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最丑的动物:谒二王庙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3:22:07

谒二王庙记

                   秃笔

在我上中学时尚未恢复高考,基本上是半工半读,最早知道都江堰这个名字是在中学课本上,不多的文字实在是很难了解其全貌。当时学生们也不追求分数,老师也不注重教学,于是老师便在课堂上漫谈,我等亦是似听非听。那个年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对英雄总有一种崇敬之意,头脑中仅有李冰的模糊记忆,至于都江堰是个什么样,想象中该是雄伟的堤坝拦截着滔滔江水,然后再分出两道明渠引水灌溉成都平原……在后来我当教师的时候,也曾拿着图片给学生讲过这项工程,也只是依教案照本宣科而已,那种感觉与到实地去的感受绝对不一样。

真正了认知这一伟大工程是1996年10 月。我第一次来到都江堰游览,我甚至有些诧异。历经两千多年时光,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古人的智慧之光愈加耀明,更加深了我对李冰的崇敬之意:李冰父子功德无量,巴蜀百姓世代景仰,于是集资修建庙宇,纪念两位的千秋功业,没有金戈铁马,没有鼓角争鸣,只是这江堰已经说明了一切,为民者永生!“都江堰工程是一个比长城更为激动人心的工程”。后来读到余秋雨的这行文字时,我甚至觉得这就是我当时心里的话。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在公元497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又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改称二王庙。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庙宇和园林相结合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有李冰治水口诀:“深掏摊,低作堰”。新建的李冰纪念馆,系统的展示了李冰这位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地方官的生平事迹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古今慨貌。

庙前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桥梁;蹬上庙后新建观景楼,古堰雄姿尽收眼底: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看似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平凡,其实正印证了“伟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是李冰的手,魔幻般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据当地人讲,清明节前后的放水日,已成为当地人民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成千上万人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敲锣打鼓庆祝这一时刻。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每到这一天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恭敬地把火纸、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点燃,在青烟直上之中缅怀李冰父子,在热闹中享受生活的美好。这是劳动人民征服水患后的巨大喜悦,也是对李冰治水的感念之情,有多少帝王将相有如此荣耀哟!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的摩崖雕刻,记录了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 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听了导游的介绍,更觉这工程的科学性,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

走过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安澜桥,就可以到鱼咀参观,那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桥是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应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吧。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原桥已成追忆。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

走过索桥前行,便是鱼咀 、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和 离堆公园,一路观看,身临其境,才真正明白:这项水利工程能够被推颂千年,绝非虚妄。都江堰工程令人折服的不仅在于它造就的千年福祉,更在于本身设计修造的精绝构想。世间的大手笔,在构思时固应有大气魄,大格局,而细节上的缜密筹算才是最后成功的关键。都江堰能够屹立千年的原因,大半在于李冰等人在构建中的细致周全;“分四六,平潦旱”、“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凹岸引水,凸岸排沙”如此精妙设计和圆通老辣的手笔,真真令人叹服!“深掏滩,低做堰”,那是抵挡茫茫千年的成往坏空、保证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的箴言……

想到刚才走过那晃晃悠悠的索桥,我想,经营人生、经纬社会,要体味的就是这份如履簿冰的感觉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