生动的展示。扒村窑人物纹中常见的作揖图脱胎于儒教礼仪文化,但主题人物己不是圣贤人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仕女图、高士图形象也不是烈女孝子,而是社会现实中的无名文人和良家妇女。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民间艺术人物画政教功能的弱化和审美娱乐功能的抬头。扒村窑山水风景类装饰的世俗性则体现在扒村窑匠师很少从临摹画谱入手,鲜有文人心性的隐逸烟云,多直接取材于乡间自然场景,其中的山石之迎、树木之秀、水波之曲、房屋之藏、石桥之拱,与富丽堂皇的宫廷青绿山水、荒疏渗淡的文人墨山水相比,更多的是山青水美、自然野趣的世俗景象。2,造型与装饰浑然一体,体现构图的巧妙性扒村窑瓷器造型以生活实用的碗、盆最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玩具和各种人物、动物塑像等,显示了地道的民窑性质。为了处理好造型与装饰的关系,扒村窑工匠常把陶瓷造型分解成颈、腹的相对立面和肩、盖、底的相对平面,顺之自然把它作为独立的画面来处理。同时,在同一平面的各个交接部分,运用宽窄不一的多道线条,强化构图的分割,增加装饰的图案效果,打破了陶瓷装饰常见的规矩几何纹样和严整对称构图,使表现物象自由活泼地呈现在装饰面上。这对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构图有一定影响。扒村窑瓷器釉下黑彩装饰的构图形式比磁州窑更为灵活巧妙,大体可分为开光式、分段式、分面式、通体式四种[5]:1.1,开光式。扒村窑瓶、罐类器物上部也多以开光式构图突出主题,如常见的白地黑花婴戏纹罐、鸳鸯戏水纹梅瓶(图1),这种构图在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四爱图”梅瓶上也可见到(图2)。另有瓶身开光内书写文字,如“醉乡酒海”梅瓶,腹部绘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书“醉”、“乡”、“酒”、“海”四字,肩部和腹地绘水草纹,图文并茂,引人注目。扒村窑各种枕的枕面上几乎多是开光式构图,随枕形勾勒成长方形、如意形、腰圆形、八方形开光,内饰各种图画或书写诗词1.2,分段式。常把陶瓷形体的口、颈、腹、底等各部位
 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  新闻标题: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 扒村窑是黄河南岸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它位于禹州市浅井乡。该窑以烧制白地绘黑花瓷为代表,产品大多是当时民间常用物品。纹饰内容取自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禽鸟、文字、风景、人物等。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北方古代瓷窑的一个典型代表。过去很少见有文献对该窑产瓷记载,但是在民间发现的传世品很多,大都是宋、金、元时期的产品,它以白地绘黑花纹饰为主,其次是白地划花,翠青地绘黑花或印花,白地绘褐黑花,白釉、黑釉、绿釉、宋三彩、宋加彩等。过去人们往往把该窑的产品与河北磁州窑产品混为一谈,因此,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扒村窑进行调查。扒村窑的规模十分可观,西起虎头山,南起花果岗,北起扒村。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 800米,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据我们在扒村窑遗址调查发现的标本资料看,该窑产品种类繁多。全是民间实用器,碗、盘、盆最多,其次为瓶、罐、枕、炉、缸、杯等。白地黑花瓷是扒村窑匠师们在当时烧造的非常受民间欢迎的一个瓷种。在它的影响下,这个品种很快发展到邻近的老砦、边家坟、五家坟、瓦窑沟、猫儿朵等地瓷窑,在黄河以南形成了一个大型民间北方瓷窑体系。受其影响烧制白地黑花瓷的还有郏县黄道窑、登封曲河窑、密县窑沟窑等。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的同时,又创绘了一种白釉绘褐黑彩瓷器,使原本单一的白地黑花瓷又增加了多种釉彩品种。  扒村窑的产品比较注重装饰,瓷器上的纹饰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内容丰富。装饰技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凸线纹、塑贴、镂孔和加彩等。其花纹的种类有:牡丹、莲花、菊花等。
  牡丹花纹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这类花卉常见于盆底或碗心,前者为白地绘黑花,后者为划花。
  莲花纹:象征清廉洁白,出污泥而不染。莲花曾在佛教艺术中为“圣花”,后来逐渐成为工艺品上的常见装饰。在扒村窑宋、金瓷器的表面,如白釉黑彩盆、白釉刻花碗、白釉印花盘等,常以莲花、荷叶、水波装饰相映衬。有的在器盖上画—个舒展的荷叶及两朵盛开的莲花,空白地绘上水波纹以烘托,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风貌。
  菊花纹:有的在白釉釉下彩器盖上绘一朵盛开的菊花,修长的花瓣向四周展开,给人以清秀不俗之感。有的在白釉酱彩盘心,分别绘以折枝菊花或缠枝菊花,手法相似,姿态互异,构成了别出新意的各式图案,极大地丰富了花卉内容的装饰艺术。这种花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逼真,充分体现出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
  动物纹有龙、虎、狮、鹿、兔、鹅、雁、鹤,还有风景、人物等。
  金元时期,扒村窑的生产主要以碗、盘、盆、瓶为主,碗、盘不仅产量大,而且式样多。有敞口、弧腹、小圈足,多数内外皆施白釉。有的在器里刻上花卉图案,有的在碗中写上一个单体字,有郭、净、清、雪、花、忍等。盆:全是敞口,浅腹,平底。瓶:主要为生活用品,但由于造型秀丽,式样美观,有些成为美化生活的陈设品。其造型可分为梅瓶、鹅颈瓶、荷叶口瓶等多种。梅瓶为小口,翻沿,宽肩,弧腹,下有小圈足,瓶身体长、秀美。这时期的盆和瓶器表多数为白釉绘黑花,很多在器身写有“招财利市”、“风花雪月”、“道德清静”、“春夏秋冬”等。字体显得遒劲豪放,既注重实用,美观大方,又有民间的艺术特色,颇受民众喜爱,故得以广泛流传。
  扒村窑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无论是白釉、绿釉、黄釉或白地绘黑花、宋三彩、宋加彩等,釉下均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该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瓷构图比较严谨而繁密,釉调非常鲜明,可以说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但是也有些釉面不甚坚实,常有剥落失亮的现象,特别是到了元代,产品更为突出,但是在元明时期的器物画面上,看到的笔绘技法,要比宋金时期的绘画技法有所提高和进步。其特点是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时,受到河北磁州窑的技术影响,但它又具备自己的独特风格。它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种类俱全,既有高温的黑白瓷,又有低温的釉上彩。但该窑还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兼烧别样,虽互有交替,但各有侧重,在主流上泾渭分明,各有千秋。如果说当地钧窑开启了铜红釉之先河,在陶瓷发展史上曾放异彩,那么扒村窑可谓进而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和造型,更多地满足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该窑影响广泛,如白地黑花瓷的碗、盘、盆等器,长期以来为北方民间所喜用,但它的其他品种釉彩瓷器更是独具特色,有的已达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