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峰 阿里 评级:纠结“未富先奢”:背chanel挤地铁总觉得是假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2:30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徐永春)在北京某知名市场调研公司工作的薛小姐,今年春节期间用积攒了半年的积蓄去香港“血拼”了一把。她的采购清单主要包括名牌手提包、香水、鞋子等,其中一款近两万元的Chanel手提包,就花去她两个多月的工资。

  薛小姐每月收入约8000元,动辄上万元的包对她而言是笔不小的开销。她无奈地说,身边的朋友都有名牌包,自己如果没有,总觉得缺点什么。

  “买这么贵的包确实有些纠结,毕竟自己不是有钱人。平时背着它去挤地铁,自己都觉得是假货。”她略带自嘲地说。

  工作不久,积蓄有限,却又热衷于昂贵的奢侈品,薛小姐对待奢侈品的纠结心态绝非个例。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中,月收入约一万元的年轻人占总数一半以上。

  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侠认为,我国目前尚处在奢侈品消费初级阶段——炫耀消费。“这源于中国文化特点,国内消费者看重面子,又有从众心理,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

  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量突飞猛进。此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处于世界第二位,略低于日本,预计到2015年中国高档品消费可能会超过日本。然而,中国发展水平与富裕国家比尚有差距。中国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从人均GDP来看,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未富先奢”的中国坐在世界奢侈品消费需求排名第二的交椅上难免有些“忐忑”。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大国地位与当下国民富裕程度不对等,处于失衡状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内奢侈品消费支出比例过大,西方占收入的比例通常不超过4%,而中国约为20%。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外科医生朱瑾曾在瑞士生活过一年。她用“量力而为”来评价国外消费者对待奢侈品的态度。

  在来瑞士之前,朱瑾以为在世界钟表之都日内瓦,满大街的人戴的一定都是名表。“来了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工作所在的医院里,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不戴手表,主任医师级别的大夫戴的仅仅是块浪琴。”

  “欧洲人面对奢侈品比较坦然,不会为了攀比而去掏腰包。”朱瑾说。

  “对奢侈品的过度消费、透支消费,以及畸形消费观念下出现的"月光族""负翁族"现象屡见不鲜。”朱明侠认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追求高品质生活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富、崇尚享乐主义,而是要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初掀起对奢侈品的狂热到90年代回归理性消费,中间经历了二十多年。朱明侠预计,我国奢侈品消费从炫耀向理性的回归,同样需要十五至二十年的漫长过程。

  “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冷静下来,思考和借鉴国外奢侈品牌成功经验,培养该领域专业人才,打造本土奢侈品牌。”朱明侠补充说。

(责任编辑:U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