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学费:明代書法鑒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45:29

明代書法鑒賞  
================================================================
朝代  书法家  碑帖名称  书体  收藏地  收藏情况
================================================================
明  陈  淳  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自号白阳山人。长洲人。陈淳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曾尝游文征明门下,文征明曾笑着对他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后为文征明弟子。中年以后,笔墨放纵,诗文书画均有明显个性,自立门户。擅写意花卉,与徐谓并称“青藤”、“白阳”,山水学米友仁。书工行草,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晚明狂草大家。

明  陈  淳  《白阳山诗》行书<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年之作。>
明  陈  淳  《草书诗》草书<纸本。纵34.9公分,橫428.1公分。陈淳是晚明狂草大家,开启晚明个性书法的先声。该帖写于1538年(五十五岁),传说是醉后所书,好像作画一般,每行一字至三字,笔墨放纵,运笔提頓扭转,左傾右倒,或节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纵橫争折,线条与墨色交织成不断变动的画面,极富律动的美感。>
明  陈  淳  《自书诗》
明  陈  淳  《五绝扇面》草书<行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  淳  《草书诗》

明  陈洪绶  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独创风格的画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陈洪绶幼年早慧,诗文书法俱佳,曾随蓝瑛学画花鸟。成年后到绍兴蕺山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朝覆没后,清兵人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陈洪绶生性怪僻,愤世妒俗,身历忧患之时,所交师友多为正义之士。著有《宝纶堂集》。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了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明  陈洪绶  《画赞斗方》行书<行书,金笺。纵28厘米,横24厘米。>
明  陈洪绶  《五言绝句》行书<纸本,纵114.6厘米,横32厘米。>
明  陈洪绶  《五言绝句诗轴》行草<纸本 行草 纵137.6厘米 横26.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  《行草诗卷》行书<卷轴装,上海图书馆藏。纸高20.5CM,通卷长355.5CM。此乃其书赠友人七言长诗,末署“洪绶书拟”,钤有“陈氏洪绶”印记。《宝纶堂集》未载。此卷原为“松筠 ”故物,后历为清宛平杨翰及近人张大千所藏,题签下署“息柯居士得於松筠 、“大风堂供养”,卷末钤有“在风堂长物”印记,并有叶恭绰跋及宋禹题字。>

明  陈继儒  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聪颖过人,诗文短翰极有风致,善绘画书法,书法在苏、米之间,尤好苏东坡诗章文字。遇苏墨迹,必着意求得。也精于鉴赏。

明  陈继儒  《李邺侯赞》行书<水墨纸本,扇面。 纵18厘米,横48.5厘米。 钤印:眉公、一腐儒。 题识:陈继儒。>

明  陈继儒  《行书轴》行书
明  陈继儒  《张子房留侯赞轴》行书<金笺 行书 横35.7厘米 纵147.7厘米 此轴行笔流逸,字形体势多出于米芾。南京博物院藏。>

明  陈献章  字公甫,也称 “白沙先生” “陈白沙”,广东新会人,其字主静,有“心即理也”之观点,善书束茅代笔,晚年专用,自成一家。 是一位独出新裁,敢于创造的书家。《自书诗卷》其书法古拙奇崛,有书卷气,别开生面,是其晚年杰作。

明  陈献章  《慈元寺碑残石》行书刻石<碑石已残,仅存数片。此残石笔法质朴遒劲,刻工亦精良。>

明  陈献章  《浴日亭和东坡韵诗碑》草书刻石<在南海神庙门外章丘岗上浴日亭。高195厘米、宽88.5厘米。刻诗一首:“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落前湾。赤腾澒洞昨宵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未须悲白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署款:“成化乙巳(按:1485年)夏四月望后,翰林国史检讨古冈病夫陈献章书。”碑以茅笔草书,笔势豪雄洒脱。>

明  董其昌  (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明  董其昌  《跋赵吴兴书》
明  董其昌  《草书扇面》草书<纵15.5公分,横47.7公分。荣宝斋藏。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明  董其昌  《曹娥碑》
明  董其昌  《传赞》
明  董其昌  《储光羲五言诗》
明  董其昌  《杜甫七律诗》 草书
明  董其昌  《杜甫醉歌行诗》行书<绢本。横301厘米,昆山昆仑堂美术馆藏。>
明  董其昌  《古诗十八首》
明  董其昌  《仿三种书》
明  董其昌  《仿颜苏帖》
明  董其昌  《和子由论书》行书<纸本>
明  董其昌  《晃文公语》
明  董其昌  《经神感应记并碑阴》
明  董其昌  《近作诗四首》
明  董其昌  《濬路马湖记》行书<纸本,纵29.3cm,横607.5cm,132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帖是董其昌所写的一碑记。款署:董其昌撰并书。魏应嘉篆额。徐标建。有沈荃题跋。“王鸿绪印”、“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藏印。为王鸿绪、安岐、张若霭、清内府旧藏。《濬路马湖记》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董其昌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容台集》)>

明  董其昌  《乐毅论》楷书<纸本。纵 26公分,横224.5公分。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临褚遂良兰序诗》行书
明  董其昌  《临淳化帖》
明  董其昌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行书<纸本。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

明  董其昌  《临裴将军诗卷》<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行书
明  董其昌  《罗汉赞行草书卷》草书 纸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洛春谣》行书<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纵41厘米,宽461厘米。董其昌书法擅于以手卷形式表现。此作运笔技巧高超,题款指出乃是模仿自宋代米芾的笔意。米芾对董其昌的绘画及书法有很大影响,但作品中可見董其昌並沒有刻意追求与米芾书法的外表相像,而是著重神似。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頓挫及墨色的浓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

明  董其昌  《洛神赋十三行补》
明  董其昌  《琵琶行》
明  董其昌  《菩萨藏经后序》行书<墨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董其昌  《七绝诗轴》行书<广东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邵康节无名公传并程朱赞》
明  董其昌  《试墨帖》 草书 墨迹本草书代表作
明  董其昌  《书古人六诗》
明  董其昌  《蜀素帖》
明  董其昌  《苏轼重九诗》<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题画十则》
明  董其昌  《通州军山新建普陀院记》<撰并书。真书。>
明  董其昌  《王维五言绝句》
明  董其昌  《小楷金刚经》小楷<纸本。>
明  董其昌  《孝经》
明  董其昌  《行书诗》行书
明  董其昌  《行书帖》行书
明  董其昌  《行书轴》行书<上海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岳阳楼记》行书
明  董其昌  《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行楷<撰并书>

明  丰  坊  丰坊,明浙江鄞人。初名坊,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人叔。官至礼部主事,性孤僻,玩世不恭。丰氏原为鄞县大姓,历代为官,代出闻人。丰坊自己博学工文,尤精书法,临摹几可乱真,兼工篆刻,尤善草书。家有“万卷楼”,藏书数万卷,负郭田千余亩,尽鬻以购法书名贴,又常夜以继日,心摹手追,故书学极博,五体并能,晚年更是潦倒於书淫墨癖之中。黄宗羲《丰南禺别传》曾对他有很形象的描写:"读书注目而视,瞳子尝堕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丰坊不善治家理财,故后来家财丧失殆尽,其万卷楼藏书中的宋椠和写本,为门生辈窃去十之有六,后又不幸遭大火,故所存佳本已无多。丰坊原与天一阁范钦交往颇深,早时范钦曾从万卷楼抄书,丰坊亦曾为范钦作《藏书记》,故万卷楼劫余之书尽售与天一阁,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令丰坊在藏书史上留下"恶名"的是因为他曾伪造了不少"古书"。如《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丰坊谬称是其祖先清敏公於北宋间得之於秘府;又有朝鲜《尚书》、日本《尚书》,谎说是其曾祖丰庆得之於驿馆。吴焯《绣谷亭薰习录》评说:"其著述未免欺人,其翰墨洵可传世也。"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则讥为"贻笑儒林,欺罔后学"。就现代心理学观点而言,丰坊恃才傲物却怀才不遇,以至於滑稽玩世,徜徉自恣,目空古今,再加上"晚得心疾",故就难免会故意做出一些自以为骇世惊俗的事来。不幸晚年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乃至寄居萧寺,客死僧舍,令人叹惜。丰坊善用枯笔,腕力强劲,但风韵稍乏,时詹景凤评其书:“五体并能,诸家自魏晋以及国朝,靡不兼通,规矩尺从手出,盖工于执笔者也,以故其书大有腕力,特神韵稍不足。”尤擅草书,亦工篆刻,善画山水。著有《书诀》。《逍遥游》诗卷是嘉靖年间为友人所书,自然俊美,儒端绝俗,属“筋书”多骨微肉者。

明  丰  坊  《逍遥游》<《逍遥游》诗卷是嘉靖年间为友人所书,自然俊美,儒端绝俗,属“筋书”多骨微肉者。>

明  丰  熙  《书跋二则》

明  桂彦良  名德,号清溪。明朝慈溪人。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洪武年间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帝又称他为通儒。虽然桂彦良在明朝初期的书坛上名声不大,但此帖中字画使转起落,用笔枯涩浓淡,章法参差掩映,使人看上为之-亮。

明  桂彦良  《比到京帖》行书<曾经淮安周氏和鉴藏家张葱玉收藏。>
明  桂彦良  《答彦充书帖》
明  海  瑞  《唐诗四首》行草碑刻<明嘉靖间书。清同治四年(1685年)刻石。海瑞虽不以书名,然其清刚绝俗,守正不阿之气,乃可于点画使转间仿佛得之。复刻石在海南岛五口市。>

明  黄道周  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州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学贯古今,以文章风节高天下,真、草、隶自成一家,行笔严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明亡被俘,至死不降。  
 
明  黄道周  《草书诗轴》
明  黄道周  《隶书册页》
明  黄道周  《诗轴》行书
明  黄道周  《死后吟》小楷
明  黄道周  《王忠文祠碑文》<纸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  黄道周  《五日即事诗》行书
明  黄道周  《喜雨诗轴》<高173.8厘米,宽4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黄道周  《孝经》小楷
明  黄道周  《行楷五言诗轴》行楷
明  黄道周  《赠答友人诗轴》行书
明  黄道周  《舟次吴江诗》行书<纸本20.6X36cm,崇祯十七年(1644年)书。故宫博物藏。>
明  黄养正  《处士窦敬墓志》张益撰

明  冯梦龙  字犹龙,别号有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戆斋主人、茂苑野史民等。他生活于明代末年,受市民阶层思想影响很大,善于诗文,才华横溢,和他的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但是科举不得志,晚年才补为贡生,任过丹阳县训导和福建寿宁知县。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勤于施政。清兵入关,参与抗清活动,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其在通俗文学领域花费了大量心血。编写的通俗文学作品。唐宋两代,流行“说话”-讲故事,其底本为话本。宋元时,文人对话本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形成拟话本。冯梦龙广泛收集话本,拟话本加以整理创作,编成“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篇。过去在国内见不到“三言”,而保存在日本内阁文库和日本人小林家里,后来才有影印本和重排本。由于“三言”中的故事富有戏剧性与传奇性,极受群众欢迎有些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几乎家喻户晓。“三言”和后来的“两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梦龙还编著了《墨憨斋定本传奇》,搜集刊发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编撰了笔记类书《古今谈概》、《智囊》等。

明  冯梦龙  《行书册页》
明  李应祯  (1431-1439)明代书法家。初名甡,字应祯,以字行,更字贞伯,号范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官至太仆少卿。真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少卿书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篆、楷亦俱入格,尤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文徵明曾从其学书。

明  李应祯  《枉问帖》行书<纸本。纵22.6厘米,横41.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一封书信,用笔厚重遒劲,气势开张,颇有后世碑学气息。应祯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

明  陆  深  《瑞麦赋》
明  姜立纲  《与镇邦书帖》
明  金幼孜  《与文轩书帖》

明  金  琮  (1449--1501),明代人,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金陵(今南京)人。少聪颖,好吟咏,善书画,年十二、三即能大书。初法赵孟頫,晚学张雨。画梅学扬无咎,他也是作赵孟頫书画伪的能手。他临赵氏作品,往往将题款一并临下,然后,在篇末老老实实落上自己的名款。由于金琮的书法很似赵书,故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伪,也被后人挖去原款,添上“赵孟頫”三字,以欺世人。金琮书法偏向于厚重-路,倾向沉稳的风格,这在《诞辰帖》中得到充分表现。当年文征明对于他的书法,就非常推崇,据传文征明偶尔得到他的片纸只字,都要装裱成卷,并且在卷上题上“积玉”两字,以示珍爱。
明  金  琮  《诞辰帖》行书
明  金  琮  《与民望书帖》
明  刘  基  《春兴诗八首卷》上海博物馆藏

明  陆  深  (公元1477--1544年)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嘉靖中为詹事致仕。赠礼部侍郎。陆深书法遒劲有法,如铁画银钩。著有《俨山集等》,《明史》有传。

明  陆  深  《瑞麦赋》行书<《瑞麦赋》有上下卷,长3米左右,350余行,上卷从“瑞麦赋”三字标题开始,至“受冻而仆者又如干矣”止,共145行,下卷自“天子轸念南服”至末行题款,共213行。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著名政治家夏言曾经说“文裕书法妙逼钟、王、比之赵雪松而遒劲过之。”莫如忠云:“俨山先山书法雅宗赵松雪,晚熔李北海,两晋风格,宛然县存、足传不朽。”其书在吴门书法盛行之际,在松江地区别树一帜。但明代人对书法艺术的评价总不能合乎实际。像陆深的《瑞麦赋》这样的作品不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不能算是第一流。其笔力固有过人之处,然结体气韵皆俗而不足法。>

明  马  愈  (生卒年不详),字抑之,号华发仙人,人号“马清痴”,嘉定(今上海市)人。天顺甲申八年(公元1464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诗文,善书法,亦工山水。

明  马  愈  《暑气帖》行书<纸本。行书,纵23.27厘米,横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暑气帖》书法骨力矫健,纵逸洒脱,结体开张。此帖曾经明末朱之赤、清安岐等人收藏。>

明  米万钟  字仲诏,号石友,又号石隐庵居士,原籍陕西安化,米芾后裔。徙居燕京(今北京),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宫篆法,也有章草遗迹。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书迹流传甚多。右图《湛园花径诗》为大字行书,在当时较为少见,其书运笔迅疾,沉着爽利。《书史会要》说米万钟:“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   

明  米万钟  《草书扇面》草书
明  米万钟  《草书诗轴》草书<绢本,纵175厘米,横45厘米。诗文:“冻合千岩紫绿消,柴扉不掩草萧萧。重帏沽酒休嫌晚,有客关山度寂寥。”此诗轴笔墨苍劲,书写自然流畅,可以代表米氏风格。武汉博物馆藏>

明  米万钟  《行书立轴》行书
明  米万钟  《湛园花径诗》行书<《湛园花径诗》为大字行书,在当时较为少见,其书运笔迅疾,沉着爽利。《书史会要》说米万钟:“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

明  倪元璐  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进士出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谥文正。秦祖永《桐阴论画》中说:"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曾评:"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行草书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书法以气骨见长。传世作品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著有《倪文贞集》。

明  倪元璐  《家书》
明  倪元璐  《诗轴》
明  倪元璐  《行草手札》

明  聂大年  字寿卿。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博通经史,亦善诗、词。宣德末,为仁和县教谕。景泰六年(1455)荐入翰林,不久病逝。聂大年当时以填词著称,但其多数词作内容靡,境界狭小,实际成就并不显著。他的诗多抒发自己生活中的主观情思,如“小楼烧烛了残棋,是我孤舟欲发时。千里宦情双鬓改,十年心事故人知。□推甲子怜衰态,醉折名花续旧诗。无限西湖风月好,抱琴相访莫教迟”(《锡山饮友人楼中临别赠以诗》)。另著名的《南屏晚钟》诗:“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明  聂大年  《烦求帖》行书<聂大年字迹不多见,《烦求帖》写得非常随便,但却笔沉墨酣,显示了宋人书法大气的余韵,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明初以来书法的秀逸靡弱的不足。>

明  沈  度  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仕至侍讲学士。其小楷书法最重于世。科举之士多法之,因此形成所谓“馆阁体”。《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态度端雅雍容。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

明  沈  度  《敬齐岁》
明  沈  度  《敬斋箴册》小楷<《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1418年(永乐十六年)书, 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端雅雍容。《敬斋箴册》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

明  沈  度  《四箴帖》
明  沈  度  《与镛翁书帖》
明  沈  度  《岳阳楼记》
明  沈  粲  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官太常少卿。 与兄沈度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均善书,度以婉丽取胜,粲以遒逸见长。粲尤工草书,学宋克而参以锺繇情旨,行笔圆熟,意趣遒逸。丰坊《书诀》称其“学宋克而得锺(繇)体,大非其兄所及”。明成祖时期,“二沈”兄弟——沈度、沈粲书法名声极大。其中沈度更是名重天下,被皇帝称为“我朝王羲之”。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只不过婉丽工整,为馆阁体的范本而已,如今知者甚鲜,可见历史是无情的,“时名”不一定能经得起历史的淘汰。然而,他弟弟沈粲的草书却至今为人们珍爱。沈粲因字写得好而做了官。书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书行笔圆熟,遒劲骏逸,被人们称为“草圣”,名擅一时。他的《梁武帝草书状》笔笔挺劲峭拔,转折峻利,通篇章草与今草夹杂,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贯注,洒脱奔放。因章草捺脚的率出,形成字字独立,很少连绵,但行气极为流贯。因此,王世贞称他为“章法尤精,足称米南宫入室”。
 
明  沈  粲  《草书古诗》草书
明  沈  粲  《梁武帝草书状》草书<草书。通篇章草与今草夹杂,洒脱奔放,挺劲峭拔,自然天成。因章草捺脚的率出,形成字字独立,很少连绵,但行气极为流贯。>

明  沈  粲  《诗书》行书<行书纸本。纵25.9 厘米,横861厘米。>
明  沈  粲  《书应制诗》行书<沈粲《书应制诗》,行书。此书是沈粲得到皇帝的恩准,遊览宮苑,並以藻丽的词句,歌颂皇家园林之美。此幅楷书与章草二体並用,楷书精整,草书古朴华丽。末一行出現较放纵的连笔草书,好像逐渐从拘谨的笔法中,解脫出來。>

明  沈  粲  《自书御赐五咏》
明  沈  藻  《橘颂帖》楷书<沈藻(生卒年不詳),字凝清,一字仲藻,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中书舍人,迁礼部員外郎。沈度子,承家学,以書法知名,擅长楷书。>

明  沈  周  字启南,晚号白石翁,世称“石田先生”长州相城(江苏吴县)人.博贤群书,诗文超群,绘画尤工山水,自成一统,画风沉着雄浑,细密谨严,浅淡洗练人称 “细沈”,画名甚大影响甚远,形成“吴门派”。与其学生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书学黄庭坚,造诣很深,传世墨迹有《化须疏卷》、《落花诗卷》等。《化须疏卷》,其书法紧结茂密,涩辣坚实。

明  沈  周  《画跋》
明  宋  克  字仲温,号南宫生,吴(今苏州)人。擅长楷书、草书,以钟繇为师。最拿手的是章草,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卷》。

明  宋  克  《草书条幅》草书
明  宋  克  《章草急就章》章草<章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洪武二年(1369年)宋克四十岁时临皇象的得意之作,但与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离”,章法严密,气势相连,首尾相顾,给人以“结意优美”的感受。>

明  宋  克  《七姬权厝志》张羽撰,卢熊篆额
明  宋  濂  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华县傅村乡),后全家迁居浦江青萝山下。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晋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院长。元至正九年(1349),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明  宋  濂  《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跋》
明  宋  璲  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濂次子,官中书舍人。《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龙斋书论》评其书师法康里巎巎,可称入室弟子。

明  宋  璲  《复岳翁书帖》

明  宋  珏  亦作宋彀,字比玉,号荔枝仙、国子生、浪道人。莆田城厢双池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生,卒于明崇祯四年(1632)。宋珏是明末莆田一位最有才华的名士。他初为县庠生,盛才藻,不愿俯首帖括,不愿受八股时文的束缚,考选入官,遂舍去。后进南京国子监读书,也中途弃去。其后,他寄寓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地30余载。宋珏秉性豁达,喜交游,挚友如顾梦游、钟惺、谭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乃名播四海的诗人和书画家。宋珏常与这些文坛艺苑的巨臂相过从,其为人与才学也自为当世士林所赏识。李流芳曾特意营造“垫巾楼”,延他居住,两人甚为莫逆之交。晚年,又以钱谦益为文学友,以黄道周为气谊友。当钱、黄两人处于危疑患难时,他疏财仗义,济急难,无所畏避,时人无不传为美谈。宋珏长于书法,而豪于饮,所饮每以斗计。他章、行、草、隶俱佳,八分行草,瘦劲有神,下笔往往别开生面,醉后挥毫,更似天授。八分抚夏承碑,苍老雄健,骨格崭然,旅居金陵时,茅元仪著《武备志》,神宗称其“该博”,元仪即颜其堂曰“该博”,他为作八分书,字大三尺多,为他生平得意之笔。他又精于绘事,画山水出入“二米”、仲圭、于久之间,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写松石尤秀绝,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行笔雄秀,妙处横生。所临李伯时《车冈川图》长卷,不设色,纵笔作摺带 皱,略有变通,自立新意,不拘成法。其画笔之妙,倾倒名流。求书画者,多伺其醉,出捐素听其挥洒,疾持去。他的片纸只幅,皆成珍宝。外国使者多以重金求购,高价收藏。宋珏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等,都受到他影响。宋珏兼精篆刻,自以八分入印,开篆刻史上“莆田派”之先河。周亮工的《印人传》称:“以八分八印者,始于比玉,世称‘莆田派’。然考其名印及‘荔枝仙人’别号章,皆汉人矩,不专以八分入印也。 ”别创一格,名噪四方。清海宁周春《论印诗》中道:“闻说莆田宋比玉,创作汉隶入图书。爱奇竟道翻新样,古法终嫌尽扫除。”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其所刻蔡襄的《荔枝谱》和《古香斋帖》,极其传神地保持了蔡氏手迹,被人视为珍品。比玉又工诗文,其诗思轩爽流逸,才情烂熳,信腕疾书,未尝留稿,惜哉!他多年流落江南,但对家乡荔子,情有独钟。曾朋结“荔社” ,自任盟主。他每到一处品荔,必即景题诗于壁,今存《读金陵俞仲髦荔枝辞戏作》一诗,凡54韵,有道是历代最长的咏荔诗。他视荔枝为世上最高贵的果品,曰:“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 宋珏精通韵律,喜鼓琴,与友同乐,以艺会友,其乐融融。宋珏墨迹留存尚多,著有《浪道人集》、《古香斋宝藏蔡帖》,文稿仅存《荔枝谱》八篇、《黄汉宫传》一篇和《陈白云诗集序》一篇。浙江道御史李嗣京辑他的诗,为“集”十卷,现已亡佚。宋珏贫以客终,卒于南京,终年57岁。后藉师友资助,归葬莆田文赋里(今南门外山牌村)。明崇祯14年(1641),李嗣京为其立石表墓,谓“琴心酒德,风流倾江左之英,书圣画禅,购求尽海外之使。”并题其额为“海内盛名士。”

明  宋  珏  《隶书七言诗轴》

明  唐  寅  (1470-`524)明代杰出画家,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还有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刻苦学习,有才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三十岁时因科场案,而边累入狱。后发往浙江为吏,游历匡庐,天台、武夷等名山,鬻画卖文,名重当时。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画初师周臣,后师法沈周。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尤精山水、仕女,格韵沉郁,风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以及元代赵孟頫、王蒙、黄公望等诸大家笔法。笔墨灵秀润密而有韵致。故有人说他,“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清恽寿平的画跋里称他:“笔墨灵逸,李唐画之迹,为之一变”。书法亦有功力,写得俊迈轶群。作品有:《落霞孤鹜图》、《震泽烟树图》、《秋村图》、《虚阁晚凉图》、《江南农事图》、《藕香图》、《云槎图》、《玩月图》、《山路松声图》、《杏花图》、《兰亭图》、《秋风纨扇图》、《孟蜀宫伎图》、《洞箫仕女图》以及《桃花坞图卷》等。

明  唐  寅  《联句诗》行书纸本<纸本。行书,纵30.2厘米,横32.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系唐寅、沈寿卿等三人所联七律诗,书于正德五年(1510年)。 其书笔力精湛秀美,有温文而雅之书卷气。>

明  唐  寅  《落花诗卷》行书<行书,纵23.5厘米,横445厘米。有数种写本。因此有原件藏于中国美术馆,又说藏苏州市博物馆。《落花诗册》共30首,是他看到地上落英满布,联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抒发了心中愤慨之作。《落花诗》是唐寅传世的书法代表作之-,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风流潇酒,温文尔雅。>

明  唐  寅  《桃花诗》刻石。原石旧在苏州桃花坞,今佚。
明  唐  寅  《漫兴墨迹》行书<唐寅漫兴墨迹。与落花诗比笔力较弱,内敛。>
明  唐  寅  《书札》行书
明  唐  寅  《自书诗词》行书<行书,纵23.3厘米,横551.3厘米。共152行,分“集贤宾”、“锦衣公子”、“山坡羊”三组曲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首行书“集贤宾”三字牌名,右上方钤“吴趋”朱文迎首章,未尾款署“晋昌唐寅录,似从汉老兄清玩”,钤“学圃堂印”白文方章,“唐子畏图书”朱文方章。本幅还钤有“嘉庆御览之宝”等内府印玺六方。系清宫旧藏。这幅作品结构慎密、笔法佻动,宽和流丽,秉承唐寅风格。>

明  王  鏊  《重建泗州大圣庙门记》<撰并书,楷书。书法劲正,在颜、柳之间>

明  王  宠  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吴县人。擅长行、楷书,楷书来源于智永、虞世南,拙中带巧,以拙取胜,既秀媚、又潇洒。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行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

明  王  宠  《白雀寺诗》草书<《白雀寺诗》是王宠晚年草书。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中记:王宠“养疴白雀寺,访故人王元肃虞山不值,作此歌。元肃拏舟追及之,因以两丈许桑皮纵笔满卷为赠,虽结体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而顾复鉴赏此卷时曾说:此卷书法“如怀素、颖圆锋正。开卷时以其为枝山卷,末款识则雅宜也。得享长年,岂让枝山独檀名当世哉!”>

明  王  宠  《草书册页》草书<《草书册页》是王宠中年时期的作品。虽然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几乎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將王宠起伏顿按、急遽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來,是他传世的一件精品。>

明  王  宠  《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行书,纸本,册页,纵23.2厘米,横36.3厘米。楷书,18行。文中“陈子龄”为王宠门人。钤“太原王宠”、“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钤“秦汉十印斋藏”、“兰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经眼”等印。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经,按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明  王  宠  《五言律诗》<纸本,纵24.4厘米,横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王宠的行书自成一家,历来得到人们的赞许。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说道,自文徽明后,书法当属王宠为第一了。他本来是学王献之的,加上他人品的高尚,所以字写得神韵超逸,远在众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云卿在《莫廷韩集》里也说王宠的书法,“天真烂漫”,而且“飘飘欲仙”。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王宠的行书确实奔放纵逸,气宇不凡,颇令观赏者赞叹不已,这件《五言律诗诗轴》显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兴趣。故有落墨如烟,纵横千里的艺术效果,其生动、奇妙、流畅的风格无不跃然纸上。>

明  王  宠  《小楷扇面》
明  王  宠  《行草书扇面》
明  王  宠  《自书五忆歌》草书<《自书五忆歌》王宠三十五岁时书,紙本草书。纵 29.3厘米,橫29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书五忆歌》恣肆纵逸,神彩飞扬,是他中年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

明  王  宠  《自书游包山诗》行书<砑花笺,尺寸为横382厘米,纵29厘米。卷前钤有“且喜斋书画印”朱文长方印一枚。此书作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时年王宠整三十岁。此时,他的书法尚处于兼采众长、变化融通的阶段,用笔尖锐果猛,线条圆润遒劲,字体大多欹侧且较后期书作为长。>

明  王  铎  (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王铎曾于明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顺治年间又授以礼部尚书,史书上称其为“贰臣”,但终未影响后人对他书法成就的高度评价。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明末书坛受董其昌书法的影响,追求所谓俊骨逸韵。王铎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为标帜,追求雄强、激烈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王铎一直不断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汲取,后受米芾影响,使之成为创造个人风格的有力支点。极重视向优秀传统学习,其行、草书有很高的成就,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他对笔画结构十分敏感,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王铎的书法,行草为上乘。他的草书,属大写意一派,恣肆任性,挥洒自如,于纵势中常又横笔崛出,情绪跌宕,势不可挡,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壮力量。现代书法家、“草圣”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他的行书,含蓄多变,风神洒脱,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作者时而以过量墨的流动与涨渖造成了线与黑块的对比,大胆创造了明快的视觉效果,笔墨间另有一种强烈的音响节奏。这幅作品虽说是临作,但对于终生浸淫于“二王”的王铎来说,精确的临摹已经毫无意义,除了以意志来使文字连绵外,一种对时代有敏锐感应的发想不自觉的奔泻而出,一发不可收。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羲之是只不死鸟”----王铎的这幅作品----让我们重新领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大凡学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初走近帖里很难,最后则很难走出帖外。王铎一面据于古典,另一方面则并未失去本来就不应该失去的“自由”。完全属于大胆写意一派。看惯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宁静的大人技艺的人们,一见到王铎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悦耳的轻音乐一般。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王铎的书法,看似粗头乱服,却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当代日本书坛王铎热风靡不衰,艺术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都受其影响。还兼画山水,兰竹。

明  王  铎  《报寇葵衷书》行书
明  王  铎  《草书杜律卷》草书<辽宁省博物馆藏 素绫本(五十五岁作)。纵25.1cm,横220.2cm。自署书于丙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凡三十八行,共195字。释文:(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渡寒塘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坐僧房生死论交地何繇见一人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绵谷元通汉;它江不向秦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秋窗犹曙色木落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随转蓬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丙戌三月夜岩荦廷尉过访闲观大观佳帖戏书子美诗为二弟仲和王铎时五十五岁>

明  王  铎  《草书临帖轴》草书<绢本。纵201.3厘米,横55.4厘米。无署年。凡三行,共42字。烟台市博物馆藏。释文:得万书委曲备半使人慨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骑殊尝喜也家月末当至上亦俱去太峰老乡丈 王铎>

明  王  铎  《草书扇面》草书< 无署年。草书。金笺。凡十八行,共七十四字。纵16.5cm,横51.5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释文 以奉对一兄以释岂汝可言未知集聚何但有慨叹各慎使自前天(女更)试求屏风遂不得答为也别疏具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予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石老袁亲翁 王铎>

明  王  铎  《杜子美赠陈补阀诗》行书<(五十六岁作)自署书于丁亥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行书,绫本。凡三行,共58字。纵203cm,横5lcm 开封市博物馆藏。>
明  王  铎  《高适诗立轴》草书
明  王  铎  《枯兰复花图跋帖》行书<舒卷而精致,纵逸而蕴藉,王铎晚年行草书之精品。>
清  王  铎  《琅华馆帖》
清  王  铎  《隶书》 隶书
明  王  铎  《临王昙首昨服散帖》草书<(五十五岁作)自署书于丙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草书绢本,文语一则。凡四行,共68字。纵227cm,横47cm。广州美术馆藏。释文:昨服散差耳然不过佳请示所宜如更增剧恐难为力耳未能令遣犹有余念故耳王昙首和南仲阶亲丈丙三月心昼不得暇夜挑灯书于琅华馆中时年五十有五云樵王铎。>

明  王  铎  《临王羲之帖》草书<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绫本。凡三行,共66宇。纵240cm,横51cm。开封市博物馆藏。释文 敬豫在彼尚未议还增耿耿得远嘉兴书计今必度喜迟可喻言迟见此子真以日为岁前与(女更)求屏风遂不得答为也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当采菊不 庚寅夏日王铎>

清  王  铎  《拟山园记》
明  王  铎  《书画虽遣怀文语轴》行书<(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行书绢本,文语一则。凡五行,共70字。纵203cm,横5lcm。首都博物馆藏。释文:书画虽遣怀真无益事不如无俗事时焚香一室取古书一披或吟啸数悟书下稿本白发(**)转(日寅)即是七帙将欲撰书臂痛筋缩多哕欠伸必不能从事矣庚寅二月夜王铎偶书。>

明  王  铎  《书唐人诗册》行书<现藏日本。>
明  王  铎  《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行书<释文:“突兀岩峦气。息深无动容。自能同雪豦。不欲受人封。宇宙劳蛇蠋。风雷夹烛龙。虚堂安可閟。苂怪奋石淙。观史念冲壁。上仰生画松。” 款署:“荆岫老亲契教之辛已八月作 王铎具草”,印:“王铎之印”、“娄络亭印”、收藏印“闵□收藏印”。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大凡一个大书家的条件中,所有有形的笔墨技法,都已经是属于形而下的问题了,但这些要件,却又是主宰著表现的基本要素,王铎这件条幅作品,是五十岁壮年写的,当属他成熟而精神状态极佳的时期。通常我们看到王铎此类型作品,都可直接的感受到那种疾风骤雨,宛如龙行的扭曲姿肆的跋扈,和跌宕跳跃的节奏,讲究但又不在意的顺著自然行走,而使天人合一,这是其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此幅是这类作品较平整的,可能与当时心境,亦或是求字人物有关,因为比较平正,那种直取颜平原的凝厚和米南宫快剑断阵笔势的气韵,更显得落落无畏的轩昂气度。(陈宏勉)>

明  王  铎  《五律五首》行书
明  王  铎  《行草书七律诗轴》行草<(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绫本,凡四行,共六十八字。旅顺市博物馆藏。>

明  王  铎  《行草王屋图诗》行草<天津博物馆藏,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彩印字帖。>
明  王  铎  《行草五言诗》行草<行草。释文:花林深碍日细迳曲随人鸡犬历午熟池塘依旧新畦平堪理竹地润较宜(*)鞅掌空繁暑回头悟世尘戊辰自 都来再芝园作文岳老父母正 王铎>

明  王  铎  《行草自书诗》行草<书自作诗六首,纸本,纵26.9厘米,横1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赠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铎具草”。左钤“王铎之印”、“烟潭渔叟”印。“己卯”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铎时年47岁。本幅无藏印,亦未见著录。王铎的行草书不以势重,信笔挥洒,极具自然之态。此卷书法笔势连绵,字间虽连带不多,但笔断意连,行气贯通,运笔流畅。此卷为王铎中年时所书,恰是其书风形成时期,故颇具苍郁雄畅之风,“兼有双井天中之胜”,属王氏中年时期之典型作品。>

明  王  铎  《行书忏诗之三轴》行书<深圳博物馆藏。>
明  王  铎  《行书琅华馆文卷》行书
明  王  铎  《行书诗卷》行书
明  王  铎  《行书五绝立轴》行书<墨迹绫本。纵225厘米,横51.5厘米。>
明  王  铎  《行书五言诗轴》行书<约书于辛卯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绫本。凡三行,共58字。纵213.5cm,横43cm。山西省博物馆藏。>
明  王  铎  《赠单大年家丈立轴》行书<绫本 纵234cm,宽56cm,自署书于丁亥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凡五行,共101字。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明  王  铎  《赠二弟仲和诗卷》草书
明  王  铎  《赠今础先生扇面》行书
明  王  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草书<自署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绫本。草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自作诗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横469厘米,纵26厘米。卷中七律五首,有三首见於《拟山园选集》(台湾学生书局)。《登岳庙天中合看山同友》,载集中七律卷九,题作《登岳庙天中阁看山感时》,原为二首,卷中所书为第一首。《频入》,载集中七律卷三,卷中所书之“待醍醐”,集中作“醉醍醐”。《汴京南楼》亦载集中七律卷三。另两首虽不见於集中,然同书五律卷三有《湛虚、静原游牛首》、《燕子矶湛虚招同静原》、《上天开岩同湛虚、静原》三首,与卷中《牛首山同湛虚、静原》—诗显然是同时之作。湛虚,即张镜心,字孝升,湛虚为号,明天启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是王铎的挚友。见於《拟山园选集》(台湾学生书局)及《拟山园初集》中的与张镜心有关的诗作多达五十首以上。张镜心亦曾为王铎的《拟山园初集》作序,与王铎以“年弟”相称,盛赞王铎诗文“浩乎哉如烟海,修辞之家,未之有也。”与湛虚同游的静原,除上列几首诗外,《拟山园初集》五律卷四有《送户曾屈静原之金陵》一首,此诗约作於崇祯八年,知静原屈姓,曾官户曹之职,先於王铎一年来到南京。卷中第一首《张抱一公祖招集湖亭》,从诗意看,是王铎在“湖亭”的即兴之作。张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写山水,兼通医道。卷中以“公祖”称之,应是某地的地方官。款署“崇祯十五年三月夜”,可知与“壬午春莫书於怀州公署”的行书五律长卷乃同时所书。王铎自崇祯十三年冬月由北京奔至怀州为父服丧,到书写这件长卷时,已在怀州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是年夏季,王铎曾携家人一度返里,然未过多少时日,又受到农民义军的冲击,复携家人乘舟沿黄河东下,其时方在夏末。这是王铎草书长卷中迄今所见较早的一件。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一是《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款署“崇祯十五年三月夜”,可知与“壬午春莫书於怀州公署”的行书五律长卷乃同时所书。张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写山水,兼通医道。卷中以“公祖”称之,此人应是怀州的地方官。本卷的书写时间既与上述两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内容又与当时王铎与张公祖频繁往来的经历一致,可被视为此卷确系王铎真迹的佐证。崇祯十五年王铎五十岁,经历过对二王、东晋和米芾长年累月的执着学习,终于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对二王与米芾"如灯取影,不失毫发"(钱谦益《牧斋全集·有学集》),到《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时,已摆脱了“仿”的痕迹,有了主体性较强的跌宕雄逸的意态。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亦是王铎草书长卷迄今所见较早的一件。附图释文: ……锦瑟琪华待醍醐。 汴京南楼 夷门萧瑟俯晴空,万事欷献向此中。梁苑池台新萑苇,宋家艮岳老苔丛。牧人壕外时驱犊,猎骑天边晚射鸿。旧月多情依汴水,滔滔东去更朦胧。崇祯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铎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明  王孟端  《复叔训书帖》

明  王守仁  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曾建舍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专心儒学,“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其学识影响巨大,自成“姚江派”,流行日本,善诗文,工书法,流传作品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王守仁是杰出的学者,也是著名哲学家,书法多以行草为主。《七言绝句》、行草作品,潇洒秀逸,流畅圆转,用笔劲健老辣,受李东阳书风影响颇深,《七律寿诗》为天香楼王氏家藏,其书法挥洒自如,爽直风健,得右军之骨。  

明  王守仁  《娇亭说》
明  王守仁  《龙江留别诗》
明  王守仁  《行草手札》行草<《行草手札》手迹。经折装共14纸,上海图书馆藏。守仁手札流传甚少。此为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唐龙)书,书法挺劲古逸。 款署“守仁”钤有“阳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广信具”。 当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时所作。另钤有“流传在海昌 张渭渔处”旧藏印。>

明  王守仁  《与日仁书帖》
明  王守仁  《与郑邦瑞尺牍》行草<纸本,行草。纵24厘米,横392.8厘米。>
明  王守仁  《致纯甫等年扎》
明  王  直  《与南云书帖》

明  文  彭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征明长子。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文彭草书闲散不失章法,错落有致,神采风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孙过庭之长,甚见功力。他对六书深有研究,据《印人传》载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

明  文  彭  《草书五律诗轴》草书<上海博物馆藏。>
明  文  彭  《草书条幅》草书
明  文  彭  《手卷》
明  文  彭  《滕王阁序》草书
明  文  彭  《闲居即事诗》行书
明  文  彭  《与华麓书帖》

明  文征明  (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明  文征明  《颁诏侍班诗草书闻册》草书<纸本。纵26.5厘米,横13.7厘米(单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征明  《赤壁赋》行书<纸本,剪拼册装。纵23.4厘米。横271厘米。六开12页,凡59行,行10字左右,共567字。署“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夜寒不寐,筹灯漫书。纸墨欠佳,笔尤不精,殊不成字、(据著录,下缺19字为“聊遣一时之兴耳,观者其毋哂焉。征明,年八十九。”)按文征明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公元1559年)二月二十日。书此册时距其辞世整三个月,在文氏有年款的传世作品中,这是最后一件,尤其显得珍贵,可惜已被剪拼,无法窥见原貌。文征明的小楷是他的书法艺术中最优秀的部分,不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笔法刚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然,由于年龄的原因,这幅作品也显露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远不如其中年时所书写的作品那样潇洒流利。>

明  文征明  《过庭复语十节卷》行书<明嘉靖二十年(1541)作。纸本。纵32.7厘米,横1463.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征明  《兰亭序》行书纸本
明  文征明  《离骚》行书<文征明书屈原《离骚》。行书纸本,总计248行,2476字。卷末署“嘉靖乙卯二月既望”为文征明86岁晚年书法作品。此卷-气呵成,精妙清新,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令人赞叹。>

明  文征明  《毛先生饯行诗》 隶书
明  文征明  《石湖烟水诗》行书<纸本,纵29.8厘米,横894.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卷末题款“此旧作时年六十又一”年。这篇行书字大如拳,纯用黄庭坚笔意,风格苍劲,纵逸潇洒,虽然不能和黄庭坚的原作相比,但也有七分神似。下一幅为文征明嘉靖辛丑三月的同一题材作品。>

明  文征明  《太液池诗》行书<纸本。纵344 厘米,横96.4厘米。>
明  文征明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绢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明  文征明  《滕王阁序》行书
明  文征明  《西苑诗》<《西苑诗》是文征明五十六岁在京任翰林院待诏时所作,均为七律,共十首。描述宫城西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御苑(即今中南海、北海)景色。此卷书写于甲寅(公元一五五四年)六月十日——距成诗时隔三十年,是年已八十五岁。原件为藏经纸,乌丝栏,纵二八·四、横四四七·四厘米。此卷行草书用笔苍劲流畅,书体端整秀逸,是文征明晚年佳作之一。后纸有王澍题跋,并有“庆邸鉴赏书画之章”等藏印多方。原件藏故宫博物院,现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和临习。>

明  文征明  《行书醉翁亭记》  行书
明  文征明  《游虎丘诗帖》行书<纸本。纵33.5厘米,横335.5厘米。这是一幅仿学黄庭坚书法的作品,只是在笔意中加上比较多的文征明自己的笔意,因而显得温润儒雅,不像黄庭坚的书法那样雄肆夸张。>

明  文征明  《与希古书帖》
明  文征明  《与野亭书帖》
明  文征明  《醉翁亭记帖》小楷<纸本轴,纵53.5厘米,横2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谪于安徽滁州期间,修建醉翁亭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书家多有发挥题写。這幅《醉翁亭记帖》是文征明八十二岁时(一五五一)书写,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鉤。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征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明  文征明  《昨来帖》行书
明  文征明 《辞金记》书并篆额。楷书
明  文征明 《两桥记》刻石,章简甫刻。行书,额隶书“两桥记”三字

明  吴  宽  (1435-1504)明代书法家。字原博士,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工行书,源出苏东坡,滋润中时见奇倔。传世书迹尚多, 如《种竹诗卷》、《题赵孟頬重江叠嶂图诗》等精品。

明  吴  宽  《录王摩诘与裴迪书》
明  吴  宽  《行书扇面》
明  吴承恩  《梦鼎堂记》行楷碑刻<归有光撰 现藏浙江省长兴县文化馆>

明  解  缙  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仕至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足见解缙书法的成就。

明  解  缙  《草书宋赵恒殿试佚事》草书<纸本草书。 纵20厘米,横8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  解  缙  《草书游七星岩诗》草书<纸本草书。纵22.8厘米, 横61.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解  缙  《宋赵恒殿试佚事》草书<纸本 草书 纵20厘米 横8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  解  缙  《自书诗帖》

明  邢  侗  明代书画家。字子原,临邑(今属山东)人。神宗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行太仆寺少卿。工书,博采众长,而主要取法于王羲之、笔力矫健,气味古淡。时周之士评其书:“研精二王(羲之、献之),笔法恒仿佛《十七帖》意,即其绢素所书,亦多述王帖,可谓极意监摹者矣。”并谓当时魏晋书风已被轻视,然邢侗“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无论其精诣谓何,即其矢志,则已超人一等。”刻有《 来禽馆帖》,其中《十七帖》颇为著名。亦工画,善写拳石莎草,长松修竹,笔法古秀洇润,点缀清疏,大抵是仿元代王冕、王蒙的笔意。也写墨竹, 宗北宋文同一派。万历三十九年(1611)曾作《文石图》轴。传世作品有《石菖蒲图》扇面,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兼善诗文,著有《来禽馆集》。

明  邢  侗  《岑参七言绝句》行草<绫本。纵170厘米,横26厘米。邢侗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岑参七言绝句》笔力矫健,使转自如,充分体现邢侗深厚功力。>

明  邢  侗  《钱汪元启先生诗》行书<纸本。纵142厘米。横33.2否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书轴长卷共六行。末署“济南邢侗”。行笔遒劲,善用笔锋,极见功力。>
明  邢  侗  《信札册页》行草<纸本 行草纵24厘米 横8厘米 纵20.7厦米 横l0厘米 此册共四十二页,所书笔致劲炼、点画飞扬,时露章草笔意。南京博物院藏。>

明  徐  渭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 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当然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明  徐  渭  《草书千字文》
明  徐  渭  《杜甫秋兴八首》
明  徐  渭  《赋得夜雨剪春韭》行书<行书纸本。纵166厘米,横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这幅行书萧疏爽逸、苍劲奇倔。其用笔沉着浑圆,颇有黄庭坚一波三折的之意,而飞动跳跃的笔法又有米芾的情趣,颇能代表徐渭的风格。>

明  徐  渭  《花卉图卷题诗》行书
明  徐  渭  《煎茶七类卷》
明  徐  渭  《女芙馆十咏》行书<行书纸本,纵30.8厘米,横22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  徐  渭  《七律诗轴》草书<草书,纸本。纵209.8厘米,横64.3厘米,4 行。故宫博物院藏。书法笔势酣畅,锐气十足,用笔纵肆淋漓,放浪开张,满纸云烟,摄人心魄。释文:春园细雨暮泱泱,韭叶当篱作意长。旧约隔年留话久,新蔬一来出泥香。梁尘已觉飞江燕,帽影时移乱海棠。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醉间经海棠树下,时夜禁欲尽。天池山人渭。>

明  徐  渭  《题画诗》行书
明  徐  渭  《题墨葡萄诗》
明  徐  渭  《行草诗词卷》
明  徐  渭  《野秋千卷》
明  徐  渭  《应制咏剑轴》行草书<纸本,纵352厘米,横102.6厘米,以草书笔意写行书,点画纷披,率意驰骋,形章如卷,满纸云烟,为其晚年书法代表作。此轴今藏苏州博物馆,与《应制咏墨轴》相俦,成对巨制。据记载,徐渭当另有《咏纸》、《咏笔》、《咏砚》等轴,皆调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惜今已佚。《咏剑》词:欧治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挂向床头,蛟鳞—片生凉。枕边凛雪,匣内飞霜,英雄此际肝肠。问猿公,家山何处,在越溪傍。见说,胡尘前几岁,秋高月黑,时犯边疆。近日称藩,一时解甲披韁。即令寸铁堪消也,又何劳,三尺提将。古人云,安处须防,但记取, 戎兵暇日,不用何妨。>

明  徐  渭  《应制咏墨轴》行草书<纸本,纵352厘米,横102.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其书法棱角毕露,不避败锋,点画支离,结构破碎,布局散乱,而强心铁骨,其中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宛然可见。这与其晚年“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之悲愤、压 抑、无奈的心境相合,故见情见性,真挚感人,允为神品。>

明  许  初  《杜甫秋兴八首诗册》 篆文
明  杨  环  《梁山伯祝英台墓碑》赵廷麟撰文,现在山东省文管会保存
明  姚  绶  《洛神赋卷》行书<行书。上海博物馆藏。此卷书写曹植洛神赋,书法可见赵松雪的影响。>
明  姚  绶  《夜行诗》行书
明  姚  绶  《与邹大人书帖》
明  姚  绶  《云蕉篇》行书<行书,纸本。纵 30.5厘米,横 781.8厘米。>
明  于  谦  《题公中塔图赞》行书<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赵宦光  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又号寒山子。江苏吴人。精通文字学,工书,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草篆”先河。《綦母潜诗句》其书法体在篆、隶之间,转折处有草意,较之篆书正体灵动活泼,生气勃勃,对后世邓石如等人生产了深刻影响。

明  赵宦光  《綦母潜诗句》
明  詹景凤  《北严寺诗》草书<草书,为詹景凤自书诗,有二王遗风,婉劲贯通,纵逸练达。>
明  詹景凤  《草书扇面》草书
明  詹景凤  《书千字文》草书
明  曾  綮  《天马赋》

明  张  弼  (1425-1487)明代书法家。字汝弼,晚号东海翁,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云间书派的代表书家。他是进士出身,曾经作过江西南安府的知府,个性耿介率直,常在诗文中表达忧国的心情,行草书也率逸不羈,不假修饰。《明史·文苑传》称其:“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每酒酣兴发,草书如疾风骤雨,矫如龙蛇,瘦如枯藤,世以为顛张(旭)复出。行押书尤佳。著有《鹤城》、《东海》两稿。

明  张  弼  《草书中堂》草书纸本
明  张  弼  《杂书》<纸本。纵29.8厘米,橫578.2厘米。这卷书迹是六十一、二岁间,写给好友司马垔的信札与诗,笔法轻松自然,有“老大意转拙”之趣。他用“野鹜”自拟,以別于朝廷中“馆阁体”的唯美书风。>

明  张瑞图  字长公,号二水,又号白毫庵主,晚称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善画山水,尤工书,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明四家”。草书气魄宏大,笔势雄伟。清代秦祖永说:“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桐阴论画》)《评书帖》云:“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清梁[山献]曰:“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  

明  张瑞图  《骢马行长卷》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
明  张瑞图  《杜甫秋兴八首局部》
明  张瑞图  《五言律诗》
明  张瑞图  《行草立轴》
明  张瑞图  《行草扇面》
明  张  羽  《怀友诗》
明  张凤翼  《与龙冈书帖》
明  周  砥  《送叔方诗帖》

明  周天球  字公瑕,号幼海,又号六止居士,江苏太仓人。善画写意兰草,在文徵明门下学习书法,文徵明赞其:“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晚年独创书风,当时丰碑大碣皆出自他手。于《心经》气脉贯通,工稳有致,峻厚妍秀,温润苍劲。是谓经典。

明  周天球  《五言律诗轴》行草<纸本 行草 纵57 1厘米 横l 30 2厘米。此件书轴,笔致圆浑,墨色浓郁,布局舒朗。南京博物院藏。>
明  周天球  《与壶梁书帖》

明  祝允明  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明  祝允明  《白马篇》草书<此卷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结体上也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

明  祝允明  《草书扇面》草书
明  祝允明  《饭苓赋》小楷<故宫博物院藏。>
明  祝允明  《归田赋》行草<《归田赋》为行草书,凡十四开,每开纵26.5厘米,横28.9厘米,满页3行,共计79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册分前后两段:前一段行书,抄录的是东汉张衡《归田赋》和仲长统《乐志论》二文,款署"枝山散客书",后一段草书,所书内容为三国魏人嵇康五言诗《酒会》一首,款署"枝山"。两段均五年款和作者印记,惟见册尾钤有一"雀山华密"白文鉴藏印,似为明人印记。"据袁永之之跋记,可知原物当为长卷,今成册页者,乃经后人割裱而成。所书用纸虽有"金粟山藏经纸"印记,也当为北宋名纸的明代仿制品。本册因无年款,故鉴赏者据其书风未臻晚年豪放不拘之境界,多定为祝允明中年之作。本册行书一段,风格中蕴涵了苏、黄、米、赵,尤其以赵子昂的影响为最多,但又不是全仿。草书一段,仍是规矩有度,而未放任挥洒。两段用纸相同,应为同一时期所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册应该是祝允明尝试着将宋、元意趣融入晋、唐法度时期的作品。因此,可视为祝允明中年时期的书法精品。附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鱼留,音留)。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明  祝允明  《后赤壁赋》
明  祝允明  《嵇康酒会诗记》草书<附嵇康《酒会诗》: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峙。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鳞鲔。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明  祝允明  《李白蜀道难、怀仙歌手卷》<纸本。纵29.4 厘米,横510.6厘米。日本大阪藏。>
明  祝允明  《前赤壁赋》 草书晚年作品前赋86行后赋63行识语7行
明  祝允明  《临黄庭经》小楷
明  祝允明  《罗浮诗卷》草书
明  祝允明  《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小楷
明  祝允明  《摸鱼儿词一首》草书
明  祝允明  《前出师表》小楷
明  祝允明  《手卷曹植诗四首》草书<《箜篌引》又名《手卷曹植诗四首》。《箜篌引》是祝允明草书成就的最杰出代表。作品狂而不乱,情浓势足,激跃奔发,气度不凡。其将字中妍媸和巧丽的笔画起收动作幅度缩短,增加行笔过程中的饱满度和厚实感。使人在视觉上既感到朴拙、沉劲而又不失流丽多姿。祝允明在这一卷后自识“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谁也”,道出了他意在追摹汉人,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自负。附释文:《箜篌引》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瞄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隽胎鰕,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

明  祝允明  《书刘基诗》
明  祝允明  《书琴赋卷》行书
明  祝允明  《太湖诗卷》草书
明  祝允明  《闲居秋日》草书<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明  祝允明  《叙字帖》小楷
明  祝允明  《燕喜亭记》小楷
明  祝允明  《云江记》草书<纸本。纵26.6厘米,横265.5厘米。此记是枝山35岁时作,末署“弘治八年秋日,长洲枝山祝允明书”,并钤“允明之印”和“希哲”二印。他的草书包括行草、小草和三草三类,此卷属巅逸狂放的大草一路,以硬毫小笔书就。起首标题字字连属,三字仅两笔书就。起首标题字字连属,三字仅两笔即告完成,接着便洋洋洒洒,一泻而下。>

明  祝允明  《致元和手札》行书<又名《晚间帖》。纵27厘米,横45厘米。印花笺纸本。首尾共九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幅作品自然流畅、大小错落、富于变化。其笔法和点画的结构显示出祝允明对黄庭坚书法的精心研习,不仅得其形,而且得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