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附近的医院:特别揭秘中国女兵魅力榜(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5:21
往事导语:在以往人们的记忆中,对于女兵更多的印象是肩佩红十字的卫生兵、手拿乐器的文艺兵、头戴话机的通信兵……边缘化似乎成为女兵在军营中的尴尬定位。



中国第一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余旭

    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女兵的“战场”已不仅仅拘泥于后勤保障,而是越来越走近军事斗争准备的“前线”。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今天的中国军营里,女兵们正扮演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主流角色:掌舵万吨军舰驰骋大洋,驾驶最先进的战斗机在蓝天翱翔,甚至将穿上航天服飞越太空……

    魅力亮相: 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千岛湖”舰女兵班

    上榜理由:也许同龄的女孩还没学会开车,她们已在为万吨军舰掌舵;也许曾经的同学还在为第一次离家远行唏嘘伤感,她们已驰骋在万里之外的亚丁湾上;也许别人还在乐于成为各类时尚达人,她们却以自己是“光荣的护航女兵”而骄傲。她们是海军护航编队首个女兵建制班、10名闯荡大洋的中国女兵。

    魅力指数:★★★★★ 新锐指数:★★★★★ 战斗力指数:★★★★☆

快乐女兵章岩、刘彩、张璇(从左至右)

    往日迎送军舰远航的她们,终于骄傲地站在了甲板上

    “护航编队要招收女兵!”2010年9月的一天,这条爆炸性新闻在海军某保障基地女兵连炸开了锅。

    “军舰上的岗位女兵能胜任吗?”“到了军舰上生活方便吗?”“出海这么长时间自己能受得了吗?”虽然大家议论的都是这样那样的担忧,但不到一天时间,连队就有60多名女兵争着报了名。

    “原以为报名的人不多,我准备了一肚子动员的话,这下可好,全用不上了。”面对有些火爆的报名场面,手握10个上舰名额的基地军务处副处长孙永刚挠起了头皮。

    当兵5年,原本打定主意年底退伍回家的张璇,在报名点犹豫了。虽说是一名海军战士,但对于在通信机房工作的她,别说出海,就连军舰都没上去过。每次站在码头为远航的军舰送行,她都忍不住憧憬着自己站在甲板上的情景。

    “我要去护航!”当萦绕已久的深蓝梦照进现实的时候,张璇作了一个“长大以来最大的决定”:参加护航,留取中士,在部队再干3年。

    10个名额,60多人报名。于是,基层推荐、笔试、面试……怀揣护航梦的女兵开始了出海前的闯关。

    “维护大洋的和谐安宁不是男兵独有的责任,我们女兵也有资格一同担当。”“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如果能参加远洋护航,真正到大海上接受考验,那将是我一生的荣耀!”“我是海军的后代,身体里流淌着走向大洋的血脉,我渴望着搏风斗浪的豪迈。”在面试现场,平日里还有些娇气的女兵们在走向深蓝的奏鸣曲下,个个充满了非我莫属的豪情壮志。

    用一个小时准备一次个人演讲,用两天时间排练一场小型晚会……通过全面素质的考核,最终,来自海军某保障基地通信站的刘彩、丁玲、章岩、于浩淼、陈晨、张璇、由琪、杨娟、杨艳、叶柳缨脱颖而出,组成了海军护航编队首个建制女兵班,随“千岛湖”舰奔赴亚丁湾执行为期10个月的护航任务。
    当梦想照进现实,迎接她们的却不全是耀眼的阳光

    对于每一个初次出海的人来说,“交公粮”的经历大概都是刻骨铭心的。

    出海第三天,编队航行到南中国海,浪花飞卷、海鸥翱翔的浪漫海洋在这里突然变了脸色,汹涌的海面掀起四五米高的大浪,一个接一个向军舰打来,起伏巨大的暗涌托举着万吨军舰忽上忽下。

    船体钢板发出的“吱吱”声,海水打到舷窗的拍击声,以及各种东西东倒西歪的“乒乒乓乓”声,吓得好几个女兵蜷在床头睡不着觉。起床的铃声响过之后,前一天还提前起床,东看看西瞅瞅的女兵,今天有一半的人都起不了床了。头晕、恶心、呕吐……一系列当一名水兵的必修课相继袭来。

    唐山姑娘陈晨是这天的食堂小值日,负责摆放餐具和收拾碗筷,也就是第一个到食堂、最后一个离开食堂的人。没想,陈晨也是晕船最厉害,是第一个向大海“交公粮”的女兵。晕船反应这么严重,躺着休息谁也不会说什么,可倔强的陈晨不甘心就这样“缴了枪”,强忍着晕头转向和“翻江倒海”按时到厨房忙活起来。开饭了,平时香喷喷的早餐这时对她全然丧失了吸引力。吃完饭,女兵们帮着她收拾好餐具,又扶着她回宿舍躺着。

    “真没想到大海翻起脸来让人这么难受,不过更没想到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工作。”总结起自己的“海员蜕变史”,乐观的陈晨倒还有几分得意。

    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不时跃出水面的小飞鱼……在女兵眼里,大海处处充满了诱人的梦幻色彩。不过舰上的老兵说,看得多了,也就不那么鲜艳了。随着出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还真让老兵给说着了,女兵眼中的大海终于慢慢褪去了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单调和枯燥。

    凭栏远眺,看到的不再是走向深蓝的意气风发,而是心中总也甩不掉的惆怅;亲情电话,抒发的不再是“我已经长大”的豪言壮语,而是心底对父母、对家的无尽思念。

    有那么一段时间,轮流讲自己以前逛街的有趣经历,回忆自己买过的最好看的衣服、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成了女兵睡前“卧谈会”的主要内容,聊到兴头儿上,还有人和着发出“啧啧”的声音。不过,紧随“卧谈会”的,常常是出奇的安静。舷窗外“哗哗”的海浪声把女兵们拉回现实:在这茫茫的大海上,没有街逛,没有美食。

    船舱里难闻的油气味,甲板上晒伤皮肤的阳光,也都让女兵们梦想中的出海生活不那么完美。“早知道远航的日子这么苦,当初我就不来了!”心里实在烦了,女兵们有时也会抱怨几句。“不过,如果重选一次的话,我还会去报名的。”说完,她们又“呵呵”地笑了起来。
    虽然在舰上是新手,但女兵们操舵、帆缆样样行

章岩在学习旗语信号

    女兵上舰不新鲜,但女兵上舰后在操舵、帆缆、雷达、信号、通信这些舰艇特有的岗位上工作就新鲜了。不管是班长还是新兵,不管以前得过多少“专业第一”,这回上了舰,一股脑又全部成了新兵蛋子。

    在舷梯口打了照面是先上后下还是先下后上?往舰艏去该走左舷通道还是右舷通道?每个舱口盖上不同的标示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上舰以后,女兵们的脑子里天天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问号。“自认为当兵都当老了,没想到一踏上军舰,连走路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了。”女兵开玩笑说。

    不过,真正让她们感到挑战的,是实打实的专业学习。由于是第一次在护航任务中组织成建制的女兵到舰艇岗位工作,为了让她们充分得到锻炼,为每个人确定最适合的岗位,担负女兵管理工作的第七批护航编队保障指挥所为她们制定了轮岗跟班的专业学习方式,即两个人为一组集中学习某一项专业,经考核合格后交叉轮岗到其他专业继续学习。

    第一次接触国际信号专业的章岩,上岗第一天就被红黄相间的信号旗搞乱了头脑。“两面小旗,寥寥几个动作,怎么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看到信号班朱锡波和吕宝峰两位老兵的旗语演示,章岩怎么想也没摸出门道。

    “信号旗可以打出26个字母和1个拼音字母,一共27种打法。通过各种打法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实现交流了。”班长朱锡波的一番介绍让章岩听得连连点头。

    第一天跟班结束,脑袋晕晕的章岩领回一本教材,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示意图,她感觉脑袋更晕了。也许,天生文静的性格是她学习的好助手,每天跟班结束后,她都捧着教材反复“啃”,看完了书,再拉着“同班同学”于浩淼面对面练习几遍。

    两天以后,章岩成功地用信号旗打出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现在动作还不够熟练,但你是我带过的进步最快的兵了,而且姿势很潇洒!”听了老班长的如此评价,章岩开心地笑了。

    丁玲走上的是操舵岗位。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岗位,只需要根据指挥员的命令转动舵轮就可以了。不过,第一次摸到舵轮,操控着脚下上万吨军舰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丁玲还是绷紧了身子,一点也不敢怠慢。老兵告诉她:“操舵不是机械运动,而是有灵气的,一个老道的操舵兵是与脚下的军舰融为一体的,控制着军舰平稳、准确地航行。”

    老兵的话久久回荡在丁玲耳边。从那以后,每次走上战位,丁玲都不仅仅是机械地完成指挥员下达的指令,而是不停地去感觉、去体味、去寻找人舰合一的境界。

    刚开始,只要丁玲上了战位,航海老兵都一步不离地在旁边“保驾”。慢慢的,老兵发现需要自己出手的时候越来越少,再到后来,老兵竟感到自己成了多余的,丁玲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老道的操舵兵。

    2010年12月17日,跟班学习了一个多月的女兵们迎来了第一次考核。在由舰长和资深老班长共同出题的严格考试中,10名女兵笔试平均得分97分,最高满分。她们用初步具备独立执勤能力的成绩证明:男兵行,女兵也行。

    护航生活虽苦,但女兵欢快的笑声打破了寂寞

    远航的军舰常常被认为是生活单调的地方,女兵上舰为这样的环境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2010年11月3日下午,起航第二天,女兵们来到后甲板跑步锻炼。刚到甲板,她们就被特战队员“嘿嘿哈哈”的擒拿术训练吸引住了,锁喉、背摔、双截棍,让女兵们看得眼花缭乱。

    “班长,教我们几招擒拿术呗?”女兵们向特战队员请教。谁知五大三粗的特战队员瞥了她们一眼,哈哈直笑:“我们这可是真打真摔,你们小胳膊小腿的可学不来。”

    有什么可神气的!碰了壁的女兵们赌气地走到一边,拿出音箱,放出音乐,跳起了上舰前刚刚学会的韵律操。这下可稀罕了,两遍跳下来,刚刚还有些神气的特战队员蹭过来,主动向女兵伸出了橄榄枝:“你们的这套健身操用来锻炼身体协调性特别合适,教教我们吧,我们教你们擒拿术。”初次交锋,女兵告捷。

    “天气预报说过两天有冷空气,又要有风浪啦。”在甲板上碰到跑步的女兵,一个调皮的男兵又拿出这个女兵公认的“最坏消息”吓唬她们。谁知这回铿锵玫瑰们听罢哈哈一笑:“让大风大浪来得更猛烈些吧。”(莫小亮徐晨飞)

   魅力亮相:空军女子空降队队员

    上榜理由:她们平均年龄只有19岁,最大不过23岁,但她们却敢上九霄跳舞、敢下云海踏浪。她们承担着美丽与风险共存的任务:有赏心悦目的跳伞表演,有惊心动魄的新伞试跳和科研试跳,还有机巧智慧的空降引导以及特种侦察。她们过硬的军事技能,无不来自于她们一次次搏击风浪、一次次趟过空降领域“沼泽地”的不平凡的经历。

    魅力指数:★★★★★ 新锐指数:★★★★☆ 战斗力指数:★★★★★

迅速登机

    从1.5米到800米的“破茧成蝶”

    1991年7月,中国空降兵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女子空降队。从此,蓝天之上有了一群美丽的舞蹈精灵。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女子空降队员们对蓝天充满着向往。可谁也没想到,通往蓝天的路竟然是那样艰辛和漫长。

    第一关是体能训练,这是伞降训练的基础。每天,队员们要跑两个5公里,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次高抬腿,训练强度可想而知。跑步,男兵在前,女兵随后。刚开始几天她们跑砸了,落下了距离不说,个个呼吸短促,那脖子伸得老长,像得了哮喘病似的;做俯卧撑,十几个下来便瘫倒在地。这工夫,男兵们笑了,姑娘们哭了。可打那以后,男兵早上起床跑步才发现女兵们早长跑走了。晚上男兵鼾声奏响,姑娘们还在悄悄地练……一个星期下来,连队考核,男兵们长跑5公里,女兵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竟半步不落,俯卧撑一做四五十个,成绩平均良好以上。这场景,男兵们愣了。

    第二关,地面伞降动作训练,主要是练习空中跳伞的离机和着陆姿势。教员一声令下:“离机——准备!”伞兵们就迅速地将两腿分开,间隔20厘米,身体倾斜65 度,全身紧缩一团,双手抱在胸前。教员喊:“跳!”伞兵们便从1.5米高的平台上跳下来。有时,教员们为了让伞兵练就良好的“离机——跳”的姿势,只喊 “离机——准备”的口令,一般人3分钟左右便大汗淋漓。那一声“跳”虽然没有飞机上实跳的那种恐惧感,但也令人发憷。伞兵们每天爬上跳下不下100次。伞兵有句口号叫“三肿三消,才上云霄”。意思是说,在训练中,只有双腿经受了从肿到消、从消到肿、再从肿到消的历练后,才有可能领取上飞机跳伞的通行证。

    男兵断言:“地面训练用不了3天,准有人趴下。”果不其然,训练第一天,就有女兵在“离机——准备”中迈不开步子;在随后的“跳、跳、跳”中,女兵们的胳膊腿儿都肿了。吃饭,扶着桌子才能坐下去;睡觉,要用双手抱着腿才能上床;走路,腿也不听指挥,歪歪斜斜的好像随时要摔倒的样子。有一次,程鑫的母亲来队,问女儿:“你咋这样走路?”程鑫怕母亲难过,灵机一动:“这是专门学的,到时我就这样安安全全走出飞机。”

    第三关,吊环训练,主要是练习正确的伞降姿势、增强双腿着陆的承受力。双手抓住吊环,荡出去,到正立位时,松手、展腰,“啪”地立于地上。这动作连男兵都有点儿胆怯。第一次训练,寇敏倒是壮着胆子松了手,但由于心情紧张,动作没协调好,“噗”地摔在了地上。见这阵势,其他的女兵第一次荡过去又荡回来,都没敢松手。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练着练着,女兵们胆气壮了,动作越来越协调。

    训练中,女兵们大多哭了鼻子。练习平台跳要求两腿并紧,着陆时膝盖、脚尖和脚跟都不能分开。可有的队员的腿偏偏不争气,还没有接触地面就哆嗦开了,动作总是不标准。教员黄长建反复讲解几遍,仍有队员掌握不了。教员一急,刷地脱下鞋袜,挽起裤腿,赤脚给她们讲开了,从腿部讲到脚掌和脚指的用力方法。那时还是呵气成霜的2月,教员的腿冻得发紫。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当即就哭了……

    一次吊环考核,队里有言在先,谁不过关不准上飞机。凌红膀子练肿了,晾衣服时手都攀不到晾衣绳,但还是坚持参加了考核,得了个良好,激动得直抹泪……

    爱哭是女孩子的天性。身体不适应咬牙坚持训练,掉泪;训练出了好成绩受到表扬,掉泪……她们并不是用眼泪求得怜悯,她们说:“掉泪并不等于退缩。”

    从地面到天上的“振翅飞跃”

    跳过伞的人都知道跳伞的危险性,因风速风向、离机开伞姿势等缘故,难免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险情。一旦跃入蓝天,万一遇上伞不开,就是上帝也救不了你。因此,哪怕是跳过百余次伞的人,对那“离机——跳”的一瞬间也有几分胆怯,何况是一群首次升空跳伞的女孩。
    “报告队长,我的鞋带系不紧。”“报告队长,我的头盔有点儿松。”临登大卡车,队长戴国涛整队检查女兵们随身携带的装具时,女兵们显出几分急躁和激动。

    到了机场,笔者发现女兵们的迷彩服上挂了一条红缨子。“红色是火的象征,是希望的标志,它能带来吉祥……”彭珺珺一口气说了一串。这个小彭,看她那个机灵劲儿,一瞧就是个细心人。小彭地面训练从不马虎,刻苦细致,每练一个动作,即使教员满意,自己还要反复练几遍。噢,难怪教员把她的动作列为样板。“跳伞是勇敢者的事业,每时每刻都充满着危险,都时时刻刻要警惕。这红缨子,跳伞前能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跳完后看到它能帮助我们纠正失误。”呵,又是一串,大家笑了,她也抿嘴笑了。

    信号弹划破天空。飞机开始轰鸣了。女兵们登上了飞机,半是激动半是恐惧。飞机起飞、爬坡、盘旋,女兵们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汗越来越多。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放伞员领着大家唱起了歌:“战歌如雷,马达怒吼,英勇的空降兵飞向敌后……”

    出于安全考虑,跟随她们上飞机的笔者这时被“绑”在离机门不远的一个座位上。

    飞机升腾到800米。“嘟、嘟……”几声短笛。

    “准备离机!”放伞员发出跳伞命令。女兵们猛地站起。

    “嘟——”一声长鸣。机门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一下冲进机舱,眼睛都睁不开,但女兵们此时却显示出了一种成熟与老练。大家以一秒钟的间隔相继跃出机门,扑向大地……在着陆场上,一幕幕的“精彩”让人们对她们刮目相看。

    如今的女子空降队员,跳伞技术可以说是“硬邦邦”。她们跳过装备到空降兵部队的所有机型、伞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各种地形,经过了晴天、雨天、大风天、白天、夜间等全天候的历练。她们把跳伞当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天,跳伞达9次之多。然而,那都是经历了初次、再次、再再次的千百回历炼之后,才得到的回报。

    从女兵到战斗员的“快速对接”

    这是一项精彩的军事训练表演:向20多个国家的驻华武官展示中国女子空降兵的飒爽英姿。

    随着一架架战鹰掠过云层,空中蓦然出现一个个小黑点,瞬时变成一朵朵伞花,伞花飘呀飘,落地变成一个个全副武装的女伞兵。只见她们灵敏地操纵降落伞,准确地在中心位置着陆,迅即解脱伞具,取下携带的枪支进行实弹射击。枪响靶落,“热烈欢迎驻华武官来空降兵部队参观”的字样立即展现在参观台正前方的钢靶上。紧接着,她们表演以侦察兵擒拿格斗、摔打防护、捕俘动作为主串编而成的训练套路……

    “神奇,漂亮!”参观台上的外国武官纷纷起立,一个个伸出大拇指,“OK,中国女子空降队!”

    那年9月,空降兵部队科研所研制出某新型伞,实验女子空降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入选了。

    女队员们全部进入“临战”状态。钻研新型伞的构造原理,背记令人眼花缭乱的100多道折叠伞和操作程序,熟悉新机型设备、信号和数据……常常,她们身上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但没有一人退缩……运输机载着女子跳伞队挟雷掣电腾空而起。飞到指定空域后,空降队员们双人一排依次跳入苍穹之中,空中开出一朵朵伞花。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第3名、第4名拉开距离……”地面指挥中心通过广播焦急地指挥着。然而,广播中话音未落,杨晓琳和程鑫的伞绳已搅和到了一起。如果两人不能及时分开,后果不堪设想。到底还是小杨冷静,在仔细查出搅和在一起的两根伞绳后,将搅在一起的两根伞绳割断,并用力将小程一把推开。两人安全着陆。这次任务,她们为试验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数据,使新装备提前半年装备到了部队。

    如果说,新伞型的试跳对于她们是一次毅力与智慧的考验的话,那么,超低空跳伞则是对心理素质的严峻挑战。每个跳过伞的人都很清楚,超低空跳伞,伞若不能正常张开,判断处理特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几秒钟就是生与死的分水岭!在一次科研试跳任务中,她们曾创造了试跳某新型备份伞坠落12秒手拉开伞的先例,为我国填补了一项跳伞空白。

    女子空降队还有一手“绝活”——“踩伞”。它通过跳伞员相互用两手抓住伞衣、两脚钩住伞绳,使伞和伞之间连接起来,在空中形成“垛形”。这种跳伞表演对相邻之间的前后距离、上下之间的高度都有严格的规定,稍有差池,便会出现两伞交替失效、两伞相插等跳伞特情。你看,队员们平滑、拉开、紧跟……一具套着一具,7具彩色降落伞紧紧地叠在一起,像一盏绚丽的“宝莲灯”,高高地悬挂在蓝色的天幕上……近了,近了,她们一个紧跟一个飘然而下,准确地降落在同一着陆点上。(文图/郭洪波赵启洪刘伟平)

   魅力亮相:总后“一号台”女话务员

    上榜理由:她们担负着总后首长机关的通信保障任务,虽然单位编制很小、人数不多,但岗位重要、功能强大,被称为总后首长机关的“秘书台”、“万能台”、“信息台”。她们立足机台舞动一根根通往四面八方的光缆,及时准确地传达总后首长机关的号令,传递着胜利的喜讯,演绎出属于巾帼英雄的独特精彩。因完成任务出色,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006年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魅力指数:★★★★★ 新锐指数:★★★ 战斗力指数:★★★★

工作中的女话务员

    走进机房,就如同上了战场

    坐在宽敞明亮的机房里,头戴纤细柔软的话机,眼前闪烁的是神秘的指示灯——这是多么惬意、神气和浪漫的事情啊!这一年,新战士张敏怀着美好憧憬上机值勤了。然而,上机的第一天,差错就出现了:她接转一位首长的电话时,感觉自己动作有点慢了,怕首长等得着急,脱口而出“sorry,让首长您久等了”。没想到,就为这句不规范的用语,从班长到连长轮流批得她哭鼻子。

    “其实,像张敏这种情况,‘一号台’的新兵几乎人人都会碰到。”连长何琛妹介绍说。有些新兵往往认为话务兵是“和平兵”,打起仗来远离战火硝烟,对值勤中偶有差错不以为然。可要让花季姑娘们的头脑里时刻装着“战争的硝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是千里眼、顺风耳,手中的银线关系到千军万马。就是说,作为首长机关的‘传令兵’,战时一言一行都关乎到一场战斗的胜败。因此,我们的使命崇高,岗位特殊!”每逢新兵下到“一号台”,首先接受的就是职能教育,连队组织她们反复观看古今中外因信息传达错误,导致局势逆转的战例录像片;每逢重大节日或领受重大任务,连队都组织她们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的指示要求和值勤规定。通过这些教育,“一号台”全体人员始终绷紧了“使命之弦”。“平时当战时,机房即战场”这句口号,成了她们的座右铭。

    在“一号台”工作十分光荣,姑娘们都“打破头”似的想进来,但“进得来”只是第一步,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能不能“待得住”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她们有严格的监督考察制度,一旦发现工作热情不高、机上举止不端、保密观念不强,就及时调离岗位并进行教育整改。人人都要做到机台上不想私事,不带情绪,始终保持热情服务;机台下不谈涉密情况,不传“小道消息”,严守政治纪律。

    “一号台”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翻开“一号台”的业务考核登记本,笔者发现每次考核都只有一个满分。负责“一号台”工作的分队长石爽解释说:“我们考核时,只有第一个交卷并完成作业的人,才有资格拿满分。第二名全答对了,也只能得99分,依此类推,最后交卷的横竖只能判不及格。”面对笔者的疑问,石队长认真起来:“现代战争有时一秒钟就决定生死存亡!‘一号台’关系到首长的决策指挥能不能及时下达,更是马虎不得。”正是这些看似苛刻的条件和标准的锻造,“一号台”年年都有多人被评为全军或总后优秀话务员。

    技术不过硬,一切等于“零”

    在“一号台”女兵的头脑里,有一句话时时回响,让她们甚至说梦话也时不时地就嘟噜出来,那就是“技术不过硬,一切等于‘零’”。

    “脑、耳、手、口”四功是话务员的基本功。“一号台”的女兵们,不但这“四功”水平比普通台话务员要“高超一头”,还要多练一项“功外功”,就是必须熟练掌握首长的手机号码、车载电话号码、首长秘书呼机号、总部与军区迂回话线路由及长途区号等,做到问不倒、难不住。

    “一号台”平时坚持日小考、周大考、月总考的业务考查制度,在“反复”中提高业务熟练程度;建立了疑难电话登记本,随时记下首长使用过或者找首长涉及的电话号码、单位和地址等;建立了跟踪服务卡,尽量掌握首长外出活动计划,随时保持跟踪服务,并在工作中锻炼快速记录、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能力,全面提高业务技能。
   还是先说说脑功吧。“一号台”的女兵,都能把3000多个电话号码装在脑子里,个个都像自己家里的电话一样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程度,她们连晚上睡觉时都在床头放着手电筒、号码本,有时半夜醒来,就用手电筒照着背记几个号码。她们运用“趣味记忆法”,用熟悉的人、地、事来套这些数字,比如“食堂的号码为885322,“88”的谐音为“爸爸”,“53”的谐音为“午餐”,“22”为“两个儿子”,这串数字在一起就是“爸爸吃午餐和两个儿子在一起”。为了增强记忆,大家真是各显其能!

    再看看她们如何练耳功。刘宁是一个山东姑娘,刚跟班时听其他地方的方言就像听天书,一接到地方方言重的电话头就“大”了,第一句话听不懂,后面的话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了,每次都是班长及时把话接过来。“在新兵中,这个情况其实很普遍。”指导员郭洁对笔者说。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姑娘们把全国各地的方言都录下来反复听记,还请首长秘书录下首长的讲话声音,然后仔细辨、记清楚,直到一听到首长的声音就能知道是谁。

    练好口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宋宁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普通话等级考试已经通过了一级甲等,可没想到跟班时刚开口说话,就被班长批评了一番。班长说:“你的声音虽然很优美,但是太嗲。作为‘一号台’的话务员,我们的语音、语调、语速、用词等,必须符合军队工作和作战的需要,既要优美让人听着舒服,又必须干脆利索、简练明了……”班长的一席话,说得宋宁心服口服。为了寻找这种感觉,她天天缠着班长和老兵,让她们帮助自己一句句地纠正,调整发音习惯,还经常对着镜子练口形,终于很快达到了要求。

    最后再看看她们如何练手功吧。走进训练室,你会听到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姑娘们手腕上绑着沙袋、挂着装满水的水壶,而且手腕必须离开键盘,键盘被磨光滑了,手指磨出了老茧,没人有丝毫的怨言。这样练习下来,女兵们个个指法准、敲击键盘稳,盲打速度和精准度让人惊叹,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多个汉字。

    没有找不到的人,危急时刻能救人

    “一号台”能找人是出了名的。一次,军委“一号台”报来电话:“总后,请接总后原企业局李副局长,因为20多年没联系了,用户记不清李副局长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有一个女儿叫李某,原来是某军区长话连指导员。”这个电话让正在值班的尹娇娇头皮一紧,同时下定决心:“再难找也要找到!”

    沿着这种渺茫的线索查找人,必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尹娇娇想到原来军需部下属有个生产部,企业局应该属于生产部。于是,她把电话接到军需部值班室,询问原生产部企业局是否有一位姓李的副局长,但值班的同志说生产部已经撤编很多年了,根本就不知道。对此,尹娇娇没有灰心,通过总后老干办和总后多家干休所,把所有姓李的退休首长的名字、电话号码都问到了,逐一打过去询问。她和战友一起,经过一天一夜不间断的查询,几经周转,终于打听到要找的这位老领导,但他已经去世10多年了。和军委“一号台”及时沟通后,用户改接这位老领导的女儿。她们又辗转武汉、广州等地,终于查到了他女儿的电话,同时迅速和军委“一号台”的用户接通。

    当他们通上话时,“一号台”的姑娘们都流下激动的泪水。事后,军委和总后的有关领导给予“一号台”高度评价:一号台,一流服务,有口皆碑;顺风耳,千里眼,名副其实。

    想首长之所想,急首长之所急,把首长当亲人是“一号台”的服务宗旨。2010年建军节前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正在值班的“一号台”班长杨蓉,看到总后一名退休的老首长家里的“一号台”专线闪个不停,她问首长要哪里,但是对方没有反应,再仔细一听,话筒那边发出微弱的喘息声。杨蓉想到:这名老首长今晚参加老干部团拜会去了,秘书和司机应该会陪同,难道只有阿姨一个人在家?阿姨80多岁了,腿脚不灵便,好像还患有心脏病……想到这里,她立马拨打秘书的手机,却无法接通,司机的手机也暂时无法连通,这可怎么办呢?情急之中,杨蓉突然想到“远亲不如近邻”啊,于是她迅速查明老首长的家庭住址,把电话打到了他的邻居家,快速说明这一情况……结果不出杨蓉所料,果真是那位老首长的家属发病了。第二天早上,那位老首长亲自打电话,对“一号台”表示感谢,称赞道:“一号台的电话能救命!”

    警惕性格外高,嘴巴特别紧

    “一号台”涉密范围广、等级高,话务员除具备思想红、业务精的基本素质,还要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做到灵活机智、反应敏捷。在这方面,“一号台”的姑娘们个个“精得很”。

    去年“两会”期间,从长途台转来一个自称是某军区联勤部部长的电话,要找总后一位首长。接电话的是张敏,她凭着强烈的敏锐性和丰富的经验,从对方的谈吐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假冒身份的恶意电话。在请该用户稍等的同时,张敏反拨到对方话务台核实此人身份,终于识破这个用户的欺骗行为,避免了通信事故的发生。

    “一号台”的女兵对首长的办公室电话、家里电话、手机号码甚至呼机都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但是,如果你想从她们口中得到一点关于首长的信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天,“一号台”所在的总后通信总站一位领导,说有急事找总后某部长,反复接了几次电话都不通,这位领导着急了,对话务员李响说:“你直接把号码给我,我一会自己打。”“对不起,我们有规定,首长号码是不对外的。”“我是咱们总站的自己人,不是外人。”李响依然微笑着说:“真是对不起,我接通了首长回叫您吧。”总站的领导这才说道:“你这个姑娘还真是倔,不过,你做得很对,值得表扬!”“一号台”的女兵们就是这样坚持原则,在本职岗位上忠诚地履行着光荣使命。

    都说“一号台”的女兵不仅耳朵灵,听音就能识人,而且本事大,没有她们找不到的人,有些神奇,有点神秘。听过她们的故事,才发现她们的确神奇,人小本事大,但并不神秘,因为荣誉的背后是汗水和奉献。(文图/花晓李晓香)

   魅力亮相:第二炮兵某军代室女代表

    上榜理由:她们的工作鲜为人知,在大漠、在深山、在边防,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战场上,她们为中国最先进武器的“接生”进行严格把关,为大国长剑一飞冲天提供全面保障。她们是最先接触导弹武器装备,也是离导弹武器最近的中国女军人。

    魅力指数:★★★★ 新锐指数:★★★★★ 战斗力指数:★★★★

第二炮兵某军代室女代表

    “优生”肩负着提高导弹“先天”质量的重任

    导弹乃大国重器,取天下之精材、用百工之锐器锻造,必须保证“优生优育”。从它“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女代表们以女性的细腻和坚韧,肩负着提高导弹“先天”质量的重任。

    别看她们平日里和气可亲,哪怕最微小的导弹部件出现最不起眼儿的问题,她们也会立刻摇身一变成为“福尔摩斯”,一路追查原因,直到揪出“真凶”。

    一次,某型弹上继电器内出现杂质,导致闭合异常。所谓“杂质”,小得肉眼难见,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是,某军代室女代表乔丽萍和李亚男说,战略武器最小的事也是天大的事,找出产生杂质的原因、从源头解决问题是她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她们俩分头进驻两个生产厂家,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查下去,几乎到了“掘地三尺”的程度,可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连厂领导都无奈地摊开双手:“这只是个别问题!”

    真的是个别问题吗?“不,一定是生产中某个环节出了差错!”两个“女福尔摩斯”锲而不舍,在蛛丝马迹中追踪“真凶”,最终成功“破案”:由于一生产厂房内空气不洁净,空气中的杂质被吸附到了继电器上;另一个生产厂家电压不稳,致使电烙铁温度不够,焊接时产生了多余物。最后的结论是:报废此批继电器。批次性报废,厂家损失巨大,但两位女代表的执著还是令他们跷起了大拇指。

    笔者问及为什么会坚持认定这批继电器有问题,“女人的直觉嘛!”女代表们爱开玩笑,其实真正的依据是:强烈的责任感加上多年的学习积累和工作经验。

    国防经费有限,钱要花在“刀刃”上,女代表们拿出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劲头,在创造最优工作质量的同时,追求最低的质量成本。某军代室财会专业出身的张洁个子高挑,戴副眼镜,有股子与生俱来的严谨劲儿。一次,她参加某公司生产的弹上电源审核会,从报价表上看,每个电源箱内装配了12 15个风扇。细心的张洁熟知产品功用,对风扇的数量产生怀疑,想方设法拿到工厂的生产蓝图和工艺卡片。她根据图、卡仔细算了一下,以机箱的体积不可能装得下这么多风扇。她要求开箱验收,果不其然,箱内电扇数量与报表严重不符。再重新定价,新价比原价下降40%,节省了大笔国防经费。

    在我国,一些大型复杂装备的研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女代表们深知“装备质量是政治、是大局”,她们心系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以一流的追求,锻造一流的武器装备,秉承的就是当年周总理为科研试验定下的16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嫁妆”一叠叠印着“合格”二字的检验报告

    在一双双“火眼金睛”的监督下,导弹健健康康地“诞生”了。列装部队之前,还要进行一系列检验验收,那一叠叠印着“合格”二字的检验报告,正是女军代表们送给导弹最珍贵的“嫁妆”。

    东北姑娘赵昕,性格直率泼辣,平时大大咧咧,工作上细致又较真。有一次做例行试验,检验导弹某重要部件在高温高湿极限条件下的耐受情况,这个部件里的电极遇湿会打火,试验前都用特制塑料袋把它包裹起来,交付部队时,备份电极也是装在塑料袋里。

    赵昕看着塑料袋,越看越不对劲儿。她想,未来战场,装备在转运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气候和环境,塑料袋能万无一失地保护好电极吗?

    赵昕心头一惊,当即叫停试验:“这不成了考核塑料袋了嘛!”她要求生产厂家为备份电极制作密封箱,代替塑料袋。对方一听,跳了起来:以前都是这么做的,也通过了测试,怎么到你这儿就不行了呢?

    赵昕不气不恼,从作战使用的角度一五一十阐明道理。军代表工作就是这样,对研制单位或工业部门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把“为什么”讲清楚,有道理才行得通。这一次,说者有理,听者无奈,最终接受:“女代表就是事多,但必要!”可又找不到愿意开模做箱的工厂,赵昕亲自出马,逐家去谈,终于说服了一家,把合格的密封箱做了出来。一番折腾,用时两个多月,看到这份特殊的“嫁妆”,赵昕的心才算踏实了。

    少校李卉,长得文文静静,说话细声细语,一副好脾气的样子。可是跟她对口的承制方最清楚,李卉的“顽固”是“骨灰级”的。去年盛夏,一场暴雨下得铺天盖地,某型号导弹运输车淋雨试验正在进行。一辆辆运输车先后通过检验,检到最后一辆时卡了壳——调温系统中的绝缘电阻阻值低于技术要求。

    其实,承制方早就有把电阻值技术要求改小10倍的想法,借此提了出来,并给出多个理由。一是淋雨会带来绝缘电阻阻值下降,很正常。李卉说,我知道,但不能改。二是这辆车是个别问题,不影响整批车通过验收。李卉说,我知道,但不行。

    “钉子缺,蹄钉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战事折……”李卉会背这首歌谣。“如果对一个微小的纰漏不以为然或听任发展,往往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系统崩溃。”李卉懂得这个道理。

    一番“博弈”,胜负立见:一是技术要求不变,二是挖出并根除阻值下降的根源。

    柔软的力量往往是永恒的。女代表们以特有的细心和耐心,与科研单位、工业部门携手合作,在润物无声当中传递主张、化解难题,确保经手的武器装备抽检合格率100%,出厂合格率100%。

    “相伴”导弹交付到哪里,女代表们的心就被牵到哪里

    带着检验合格“嫁妆”的导弹“远嫁”到部队,未来将在官兵手中完成此生使命。对于女军代表们来说,交装如同“嫁女”,既感难舍,又觉光荣,不仅要全程护送,此后每年还要下部队“探亲”十几次,呵护它的一生,直到它飞向长天。

    这些女军代表们,在家里是妻子、母亲、女儿,一个个家庭角色等待扮演。一声“出发”命令,她们便显出军人本色,吻别熟睡的孩子,愧别病中的老人,到深山密林、戈壁荒滩去,到导弹武器装备的身边去。

    军事禁区,天然地属于雄性,但是她们来了。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也不会受到额外照顾,因为这里只有军人,没有女人。“女军代表首先是个军代表!”某军代室副总代表康莉时常这样叮嘱她的姐妹们。

    不过,她们还是有点特殊,就拿“方便”问题来说,竟成了最不方便的事。在阵地、靶场,“方便”一次要走出几里地,找个坑,就地解决,还需要个战士,远远地站岗。这点困难吓不倒谁,她们也不在乎,因为全部的心思和爱意都在导弹上。在交装、整修、演习等一个个重要场合,女代表们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无论导弹交付到哪里,女军代表们的心就被牵到哪里,每一次巨龙腾飞的辉煌背后,总有她们不离不弃的相守相伴。然而,当导弹发射成功,官兵举杯庆祝时,她们带着满意的微笑,静静离开。

    某军代室总代表杨德军对这些女军代表的评价是:“技术能力强,工作尽职尽责,善于团结协作,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一群让人敬重的女兵,用忠诚谱写着一曲曲时代的赞歌。”无数的事实证明她们在导弹武器装备监造岗位上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而她们在发射场上的飒爽英姿也早已镌刻在官兵的心中。

    长剑挥罢添妖娆,几只红袖射海雕。第二炮兵女军事代表们,在一个个不为常人所知的战场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敬礼,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女军代表们。(文图/彭传芳 晓 旭 贾 军)

    魅力亮相:国防大学三位女博士、教研室副教授

    上榜理由:她们是站在军事学术前沿的女博士,她们致力于军事理论教研工作,聚焦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并适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真知灼见。在国防大学这个全军最高军事学府的神圣讲台上,她们的学生有学员、有干部、还有将军。作为专业领域的副教授,她们用智慧与美丽为战斗力助威,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战斗序言。

    魅力指数:★★★★ 新锐指数:★★★ 战斗力指数:★★★★

梁芳

    给将军讲战略的女博士

    走进梁芳的办公室,看到她写在案头的三个关键词:海军、海洋、战略。

    2003年1月,梁芳硕士毕业,作为优秀学员留校任教。仅有6年时间,她就完成了人生的三次漂亮转身,成为我军第一位海军战略学女硕士、国防大学第一位主讲海军战略的女博士、我军第一位海军战略学硕士生导师。在她面前,是从未有女性登临的战略讲台。讲台之下,是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将校精英。作为女性军校教员,一般都是行走在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上,而止于战役战术,更何谈在一群高级军官面前阔论战略。有人质疑梁芳:“你行吗?”

    面对传统的偏见与压力,梁芳坚信在战略研究领域男女智商不存在任何差异,并且自信女性独特敏锐的思维视角往往会更胜一筹。为了证明自己,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备课上。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聚焦学术前沿。白天,下部队深入调研,找名家虚心请教,跑课堂偷师学艺,钻空房反复试讲;晚上,查资料,研理论,改教案,制课件。经过艰苦努力,她终于站在了国防大学战略学讲台上。从海军战略到大海洋观,从海洋军事斗争到我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从反思现状到勾画未来,她以深厚的理论、宽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精彩的讲解、独特的气质,赢得了专家领导和高级干部学员的由衷赞誉。

    面对鲜花和掌声,她一脸释然,透着自信:男人能讲战略,女人也能。按她的话说:就像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那句台词“在战争舞台上,没有男性没有女性,只有中性”。话虽如此,但她明白,国防大学的讲台历来是择优汰劣之地,她现在只是登上了国防大学战略学讲台,要想在上面站稳,就必须靠实力说话,靠成果服人。

    2005年底,她承担了关于东海问题研究课题和授课任务。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借鉴,她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辛。单是实地调研,她就沉到国家海洋局、中国渔政等单位,前后历时3个月之久。2006年初,在国防大学战略研讨会上,她的研讨发言,引起与会者很大反响。从此,她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频出:独立完成《冷战后中美海军战略对比研究》课题,填补我国该领域研究空白;主编《海战史与未来海上战争》,列入全国“2110工程”重点教材;参与编写《军种战略学》,获2007年全军第四届军事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8年上半年,她又承担了在国防研究系战略研究班讲授“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问题研究”的大课,开创了国防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教员在战略研究班讲授战略课的先例。站在战略研究班的讲台上,面对来自不同军种的将军学员们,她沉着自信地分析了世界大国崛起的规律,我海上战略通道的特点以及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思考,整个大课理论性强,信息量大,紧贴现实,引发思考。

    在全军人才培养高地,在战略学课堂内外,她赢得了各级领导干部和指挥员这样的评价:巾帼不让须眉,天生一股英雄气。而她,则喜欢用苏格拉底的哲言作解: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三尺讲台上的多面手

李莉

    军事高科技一直被视为军事领域的前沿,其动态性和前沿性使得其在传统上一直是“男性领地”。李莉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女干部,留校之初她的军事专业基础并不好,遭遇了一连串打击:1998年初登讲台的时候,海军一名副军职学员曾当堂指出她讲课用的数据不权威,给她上了受益终生的第一堂课;1999年全校大课抽查,由于缺乏与学员互动的经验,她讲完课后没有学员站起来提问,在“学员提问与教员回答”这一单项10分的测评中一分都没有得到……

    然而,不服输的她,经过努力,接下来在国防大学这个全军最高军事学府的讲台上,创下留校的第二年就获得全校大课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还连续5年在国防大学年度优质大课评比中获奖。2006年,她还获得了“全军育才银奖”,同年3月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党委将其破格提拔为军事科技教研室副主任,成为目前国防大学教研室领导系列中为数不多的女性。

    这些年来,她先后完成了从作战模拟向科技装备、从科技装备向战略后勤、再从战略后勤向科技装备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主讲过《世界主要国家武器装备发展前沿及趋势》、《装备信息化建设研究》、《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发展趋势》、《新军事变革中我军后勤发展研究》等12门课程,内容涉及军事高科技、军事装备、军事后勤三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被学员们亲切地誉为“三尺讲台上的多面手”。

    为了给学员们讲好课,她曾利用寒、暑假先后18次到部队调研,购买并阅读专业书籍上百本,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心得和摘要,搜集的课程相关材料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回头看看走过的日子,虽然忙忙碌碌,但是收获很大,是学习、是知识为她打开了一扇扇窗,让她不断地站在一个个逐步增高的台阶上,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授课的内涵和质量,获得了同行和学术界的认可。在大量学习和研究基础之上,她在讲课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有些学员回到部队以后还记忆犹新。

    工作中她是一名教员,军人的身份要求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生活中她又是一位再平常不过的母亲,女儿的喜怒哀乐牵动着她每一根神经。她在32岁时才有了女儿,女儿降生那一刻的喜悦至今仍然刻骨铭心。然而,养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不仅需要付出爱,还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她仍然没有停止对教学的探求。2003年,她获得“国防大学首届英语演讲比赛”第2名,当时女儿还不到一岁半;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海峡两岸”、“防务新观察”、“百科探秘”等多期节目的访谈,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她提出的“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四个跨越’”的观点被评为“2005年度国防大学十大创新观点”之一;主编的全军后勤教材《伊拉克战争后勤保障研究》被评为2008年全军优秀图书。
  为战斗力助威的女教员

王梅

    “教员同志,战略班法学课课前准备完毕,请你讲课!”

    “请坐下!”

    这是国防大学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上课前的平常一幕,但面对将军们授课的却是一位端庄秀美的女教员。她就是我军著名法学专家、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副教授王梅。

    1991年,王梅从公安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1999年调入国防大学。当王梅发现我军基础法理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积累不够深时,暗下决心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让法学为部队建设和提升战斗力助威。

    王梅以自行确立的“科技发展对法学理论影响”的科研选题为抓手,系统研读了国内外法学著作,积累了大量相关数据资料,多次拜访军地知名专家学者,着力探讨科技对法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的影响。历经两年的艰苦努力,她终于完成了 28万字的专著《法理寻真——论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学理论影响》,并引起国内法学界的重视。

    此后,王梅又把学术触角伸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努力为军事立法和法律斗争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近几年来,她先后独立和参与撰写《战争法在某领域军事斗争中的运用》等14部学术专著和重点教材,完成各类课题研究6项。王梅无论是在给指挥员班学员上课,还是给研究生当导师,也不论是研究撰写咨询报告,都能够聚焦和触及部队建设中重大问题,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真知灼见。

    王梅不仅在全军法学界声名远播,而且在国际法学界也闻名遐迩。她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军事立法的研讨工作,以中国女军人特有的风采赢得了同行们的刮目相看。在参加奥地利、韩国等地进行的国际研讨活动中,王梅坚决站在维护战争受害者群体的原则立场上,受到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在国防大学任教近十年间,王梅与同事们一道,陆续开发了12个新课题,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法大课系列,为指挥员班率先增设了“依法治军”大课和“战争法选修课”,培养了10多名法学硕士研究生,先后40多次应邀为军内外各类专题培训班、维和部队、基层部队等进行辅导。

    魅力亮相:武警陕西总队咸阳市支队作训参谋马莹

    上榜理由:她纤弱的外表下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虽然在“男人堆”里工作,但她巾帼不让须眉。从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到专管部队作战训练的作训参谋,面对如此挑战,短短半年多时间,她便成功跨越,不但成了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而且被支队党委表彰为“优秀机关干部”和“技术能手”。

    魅力指数:★★★★ 新锐指数:★★★☆ 战斗力指数:★★★

她成了作战训练部门的唯一女性

    2010年7月,马莹以优异的成绩从武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武警陕西省总队咸阳市支队。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定职定位时,因支队急需绘图制图方面的人才,她被定职定位到作训科担任作训参谋。就这样,她成了支队作战训练部门唯一的女性。

    担任作训参谋之初,由于专业不对口、岗位业务生疏、业务工作紧张忙碌,尤其是科里除了她都是男性时,马莹感到很烦恼。听说她定位到作训科后,兄弟单位的战友纷纷对她说:“作训部门的每一项工作都事关部队执勤处突、军事训练,容不得半点差错,是个远离女性的岗位,还是尽快找关系调离吧。”马莹的情绪一度变得很低落。

    看到她情绪低落,政委黄少安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有绘图制图的专业基础,让你到作训科,是因为作训科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组织相信你能干好,你自己也要相信自己。”支队领导的谈心谈话,让马莹对自己的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结合马莹的实际情况,司令部领导和作训科的同事还为她量身制订了一套“文件规定先学习,独立工作全程带,根据特长交任务,跟踪工作全程教,日常聊天教方法,大项活动带着干,发挥特长给机会,大胆放手单独干,适时表扬鼓励干,单个教练手把手教”的传帮带计划。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帮助,让马莹逐渐走出了迷茫、郁闷、苦恼的“沼泽地”,越来越认识到了作训科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性,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开始静下心来投入到工作中。

    “男人堆”里巾帼不让须眉

    别看马莹外表纤弱,但绝对的“巾帼不让须眉”。作为一名作训参谋,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是不行的。为了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作训参谋,马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超常规的补课赶队计划。提高军事素质,是马莹补课赶队计划的首项内容。为此,她每天早上坚持长跑,周末假日则到直属队找战士学习擒敌技术、警棍术等军事课目,弥补自己在军事素质方面的不足。第一次射击训练时,胆小瘦弱的她连枪栓也拉不上去,而且一听到枪响就紧张得浑身直打颤。为了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她主动要求到靶壕当报靶员。如今,军事考核,马莹的手枪射击、3000米体能、擒敌技术、警棍术等课目,全部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业务学习,马莹也毫不马虎。为了打好军事理论基础,她还系统自学了《军事地形学》、《武警部队执勤工作》、《参谋业务守则》、《武警战术勤务标图基础》、《分队警官训练基础知识教材》。也因此,在支队马莹有了“小学生”的绰号。

    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马莹就初步实现了从不情愿到爱岗敬业、从不懂不会到熟悉业务、从大学生到合格作训参谋的人生跨越。

    找准方向、安心岗位的她佳绩不断

    与科里的男同事相比,马莹不仅踏实好学,而且心思细腻、做事细致、有特长。马莹在工作实践和大项活动中发挥了自己英语水平较高、精通电脑等特长,屡创佳绩。

    去年夏天,支队参加总队举行的“卫士—10”实兵演习时,精通电脑知识的马莹受命担任基本指挥所信息切换员,负责随时准确无误地将基本指挥所和前进指挥所的画面予以切换。考虑到她绘图方面的特长,领导让她协助警务科负责基本指挥所、前进指挥所、班用帐篷和宿营布置图的绘制,基本指挥所演习流程课件的制作。受领任务后,她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演习的各项工作之中。演练过程中,她带病坚持奋斗在作战室,圆满完成了任务。

    每每提起马莹,分管作训工作的支队领导都会赞不绝口。去年10月中旬,总队举办军事业务比武,马莹主动为参加比武的参谋人员传授电脑知识和制图绘图要领。在马莹的帮助下,参谋尖子在比武中力挫群雄,荣获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如今,初步实现了人生跨越的马莹,在熟练掌握了机关相关业务后,又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要全面锻炼自己,真正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全能作训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