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的近义词: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世博会是一次重大开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38:48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世博会是一次重大开启

2010年11月01日 01:51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专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世博会是一次重大开启

王培霖

“世博会不是终结,这是一次重大开启,它会不断提升,继续向前走。”昨天,持续了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上海世博会在场所、体制机制、语言、身体的接触和实践的现场相遇等方面,为全人类做了一个很好的演习,并且这种演习不会随着世博会的落幕而终结。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看待世博会的文化意义?上海世博会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顾晓鸣: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与历史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身影,通过世博会强烈地叠合在了一起:我们是一个在文化特性上如此独特的民族,我们正在为人类世界做着自己与众不同、无可替代的贡献。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正成为21世纪的人类叙事。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吸引世界各国的人们寻找其背后的“中国智慧”。而这智慧,一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头则在当下中国人寻求“解决方案”的现实努力中。从这里出发,去开掘深层的中国智慧,将使世界上关心全球发展、关心人类未来、关心中国进步的人士产生巨大的兴趣。

西方以男性上帝为独一的神,而中华文明与之不同。女娲和伏羲的神话,体现出中华智慧中阴阳和谐的关系,和男女共同创世的后现代理念。同时,周八卦、圭表等,也反映出中国城市的原始规划,走过了从道法自然到巧夺天工,再从巧夺天工到道法自然的发展过程。城市是人类最大的创造物,又是人类创造、创新、创业的中心和熔炉。中国自古至今都对城市有着自己的创新和规划。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挖掘运河的国家,通过运河的形成轨迹,可以找到城市发展的脉络。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历时长达1779年,中国历史上运河的挖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每个朝代都进行挖掘,以适合自身发展。这是中国人民主动策划未来的伟大见证,多少城市在运河两边从无到有地诞生。

而古城敦煌,商道和文化的辐凑,又是城市形成和增长的另一种风景,表征着中国人民以高扬的主体性精神抓住机遇,应接外物、因势利导、借力引智,从而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在多元智慧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方面,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今天,中国寻智世界,世界寻智中国。借世博盛会,中国可展现华夏智慧的融合升华能力。世博会不啻是又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敦煌,中国借此再一次“飞天”,这难道只会是一个比喻吗?

日报: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你对世博会交流、对话、表达人类对美好的向往等方面的效果,如何评价?

顾晓鸣:第一个方面是场所,能够汇聚全人类的场所,我们创造了。第二是我们设置了很多论坛和对话,这是无边疆的对话。国际上有各种论坛和对话机制,如联合国,可是联合国内部也有大小强弱之分,而上海世博会是完全平等的对话机制。第三,我们创造了共同交流的语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概念、语言系统,而我们通过世博会这个大实验场,使得人们相互理解,找到了共通的“语言”。第四,就是人与人的实体相会、接触、交谈,这是最根本的。于是,第五,世界各民族源自其独特文化和现实的创新实践,以史无前例的现场比肩相邻,可说是与“云计算”上线相对应的、下地的人类智慧网格和母体。世博会有非洲小伙子要入党的故事,更多的外国男女希望来中国,合作、就业、学习、生活、婚姻都会在这里发生,这是真正的个体之间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现在流行的“抱一抱”,在非常宏大的意义上成为人类进步的现实路径!

这五个方面,是文化的本质,场所、体制机制、语言、身体的接触,和实践的现场相遇,全人类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好的演习:在这个不尽如人意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在这里感受亲切温暖相互帮助,健康人和残疾人之间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大国和小国之间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我们能够在此感受大同。

世博会不是终结,这是一次重大开启,它会不断提升,继续向前走。

日报: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

顾晓鸣:世人渴望了解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一个充满着神秘、以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实现崛起的中国,而不是一个不断被一些视觉符号、文化成见简单化、片面化了的中国。中国要自信地做自己,坚持自己的独特理路和创新“功夫”。中华智慧、中华文化辅以中国特色的美学理念与表达,就能让整个世界眼前一亮,并为21世纪人类的跨越性发展独辟蹊径。

中国多民族的内容如充分阐释,能够涵盖世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在中国源远流长,相安无事。多民族的中国经过复杂的历史遭际,凝聚了几乎全世界的文化。中国馆应当体现“中国”的中,是中和、持中的意思,中国是龙的国家,龙就是各种动物的汇聚。漫长历史,全世界人几乎都和中国人有交往,考古充分说明了中国跟世界的联系,等等。要全力展示这样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平和的“中国之气”和“中国之神”,让人们在中国发现自己的血脉踪迹。

日报:国外文化界怎么看待世博会及其文化意义?

顾晓鸣:外国的报道总体上都是蛮善意的。奥运会之前,反华、破坏活动厉害,世博会一方面由于安保的成效,没有恶性敌对事件,这不是偶然的。

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演唱会也曾经出事。上海世博会出现了100多万人的大客流,而且六个月交通几乎如常,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当然,针对游客时间精益利用的安排还应该做得更好一点,场馆人流路线设计等许多技术性问题还有待改善。可以说,正是上海世博会出乎人们意料的全过程的努力和成功,大大改变了世界对世博会及其文化意义的认识。世博会将成为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家和企业经营和推广自身的无可替代的全球性舞台。

日报: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顾晓鸣:世博会前,上海人的追求有些片面,“哈美”、“哈日”、“哈欧”,只追求少数发达国家的东西,所谓“东方的某某某”,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而且面相不堪。我们应该吸纳全世界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同时,如果有了来自全世界的文化,那无论谁来到上海,都会有一种归属感。

世博会之后,上海真正站起来了,心胸放开,所有民族都是兄弟姐妹,欧美、非洲、印度……都是创造的伙伴。人才在上海汇集起来,所有古今中外的文化元素在上海激活和化合,我们的创造能力不得了,这里面包括贵报的优秀人才。上海本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之前发展得为什么这么快,就因为一直在吸纳全世界全国的新鲜文化。就这样,世博会为上海真正打开了一条通向成为世界大都市的道路。

日报:那么,核心就是对人的影响和改变。

顾晓鸣: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国际性盛会,会让“80后”、“90后”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开放,信心、责任感将增强。自信、开放和有责任感,或将成为这一代人的重要特征。与北京奥运会相比,历时184天的世博会是一个超大规模、超长周期的活动,志愿者的需求量大,服务时间长,服务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来源也非常多样,因此,这次实践也是人类活动的一次历史性的事件。对未来世代的心态和行为的影响,将会超乎想象地生发和衍生,直至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