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套管与非防水套管:七夕节热闹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37:38

西方“洋节”对中国本土节日文化带来了冲击,也警醒国人重拾自己的传统节俗;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刺激了国人神经,也让国人重视本源于中国的传统仪式;受利益驱动的商家的炒作与介入,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最初表现形式……渐渐热闹起来的传统节日,不管其复兴的推动力是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传统节日又开始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但是除去热闹的场面,除去利益的推动,就保护传统节日本身而言,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今年七夕节刚刚热闹地收场,仅是数不胜数的庆祝活动,就足以说明七夕节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红豆集团举办的“七夕·红豆情人节”、中国武夷山组织的“七夕文化风情节”、河北省邢台市天河山举办的“七夕”情侣节……然而除去商家的炒作,火爆的场面,成千上万对情侣,千奇百怪的形式……其中又有几样是传统七夕的仪式呢?其中又有多少是传统七夕的本来面目?又有多少是传统七夕所应负载的精神内涵呢?

七夕节热闹的背后

镜头一:地点 河北省邢台天河山

七夕节当天,邢台天河山举办了“深吻爱情山”接吻大赛、“中国情侣第一漂”的漂流活动和万人相亲大会等活动,吸引来上万名游客。

镜头二:地点 郑州

2007首届中原七夕文化节暨万人签名、相亲、交友大会在郑州一家广场举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万人签名”活动及现场相亲、趣味活动等一系列节目,汇聚起了几万之众的人气。

镜头三:地点 黄山

围绕“有缘千里来相会”主题,黄山脚下举办了“首届中国黄山——— 七夕情人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对情侣,在翡翠谷景区举行了集体新婚仪式。

另外,红豆集团主办了六届的“七夕·红豆情人节”、中国武夷山“七夕文化风情节”,曾吸引7万对情侣参加,创造了当时感人的爱情一幕……南阳、沂源和西安等地因牛郎织女发源地之争而大打口水仗……

七夕节“火”了,但是“火”的背后是什么?

“商家盯住的永远是经济利益,因为它能带来景区的旅游门票收入,它能带来品牌的知名度,它能为当地经济招商引资……于是七夕开始被众多商家看好。”一位民俗学者直言不讳。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在一些人眼里,爱情和婚姻则成了“速食面”,一种所谓的“闪婚”“速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对美好传统爱情故事的渴求,都使得七夕节众望所归。

近年来,每年的七夕节,许多地方都会举行所谓的“七夕相亲大会”,也会有万人参加的场面。“但是在‘相亲会’上,人们关注的更多是对方的工作单位、收入状况、有无住房等‘硬件’。爱情变成了‘多快好省’、婚姻被‘物化’了!”有一位参加过多场“七夕”庆典的相亲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红红火火的七夕活动在各地热闹上演,有人说这预示着传统节日在民间的复苏,但是也有一部分民俗专家认为,七夕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思考,对爱情的升华远比节日本身更有意义,而不仅仅是随着商家的鼓噪和需求花样翻新地更换形式。

“中国情人节”能否等同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已有牵牛星与织女星七夕相会的传说。《诗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据有关专家考证,它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爱情节。

在近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华节日与和谐社会高层论坛”上,相关专家倡议将七夕节确立为“中国情人节”,以便延续民族的文化记忆,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作用。但随即有民俗学者称,“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可谓数典忘祖”。那么七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统节日呢?

民俗学者刘宗迪认为,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他认为,七夕的由来是与节气紧密相关的,主要风俗一直是“乞巧”,因为过了这天,妇女们就要缝制寒衣了,所以要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而传统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聚会联欢、谈情说爱的习俗,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就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情人节。

传统的七夕节是有一定仪式的:夜晚设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织女)……后来才有了祈求得到忠贞爱情与美满家庭的寓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认为,虽然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但爱情是七夕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涵。七夕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美好的意象,虽然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但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力图寻找一种浪漫和谐的精神寄托。民俗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明确表示不认同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的观点。他说,七夕节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男女爱情,它还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如果因为“洋节”在中国受到追捧便酸溜溜地抬出个“中国情人节”来,只会使传统文化成为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陶立璠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不能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也就找一个情人节。民间传承的文化传统不能说今天我们来给它改造一下,或者通过政府的行为让它变成这样的节日。因为节日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它有可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就消失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一定要把七夕搞成“中国情人节”。因为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的。

许多民俗专家认为,七夕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现在关注这个节日的人也开始增多,相信七夕文化最终会复兴。只不过,它的内涵远比“中国情人节”丰富。

七夕节何时真正走向民间

一位大学生坦言,“七夕是中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它负载了很多的文化内涵,有杀鸡沐浴、祈祷祭拜、穿针引线等等,总不能让我们在学校举行这种仪式吧?但是送什么给女朋友成为我的困局,送玫瑰和巧克力又与西方的情人节类似了,没有中国特色。”

的确,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农耕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符号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有的节日载体或自然消逝,或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比如,七夕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大多数人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七夕难以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硬伤。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年轻人对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越来越陌生,这是很危险的,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一代来传承。他认为,除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外,首先要将七夕等传统节日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并熟记这些节日;其次,要经常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来纪念,如诗会、笔会、主题晚会等;第三,市场上可以出售一些与七夕有关的小饰品、小玩具、小纪念品来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节日。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七夕需要与时俱进。七夕节尽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适合年轻人的活动载体。人们应着重挖掘其文化内涵,提供让现代人乐意接受的特色民俗和形式,除了商场进行促销外,时下举办的一系列有关促进情感交流的活动,也是七夕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对七夕内涵的弘扬。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七夕需要借鉴外来文化。西方情人节操作性强,有着时尚载体,如玫瑰、巧克力、鲜花等,我们也可以借鉴,河北省第二届七夕情侣节组委会就选定“糯米枣”为向公众推荐的核心食品,而“百合花”被组委会确定为情侣互赠的核心花卉。

在河北省第二届七夕节上,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发布了保护七夕文化宣言,他们一致认为,七夕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赋于传统的七夕文化现实意义的同时,保护其传统特色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