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喜盈门范城建材:清微淡远清微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05:41

清微淡远清微宫

   文   刀    少室山清澈崖下的清微宫是登封市大金店地区西北部的道教遗址之一,名字虽然“清微”,却因为唐谏议大夫李渤曾经隐居于此,而李渤又是我国唐宋时期四大书院之一——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创始人。所以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一段相当抢眼的角色。

    据河南省考古专家、国家夏、商断代工程课题组主要负责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安金槐先生考证,登封市大金店镇现在的王上村曾称为上阳城,现在的登封市告成镇原称古阳城,又叫下阳城。明朝以前,王上村曾叫蔡家庄。王上村北坡有一座道教庙宇清微宫,历史上称为下清微宫;中清微宫在现在的梅村南;上清微宫即是现在的三王庄村西北的清微宫。大金店王上村的下清微宫建于汉朝,据宫内碑文记载,汉留候谢绝世事,出家修道,当时道院有房三十三间,分别是:道院、斋堂、厨房等,当时在道院的北边有官地三十亩,供道院生活之需。现在的庙内尚存明朝嘉靖8年重修紫微帝庭即下清微宫石碑一方。大金店王上村在明朝为登封八大镇之一,王上村的王姓先祖,原籍在江西省狭江,由于曾经为朝廷屡建战功,年老辞朝被皇上封在王上,封地方圆十里,王姓先祖先住吉庄,后因此地干旱无水,迁至现在的住地。同时在村子的外围挖了寨壕,构筑了寨墙。明太祖朱元璋敕旨此封地只交皇粮,不纳杂差,这个规距经清朝和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循例而行。明太祖为体现皇恩浩荡,除在物质上给予褒赏外,特赐该村王姓村民为“君王”,因此王上的王姓便有了“君王”、“民王”和“庄王”之分,这在全国的王姓之中实属罕见。

    道教宫观何以取名“清微”?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岳庙当家黄志杰道长说,一是源于道教流派;二是借鉴了古代音律相关的一种修身理念。

    据黄志杰道长介绍,中国道教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亦有传承。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皆为著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后于明中叶衰落,自清朝后期销声匿迹。

    古代音律理论中的“清、微、淡、远,是明万历年间在江南兴起的重要琴派虞山派创始人严徵和徐青山所倡导的琴曲风格,影响深远,被人们称赞是:黜俗归雅,为中流砥柱。它反映出古代音律家所推崇的一种审美理念,标志着琴曲艺术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由于其中蕴含了可以用于修身怡性的哲学理念,所以被道家所引用。

    关于“清、微、淡、远的含义,在徐青山的《溪山琴况》中的记述为;

    “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为了创造美好的音乐,应先适宜环境,避开喧嚣的闹市,寻求静谧清幽的处所,屏除杂念,专心致志,然后才能达到“澄然秋潭,皎然寒月这样理想的艺术境界。

    “微者,音有微眇处,声在节奏间。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强调:琴中雅俗之辨,争在纤微,认为不能只注意宏大之处而忽略了细微间巧妙的处理,否则就不能充分传神达意。

者,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强调要掌握好表达感情的分寸,并予以适当地控制,决不可漫无节制地尽情宣泄。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正如朱熹所描绘的: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尽是潇洒不群之天趣

者,则犹如泛舟于瞬息万变的洞庭湖面,波涛汹涌,惊心动魄。伎缓伎速,莫不有远之微致。”不论节奏是快还是慢,都有相应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使人音至于远,境入希夷。”浮想联翩,意趣无穷,所谓得之弦外则有余

清、微、淡、远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反映了我国几千年“和”文化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生活中长期孕育而成。如果穷本溯源的话,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的中和之道里应能找到它的母胎;道家大音希声”(《老子》)的哲理中也可以寻见它的踪影;古人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的处事态度也会对它产生如上影响。

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了清、微、淡、远的审美观,同时又丰富着传统文化,充实繁荣了道学理论。虽然此后中国道教为适应新的需要,又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但“清、微、淡、远在历史上所起过的积极作用是永远不可能抹煞的,在今后还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最为著名的中国道教清微宫在武当山,是明朝大修武当时构建的九宫之一,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居重要地位,位于武当金顶以西约15公里处,其地向阳,群峰环列,冬暖夏凉,环境清虚悠静。 

据《武当山旅游》介绍:清微宫在武当山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这里曾经高道云集,是武当道教重要的讲学传道的场所,也是游方道士和金顶太和宫养老道士清修的地方。在元代,这里是清微道法向北传播的中心。那时的武当山道士文学素养较高,他们编纂刊行了清微道法等许多道书和经典,从而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据考证,清微宫初创于唐宋,元代这里的建筑就颇具规模。明永乐十年敕建玄帝殿、山门、廊庑等31间,赐额清微天宫。明嘉靖年间再次扩建,殿宇道房达300余间。后因年代久远,一些建筑逐渐毁废,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年清微宫的遗址,范围近千亩,由此可见它当年的盛况。

《登封市志》中所记载的清微宫即安金槐先生所考证的,即现在的三王庄村西北的上清微宫。关于上清微宫的文字记载为:“清微宫在少室山南清澈崖下。清泉绕宫潺流,灌田数区,传为唐谏议大夫李渤隐居读书处。元至正年间(1341——1368)改为李渤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复改为宫。清咸丰八年()1858”三月重修东真武殿、西元武殿,金妆两殿神像及三清殿神像,修葺宫殿围墙,盖道房10间,并栽植柏树70余株。”

《登封市志》中关于唐谏议大夫李渤其人的记述为:“李渤,字潜之,嵩山隐士(少室山清微宫是李渤隐居读书的地方)。李渤开始不愿做官,刻志求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久之,更徙少室。唐宪宗元和年间,户部侍郎季巽、谏议大夫韦况文章荐之,诏以右拾遗,渤不拜。洛阳令韩愈遣书相劝。始出到洛阳,看到朝廷有阙政就及时上疏给朝廷提意见,身处外,而志存朝廷。他上的奏疏就有45折。擢为库员外郎。穆宗立,召拜李渤为考功员外郎,后又累迁为江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年老,退居洛阳,大和中召拜太子宾客。卒年59岁,赠礼部尚书。

《唐书本传》、《集古录》等古籍均进一步证实唐代谏议大夫李渤曾在少室山清澈崖下的清微宫隐居读书的史实:

“李渤(773―831)字濬之,拜仲兄涉偕隐庐山,更徙少室。文宗时拜太子宾客。工诗文,书、画,亦皆可喜。卒年五十九。”

“李渤到江州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4401贯。他体察下情,为民请命,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符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下旨: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免除),实难存济(安顿),所诉逋欠(拖欠)并放(免收)。” 

“李渤是个道德高尚,一路留芳之人。公元825年,李渤调江州任剌史期间,城南有一南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连龙开河,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由于湖面宽阔,南来北往行人诸多不便。李渤为方便行人,遂组织民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城池的南门口,沟通南北,往来称便。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后人感谢李渤,将堤名李公堤(早于苏州白堤、苏堤),桥名思贤桥。 

“李渤青年时期,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使之最终衍成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成为与嵩阳书院、河南睢阳、湖南岳麓并称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甚至赢得了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称。至今白鹿洞书院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也正因为有这个缘由,所以笔者13年前与两位江西朋友同游少林时,曾与之开玩笑说:“没有少室清微宫,哪有江西白鹿洞?”

长庆二年,李渤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升迁谏议大夫。敬宗即位,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并为鄂县县令崔发鸣不平,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罢归洛阳。李渤虽被排斥,但谏官继续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哲人基于宁静的人生追思是一样的,想通一个哲学命题,不去与太多人争辩,俨然一笑,面对青山秀水。李渤隐居少室,一心沉潜于学问的人生信条与学问的播扬间是有一些阻隔的,因为潜心于某种学问本身就减少了逐日纷繁的寒暄,学问的播扬又需要某种大范围的接触。他凭借严谨学风和超然于世外的探索精神,终于让一大群御用文人顶礼膜拜,以至于纷纷尊他为仗义执言的楷模。连皇帝也从内心里对他产生诸多好感。厌倦了拍马逢迎的李渤,最后凭着自己超然的实力赢得了官方的认可,确实应该算是奇迹,而奇迹发生前的一切都发生在少室山清澈崖下一个叫做清微宫的地方。

其实,李渤是很敏感的,年轻时还是和大家一样志于仕途,但他彻底看穿了封建制度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条似路非路的“路”的丑陋,干脆想穿了,一心志于学问,实实在在干些事。而后,他的人生取向的渐变,所依借的便是悟性,或者说是在无奈中的真正成熟。果然,唐代的历史因少了个儒学大师而多了位谏议大夫。与其说是一种生命注定的错位,不如说是与清微宫一样,注定会扮演起天下独秀的角色,也只有从嵩山氤氲云气中坦然走出的人才能如此洒脱。

清微宫因有了李渤而卓尔不群,显得清而不微。李渤,当之无愧是嵩山人。

至于清微宫那种“清、微、淡、远的奥妙,在于它身后的千崖万谷所折射出的音乐般的韵律,少室山诗一样的语言;天书般的奇妙深奥,神工雕琢般的嶙峋与奇绝,使与它相识的人们无不陶醉于它绝世的形貌俊秀和风骨傲然;它的魅力更在于使初识它的人们感到熟悉和亲切,使久别重逢的人们更迷恋于它的风情与大度。 

清、微、淡、远少室山,足以让诗人读出它的诗韵,让音乐家触摸到它的音符,让地质学家探访出地球经亿万斯年传承而来的千古奥秘。连我们这些什么也不是的凡夫俗子们,只要你深入了解它的内蕴,它便回报你一份愉悦与温馨,美妙与感叹。

来到世上这一趟,若是总也无缘领略“清、微、淡、远的奥妙意境,将会是人生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