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作文500字:【新提醒】中国女人为何容易被美国人“勾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23:29
中国女人为何容易被美国人“勾引”

新华网



        中国女人对美国男人的印象,与美国男人看待中国女人有一个相似点,即也是从对方文化的蒙胧想象性认知中得来的,同时还受到自己心理特质作用的影响。
       根据1980年加州人口普查的数据,美国亚裔社会学家西纳加瓦(品川)(L. Shinagawa)博士和庞(G. Y. Pang)博士在研究中指出,大部分亚裔妇女与白人的异族通婚是为了更高地改善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那些本来已经被同化、地位很高的亚裔女性则更强烈地 要求这种通婚。
      华裔社会学家贝蒂·宋访谈了纽约地区50个华人异族通婚的案例,认为被美国文化同化的强弱,直接影响华人异族通婚的比率,也就是说被同化的华人女性更强烈地要求通过同白人的通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华裔女性同其他亚裔女性一样,与白人的通婚是建立在某种功利主义的基础上,而并非建立在浪漫爱的基础上。
     当然,也有不少华裔女性是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有些人本来想找自己本族男性,但因为学习和工作等原因一误再误,后来当事业有成时,年纪却大了。例如:华裔女士玛霞·翁快40岁时才想到结婚,而这时她所处的环境只有美国白人,于是便同一个白人结了婚。
      华裔女性戴安娜同她的白人丈夫丹纳德相识时,对他印象很不好,他“长头发,大胡子,脚下总是趿拉着拖鞋”,是一个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但她似乎别无选择。后来,她还是同他结了婚。

     
      首先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基础根本不同。在一个长时期内,美国是作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头号代表,即万恶的美帝国主义的形象展现在好几代中国大陆女性的眼前。当年,人们最爱听的歌曲就是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最熟悉的歌词之一就是“打败美国野心狼”。“文化大革命”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倒帝修反”,这所谓“帝”就主要是美帝国主义。      

      自从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老百姓开始对美国和欧洲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通过影视和其他文学艺术手段,以及通过很少量的访华美国来客,中国的女性才开始对白人为主的美国男人开始有了模模糊糊的点滴印象。在长期极左意识形态的压抑下,突然有了松动,某些中国大陆女性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对美国人的看法也是如此,很容易将其视为自由民主的完全象征。不像其他地区的女性,对美国人的基本看法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变化。        

其次是中国大陆女性的经济状况与经济诉求很不同。在中国大陆“文革”的社会动乱之时,中国台湾、香港和其他海外华人却利用经济起飞等有利条件,相对地迅速富裕,在洋人面前开始“财大气粗”起来,尽管政治、军事还不强大。在长期共同“贫困”之后,经济上的开放,使人们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欲求骤然膨胀,于是,美国便成了人人向往的梦幻之境,美国的人自然也成了仿效的样板。对某些中国大陆女性来说,“富有”的美国白人可以提供一切所求。 再次是中国大陆女性的两性关系的经历很不同。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婚姻和两性关系的规范很严,很少有松动的空间。社会政治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孽缘、误会婚姻、不幸婚姻和单身大龄女性。美国社会的某种自由度、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好莱坞编织的有关浪漫性爱的神话,造成了对中国人,尤其是对某些中国女性的一定误导。对中国男人的失望,更是使一些中国女性寻求在大反差的另一类男人中得到安慰。        

      在这种状态下,乍一来到美国的中国大陆女性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但充满无限机会的新天地,“树欲静而风不止”,她们本来具有东方特有性吸引力,立刻招来了各种美国男人的包围和进攻,甚至她们还来不及思考,接着便可能立即发生心与身的全方位接触。一个中国女人,不论她是校园的女留学生、公司的女雇员、商店的女店员、餐馆的女跑堂,甚至家庭的女主妇都可能遇到美国各种男人的“进攻”和“包围”。 中国女性怎样看待美国男人,尤其是白种男人呢?         

     就像前面所说的,从属不同族裔的异性在互相评价的时候容易受到一种“原型偏见”的误导。但不管如何,大致说,与东方男性相比,大部分美国男性有下列特点:(1)先天遗传体型较高大,后天锻炼体格较健壮;(2)性格较开朗率真,言谈较幽默风趣,举止较自然得体,待人较礼貌周到;(3)教育程度较高,较有职业专长;(4)由于文化熏陶,较具备音乐等艺术外表;(5)比较自主、自信、自立,重视自己的权益;(6)人文精神较强,较尊重别人的隐私与个人选择,并且同情人性的弱点;(7)很注意女性的需要,很会创造浪漫情调,很能运用性爱技巧;(8)在外观上,较善于根据各种情境包装自己,如服饰、发型、面容保养等;(9)较注意清洁卫生,如每天洗浴、修指甲、换衣服、防止口臭和清理头屑等;(10)较少不良习惯,如不随地吐痰、擤鼻涕、丢烟头、大声喧哗等;(11)较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如准时、讲信用、很少撒谎等;(12)较注意生活的品质和业余爱好的多元化;(13)较注意夫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性与港台及海外的其他华人女性价值观和判断力很不相同。

       在与方教授和杨教授的面谈中,一些女性谈了自己对白人男性的看法。例如:一个1950年生的蔡姓小姐认为,她的犹太白人丈夫比尔像女性一样温柔、周到和言语中听,“在家里,他是一个好厨师,但不管谁做的菜,他都吃得干干净净。”而她的父亲却是不做任何家务的大男子。      

      另一个叫艾丽斯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女士说:“我生长在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至少共产 党主张男女平等。当我来到美国便受到某种打击。在这里无论什么都有性因素掺杂其间,让人感到妇女地位并不是很高。例如,几乎汽车推销和所有商品的买卖都以妇女招揽生意。这里的美国华裔男性便具有很强的这种性别歧视……”艾丽斯也嫁了一个犹太白人约瑟夫,因为他没有这种“性别歧视”。       还有一个姓翁的华裔小姐,认为她的前华人男友特伦斯“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礼,慷慨大方,心肠很好,而且身材高大”,是一个通常华裔女孩子都梦寐以求的理想男人,但他像她的父亲一样,不善表达感情,也不够细腻。从他的身上她似乎看到的是父亲的翻版。而她的现白人男友,却相当善于表达感情,又有幽默感,而且能接受她的坦率。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一些较成熟和清醒的中国女性也同时看到了美国男性,尤其是当代美国青年男性的另外一些“特点”:(1)过于注重实用主义,知识面较窄,只追随职业市场的需求,不注意整体知识的结构,如很多人只懂电脑,成为某种专业机器;(2)多有“美国第一”的强烈优越感,容易居高临下看待其他文化和民族,对美国以外的事物很少了解;(3)人文精神虽较强,但人文知识却很弱,对文史哲一类的领域不感兴趣;(4)由于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前辈早定好了相对完善的制度,本身很少经历大灾大难,故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一般很浅薄;(5)较没有精神追求,过于注重物质享受,如生活目标就是好车、好房子等;(6)较注意形式上的尊重女性,往往骨子里并非如此;(7)在性问题上比较随便,性、爱和婚姻三者之间可以完全分开;(8)过于注重外表上的包装,不太注意内里的修养;(9)过于强调个人的权利,不强调对社会和团体的义务;(10)过于夸大独立性,亲情关系松散;(11)过于强调夫妻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家庭观念不强;(12)经济账分得过于清楚,甚至结婚之前预先就留法律后路;(13)过于强调个性的标新立异,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14)有自我摧残的倾向,吸毒、酗酒、吸烟、性施虐和被施虐以及不安全性行为普遍。       其实,在这里,我们用“特点”一词,而不是简单地用“优点”或“缺点”一词,因为,对人的评价往往是见仁见智。所谓优点和缺点只不过是一枚铜钱的两面。      


     中国女性在对美国男性的种种“原型偏见”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也正是这两条造成了最大的误导。 第一是中国女性总以为美国男人很“富”,生活得很舒适。其实,情况并不是她们想象的那样。在美国,人们常说,贫穷的阶级和豪富的阶级都是少数,多数人则属于“中产阶级”。但“中产阶级”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许多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并不同意这个理论。       所谓中产阶级,是按分配收入划分?是按职业性质划分?还是按教育程度划分?有人把年收入在3万到10万美元之间,受过一定高等教育、从事白领职业的人们称作“中产阶级”。随着美国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明显提高,的确大多数美国人可算是属于这个划分的范围。然而,人们别忘了,所谓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并不处于一个常数、一个稳定的状态,相反,它是一个变数,一个多变的状态。资本主义的竞争、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率的上升等,会在一夜之间使一个“中产阶级分子”立刻失掉资格。


      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分子”是靠贷款过日子的,也就是把将来的购买力拿到现在来用。他们的大学教育、房子、汽车、家具、家庭电器等几乎都是用贷款,其中房子的贷款得用30年来偿还,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需用10~15年还清学生贷款,等到退休时才能还清房子贷款。美国人一般不喜欢存钱,总是吃光、喝光、玩光,不但如此,还很爱用信用卡,大都欠了一大笔高利贷。一旦丢了工作,一切都会被银行没收,流落街头,有的甚至还会被起诉。 美国人的税收极重,单以公立大学教授为例,每月工资有33%的联邦税、7%的社会保险税、3%的预交退休金(政府付大部分)、1%的医疗保险金(政府付大部分)、1%的工会费,再加上州税和地方税等,实际到手的只有原工资的一半。目前,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很多的弊病,养了许多对社会毫无贡献的人,总的原则是年轻一代养年老一代。社会福利制度刚建立的时候是16个工作的人养一个不工作的人,而到公元2029年时将是两个人养一个人。专家们悲观地预测,等到目前这一代退休的时候,社会保险制度将崩溃。     

      尤其对一个美国男人来说,平生一个最大的破产就是离婚,即所谓结得起婚离不起婚。当离婚之时,也就是“准上吊”之日,不但赔掉房子和其他家产,而且至少赔掉工资的一半。 美国在1995年俄克拉何马联邦大厦大爆炸案之后,为了追缉凶手,在内华达州沙漠地带的一些小镇子里,意外发现不少被人们遗忘的群落,住在廉价的破汽车旅馆里,靠社会救济混日子,这些人都是由原属中产阶级的男人们组成,他们不是失业的,就是离婚的。     

     据美国司法部统计,大约有30%以上应付赡养费的男人,因负担不起而赖账“失踪”了。1998年4月,一个案子更让全社会触目惊心:一个医院的血液专家竟将“艾滋”病毒偷偷注 入自己亲生儿子的血管内,目的是让他尽早死去,以免付赡养费。 当一个中国女性碰到一个美国男人时,他可能就是离婚男人,肩负沉重的赡养负担,不但要负担一个前妻及其儿女,甚至可能要负担前前妻或前前前妻以及更多的儿女。不少美国男人愿意找中国女人或第三世界的女人,就是因为她们“便宜”。即便幸运地找了一个没有赡养负担的美国男人,不是事业未成,就是囊中羞涩,勉强请几顿饭还可以,但并非像不少中国女性所想的那样有保障、终生有托。       然而,真正有钱的男人们就一定可靠吗?非也!      

     美国富人们被女人们搞怕了。       “不要我就给我钱”,这是女人们对付男人的总策略。例如:《侏罗纪公园》的天王导演斯皮尔柏格,离婚时付给前妻1亿美元;《与狼共舞》的大影星兼导演凯文·科斯纳离婚时付给前妻4000万美元;拳王泰森离婚时付给前妻3000万美元。 对这些富豪们来说,没有女人不行,有女人也不行。于是,他们为了对付染指他们钱财的女人,便想出一个花招,就是在婚前双方签订结婚协议书,明确结婚条件。      

      前几年,好莱坞著名的集导演、编剧、制片、影星于一身的奇才伍迪·艾伦,本人在自己的家中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他竟然与自己的韩国养女发生了忘年之恋,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也算是影艺界的一大奇闻。为此,他与同为影星的妻子米萝离了婚,而与此养女结婚。但浪漫过后,马上就来了一个不浪漫,他在结婚协议书上定了三条:(1)所有日常购物的钱,必须经过他的同意才能动用;(2)对男方所拥有的一切不享有任何产权;(3)如果离婚,女方只能得1元钱的赡养费。那个韩国姑娘看到这个协议书后顿时失声痛哭。

第二是中国女性总以为美国男人很“酷”,情感很浪漫。

      西方尤其是美国现代的人文精神和物质文明,造就了一个年轻民族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很显然,这个民族的成员比其他所有民族都最少历史的沉重“包袱”,尤其不像中华民族的成员背了那么多。它的成员也相应充满着自信、乐观和奔放的热情。然而,得天独厚的美国人,同时却背上另一个“包袱”,那就是“美国第一”的自豪感。
有趣的是,美国社会很开放、很包容,但一般个人却相对封闭,对美国以外的事物简直到了无知的地步。以实用主义和现代经验主义为思想方法的美国人,重视科技和效益,只相信能证明或能计算的东西,不愿动脑筋去学习和思考那些与自己离得很远的东西,因此,欧洲人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浅薄的人之一。
      
     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像好莱坞、迪斯尼、脱口秀、肥皂剧、摇滚乐、汉堡包……等等。这种文化不重视内蕴,只为外在吸引力和刺激力得到票房价值,而加以简单化和便利化的包装。
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美国人,往往也只注意实用化、形式化、技巧化、效益化的外在包装。当然,这种包装是从小就习惯成自然,反而不做作,并无人为雕琢的痕迹。
      
    上帝真是厚爱美国,在这块“净土”上,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碰它一个指头。没有大灾大难的民族,有时它的人们可能会太无聊了,而造一点事出来。
   
      战后,美国婴儿潮的一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中国的“红卫兵”遥相呼应,他们反战,不信任政府,不注重个人的事业,成为“嬉皮士”或称“垮掉的一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一代,从“左”转向“右”,开始爱国、爱家,也爱自己。

     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多了动荡,像洛杉矶骚乱、俄克拉何马大爆炸等,社会风气又有了新的转向,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自我摧残的行列。在青年中,据统计:吸过毒的占50%、酗酒的占40%、抽烟的占45%、酗酒驾车的占20%、不安全性交的占60%、被强奸过的女性占13%。

     当一个中国女子遇到一个美国男子的追求或“勾引”时,马上会被对方搞得神魂颠倒。“他”很会制造浪漫的气氛,说着深情的字眼,做着温柔的动作。“他”总是不断地布置一些让她意外惊喜的事情,送一些经过侧面了解她一定喜欢的小礼物,找一些她听了很自然的借口,约她同在一个只有两人的私人空间。
美国男性将“性”、“爱”和“婚姻”分得非常清楚。根据统计,几乎100%的男性有过婚前性行为,平均每个男性有30~40个性伴侣,有80%以上男性有婚外性行为。

在浪漫的“虚幻色彩”背后,充满着“不浪漫”的“本色”。

     在美国,据司法部统计,每年约有50万妇女遭到强暴,70%以上的强暴,属于“约会强暴”,即在普通约会中,男方“硬与”女方做爱。尤其是16岁~24岁之间的女性,平均每1.3秒,就有一个女子遭约会强暴。而在遭强暴的女子中只有16%的人会去报警。
(责任编辑:郝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