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外国:梅核气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2:40

梅核气穴

梅核气,就是西医里面的臆核症、慢性咽炎之咽堵症

梅核气穴是中医经验穴,临床专治梅核气的梅核气穴,手掌劳宫穴稍下,掌面食指中指缝后一寸。

主舒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为梅核气经验穴,多数患者针后一次即愈,取穴宜男左女右。

这是韩国高丽手诊断图肝区的位置,所以,全息对应,效果很好,你刺完以后再刺、一下肾关和气海,梅核气大多下焦虚寒,浮阳上越,所以引气归元。以后有慢性咽炎之病人注意这个地方肯定有黑色区。久病色变脉不便,新病脉变色不变 。

慢性咽喉炎常由急性咽喉炎演变而来,多因用嗓过度,烟酒刺激、熬夜等因素造成,自我推拿具有利咽宽喉,润喉开音的作用。
针刺穴位: 右内关 左公孙 丰隆 廉泉 天突 照海 太冲 合谷穴   

如何去除梅核气?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讲话时要无声地咳一下,好像感觉到气管里有个东西堵了一下,咳又咳不出来;还有的人唱歌时也有这个感觉,唱一到高音时,喉头感到一堵,感到有异物上来了。这就是中医说的梅核气:就像吃了一个乌梅,核卡在咽喉一样,吞不下去,吐不出来,西医也叫咽部异物感。

不要小看梅核气,临床上的误诊率高达80%—90%。这实际上是颈部的毛病,可以由筋治。针对梅核气,可以从颈部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左右各一个)到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时正坐低头,颈部下端最高骨的下凹处)这一线的两侧寻找筋结,进行适度按揉,直打筋结揉开;如果找不到筋结,只有酸胀感,每天坚持揉5分钟,揉到不酸痛,梅核气的感觉就会消失。

 

健脾疏肝化痰法治疗梅核气案
华荣 广东省中医院

梅核气一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其云:“梅核气……塞咽喉,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描述了该病的典型症状。而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对该病证进行了记载,其曰:“心脉大甚为喉吤。”即言喉中有异物梗阻。该篇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描述胆腑病变会咽部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来,却怎么也吐不出来的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言:“妇人咽中如有炙卵,半夏厚朴汤主之。”自此以来半夏厚朴汤成为了治疗该病的经典方剂。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该病虽发于咽喉,却与脏腑失调有关,咽部异物感为标,肝脾失调为发病之本,气滞痰凝咽喉为其病机关键。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湿生痰,肝胃之气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随气升,痰凝气滞于咽喉而发病。亦有饮食劳倦或忧愁思虑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痰湿阻滞,土壅木郁,痰气循经上逆,交阻于咽喉而发病者。

病案举例

肖某,女,45岁,2010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出现咽干不适,咽部异物感,在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示: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慢性充血,表面有脓栓,瘢痕粘连。诊断为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给予中西药和中药汤剂治疗半年未见好转,后考虑由扁桃体肿大引起,于2008年8月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术,手术顺利,双侧扁桃体窝无腺体残留。但术后症状仍未见好转,曾辗转几个耳鼻喉科医师治疗不效。刻下症见:自觉咽干灼热,咽部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梅核气(脾虚肝郁,气滞痰凝咽喉);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切除术后。治以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予李振华自拟理气消梅汤。处方:紫苏子10克,射干10克,木香10克,桔梗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5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橘红10克,云苓5克,陈皮10克,蝉蜕5克,法半夏10克。5剂,水煎服。嘱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2010年10月26日二诊:咽干灼热消失,有少许咽部异物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说明药中病机,痰气渐消,热邪已清,继守上方5剂巩固疗效。

2010年11月2日三诊:咽部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唯心烦,夜眠梦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改云苓20克,加首乌藤30克,黄连5克。6剂,水煎服。

2011年1月2日随访,咽部不适未复发,一切正常。

按: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如肺胃蕴热,火热炎上,气血结于咽喉,可见局部充血色红,热灼津液而咽干。气属无形,痰虽有形而聚于经络,故咽部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舌淡红,苔薄白,说明病虽日久,仍属易治。脉沉细,提示病邪在里,已伤阴血。内伤阴血,虚热上扰,心神不宁,故心烦,夜眠梦多。故证属脾虚肝郁,气滞痰凝咽喉,治以健脾疏肝,降气化痰,清利咽喉为主,兼以清心养血安神。初诊方中法半夏、橘红、云苓、甘草陈皮白术,健脾祛湿化痰;紫苏子、厚朴,降气化痰;桔梗射干,清利咽喉;蝉蜕散热利咽开音,用此药治疗咽喉不利,咽痒喑哑兼有热邪者,不论风热,痰热,辨证用之,效尤佳。二诊咽干灼热消失,仍有少许咽部异物感,说明药中病机,痰气渐消,热邪已清,守上方继续治疗。三诊加重云苓用量,加首乌藤养心安神,黄连清心安神。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畅。诸法合用,标本兼治。

梅核气一病,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常见咽干灼热,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癔球症状十分相似。有咽部异物感又须与中医的噎膈相鉴别,患者也常会因此而认为自己罹患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如果经验不足,对梅核气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足,也常会误诊。即使诊断正确,临床单用半夏厚朴汤也难取速效。笔者跟随李振华学习数年,用其自拟理气消梅汤化裁治疗梅核气,屡获良效。此方特点是在半夏厚朴汤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之品,气行则痰消。同时,对症应用清利咽喉之品,以治其标,标本兼治,获效甚捷。由于清利之品性味苦寒,用之不当易损伤脾胃,加重病情,故需结合临床权衡此类药物的用量轻重。

来源
 梅核气(辛燥伤阴案)
工会主席郭香,女,48岁,1983年5月14日初诊。患梅核气7年,因久治乏效,赴省求医,服四七汤加陈皮、苡仁、郁金15剂,变证迭出。头眩、口苦、咽痛红肿,身软、烦渴、便燥,两胁肋辣痛。脉沉数,舌红苔黄燥。此由过用辛燥升散,耗伤肺、胃、肝三脏之阴所致。病机云:“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故医圣立四七汤以治肺气初郁、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投之立效。然“肺为娇脏,性喜柔润”,而四七汤(紫苏,半夏、厚朴、云苓)偏于刚燥,偶一用之,中病则止,岂可连用15剂?况又加陈皮、苡仁、郁金乎?故尔药过病所,伤及无辜。痰气未开,反从燥化。肺阴一伤,宣降无权,五脏便失却“雾露之溉”。首当其冲便是子盗母气,灼伤胃阴。胃之津液暗耗,自顾不暇,何能上供于肺?且肺与大肠相表里,上源既燥,下流必涸,故见便燥。两胁为肝、肺之分野,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今被辛燥所伤,肝胆化火上炎,故见头眩、口苦、咽痛、胁痛。治宜柔养胃阴为主,兼顾上下左右,以使升降复常:
石斛、沙参、郁李仁各30克,玉竹、麦冬、元参、胖大海各15克,酒芩、酒胆草、柴胡、青黛(包)、甘草各10克,滑石18克,桔梗、射干、豆根各10克,鲜生姜5片,枣6枚,3剂。
上方连服3剂,平复如初,其多年之梅核气亦愈、半月后,因烦劳内伤,且心情郁怒,咽部复肿,有碍吞咽,不渴、膝冷、脉细,此属阴虚未复,阴不抱阳,致龙火上燔。予引火汤加油桂1.5克,服3剂后又愈。追访3年未复发。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来源http://bbs.zhong-yao.net/thread-66501-1-1.html


 芹菜蜂蜜治梅核气新鲜芹菜适量,洗净后榨汁或捣烂后用纱布挤汁,加三分之一的蜂蜜,用文火煎熬成浓糖浆备用。每次服1汤匙,用开水冲服,每天3次,约1个月左右可获痊愈。用此方法需先经医院检查,排除咽喉部器质性病变。糖浆放冰箱中冷藏,以防霉变。  

梅核气穴--慢性咽炎一次即愈

梅核气,就是西医里面的臆核症、慢性咽炎之咽堵症
梅核气穴是中医经验穴,临床专治梅核气的梅核气穴,手掌劳宫穴稍下,掌面食指中指缝后一寸。
主舒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为梅核气经验穴,多数患者针后一次即愈,取穴宜男左女右。    这是韩国高丽手诊断图肝区的位置,所以,全息对应,效果很好,你刺完以后再刺、一下肾关和气海,梅核气大多下焦虚寒,浮阳上越,所以引气归元。以后有慢性
咽炎之病人注意这个地方肯定有黑色区。久病色变脉不便,新病脉变色不变
金银花15克、桔梗20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青果15克,用1000克水煮开后,再用温火熬制45分钟,过滤后的药汤中加入蜂蜜,分三次服用,连服5--6天即可,此方对急、慢性咽炎都有特效。

 【每日一穴】攒竹穴:吸热生气,疏肝护眼

攒竹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腧穴释义】

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竿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取穴位置】

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际处。

【穴位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功能主治】

功能:吸热生气。

主治:1. 头痛,眉棱骨痛;

2. 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目疾;

3. 急性腰扭伤。

【穴位配伍】

配后溪、腋门治疗目赤肿痛;

配列缺、颊车主治面瘫、面肌痉挛。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近视、泪囊炎、面肌痉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