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发现凶猛食肉鱼:航母带来好邻居:打破“中国威胁论”的亚洲尝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25:15

航母带来好邻居:打破“中国威胁论”的亚洲尝试

2011年08月01日 08:2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吴挺

字号:T|T
414人参与42条评论打印转发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载誉而归(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地缘】

在大多数分析人士眼中,中国首艘航母将最终目标锁定中国在东亚地区(包括东南亚)的“支配地位”已是共识。2010年1月,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外泄了一份中国海军报告,与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国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迈向海上超级大国迥然不同,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评估提及了当时中国向亚丁湾派遣海军舰队的最新动向,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动无法表明中国具有发展永久性全球存在的欲望,北京的野心似乎仍然聚焦在东亚地区,必要的时候拥有在远海保护中国海上利益的能力。”

尽管并非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且即将进行海试的航母是由苏联报废的“瓦良格”号改装而来,距离真正具有实战部署能力还有多年的测试和训练期,但中国即将拥有第一艘航母的消息还是引发了各方对亚太乃至世界地缘政治版图改变的各种猜疑。

“想象一下一艘中国航母沿着佛罗里达海岸线行驶在(美国)南方,在古巴靠港停留。看上去难以想象,但这一场景可能就在我们不久的将来。”美国保守派报纸《华盛顿时报》在不久前的一篇题为“中国的珍珠港?”的社论中,鼓吹中国海军很快便会对美国在世界海洋的影响力构成最直接的军事挑战,“战略平衡的改变很快便会降临……将使得美军战略家们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加勒比海明显地感到不适。”

美军太平洋总部旗下的亚太安全研究中心中印问题专家莫汉·马利克(Mohan Malik)认为,第一艘航母发出了中国探索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海上强国的信号,“中国正从东亚大陆强国转变为全球海上贸易强国。”他还进一步预计,或许很快,中国的“军事联盟”及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缅甸港的前沿海军设施部署会促使印度以寻求在越南、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获得港口通道作为回应。

3月13日,参与海啸救灾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海鹰”直升机在“里根”号上起降。(资料图)

“随着中印海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越发频繁地展示他们的旗帜,海上竞赛势必要加强。中印海上的敌对状态可能在2025-2030年之前公开爆发,到时至少一艘中国航母将部署到印度洋,而一艘印度航母则巡弋在太平洋,表面上都是为了保护各自的海上运输通道。”他向东方早报给出了最为悲观的预测。

不同于“悲观派”,加拿大部队学院海军战略专家保罗·T.米切尔(Paul T. Mitchell)教授代表了另一种更中立的观点,“中国尚未展现出有兴趣追逐这类全球政策的迹象。在很多方面,中国都倾向于成为某种保守的角色。”他告诉东方早报,甚至仅仅在地区层面,他觉得一艘航母的出现也无力打破势力平衡,“在亚太地区,目前已有大约22艘舰艇具有运送有效空中力量的能力”。

英国赫尔大学的中国军事专家托马斯·凯恩(Thomas Kane)也告诉东方早报,航母带来安全困境的概念被夸大了。“战略思想家科林·格雷(Colin Gray)说过,武器并不制造战争。只要中国享受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其海军走向强大的事实并不可能损害这些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恶化了,中国牺牲掉自己的舰队有什么好处可言?”

不论如何,中国航母如何融入地区以及国际体系,是摆在眼前一道并非能够轻易给出答案的外交和军事论述题。

南海及亚洲国家反弹

中国国防部7月27日首次证实中国正在改建一艘航母后,各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将如何使用第一艘航母,以及中国拥有航母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意味着什么。

今年4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曾明确表示不担心中国航母下海。除了技术上与美军的差距之外,一艘航母单舰所能带来的军事用途也着实有限。反应更为强烈的是一些东南亚国家,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加紧购置潜艇,以加强“海上止入”战略。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戚建国此前曾明确表示,中国航母不会进入其他国家的领海。

3月13日,“里根”号抵达日本沿海,迅速发挥了强大的航空运输能力。图为在“里根”号上起降的美军“海鹰”直升机。(资料图)

长期观察中国问题的欧洲学者潘睿凡(Raffaello Pantucci)告诉东方早报,中国造航母的决定与南海问题并非自然相关,“中国测试新航母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其自然发展成全球大国作用的下一步。中国的军事逐渐呈现出效果,中国的全球利益意味着它当然会认为有必要拥有航空母舰所带来的军力投送能力。”他说,但由于“这种变化(航母试水)恰巧发生在中国的海军行为(在争端中表现得)被看作越发‘好斗’的情况下,导致人们自然将两件事联系起来,得出一些负面结论”。

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李楠认为,专属经济区及领土执法是中国首艘航母的任务之一,因为中国在南海拥有广泛的领土诉求。“在这些区域有少量的空中力量——甚至仅仅是维持表面的图景——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优势。”他告诉东方早报,但李楠认为,一艘航母对于这项任务而言似乎“杀伤力太大”,“中国可能会觉得通过在人道救援、灾害救援或其他非战斗行动中偶发地使用航母能够获益更多。”

打破亚太军事平衡?

通过周边国家的反应和行动来推断中国航母的下水必然打破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和战略均势似乎过于草率,各方对此也仍存争议。

美国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莫汉·马利克告诉东方早报:“仅仅一艘航母不会带来力量均势的打破,但计划获得3-4艘航母无疑会预示着地区安全新时代的到来。目前,中国的雄心与现实和能力尚不匹配。”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权问题专家薛晨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航母从无到有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即将下水航母的技术性质,决定了其有可能改变亚太地区海军的实力平衡,”他告诉东方早报,“而形成完整的战斗力无论如何困难,毕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月13日,“里根”号抵达日本沿海,迅速发挥了强大的航空运输能力。图为在“里根”号上起降的美军“海鹰”直升机。(资料图)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缺乏经验的中国航母进入全面运转尚需数年时间,除了“基本技能”的掌握之外,加拿大部队学院海军战略专家保罗·T.米切尔还向记者细数了中国航母战斗群距离打破力量均势所缺乏的能力:一个能够媲美美国海军航空部队灵活性的新型战机项目;反潜武器平台如美国“鹰眼”(Hawkeye)舰载预警机一类的指挥和控制机型、空中加油技术、航母舰载运输机、电子战平台等。

对此,中国国内海军分析人士马尧不以为然,他从军事角度认为,作为海战平台,航母已经不具备二战期间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地位,海军也从昔日的主战军种变成一体化联合部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航母的入役不会改变亚太地区的均势,更不会改变世界安全气候。”他告诉东方早报。

在大多数分析人士眼中,中国首艘航母将最终目标锁定中国在东亚地区(包括东南亚)的“支配地位”已是共识。2010年1月,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外泄了一份中国海军报告,与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国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迈向海上超级大国(这种观点尤其在印度海军中颇为流行)迥然不同,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评估提及了当时中国向亚丁湾派遣海军舰队的最新动向,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动无法表明中国具有发展永久性全球存在的欲望,北京的野心似乎仍然聚焦在东亚地区,必要的时候拥有在远海保护中国海上利益的能力。”

马尧基本赞同这一判断,他认为,“中国安全战略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进行和平崛起的环境,因而中国的注意力主要是在周边海域及西太平洋地区,”他说,“中国无意培养全球到达的能力,亦无必要……中国海军讲究精干顶用,培养有效的远洋作战能力,是以控制近海为基础,目的是保卫本土安全和海上运输线的畅通。”

3月13日,“里根”号抵达日本海啸灾区,发挥了强大的航空运输能力。(资料图)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前国防部高级官员荣·惠斯肯(Ron Huisken)告诉东方早报:“中国对于和谐西太平洋的梦想是推动解放军军队结构和能力改革的核心考量。台湾问题居于核心地位,但不再是政治与战略上最艰巨的挑战。”“中国对和谐的抱负延伸到了北边的朝鲜半岛及其周边海域,南边则延伸至了南海。”

印日美警惕

但对于某些邻国而言,中国航母的出现,尤其是国产航母舰队的打造,往往被视为争夺地区主导权的重要一步,甚至是地区军备竞赛和冲突将至的先兆。

“中国的确试图以主要海上强国的角色出现。它将比其他任何亚洲国家更加强大。与此同时,中国打造大型海洋舰队的动力将催生一个想法相似的海上国家联盟出现,以对付中国海军。”中印问题资深学者莫汉·马利克说,“各国可能会更愿意投入更多在反航母战略上。换句话说,中国自身针对美国的反介入、地区止入战略可能被中国的对手复制,在未来用来对付中国海军。”

加拿大海军专家保罗·T.米切尔告诉东方早报,如果中国开始建造本土航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改良“舶来品”的话,它可能会激发日本自卫队对获取航母的兴趣,而澳大利亚同样正在获取小型海上平台。“同样的挑战还在于,中国海军发展这类项目也会影响更小国家发展航母。”他说。莫汉·马利克给出的更为悲观的预测是,中印海军竞赛在未来15-20年左右时间内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展开,海上冲突在所难免。

3月13日,“里根”号抵达日本海啸灾区,发挥了强大的航空运输能力。(资料图)

全球海洋霸主美国眼下的一项基本判断是,过分夸大中国首艘航母的战略影响力是错误的,“中国航母也无意威胁美国的军事主导地位。”与华府关系密切的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项目主任亚伯拉罕·邓马克(Abraham Denmark)最新撰文写道。而在一年前,一种在华盛顿颇为主流的观点是“中国想要将美国军队从亚洲大陆上推得更远,最终由自己在该地区巡弋”,这一看法至今仍颇有市场。

二战以来,美国一直习惯于认为全球海洋在其影响力范围之下无可挑战,而美国海军则可以任意根据决策者的抉择开往世界各个角落。“但随着中国海上力量持续扩张,以及中国航母舰队和护卫队以日渐增多的频率出现在西太平洋、南海及印度洋水域之时,华盛顿将被迫检验其大战略的根基——持续军事支配地位的基本假设。考虑到眼下预算压力,清楚地构思美国的长期利益和挑战极其关键。”邓马克认为,“未来从现在开启。”曾获多项美军海军研究奖项的保罗·T.米切尔预计,美国海军应对中国航母在很大程度上会像当年对待苏联航母项目一样,上世纪70-80年代,苏联航母项目曾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最终成为了里根政府“600艘舰艇海军”政策的强有力证据。

中国如何善用?

美国前驻华武官、海军少将麦利凯不认为一艘航母会给美国带来严重担忧,他呼吁中美“应该开始寻求合作的方式,而非把这艘航母当作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海军航母的最佳用途是在航道安全维护、人道援助及灾难救援等方面。”麦利凯告诉东方早报,“人道援助和灾难救援难以合理解释在航母项目上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但航母主要有益于维护航道安全这一点是站得住脚的。”

印度洋海啸救灾过程中,直升机和两栖装备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图为参与运送救灾物资的LCAC大型气垫登陆艇。(资料图)

事实上,对于航母在人道援助和灾难救援方面的突出作用,中国是受到过触动的。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发生之后,美国航母利用舰上完善的通讯设备指挥救灾,并派出舰上直升机飞往灾区救助伤员,为美国在该地区的大国形象增添了很大的一笔亮色;同样令中国感到意外的还有邻国日本和印度,他们派出的航母和准航母在2005年初执行海啸灾后救援任务表现卓然。“当时其他国家都派出了航母编队,其实物资都是我们的,但当时我们没有这些设施,所以就派了美国的,当地的人都认为这些物资是美国(捐助)的。”中国知名航母专家李杰说。

据悉,中国内部此后围绕航母的作用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而多国海军在灾难面前的表现说服了许多中国人相信“硬权力可以软着陆”、“好航母可以带来好邻居”,中国此后打造的新型医疗船和两栖运输艇都被视为海军力图以良好方式融入国际体系的努力和尝试。

要将中国航母融入地区和国际体系,军事外交的开展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短期内可能以“人员培训和装备测试”作为主要任务的“瓦良格”号航母,完全可以承担起北京开展海军外交“使者”的责任。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的专家肯尼斯·艾伦和海迪·霍尔兹此前提出,出访港口使得中国“展示实力”,也让每个港口的民众对航母的访问印象深刻,进一步加强军事交流。“(不久前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展示了中国军方向外敞开怀抱的能力,只要它愿意。中国应该更有效地采取这种外交能力,令忧虑的邻国安心。”欧洲学者潘睿凡认为,他建议,中国(与邻国在领土争议问题上)做一些更加谨慎的阶段管理,可能有助于缓解某些问题。

目前,东亚各地的美军大型战舰纷纷开赴日本救灾。图为动身起程的“蓝岭”号指挥舰、“埃塞克斯”号两栖攻击舰。(资料图)

2004年底、2005年初,美军曾出动大批战舰参与印度洋海啸的救灾工作。图为当年参与救灾的“仁慈”号医院船等舰船。(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