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侠第三季第四集:碉堡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2:55:38
苏联提供重炮摧毁碉堡阵 终结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 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到重重包围中的孤城太原后,在写出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    当年,阎锡山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实现“控制太原周边全部交通要点及瞰制地形”的战术目的,在太原修建了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星罗棋布的碉堡,是太原城防工事的一大特点,阎锡山特设了“碉堡建设局”,在留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汲取中外城市设防经验,专门研究碉堡的修建。到1948年底,太原的“百里防御圈”内外耸立起5000余座碉堡,太原因此号称是“可抵150万军队”的“碉堡城”,成为当时全国设防最坚固的城市之一。    这些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极尽心计。它们样式各异,名目繁多,从形状上有方碉、圆碉、梅花碉、子母碉、人字碉等;从高度上一至五层不等;从规模上有半班碉、班碉、排碉、连碉;从火力配置上,有炮碉、机枪碉;从建筑材质上有砖碉、石碉、钢筋混凝土碉;从布局上有品字形、倒品字形、菱形、梅花形等等。     阎锡山还为这些碉堡起上“好汉碉”、“卧虎碉”、“百川碉”等响亮的名字以壮声势,甚至还有为他祝寿的“祝寿碉”。为加强彼此之间的联防,阎军又以若干个碉堡共同组成要塞防区。其中,双塔寺要塞筑有2个炮碉、11个主碉和35个副碉;卧虎山要塞共有大小碉堡160多个。    三个火力点一个碉,三个碉堡一座楼。每修建一座碉堡,大约需要40立方米片石和30袋水泥,以及400公斤钢材。新华社在1949年5月8日的报道中称,据一位工程师计算,如果将这些修碉堡的水泥用于建设,至少可以盖20000间洋房,而如果把修碉堡的劳动力投入耕种,至少可以使4000顷荒地变成良田。    在这5000余座碉堡中,东山牛驼寨要塞的庙碉,以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稳固的结构而堪称“碉王”,它独特的造型显然与众不同。    牛驼寨要塞始建于日伪时期,日军在这里修建了永久性地面工事、地下隧洞和雷达站,鲜为人知的地下隧洞神秘而诡异,有人说,它四通八达,其宽度可以容纳四列纵队并行,向西北可连接牛驼村,向东南可以连接小窑头等要塞,通过牛驼村和其它要塞又可以形成直达太原的交通环线;还有人说,隧洞的中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堡”,它不可思议的高达9米,可以在战时作为小型兵工厂。    牛驼寨要塞经过阎军的加强之后,以10座主碉为阵地支撑点,每座主碉周边,又有若干个副碉或火力点拱卫。除2号碉为2层片石碉堡外,其余主碉均为3层片石碉堡,3层片石之间又灌注了2层钢筋混凝土,壁厚超过1.5米。在这10座主碉中,位于要塞中心的是10号炮碉,指挥碉则是东南方位的4号碉,因为4号碉是在老爷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又被称做“庙碉”,它统帅着最为顽固的牛驼寨要塞,是名副其实的“碉王”。    如今,庙碉早已被废弃于荒野,只供一些喜欢军事或是寻访历史踪迹的爱好者来参观。近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决战太原》,日本导演池谷薰拍摄《蚂蚁部队》时都曾专程来这里取景。    阎锡山之所以热衷于修建碉堡并迷信“碉堡战法”,据他自己解释说:“GCD凭的是人多,用的是波浪式冲锋的人海战术,所以到处取胜,谁防不住这一手,谁就要失败。我们一定要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充分发挥火力,做到以铁弹换肉弹,GCD就没有办法。”    然而,阎锡山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碉堡是防御轻武器的有效工事,却无法抵御火炮尤其是重炮的攻击。对付这些碉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重炮炮火覆盖。而苏联当时已向干儿子解放军提供了这些装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小米加步枪”?那不过是对八路军极端困难时期的一个比喻,阎锡山知道用火海应对人海,却不知道昔日的“土八路”已经在苏联干爹帮助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     1948年10月5日,已经进抵前线两个多月的徐向前兵团正式发起太原战役。双方激战的结果,老阎的碉堡阵不能挽救他统治山西38年最后覆亡的命运,次年4月,太原终告解放。阎锡山的大部分碉堡也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之下,被炸得粉身碎骨,变成一个个的水泥怪物散落在各处。    太原战役初期,为了支持徐向前兵团作战,解放军华北军区的“看家宝贝”——两个炮兵旅和一个坦克大队全部出现在太原前线,不久,这两个炮兵旅分别被改编为炮兵第3师和第4师。    炮兵师是什么概念?在民国军事史中,中央军炮兵部队最大的编制是炮兵旅,从未上过师一级的规模,唯一的例外是游离于中央军系统之外的晋军,阎锡山在太原战役前夕组建的迫击炮师,是国军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师级编制的炮兵部队。    总攻前夕,第四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挟辽沈、平津之余威千里驰援太原,他们带来了两个装备有大口径日式、美式榴弹炮的重炮团、一个野榴炮团和两个高射炮连,其中一个炮兵团全部为朝鲜族将士。至此,太原前线一共集结了3个炮兵师,拥有各类火炮1233门,加上缴获的阎军火炮,数量超过1300门,比阎军多出N倍,尤其是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数量10倍于阎军,取得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成为压制阎军炮火、城市攻坚的重要保障。     在同一时期的城市攻坚战中,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使用了500余门火炮,锦州战役使用了1000余门火炮,天津战役使用了1230门火炮,太原战役,可能是参战火炮数量最多的城市攻坚战。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当年参加太原战役的几门火炮(这是宣传,还有很多苏联武器没有展出):    ——日本造90式75毫米野炮,隶属于炮4师1团5连,在担任封锁太原飞机场的战斗中击毁敌机9架,全连荣立大功,并获得“英勇命中,连毁敌机”的锦旗一面。    ——日本造40式150毫米榴弹炮,隶属于炮1师重炮3团5连,在太原战役中准确摧毁了阎军双塔寺要塞指挥所,全连荣立大功,并获得“太原建功”锦旗一面。    ——日本造88式75毫米高射炮,1947年秋从朝鲜接运回来后隶属于高射炮第1团3营,随炮1师来到太原前线,除了执行对空封锁任务外,在双塔寺东北阵地以平射摧毁阎军高塔据点,战果颇佳,太原解放后,曾参加入城式。    此外,太原前线的部队还装备了一种威力强大的喀秋莎火箭炮,它不仅火力密集,而且发射的延时引信炮弹能够钻入碉堡一两米之后爆砸。当年的新闻报道中都以“胖娃娃炮”来代称这种极具破坏力和震慑力的先进火炮。    在太原战役初期作战中,解放军共计消耗炮弹20余万发,平均每个阎军官兵头上落下两发。到了太原战役后期,解放军前线部队又准备了40万发炮弹,一场城市攻坚战的弹药用量,竟然直逼淮海战役这样的战略决战。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成为太原碉堡的噩梦,例如,在淖马争夺战中,“神炮六连”炮击1号梅花碉,发发命中,步兵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这座碉堡,六连因此获得“百发百中,堪称神炮”锦旗一面。    面对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阎军炮兵发起了反击,由于他们也拥有一些炮兵群并且能够自产火炮和炮弹,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炮战之一。徐向前兵团的伤员中,炮伤比率高达83%,这一数字超过了同期的三大战役和济南攻坚战,也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    苏联炮兵的口号之一就是“取消敌人炮兵的发言权”,解放军也继承了这个干爹的思想。阎锡山后来在《太原沦陷省思》中总结的六点错误中,“对共军火力估计的不够”就是其一。   他手下的几名军政官员在《太原突围干部报告函》中总结失守原因时,认为“敌人的火炮及火箭炮为我们的致命伤”。    在解放军随军记者的报道中,被俘的日籍军官称:“你们的炮兵打得好,比我们还打得好”;被俘的暂编第45师直属炮兵营军官说:“你们的炮弹又多又准,再多的坚强碉堡也经不住你们大炮和炸药的轰击”;被俘的山西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说:“解放军的炮火,特别是重炮,简直把我们轰击得连头也抬不起来,这点却完全出乎我们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