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减字谱:洛阳杰出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3:55

洛阳杰出人物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伊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伊尹》零篇64行。
【鬼谷子】生卒年待考。纵横家之祖。相传战国时楚人。姓名传说不一,后人称王禅老祖,名诩,又名讠利,族姓,因其居于鬼谷(今洛阳市汝阳云梦山麓之鬼峪村),人称鬼谷子,亦称鬼谷先生。受业者甚众,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皆其高徒。
【苏秦】生卒年待考。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16章。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少时以文著称,20余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至太中大夫,后因受权贵中伤而被谪为长沙王太傅。4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贾谊自责失职,忧郁而死。今存赋4篇。
其《吊屈原赋》、《服鸟鸟赋》较有名,为汉赋之先声。所著《过秦论》、《论积贮疏》等亦为后世传颂名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其生前所著凡58篇,刘向辑为《新书》10卷。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剧孟】生卒年待考。西汉时侠义之士。洛阳人。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时,汉以周亚夫为太尉,击吴、楚等国不胜。周亚夫到洛阳,得游侠剧孟,谓得剧孟若得一敌国,遂破吴、楚军。剧孟勇于拯救急难,任侠仗义,常以财帛济贫。其母死时,各地前来送丧者甚众,所乘车达千辆之多,馈送金帛无计。剧孟死后,余财尚不足十金。
【卜式】生卒年待考。西汉御史大夫。洛阳人。西汉武帝时任中郎,后拜缑氏县令,再赐关内侯,官至御史大夫。自幼"以田畜为事",及长养羊千余只,于是置田宅,成为富裕之家。屡以家财捐资政府。任官期间,依牧羊之道,勤政爱民,取优汰劣,政绩显著。元鼎五年(前112),国处危境,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与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以力效国。后因反对盐铁专买,指陈时弊,被任为太子太傅。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理财家。洛阳人。13岁进长安宫,历任侍中、大农经、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协助武帝制定和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营、均输、平准、屯田屯垦等重大政策,主张"安国利民"。始元六年(前81)在朝廷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坚持盐铁官营政策。次年,被指为与上官桀等谋废昭帝而立燕王旦被杀。其发言被后人整理为《盐铁论》。
【董宣】生卒年待考。东汉官吏。字少平。河南陈留县人。曾任北海相。任洛阳令时,遇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纵奴杀人案。董宣抓获人犯,处以死刑。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欲杀董宣。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并欲以头撞柱自尽。光武帝认为董宣言之有理,免予处死,但要他给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从,光武帝命人强使顿首,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光武帝只好不再追究。董宣因此获得"强项令"的美名。此事京师震惊,洛阳由此大治。年74而卒,皇帝遣使临视,唯见布被覆尸,有
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皇帝很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葬以大夫礼。
【庞参】(?~136)东汉名臣。字仲达。洛阳偃师人。初举孝廉,为左校令。后拜汉阳太守,为政清明,抑强助弱,深得民心。元初元年(114)迁护羌校尉,招附安抚了羌部。永建四年(129)入为鸿胪,并官至太尉、录尚书事。因遭他人陷害一度免官。阳嘉四年(135)复为太尉。次年病逝。
【种*%】(?~164)东汉名臣。字景伯。洛阳人。始为县门下吏,因受河南尹田歆荐举,入辟太尉府。顺帝末年,官至侍御史。出任益州刺史,在职3年,倡良谷、重教化,同岷山诸部咸服其德。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时匈奴多有逆叛,种*%出任度辽将军,成功地招附了羌、龟兹、莎车诸部。延熹四年(161)迁升司徒,延熹七年病逝。
【杜子春】生卒年待考。东汉经学家。洛阳人。专注《周礼》,著录弟子颇多,曾传《周礼》以授郑众和贾逵。所注之《周礼》郑玄曾予以采用,今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礼杜氏注》2卷。
【杜夔】生卒年待考。三国时魏音乐家。字公良。洛阳人。曹操曾任其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负责创制雅乐。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他善钟律,潜心钻研乐器乐谱,对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因事牵连,被魏文帝罢黜,不久病死。
【郭象】(?~312)西晋哲学家。字子玄。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把向秀《庄子注》述而广之,别为一书,阐扬老庄思想。后向本佚失,仅郭注存。郭象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万物独化",否定"无能生有"观点,批判了当时的"崇无"思想。
【贺若弼】(544~607)隋大将。字辅伯。洛阳人。北周时任寿州刺史,封襄邑县
公。隋朝建立后,任吴州总管。开皇九年(589),拜行军总管,大举伐陈,破陈军于蒋山(今南京钟山),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后任右领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因其奢华无度,曾被免官为民。后因议论朝政,被炀帝所杀。
【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字辅机。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武德九年(626)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以皇亲及元勋地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赵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辅佐高宗,初进太尉,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自缢。撰有《隋书志》、《唐律疏义》30卷。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著名佛教学者和佛经翻译家。俗姓陈,名礻韦。洛阳偃师人。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他自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探求佛学。曾居中天竺的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并在乌荼国曲女城与天竺高僧辩论佛理,名震宇内。贞观十七年(643)返回长安,携回梵文佛经657部,奉敕翻译,共译出75部,1335卷,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并为天竺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此外,据其求法诸国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南亚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张说】(667~730)唐代宰相、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曾因不屈服于武则天、张易之兄弟的淫威而流放钦州。也曾因对稳定唐室有功而被睿宗、玄宗委以重任,三次出任宰相。玄宗封其为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廷页并称"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
【元结】(719~772)唐文学家。字次山,号猗子。洛阳人。出身于鲜卑族。天宝间中进士,初授水部员外郎,后任道州刺史,因遭权贵陷害而归隐。其诗文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曾编选沈千运、王季友等7人诗为《箧中集》。
【武元衡】(758~815)唐宰相,诗人。字伯苍。洛阳偃师人。德宗建中年间进士,历任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元和二年(807)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复为宰相,次年与裴度用兵淮西讨伐吴元济。元和十年(815),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武元衡位居显宦,而工于诗。时人认为"工诗而宦达者惟高适,宦达而诗工者惟元衡"。有《临淮集》10卷传世。
【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人。历任太子校书、掌书记、主簿、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贬作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作品有《刘梦得文集》40卷,外集10卷。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洛阳人。15岁举明经擢第。贞元十九年(803),与白居易同时登科,授校书郎。又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获罪,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任同州刺史、越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以暴疾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常相唱和,时称"元和体"。在新乐府运动中,二人文学主张相同,又有"元白"之称。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对后世影响甚大。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洛阳宜阳人。唐皇室远支,早已没落,家境贫寒。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官至奉礼郎,但终不得志。其诗对现实加以揭露、讽刺,表现出政治不得志的悲愤。艺术上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具有积极浪漫精神。但有些作品情调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传世。
【郭忠恕】(?~977)宋初画家、文字学家。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人。后周广顺二年(952),为宗正丞兼国子博士。入宋官国子监主簿,受命刊定历代字书。工山水,尤擅界画,所绘重楼复阁,颇合建筑营造规范。通文字学,擅长篆、隶书。著《佩》3卷阐明文字变迁,又汇编古文字为《汗简》等。
【赵普】(922~992)北宋名臣。字则平。洛阳人。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助其建立宋王朝。宋初为枢密使。乾德二年(964)起任宰相,提出"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太祖晚年,出为河阳三川节度使。太宗时又两次为相,力主对契丹采用守势,反对出兵收复燕云。淳化三年(992)因病辞职,拜为太师,封魏国公,死后追封真定王。真宗时改封韩王,谥忠献。
【赵匡胤】(927~976)北宋开国皇帝。庙号太祖。洛阳人。曾任后周殿前都点检,恭帝继位后,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驻防京师。显德七年(960)在陈桥驿(今开封东北22公里)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国号宋。继平荆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削藩镇兵权,实行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休养生息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政策,使宋朝形成了积弱局面。
【吕蒙正】(944~1011)北宋名臣。字圣功。洛阳人。幼年贫困,发愤读书,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中进士,后历任左补阙、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端拱元年(988),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为人质朴宽厚,以遇事敢言著称。三次为相,精心治国。景德二年(1005)告老还乡。
【武宗元】(?~1050)北宋画家。初名宗道,字总之。洛阳孟津人。曾任虞部员外郎,擅画佛道鬼神,行笔流畅。景德末(1007)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招募画工绘制壁画,应者3000人,中选者100余人,武宗元独居榜首,任左部之长。后曾在嵩山、洛阳、许昌等地寺观作壁画。今有《朝元仙仗图》存世。
【富弼】(1004~1083)北宋名臣。字彦国。洛阳人。仁宗天圣年间举茂才异等,曾任职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拜枢密副使,并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1055),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相七载,惟务守成,号称"贤相"。英宗时召为枢密使,居二年,出判扬州,封郑国公。神宗初年复拜相,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有《富郑公诗集》传世。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谥康节。河南辉县人,后迁居洛阳。因洛阳尹王拱辰在洛阳桥南为其建房30楹,自命为"安乐窝",又自号安乐先生。居洛阳时与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人过从甚密。嘉及熙宁中,先后被召不赴,潜心学问,据《易传》,参以道教思想,建立神秘的先天象数学,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太极",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太极"永恒不变,万物则依其虚构的"先天图"循环不已。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洛阳伊川县人。曾和
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宋仁宗嘉 二年(1057)中进士,初授户县主簿。熙宁初年(1068)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屡次召见。因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为州县官吏,历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先卒。嘉定十三年(1220)谥纯公。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后人集其遗文语录为《程子遗书》。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宋仁宗嘉 元年(1056)入京师太学读书,后至洛阳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哲宗元*&元年(1086),由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官至崇政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四年(1097),因政见不合,削籍放逐涪州(今重庆涪陵)。元符三年(1100)受命权判西京国子监,不久被罢职。大观元年(1107)卒于家。著作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朱敦儒】生卒年待考。南宋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洛阳人。早年以清高自许,隐居不仕。绍兴二年(1132),经人规劝入仕,赐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迁浙东路提刑,旋被劾罢官。晚年依附秦桧。有词集《樵歌》。
【陈与义】(1090~1139)南宋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24岁中进士,授开德府教授。以诗《墨梅》为徽宗所识,擢为太学博士。后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等,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简斋集》、《无住词》等。
【姚枢】(1203~1280)元初大臣。字公茂,号雪斋,又名敬斋。洛阳人。太宗时从蒙古军攻南宋,受命访求儒、道、释、医学等人才,于德安(今湖北安陆)得名儒赵复,始见程朱之书,遂为理学信徒。忽必烈为亲王时,被召入藩邸,奉命授世子经书,并备顾问。宪宗时请兴河南屯田。忽必烈即位,累迁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至元十一年(1274),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初任秦王府文学,被授奉议大夫。后为大司农丞、江东廉访使、江西参知政事。至大元年(1308)为太子宾客。其文在当时颇有影响。原有《牧庵文集》,已佚。清人辑有《牧庵集》。
【宋礼】(1361~1422)明代大臣。字大本。洛阳洛宁人。历任山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礼部侍郎等职。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拜官工部尚书。主持治理会通河,筑坝50里,并因地置闸30处,从而使会通河得以畅通。
【刘健】(1433~1526)明弘治名臣。字希贤。洛阳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成化中参与修《英宗实录》。至孝宗即位,进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累进尚书、太子太保、太傅、大学士,并较长时期担任内阁首辅。他学行端重,深得孝宗信赖。有《刘文靖公奏议》等书传世。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字觉之、觉斯,号嵩樵、十樵、痴仙道人。洛阳孟津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南明弘光朝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清代官至礼部尚书。工行草书,笔力雄健,有"神笔王铎"之誉,并能画山水、兰竹。其传世名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弘月馆帖》等多种。
【李绿园】(1707~1790)清小说家。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祖籍洛阳新安县北冶村,生于宝丰。30岁时中举,之后屡次赴试,终未能进士及第。曾任贵州印江县知县。晚年在新安县老家最后完成长篇小说《歧路灯》。作品还有《绿园文集》(佚)、《拾捃录》(佚)、《家训谆言》、《绿园诗抄》等。
【武亿】(1745~1799)清代学者。字虚谷,又字授堂。洛阳偃师人。乾隆进士。曾任博山知县,创办了范泉书院。博通经史,长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读史金石集目》等10余种,凡数百卷。所编《偃师县志》、《鲁山县志》、《安阳县志》、《陕县志》和《宝丰县志》,类例分明,繁简适度,记述翔实,文风纯朴,颇有社会影响。
【王天纵】(1879~1920)靖国豫军统帅。字旭九,号光复。洛阳伊川县人。幼年习武练枪,18岁当局勇。1898年在嵩县杨山聚众拉杆,人称"中州大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杨山宣布起义,并率军配合刘纯仁攻打洛阳。1912年6月任北京地区稽察长,授陆军中将衔。1917年,统军讨伐张勋,8月被任命为靖国豫军总司令,1918年组建靖国军。1920年病逝。
【杨源懋】(1886~1912)同盟会员。字勉斋。洛阳偃师人。19岁中进士。1907年授法部元事。次年任中州公学监督兼河南府学堂监督,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他积极筹备辛亥河南义举,在太行山葫芦寺组织革命武装,后入张钫东征军任秘书长。1912年当选为河南临时议会议长,同年6月病逝。
【张钫】(1886~1966)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字伯英,号友石。洛阳新安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响应武昌起义,组织和发动陕西起义。1917年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1930年5月,任河南省代理省长。抗战胜利后,为南京总统府顾问。1949年在成都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张钫酷爱金石碑刻,搜集墓志千余方,在故乡铁门镇建造了"千唐志斋"墓志馆。
【郭玉堂】(1888~1957)碑刻收藏家。洛阳平乐人。应聘任北平图书馆、北平故宫博物院名誉调查员、考古采访员。1949年后在河南省文管会工作,为国家及有关单位收藏墓志44300方,把128000种珍贵的石刻拓本献给了国家。编有《千唐志斋藏石目录》、《千唐志斋藏文集》30卷、《朱粉砖志铭》5卷、《洛阳访古记》1卷、《洛阳伪造墓志》等。
【李俊甫】(1903~1981)化学家、教育家。名相杰。洛阳洛宁人。留美化学博士。回国后在京任教,曾捐资1000元银元支持抗日救亡武装斗争。1948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北平,参加军管会。1949年后,任开封师范学院院长、河南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科协副主席等多种职务。在溶液理论研究上有卓越贡献。
【高云峰】(1906~1976)正骨专家。女。洛阳孟津人。是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祖传的正骨术及秘方公之于世,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她继承和发展了平乐正骨医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特的正骨治疗体系。其学术思想、医疗经验由其子郭维淮整理成《平乐正骨讲义》、《简明正骨》等书。
【李翔梧】(1907~1935)红军政工干部。又名凤周。洛阳洛宁人。1925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14军40师政委,红5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13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宣传部长,中央苏区政治宣传部部长等职。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苏区坚持斗争,同年2月牺牲。
【韩钧】(1912~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洛阳新安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先后任牺盟会干事、决死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秘书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太岳区河防支队司令员、四纵队副司令员、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北京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市委秘书长兼军管会秘书长。1949年3月去世。
【葛洛】(1920~1994)作家。原名常玉磬,笔名常础、于顷等。洛阳汝阳人。生于家境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夏赴延安,先后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历任鲁艺文学系助教、晋冀鲁豫边区文联理事、北方大学研究员等。1949年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副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小说选刊》主编等。其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等。
【赵春娥】(1935~1982)劳动模范。女。洛阳偃师人。1958年参加工作,曾在洛阳造纸厂当锅炉工,1966年到老集煤场做临时工,1971年转为正式工人。进煤场后,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商业服务工作,热心为用户服务,处处为国家精打细算,被誉为"闲不住的实干家"。热心照顾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影响、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1983年被追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