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客精灵6.0注册码:为何老外打死也想不出开幕式的画卷创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2:40

奥运天天谈(1)——火炬接力火种灯造型的神秘来源

来源:文裁缝博客

  北京奥运会的“画卷”创意,绝对是一个很中国化的东西。里面令人艳羡的展示了夸父追日、四大发明、秦装唐服等等中国元素,不仅让到场的老外目瞪口呆,也让中国人自豪了一把:原来中国竟然有这么多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奥运会开幕式“画卷”

    其实呢,“画卷”创意不仅仅在于里面的那些内容,仅这一张大型“画卷”——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让老外构思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创意,打死他们也想不出用画卷作为载体!

 

    这不是一个能力与创意的问题,而是源于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谁都知道,中国画和西方画不一样,西方画是画框,中国画是画轴,西方是看油画,我们是读画卷。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有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但是古代却没有画框的表现形式,如果你在家里有这样的国画,那么先别揪我辫子说我说得过于绝对,先等我把话说完先。

 

 

   

横向展开的画卷

 

  中国国画为什么设计出来画卷的形式呢?是偶然的创意还是无奈的选择?这里面是否出现过其他表现形式呢?其实,我国最早的绘画、文字,大都给制在器物上,镌刻到石头、金属、兽骨上,因为那时候还没出现造纸,不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于是就地取材,画在了这些地方。这也有个好处,就是让我们有幸见识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文字或书画作品,例如那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要是写在了纸上,或许我们就不会知道中国还有这类象形文字了。制在器物上文字或书画虽然便于保存,但是这给收藏和传播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聪明的先人又开始寻找新的载体,竹简就是被利用起来了。

 

  秦、汉已使用简策与帛书。用竹做的叫“简策”,用木做的叫“版牍”。

 

  

竹简

 

  关于简的制作,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一根竹片叫做“简”,每单根简是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单位,一部书往需多根简写成。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处,就叫做“策”,“策”字也可以写成“册”。据《说文解字》,“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以“篇”也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沾墨写的,这叫做“笔”,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这叫做“削”。简策使用的时期很长,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册”字,这说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简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简策太重,一部书要人抬、肩扛、车拉,十分不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代简策的东西——帛。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因帛也有缣、素等名称,所以古人也有称帛书为缣书、素书的。简策和帛书有时并称,例如在《墨子》中说:“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孟。”

 

  帛书与竹简并行使用,直到东汉时代。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国家图书遭到破坏,军人把帛书拿来做车篷、提囊、口袋,可见当时已经为数不少。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渐少。帛书的普遍使用大约在旧中国国到三国之间,七八百年之久。

 

 

  

马王堆帛书残片

 

  帛是丝织品,质地轻软。在织出的长匹上面写字,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随意剪裁,随意郐卷。比体积庞大、笨重的竹、木简要方便得多,实用得多了。

 

  简书编简相间,中有缝隙,不适于用来抽图。帛书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很适用于绘图、制图。当时为使用方便,用竹策装在其首、尾,这样帛书就形成了卷,装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为最原始的“轴”。当人们打开帛书放在案几上时,查阅十分方便,若在装好的帛上著书、作画更为方便。从人们便于阅读、著书、绘画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初的书卷问世了,中国书画装裱的真正雏形,已经在帛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

 

    但是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却贵而难得,不易普遍使用。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廉易得,既能保持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缺点的东西来做书写、绘画的材料。于是人类期待已久的纸,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汉代是简、币、纸并存的时代,似以简、帛使用最普遍。三国以后纸的使用渐多,至晋最盛行,东晋以后纸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纸的发明,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燕尾服,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的纸是有黄檗汁染过的(黄檗,落叶乔木,木材坚硬,供作建筑材料等用,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可入药。又名黄柏),染过的纸颜色发黄,故称为黄纸。用黄檗汁浸染,是为了保护书籍,因为黄檗汗液中的化学万分可以使纸长年防蛀,这种方法又称为“入潢”。我国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黄檗保护书籍了。二世纪末叶刘熙所著《释名》内已说:“潢”是“染纸”,三世纪以后就很流行了。西晋荀勖整理汲冢竹简后,在《穆天子传》序中提到用黄纸代替竹简,指的就是这种纸。而五世纪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求》中有“入潢”一节。更加详细介绍用黄檗汁染纸的方法。

 

  初期用纸写书的形式,模仿帛书的样式把纸张粘成长卷,用捧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中心卷成一束,称为卷轴,所以这种制度就叫做卷轴制度。每张纸上要画上边拦和界行,以便于书写,因而也有乌丝拦、朱丝拦之称。每一纸卷用纸从二幅到几十幅不等,每幅纸又叫做想方设法或幅。为了保护纸卷,大约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来,也有的盛之以囊。当时的书,是用毛笔濡墨进行书写的。这种连粘成的长卷,用捧作轴,用毛笔进行书画,和今天的横披、手卷又有何异?后世的国画创作,虽然在创作内容上有所创新,但是画卷的形式一直未有改变。

 

 

    蒙娜丽莎在画框里的微笑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西方绘画的特点。西方绘画最初的代表代表作品就是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画。这跟中国当时的情形差不多。后来,古希腊人似乎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喜欢在墙壁上绘画,更多地画在器皿上,或者是雕塑,这也跟中国的情形差不多。但是一个对中国绘画史影响最大的两个载体竹简和帛,西方人都错过了,当时中国的丝绸是很珍贵的物品,西方不会制造,所以才有了丝绸之路,中国卖到西方的丝绸,更多的是被宫廷用来作为奢侈品使用,那还舍得作画!现在西方流行的油画、水粉、水彩、钢笔画、铅笔画和素描、速写等等,都不过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这时造纸工业已经成型,西方在省略了竹简和帛书环节之后,也就没有继承那两种载体的装帧特点,直接用画框的形式装裱,然后挂在墙上。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画卷的形式了。          所以,张艺谋的“画卷”造型很中国,是老外打死都不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