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天地锁有用吗:国王的新装 (评论: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1:02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是一句英文俗语,意指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人们却集体保持沉默的现象。Zerubavel以此为题写了一部专著,意图详细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影响。“conspiracy of silence”作者为这种现象创造了这样一个名字,并试图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入手来进行解读,并给出打破沉默的方法。
  
  是的,沉默牵涉到权利,从话语权与知情权这样的名字就可以知道;是的,沉默的集体图谋至少要牵涉到三个人,这样才能成为一种集体现象;是的,当沉默被打破之后,原来的恐惧可能什么也不是。但是,这不过都是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的观察和阐述而已。
  
  在列举了种种现象以及特点之后,作者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从而使得所有的论述都变得肤浅,而且他回避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保持沉默?
  
  “房间里的大象”这样一个短语或许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太陌生,而书中反复提到的另一个例子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王的新衣。其实,这样一种沉默不过是一个多人的囚徒困境而已。
  
  让我们就以皇帝的新衣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个情况:
  
  最开始,我们考虑三个人,这是Zerubavel认为的要达成conspiracy of silence的必要条件:国王、大臣和骗子。从骗子的角度来说,他唯一可能的选择便是撒谎,这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而实话的后果则可能会掉脑袋。所以,他的选择必然是撒谎。作为大臣来说,他的最优选择在于赢得国王的欢心,而如果说实话则可能被认为愚蠢,所以他也选择撒谎。作为国王,说出实情,他可以惩罚骗子,但是保持撒谎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赞美和讨好,何乐而不为?当然,我们默认赏赐骗子的金钱的支出对于国王来说比不上别人的赞美。于是在个人的最优选择下,沉默的阴谋自然形成了。
  
  当这样的阴谋形成之后,其实要打破是很困难的。首先是在宫内,所有人的最优选择都同大臣一样,既然国王已经定下了调子,打破这样的沉默且不说在谎言依然成立的情况下被国王视为愚蠢的人,即使谎言被其打破也便是他在国王的面前揭露了国王的愚蠢,对他来说一无好处。而参与这样的阴谋,则可能在这样的一种狂欢中获得国王的信任。于是,很容易地,阴谋扩大到整个宫廷。
  
  然后,再看人群。对于处于人群中的个人来说,他的交流范围只是局部的,并没有能力来同整个人群进行交流。于是在不确定其他大多数的反应下,站出来说真话很可能把自己置于公开对抗整个人群的地步,而且国王与大臣还掌握着权力机器,继续保持沉默则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基于利害考虑,保持沉默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差的选择。当然如果说出真话的收益足够高,他还或许会考虑铤而走险,但是在这里我们假设它不够高。
  
  所以当个体都处于在这样一种考虑下,沉默的阴谋自然形成了,而且非常的稳定。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国王高兴地赏赐了他,而沉默被轻而易举地打破了。然而事实可能并没有这么容易,假设国王并不愿意轻易丢掉面子,大臣已经被这样的利益所劫持,换句话说,真相揭露后国王可能会怪罪于他们,而高高挂起的群众又是那么多,那么出头的几个说出真相的人可能面对强大的反对,人群咒骂他们愚蠢,大臣和国王不遗余力拿他们治罪。这样就更不会有人来揭露真相,沉默将会继续。
  
  再回过头来说,这样一种沉默对于集体来说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打破它对于群众、对于大臣来说都没有太多明显的好处。唯有骗子受到惩罚,国王失去了面子,这么一个与我无关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干涉呢?“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有些人可能这么说。可是鸣的利益确实比不上生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鸣呢?
  
  其实“鸣”与“不鸣”的关系是一个“U型弯”的关系,在沉默阴谋的一开始必然是“鸣”的利益小于“不鸣”的利益,否则阴谋不能建立。唯有当平衡点划过了那个谷底时,沉默才会被打破。换句话说,当漫天都是革命之声时,高喊革命也是我的最佳选择,不过这时沉默的阴谋变成了口号的阴谋。
  
  再退一步来说,这样的沉默阴谋是不是一定要打破?其实宗教、文化、社会规范本来是一种集体阴谋。它们定下的潜规则是一个社会的根基。现在的中国又希望以回到儒家传统来重塑社会信仰,其本身就是包含着诲淫诲盗这样的集体沉默,又有什么不可呢?难道我们就一定要高唱淫词艳曲吗?
  
  “道可道,非常道。”这世界本身就有不可说的东西。房间里的大象同每个人都相安无事,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