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世界之窗宾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相同文本不同设计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13:44
目前,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已在实验区试行。这些教科书在一定范围内拓展了选文空间,使得一批文章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同时,一些经典性的文章依然为多套教科书同时选用。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雷雨》为例,就该文本在人教版、语文版和山东版三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进行比较。
  
  一、从选文组元看编排体例的适宜性
  
  三套教材与《雷雨》一起组元的文章不尽相同,具体情况是:
  人教版:《窦娥冤》《雷雨》《长亭送别》《哈姆莱特》(第四册第一单元)
  语文版:《雷雨》《窦娥冤》《哈姆莱特》《城南旧事》(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
  山东版:《祝福》《雷雨》
  选读文本《高老头》《窦娥冤》(第四册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
  可以看出,人教版是按文体编排的;山东版则以“洞察世道沧桑”为话题将几篇体裁不同、内容有相似之处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语文版则将文体与人文话题有机结合进行编排,既考虑了文体的特点又兼顾了选文的人文内涵,相对来说,语文版在编排体例上的这种考虑是值得肯定的。语文版与人教版把《雷雨》按文体编进“戏剧”单元,是适宜的。因为《雷雨》作为一个戏剧文学文本,有其文体上的特殊规定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定性,如果离开或者违背了这个规定性,把《雷雨》当作一个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或者生活文本、社会文本来解读,教学最终可能会陷入某种误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东版以人文话题来编选《雷雨》可能潜藏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这个局限性,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态度鲜明地指出:“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1〕
  
  二、从单元导语看教学目的的适宜性
  
  单元导语反映着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能使教师和学生较好地把握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和要求,因而,大部分教科书都十分重视单元导语的编写。三套教科书的单元导语如下:
  人教版: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欣赏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一步,也可以试着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
  语文版:人生如舞台——[英国]莎士比亚
  山东版:“洞察世道沧桑”,你将会从容应对生活中的风吹雨打。(编者寄语)
  从以上单元导语可以看出,人教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掌握欣赏话剧的方法。语文版以“人生如舞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戏剧的学习与欣赏中认识和把握人生内涵。山东版的“编者寄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来洞察世道,应对生活。综合来看,人教版把主要的教学目的放在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上,关注的是戏剧“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问题,而山东版则把关注点放在揭示《雷雨》所反映的人文内涵上,侧重于思想道德、社会经验的理解。两种不同的教学目的最终也许都能达成,但它们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让学生掌握的是阅读戏剧文学文本的态度、策略、方法和技能,而后者主要让学生受到一种道德与人生的教益,但是这种教益是与具体的文本相联系的,脱离了具体的文本,这种教益可能会落空。因而可以这样说,只有把《雷雨》当作一个戏剧文学文本来教,才能揭示它的本质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才是适宜的。马俊山博士认为,戏剧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三方面的益处:首先是学会戏剧欣赏;其次是学会表现自我;第三是了解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学会以平等的、对话的精神对待人,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而教学生学会看戏是戏剧教育最起码的作用。〔2〕可见,不管从哪方面说,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学),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戏剧,都应摆在第一位。
  
  三、从练习设计看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教科书的练习设计是教科书编写者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编写者通过设计练习对教学内容作出规定。理想的练习设计应该做到教科书的教学化,呈现出完整而序列化的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设计把握文本的教学内容。下面分别对三套教科书的练习设计展开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人教版:
  一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周朴园、侍萍的性格,回答下列问题(略)。
  二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
  三有条件的阅读《雷雨》全剧,在班上就有关问题开一个读书讨论会;也可以从剧中找出一些精彩片段表演出来。
  可以看出,人教版的练习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人物对话、情节冲突和人物的情感变化来把握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揣摩和体会戏剧中丰富的潜台词;三是通过表演揣摩剧本中的表情和动作等提示语,深入把握人物形象。这些内容基本上抓住了戏剧文本教学的主要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能够掌握欣赏剧本的主要方法。但是,这三方面的设计仅仅停留在“基本”这个层面,还有其他一些不能忽略的内容被忽略了,如第一大题,虽然也涉及对话、情节冲突,但仅仅把它们当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段,而没有把它们作为学习重点,这样,作为剧本欣赏重要内容的对话和情节冲突,事实上可能就会被忽略。此外,练习设计比较笼统,如第三大题“在班上就有关问题开一个读书讨论会;也可以从剧中找出一些精彩片段表演出来”,其中“有关问题”究竟是哪些问题,“精彩片段”该如何确定,“演出来”又究竟该怎么演,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科书缺乏提示。
  
  语文版:
  【理解·鉴赏】
  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课文包括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又是如何与有关人物的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
  二戏剧语言要求通过人物对话引起人物情感的碰撞,由此影响人物从内在心理到外部动作的一系列变化,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体味周朴园、鲁侍萍相认过程中二人错综复杂的情感,说说下述人物对话和有关情态的描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表1、2略)
  三以人物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是戏剧的特点。人物对话总是伴随一定的人物关系展开,而人物关系也往往通过人物对话来交待。剧中的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举例说说作品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交待人物关系的。
  【拓展·应用】
  四两人合作,分角色朗读周朴园、鲁侍萍相认的片段。然后推选代表进行表演比赛,看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把握得更准确。
  五曹禺的剧本《家》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下面的两个片段(略)是两部作品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现,读后试着说说戏剧和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并把课文的结尾部分(从鲁大海说“好,好。你的手段我早明白”至结束)改写成记叙文。
  【相关链接】
  一曹禺《〈雷雨〉序》(节选)(略)
  二巴金《怀念曹禺》(节选)(略)
  语文版练习部分包括的教学内容有五大方面:1.把握戏剧的情节冲突。2.通过人物对话和有关情态的描述(即剧本的提示语)把握人物心理,从而领会剧本的潜台词。3.把握人物对话。4.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活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心理。5.通过与记叙文、小说叙述手法的比较,领会剧本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点。练习内容几乎囊括了剧本教学的所有方面,无论是情节结构、戏剧语言还是人物形象乃至文体特点都有所涉及,而这种涉及并不是笼统的点到为止。如对于剧本语言的把握,教科书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到剧本的提示语、对话、语气和潜台词等细微处;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教科书的设计也是深入到人物的心理、性格、感情等方面。此外,对教学内容达成的途径和手段,教科书提供了必要的提示和解答思路,富有启发性,如第二、三题的设计,从题面上看,似乎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称谓”和“人物关系”,但练习设计指向的教学内容却是对剧本丰富的潜台词的深刻把握,通过编写者别出心裁的设计,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潜台词”这一概念。“相关链接”等背景材料的提供,也为教学内容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此设计,丰满而细腻,既能使教师把握教什么、怎么教,也能使学生通过《雷雨》的学习,初步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
  
  山东版:
  一文学大观园
  反复诵读《祝福》《雷雨》,仔细体味、领略作品的韵味。
  1.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分别讲述《祝福》《雷雨》的故事情节。
  2.勾画出《祝福》中的精彩语段,仔细品味,然后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
  4.分组讨论:
  ①祥林嫂对命运的态度。
  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
  二创新天地
  1.以小组为单位,截取《祝福》的一个典型片段,将其改编成戏剧。
  2.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从《雷雨》全剧中选出最感兴趣的片段,组织演出,师生共同评议。
  3.从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历中提炼素材,尝试写一篇小小说。
  山东版的设计有些特别,其练习部分不是放在每篇文本之后,而是以活动的形式放在整个单元之后,凸现了该套教材的“活动性”特点。《雷雨》的练习设计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相当简单而笼统的。如“讲述故事情节”的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还是仅仅把握戏剧情节?如果是把握戏剧情节,通过“讲述”的方式未免失之于肤浅。又如“分组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没有切入到文本的相应的点上,没有必要的提示语,学生的讨论难免会架空。还有“从《雷雨》全剧中选出最感兴趣的片段,组织演出,师生共同评议”这一活动,从教科书设计上看,似乎仅仅是为演而演,通过这一活动形式,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难以把握。整个设计只是停留于肤浅的活动层面,对文本缺乏深入的挖掘。这样的设计不要说不能让学生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就连该单元“洞察世道沧桑”的意图最终都可能难以实现。
  比较而言,人教版、语文版所呈现的《雷雨》这一文本的教学内容,立足于戏剧文本鉴赏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语文版的设计,内容全面,设计巧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教材的编写都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第40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第4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