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公租房2017:突厥,倒霉的狼们!(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2:23


燕返

  其实公主殿下的死在历史上而言也说不上什么大的事情,只是我忽然出于同情所以敷衍了一大堆文字。如果一定说意义的话,就只好说是反映了突厥人内部的派系分歧以及他们和隋的不同关系。

  

  大义公主死前长孙晟就曾经提出,都蓝其人反复无常,与其支持他,让他强大之后反咬一口,不如扶植实力弱一些而且比较听话的突利可汗染干(老朋友的儿子阿,长孙倒是蛮对得起故人)。

  本着这个原则,同样是向隋请婚,结果都蓝被拒绝,染干却在害死大义公主后得到许可,隋派长孙晟去正式通知嫁安义公主给染干,结果长孙晟带着500人的庞大迎亲队伍回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公主顺利出嫁。(咳咳,是礼仪培训,不是特种技术~~)

  公主嫁掉之后,杨坚时不时就派人去看女儿女婿,女婿来了人一接待也都坐在都蓝的人上面。而且变本加厉的是,没多久长孙晟就又跑到染干那里告诉他,大隋允许他南迁。美事一桩,染干痛快地就搬到了度斤旧镇。不过世界上开心和郁闷的人大概总是差不多多少。都蓝看到染干的待遇,就十分生气,一边嚷嚷“我是老大~!!”,一边开始向隋作战,不断的扰边。

  

  为了南迁而嫉妒内讧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突厥人本来雄踞漠北,现在却为了人家许不许南迁而嫉妒,沦落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可怜呢。失去了自己本性,向往人类享受的欲望,然后落入陷阱。数百年后的西夏元昊面对父亲眼中的幸福说“事畜牧、衣皮毛、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此时的突厥却似乎没有人意识到。直到多年以后经历了亡国之痛,才把这样的教训用他们自己的文字刻在石碑上——

  “他们(指中国人)给予我们大量的金子、银子和丝绸。汉人的话语始终甜蜜,汉人的物品始终精美。利用甜蜜的话语和精美的物品进行欺骗,汉人便以这种方式令远方的民族接近他们。当一个部落如此接近他们居住之后,汉人便萌生恶意。汉人不让真正聪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获得发展。如若有人犯了错误,汉人决不赦免任何他人,从其直系亲属,直到氏族、部落。你们这些突厥人啊,曾因受其甜蜜话语和精美物品之惑,大批人遭到杀害。啊,突厥人,你们将要死亡!如果你们试图移居到南方的总材山区及吐葛尔统平原,突厥人啊,你们便将死亡!”

  

  个人而言,我在直觉上觉得:都蓝其人性情暴躁,心计不工,色厉内荏。他曾经因为一个兄弟的部落渐强就杀了他,我总觉得是典型的对自己没有信心,恐惧未来,要不至少应该先把染干作掉才是。至于这一次他为了南迁的事情而向隋动手更是昏头,有那么染干那么大一只鼹鼠在那里不处理,偏要先和强敌动手,结果可想而知。在染干通风报信之下,每次都蓝的扰边都是失败,一点便宜没有讨到。甚至于开皇十八年(598)高丽侵辽西被守军击退后,杨坚还打算重兵攻打高丽。简直就没有把都蓝看在眼里,好失败阿~~~

  

  开皇十九年(599)染干通过长孙晟密报,都蓝在准备重型装备打算攻取大同城(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藏匿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有罪的阿,杨坚终于烦得受不了啦,先发制人兵发三路大举出塞攻打都蓝。都蓝闻讯大惊,急忙和达头结盟(这几年他一直跟这位叔爷爷在打仗,结盟?告饶还差不多),然后起兵合击染干。

  染干被人家掩击于长城下,兵败,他和长孙晟两人连夜逃走。(天啊,我都佩服了,长孙晟怎么到处都在~~不知道这次他是去干么了)

  染干也不是笨人,他和长孙晟跑出来的时候身边就剩三个人了,一路收罗逃兵,才凑了几百人,这点资本投靠大隋,人家能瞧得起自己么?所以他开始和自己人商量,“要不我们去投靠达头?”这个主意其实也可以,因为投靠达头,在草原上他们总是好混一点。可是正商量着呢,就见隋的边塞关隘烽烟大起,“人家大部队追来啦~~”

长孙晟一气吆喝,吓得染干也不商量了,一口气就跑进了大隋关塞。染干进关之后,长孙晟立刻把他的部下留下,而带着他本人急赴京师。

  这次实际上他被长孙晟骗了,追兵根本没来,那烽烟是长孙晟秘密派人通知边塞的人故意放的,可要是长孙不骗他,他会不会把长孙弄到达头那里送了礼呢?

  染干虽然被击败了,不过中国人可不是只会动动嘴、用用诡计什么的,要人怕还是要能动手才行。杨坚派出塞的三路是高颍、杨素、窦荣定,窦没有遇到敌人,高和杨则两场力战,从军事角度,与唐代的对突厥作战相比不遑多让甚而过之。

  

  高颍一路出朔州,以赵仲卿(前面长孙和染干的追兵就是他给撵跑的)率三千人为前锋与突厥人遭遇于族蠡山,交战七日,突厥人败走,赵仲卿引兵追击至乞伏泊再次将突厥人击破,俘略人千余口,畜万匹。突厥人此际再度举兵反扑(事先的设伏?),赵仲卿结方阵据战,激战五日,高颍的后续部队赶到,两军合击,突厥再败。高颍追击过秦山(内蒙古大青山)七百余里才回兵。

  杨素一路出灵州,迎面遇到的敌人是达头本人率领的部队。当时和突厥人作战一般都是设鹿角之类的工事,结阵而战,防止集群的骑兵冲击,像赵仲卿那路就是那样。可是杨素从人品到作战风格我看都可以说个狠字。他干脆下令撤掉那些东西,列出骑兵阵和突厥人对冲。这个消息传到达头那里,达头高兴得从马上一头栽了下来,一通磕头向长生天道谢。可他也不等打赢了再谢,结果两军一交战,隋军比突厥人还凶,抢先用骑兵发动攻击,后面大部队随同跟进。突厥人当即就被打晕了,达头可汗重伤逃走,所部伤亡惨重,前面那个道谢也成了笑柄了。

  顺便提一下杨素,其人多权略,应变无常法,治军严酷,违者即斩;作战的时候,先派几百人发动攻击,陷阵则跟进,不陷阵只要回来就杀掉,然后再派一批去,直到成功为至;不过他虽然严酷,也有好处,他的部队有功必赏,不像其他部队的人,文吏一笔你的功劳就没了(这个只怕大家都有体会)。只怕不是这样的人也不能用这样的前面战法吧。

  

  东西突厥同时败北,叛逃的染干待遇倒是很不错。这次东突厥再次内讧,加上长孙晟在那边装神弄鬼,除染干外,其他各部也有大量的人员叛逃到隋。于是同年(开皇十九年599)十月杨坚将染干册封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统领这些人。开始的时候,长孙晟率五万人在朔州筑大利城给他们住,可是都蓝不断攻击这些流亡叛逃的人,染干等人支持不住,大概是为了培养保留傀儡吧,又由长孙倡议把他们搬到了五原,而且派兵保护。此时还有件事情,前次嫁给染干惹起突厥矛盾的那个安义公主死了,长孙又送了次亲,嫁义成公主给染干。

  

  这一年十二月,杨坚再派杨素等人多路出兵攻打都蓝,可是都蓝却在内部兵变中被杀,我有点怀疑是都蓝这个笨蛋引狼入室,本来达头就比他实力强威望高,再借联盟之际策动兵变…………

  达头继立为大可汗,称步迦可汗。这个步迦可汗看起来是东西突厥统一的一个,名义上也许可以说突厥统一啦,不过实际上却差的远。他并不能完全控制东突厥的部众,因此突厥国中一片混乱。

  

  达头控制突厥之后,可以认为突厥和中国的关系是敌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双管齐下,一方面军事上针锋相对,杨素、史万岁等人多次和达头所部作战,当然啦,染干管理的伪军在长孙晟的带领下也随同行动;另一方面,在长孙晟支持下,染干也开始招降突厥各部(不然岂不是白养着他了)。

  染干这几年的作为一定很让达头生气,以至于几年间达头的军事行动主要都是指向染干的,幸好隋军一直守护在附近,保证他的安全,不然他多半让突厥人民当“突奸”处决了。

  终于到隋仁寿三年(603),持之以恒的情报战发挥了效力,染干不但招降了大量的突厥人,连原来归达头管的铁勒系十多个部族也跑了来投降中国。达头所部“大溃”,一时之间众叛亲离,出逃吐谷浑避难去了。留下的偌大势力真空,自然是由中国扶植的启民可汗染干接受了,长孙晟亲身执节把他送回了大漠。之后终染干一生,他都完美的履行了一个汪精卫的职责。只可怜在西方声名赫赫的达头可汗,转眼之间就成了流亡者,甚至于连流亡政府都没有组织一个,从此就没有下落了,实在是很惨。达头死后,东突厥和中国此消彼长,西突厥在西方自生自灭直到唐人来把他们征服,突厥再也没有人试图统一了,不知道会不会有突厥人觉得伤心呢?

  

  隋仁寿这个年号一共四年,这四年内部围绕太子之位阴谋权诈,外部有骑马民族为患,老皇帝头脑渐晕枉杀名将,相形之下,和康熙末年倒是颇多相似,不过康熙皇帝西域战事搞得一塌糊涂还不有人歌颂功德,杨坚在如此情势下照样亡灭突厥却没有什么人提,实在是件郁闷的事情。

  

  就在达头出逃吐谷浑的第二年,仁寿四年(604)隋文帝杨坚死,杨广继位。杨坚怎么死的,事有可疑,不过也不能肯定就说是被儿子杀了。但是反对者总是存在的,杨广初即位,内:匿丧不发,在杨坚灵前亲委长孙晟为内衙宿卫,负责保卫工作(寒~~他怎么什么都管~~);外:就在杨坚死后的下半年,统兵在外的汉王杨谅叛反,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将其平定(可怜他们都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还是要争个不休~~)。

  杨广这个人要是说他昏聩,我觉得是很委屈人家啦,不过他少年以来始终是一帆风顺,却害苦了他。出征不知道多少次,次次做个名义主管,将军们去做一切,一场场大捷来得那么容易,于是就以为天下事皆如是。大约就像个被溺爱坏的孩子吧。

  

  中国换皇帝,国内乌烟瘴气的,东突厥在染干的领导下倒是忠诚不变:

  大业元年(604)突厥人在隋将指挥下痛殴契丹,抢的东西也分了一半(那就是说我们中国也抢了一半归自己啦?要是放在现在一定不会承认了,不是“文明之师”。BS之)。

  大业三年(606)一年中染干往中国亲自往中国跑了好几趟,而且这一年杨广身为皇帝不老实办公,巡行国内(大概想学汉武帝),到雁门的时候染干还带了手下各部首脑过来,受到了杨广的亲切接见,甚至杨广还亲赴突厥人营中慰问(神经病!)。这次杨广去之前,长孙晟负责对接待场所进行了卫生检查(可能也查一下有无地雷,呵呵),结果发现不合格——帐外有野草,染干为表恭敬,自拔佩刀割草。(其实我估计突厥人可能真的是不在意这些,不过长孙晟为了立威而已)

  大业四年(607)与隋军同击伊吾,不过他去晚了一点,没有赶上打仗。

  大业五年(608)到中国觐见了一次,不过同年——死掉了。

  

  “失去这么一位听话的突厥可汗是多么值得惋惜~~~”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合适,染干对中国礼节甚恭,但是从中国得到的好处也不少,而且出兵伊吾那次,我怎么看都像是故意怠工。杨广对突厥人的赏赐过厚,隋重臣名将多所讽谏,结果高颍、贺若弼等元勋重臣(总理级的阿)居然由此获罪被诛。汉代也有很多人对于朝廷厚待降附的匈奴人表示不满,朝廷置诸不理,但是因此被杀,实在是不象话。固然杨广可能只是以此为借口,你就不能找别的借口么?比方今天,中国政府要是借口维护中日友好就毙掉几位有反日观点的官员,那只怕要气死一大片人。能与此相提并论的,我只能想到岳飞被杀之后,金国使者对宋人说“为了和谈,你们连大将都肯杀啊~~”

  

  这一节就此终止吧,不是因为突厥,而是为了长孙晟。因为,隋大业五年(608)——也就是启民可汗病故的同一年——长孙晟病故,时年五十八岁。长孙晟生时受杨坚杨广父子两代的人器重,倒不似寻常名将晚景凄凉,一生致力“情报大业”,也没有象前两天那个CIA领导一样被赶下台(这一点我觉得很难的啊,长孙晟和裴矩两位大师在隋做得很好,到了唐代也没有被打成反动分子,后世口碑也都不错,实在值得情报界人士奉为偶像阿。)。长孙晟身后留下一双小儿女寄养舅家,这两位提起来都能吓人一跳,一个长孙无忌,另一个就是一个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可惜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本来他还有两个儿子的,不过一个尽忠国事作了烈士,另一个事迹泯然无所闻。

  隋书对长孙晟的评价不错:“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呵呵,隋书是李世民年间修订的,大臣们怎么会那么不长眼睛说皇帝陛下老岳父的坏话~~^_^)长孙一生和突厥人打交道,不知道生前可曾留意过未来的女婿呢?此时李世民不过10岁,可二十二年后就是他将启民可汗染干的儿子擒到长安在宴上作舞,甚至于启民可汗在纸上都避他的名讳变成启人。长孙和启民同年太山,倘若冥冥中携手看了这一幕,两人不知作如何想。

  

  最后补一段好玩的,长孙晟在突厥人那里威望很高,突厥拍马的时候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中国人宗族观念很重,往往论起来有郡望,有堂号,比方姓刘弄个燃藜堂什么的。。。。

  长孙氏其实是改了姓氏的拓跋家,名人不多,不过也有堂号,他们叫——霹雳堂~~~~~I faint~~~回头偶家就叫叁合庄,哼~~~

  隋大业五年(609),东突厥启民可汗病故,他儿子咄吉继位,是为始毕可汗。当然,在继承可汗大位的同时,也向隋上表请示,顺利地继承了老爸的夫人——义成公主。

  

  在始毕的眼里,接下来的几年国际形势是这样的——

  东突厥:国内一片平静,只有自己婚姻问题————无事可说。

  西突厥:自己继位的不久,在中国人挑拨和暗示支持下,达头的孙子射匮发动一场变乱,将原来阿波系统的领导者处罗可汗赶走,真正意义上统一了西突厥的领导权,之后与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处罗可汗无可奈何之际流亡中国避难。杨广于大业七年(611)十二月接见了这位有一半中国血统的西突厥处罗可汗,虽然没有给他建立什么流亡政府之类的支持复辟(废话,自己把人家折腾下来的么),但是仍然给予了高度礼遇,赐号曷萨那可汗[注1],然后养了起来(大概是留下来备用的^_^)。

  铁勒、契丹、奚etc..:反正早就不听话了,现在虽然不听话但是也没见到更加敌对,马马虎虎不算太糟糕。不过西边本来背叛处罗的铁勒诸族[注2]曾经一度强大,现在一古脑的投降了射匮,西突厥大盛,这一点不是好事,但是鉴于路途遥远、射匮对东部又好像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

  始毕上台之前杨广老兄已经做了五年皇帝,五年里面派人去越南逮大象,去台湾抓野人(后来在始毕上台的第二年还大规模去抓了一次),在青海暴打吐谷浑(慕容家,也算偶们叔祖宗匿),在西域拍死伊吾小国还美其名曰方便贸易,隋书作“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城伊吾耳”,又挑拨西突厥内乱,搞得人家政变都成了时尚[注3]。南方的事情都很遥远,始毕可以没有什么概念,青海和西域的事情就算紧张也是西突厥紧张,始毕还是大可以放心。

  至于自己上台以后,再看看中国,就更加开心啦。杨广老大哥大头症发作,致力营造一场华丽闹剧——东征高句丽——搞得到国疲民惫,盗贼蜂起~~

  

  (东征高句丽的事情杨广从大业六年开始筹备,八年出兵,还没等到出兵的时候,就开始闹够档次的“匪患”了,比方说窦建德就是赶这一批上岗的。偶所谓够档次就是说有几万人,能攻城陷府,走到什么地方不求警察少,但求money多,这时候谁要是还领三五百人抢个银行金店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和窦建德同期的还有张金称、王薄等等名人大腕儿,至于杜伏威么,大概考试的时候涂错了答题卡,等到杨广从东北回来才得以复试通过拿到学位。)

  

  老大哥傻得多么的可爱啊,趁着没有封锁禁运经济制裁,始毕可汗紧紧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这个大好机遇,开始全力进行国内建设,力求东突厥能够保持快速协调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

  

  突厥每年百分之7.9%增长的数字终于惊动了华府(中华!非华盛顿!),由于东部负责人长孙晟过世而从西部调任过来的高级顾问裴矩先生为此主持执行了多次行动,但是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裴矩在西域方向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之前多年的调查研究(后来他还提交一本《大业年度西域国情白皮书——西域图记》);然而,在东方,由于无视东方国家的文化与国情特色,裴矩主持的这些行动都没有能够得到预期效果,反而严重伤害了突厥人民的感情和中突两国的传统友谊~~~~(当然,在辽东问题上他的错误也很多~~)

  

  具体事情大约是这个样子滴:

  

  第一、 大隋严重干涉突厥内政,给突厥另立中央(未遂)

  始毕的国内建设越搞越好,正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他弟弟咄苾被隋廷的看中了,先是要将与之联亲,后来又要立他为南面可汗给突厥另立中央。幸好咄苾胆子小觉悟高,没敢答应,不过偶估计是势力还不够。

  “咄苾是个好同志啊”(《 始毕语录》第六卷P59853),后来的咄苾受到(突厥)中央的欣赏曾出任莫贺咄等重要职务,一步步的由3th,2th,最终熬到了最高领袖——就是大名鼎鼎的颉利可汗~~~,一度率兵跑到长安城边的渭桥便桥上弄了个条约,气的李世民牙根发痒。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是咄苾是个窝囊废!

  (不过,最后被抓到长安伴舞的也是他,硬生生的郁闷死了,所以说他窝囊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哦~~)。

  

  第二、 始毕可汗的外籍顾问(胡人!非突厥族)在做边贸的时候被隋边防部队突然抓起来处决了。

  对于此事隋方的解释是这样滴:该顾问忽然率部背叛可汗并请求我国提供政治庇护,鉴于突厥是大隋的臣国,本着“一个突厥,反对分裂”的原则和“隋突仁寿公报”的精神,我们已将该人就地正法,特此通告。

  可是始毕知道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自己这位顾问一贯是精明的,可就是有点贪财的毛病,这次听说洽谈会上将有大批订单,也没有告诉其他人,自己带上族人拉着货跑去了,结果~~~。有生意的消息哪里来的?中国方面散布出来的!边防部队哪里冒出来的?事先潜伏在马邑的!就算真有此事,也该交还突厥给我们自己处理阿。几百年前汉武帝就在这个地方用牛羊和伏兵算计匈奴人,现在又来了,那次是双料间谍,这次是经济情报,哼~~~

  

  鉴于大隋帝国这种无视突厥主权,严重干涉突厥内政,甚而无理杀害突厥非亲华高级官员的行为,始毕可汗做出决定——终止外交活动(“由是不朝”),支持隋境内反政府武装[注4]。中突关系恶化。

  

  隋大业十一年(615),尽管三征辽东失利,盗患猖獗,杨广依旧在外巡行。秋八月,始毕可汗重兵攻袭杨广车驾,幸得义成公主事先密报,在后军掩护下,杨广车驾疾行入保雁门。

  雁门并非一城,为古之代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楼烦后即分其地为云中、雁门、代郡,隋初为代州,杨广废除州制更为雁门郡,其地北距边境的马邑大约140里,接近边境。当袭击时,雁门有大小41城,被攻破39城,仅余雁门本城和杨广车驾随行的后军保守崞(音郭)县。雁门城内军民十五万,粮不足20日,在突厥人的围攻下,形势紧迫。

  杨广以前也曾多次督军,但是实际工作都是臣下们做的,所以自己多半没有什么经验,据说被困雁门的时候,束手无措,只能拥幼子哭泣,怀念死去的长孙晟而已。所幸的是大臣们还算明白,迅速做出决定,坚守待援的同时向杨广建议,许重赏士卒,发诏停征辽东(向全国人民谢罪)号召大家前来勤王。杨广左右没有什么主意,一律批准。。。。。。

  被围之初也有人提出,以部分精骑掩护杨广突围,但是这个建议被否决掉了。偶觉得否决还是蛮有道理的,突厥人具有骑兵优势,雁门全郡受到压力,附近又没有其他大的城池可以投奔,也不象白登的刘邦,有后续主力的接应,护送部队很容易被突厥人追上。而且这时候的突厥人已经不是当年近战仅靠短刀的匈奴了,他们的骑兵携槊着甲(突厥人是铁匠出身,技术不算落后)冲击作战的水平不错,为了速度,护驾的只能以骑兵为主,这时部队能否保持队形护住杨广就是个疑问了。反观突厥人的攻城能力大概就好不到哪里了,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在偶的印象里,除了始毕的老爸染干曾经告密说都蓝准备攻具之外(真假还不一定),就没有什么突厥人关于攻城战的纪录(至少没有够档次的^_^),雁门郡破城虽达39,但是仿佛没有出现值得纪录的战斗,说不定兵都弄去护驾了结果没有什么守卫力量。

  始毕可汗对雁门围攻不下,隋各地的援兵倒是还蛮积极,纷纷赶来,而且义成公主还告诉他“北边有急”。“北边”是什么??北边是铁勒人!铁勒力量可是不能忽视的,当年几乎一统突厥达头可汗不就是因为铁勒人反水,结果逃亡吐谷浑不知所终了;前几年的西突厥处罗可汗流亡中国铁勒人的背叛起码也要负一半的责任。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始毕可汗怎敢轻视,反正对杨广不过就是报复示威一下而已,目的达到就可以了,于是,雁门之围历时月余以突厥人自动解围告终。

  

  其实突厥的北边可能什么事情都没有,义成公主属于高级间谍的类型,开始的时候就主动通风报信,后来属于按照指示制造了“北边”的谣言,只是突厥人对铁勒一贯不放心,所以效果比较好。(不过偶觉得她大概是留守在家里的吧?不然造谣就比较难于理解了。)

  这次救驾也不光是公主殿下的功劳,援军的纷纷到来也是很重要的,不然始毕说不定就抓了杨广再回家了。众多的援军中,偶只提两个有名气的作代表:

  王世充,行军途中不解甲不盖被,不洗脸不刷牙,整天为皇帝陛下担忧,哭得如丧考妣。。。后来。。。真情感动了杨广陛下。。。再后来。。。。。。(不要想歪阿~~^_^)

  云定兴,这个人可能有人会不知道,不过当时还是蛮有名滴,这是位时尚服饰设计大师,多次导引男装流行风向,而他的模特也很难得,是杨广极为宠信许国公宇文述大将军——就是宇文化及的老爸!不过除此之外云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这一次所以被偶拉出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当时距离现场比较近,上面说的王世充其实是在扬州出发的,等他到这里还不如等突厥人打过去呢,云定兴则不同,人马很快就到了没有陷落的两城之一崞县,虽然到底有多少人马不知道,但是声势造得不小,足把突厥人吓了一跳;第二、其实这一点才是重要的,在传统史书中,众多MM滴偶像李世民第一次出场露了一小脸,据不怎么让偶信服的说法,这一次是其实还不到16岁的小李献疑兵计吓跑了突厥大军。。。。。。

  (顺便提醒一下,虽然偶觉得小李应该很帅地说,但是偶很没有办法的发现他生了一幅虬髯,甚至据比较爱胡说的段成式所言,这幅尊髯“尝戏张弓挂矢”;而且太宗皇帝动不动面色紫涨,如果不是中医说的疾在肝,那平时的面色大概是黑红。。。。。。

  然则小李系一位黑面虬髯的山西大汉??@#$$%^&*~~~暴寒~~~~~~~~~)

  

  雁门之围使很多人在隋书上留下了奋战或者力谏的形象,可是给杨广的却很不怎么样,这个倒霉的家伙经过这次打击,似乎意志消沉,猜忌更重,不但没有正视现实,反倒更加逃避真实了,突厥人一走,苦战的人没能行赏,力谏的人倒是很多获罪,刚才还哭得一塌糊涂的杨广现在就能说出“突厥狂悖,势何能为”的话了,而且答应天下停征高丽的事情也免谈了,北方贼患听烦了,就索性躲到南方。一位君王如此作为,就算传统影响会让史书的记载有失偏颇,但大事总不会太糊涂,这位才子实在是让我无语。

  

  (看他后来在江都的作为,倒禁不住要去可怜的了。唐武德元年(618),这位爱说吴语的大孩子被弑杀于扬州,死的时候倒是很有几分风度。

  不知他会不会后悔?杀他的宇文化及早些年和突厥人在边塞上走私,本来定了死罪的。。。。。。

  值得欣慰的是,总还有几个报知遇之恩的骁果军将领要为他报仇而战死呢~~

  由你好也罢,坏也罢,便天地不容你,偏偏只得相随)

  

  李密游说群盗得时候有句话说“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

此皆实谓,夫复何言,后面又说“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这是雁门之后杨广所为。雁门之围后反叛者开始升级了,大量的“小盗”优胜劣汰选出了强者,政府官员们也开始杀掉上司造反了(warning:boss们啊,你们不要太猖獗,不然。。。。。哼~~~)。两年之内,舞台前排的有李密、翟让、窦建德、刘武周、高开道、杜伏威等等,李渊特殊一点,他虽然起事了,却还先弄个杨家的傀儡对付一下(杨广也有幸坐了回太上皇,不过只怕太上皇里面除了刘邦的老爸和乾隆没有人能够开心)。

 

 

  [注1]处罗可汗带来的人被分成了三队:处罗可汗自己带500骑兵跟着杨广旅游;一队由他弟弟达度设率领,在西部放牧,偶尔打劫一下吐谷浑;还有一队由阿史那大奈领导居于楼烦(太原东南200多里的地方,大略是山西忻州地区)。

  在隋末混战中,后面这两位都卷了进去,达度设称阙可汗,被小小的李轨干掉了(阙可汗这名字就够倒霉的,果然!),大奈倒是押对了宝,在李渊家立了大功成为了一位有口碑的国际友人~~~赐姓史,成为很多人都听说过的史大奈~~

  

  [注2]阿波系统的地盘其实兼跨东西,比较西北而已,漠北铁勒人很多归他们管,比方这次叛变的就有薛延陀之类的。其实这些铁勒人说他们在漠北也成,反正他们大体上是在突厥人北边,对东突厥而言有点靠西,对西突厥而言有点靠东:(

  

  [注3]台湾的事情,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实是在大业六年发生的,之前不过是偶尔抓个舌头,抢点资料,作作情报准备而已,其间还曾经得了日本鬼子的多嘴呢~~~。军事打击的两位指挥官是陈棱、张镇周——后来陈棱长期负责和杜伏威对战,杨广死后,迫于无奈降杜,被害,张镇周在王世充那里做了一小段时间后降唐,成为了一名还算不错的二(三?)流将军,大概是在某个地方军区代管行政终老了一生~~~

  至于西突厥前面也说了变乱是发生在大业六年,不过大多数工作都是在之前几年进行的,六年只是顺利地发动了一下而已。至于“时尚”的说法,以后再解释。

  

   [注4]举例两个:

  《资治通鉴》卷182

  大业九年,“灵武贼帅白瑜娑劫掠牧马,北连突厥,陇右多被其患,谓之奴贼。”

  大业十一年,“上谷贼帅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贼帅魏刀儿自称历山飞。众各十馀万,北连突阙,南寇燕、赵。”

  

[注5]高昌是不是臣服东突厥我不大肯定,因为高昌和西突厥的关系一向很好。具体问题以后细说。

 

 

  大业十一年之前突厥人对于隋的态度大约是不满但又充满疑惧,而雁门之围隋军的不利则让突厥人了解了隋如今的军事实力,自此之后,中国不再可怕,对边境的侵扰和对中国境内反叛力量的支持变得再无顾忌。

  大业十二年大概是杨广还对国家保有实际控制力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中太原潘长文将军败死于有突厥人支持的历山飞,河南大将张须陀败死于翟让、李密的瓦岗军,洛阳诸军连败,尽管河北方向杨广一度派出久经战阵的杨义臣成功击灭盗贼中最强的张金称、高士达、格谦等,但是最终仍是对杨义臣表示猜疑辍去兵柄,政府军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无非是让第二线的窦建德等人走到了第一线。南方林士弘连接州郡,北至九江,南至番禺,杜伏威纵横江淮,几乎威胁江都。此时的隋王朝内有群盗要剿,外有突厥要防,根本已经力不从心,真正的天下大乱就此开始。。。

  

  在这场大乱中突厥人最有好处,不但没有了来自的中国方向实际钳制,如今连顾忌都没有了,传统上史书都是下面这样的一段话,不同的书或者有不同,不过意思都差不多:

  “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不过这段话认真地说内容是很多的,偶来把它拆分开再打乱语序仔细看一下:

  

  第一、“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中国国内战乱,自然难民是多的。这些人当中怕还有很多是仕宦门第、殷富人家呢。想想看,40年代末,沪上逃去香港的又有几多平民。。。

  往日里繁华,倘化作无痕春梦倒是好的,忘记了就是,怕只怕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终日价对了来醉酒。(仿佛记得亦舒小说里很有此样人事,只记不确了。。。)

  其实逃去塞外的人也自是千般际遇:或信于权贵,至人羡嫉;或辱为奴婢,转卖流离。前者如赵德言,权可专国,后者参贞观中赎买汉户诏,遣使“将物往赎”,想来已成奴隶,然则可以对了陈迹来醉酒的人岂不是很好运气。。。

  

  第二、“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这个系说突厥得以发展强大,控制区域扩大。

  过去的契丹、室韦自从长孙晟的时代就已经不再听命于突厥,而且时常在中国政府的指示或者默许下攻击突厥人,在突厥东部构成了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年的沙钵略可汗摄图放弃漠北,不惜屈膝中国以求居于漠南,这里面契丹人至少要负上一半的责任)。高昌(就在吐鲁番,葡萄。。。。等偶吃一个再写。。^_^)的麹氏大业初年对中国很是敬仰,国王还参加过对高句丽作战。当然,高昌不是完全依附于中国,它没有摆脱铁勒的控制[注1],而且和西突厥一贯的搞好关系,但是和东突厥来往倒是不多。至于吐谷浑,在杨广继位之初,就被隋军和裴矩弄来的铁勒佣兵暴打而灭国,国土被杨广设置郡县正式成了中国版图,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只带能着几千人在当时还不起眼的党项人那里避难,大业末年才得以复国。

  而如今这些都已经变成了东突厥的囊中之物,突厥国势复强由之可见一斑。

  

  第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这句话属于废话,信息量偏低,应该和“降水概率50%”差不多。如果想从这句话了解突厥兵役人口或者常备军数量,如果想从这句话推断以前的突厥国势不超过此,那么偶觉得是这样的想法颇有点向三家村里的冬烘看齐。。。

  

  第四、“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此间的“轻”字与“夺”字大不同,隋末唐初之际其实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突厥有入主中原的战略。只是此时突厥强盛,自然是站在高处,中国大把自称帝王的豪杰都要屈尊做突厥臣子,让人家怎的不“轻”你。。。

  

  《隋书;北狄传》关于称臣于突厥的逐鹿者开列了一个这样名单: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其实这些人和突厥交往的程度却是大有不同,而且与突厥关系最密切的几个人中还少了个大大的名人——李渊。(老实说,这个名单差不多把说得起来的反王都算上了,剩下的除了南方几位无甚志量,也就是李密还算清白了,当刘武周他们起兵降附突厥的时候他正在平乐园和政府军大战呢。。。)

  

  从偶看到的史料而言,上面列出来的各位里面:

  薛举只不过“厚贿突厥”以图戎马而已,虽然有过连接突厥攻打李渊的念头,但是都没有真的实施出来。一度薛举派出大将宗罗侯(应该是左日右侯,可是偶怎么打不出来啊~~)攻李唐的同时曾经联结莫贺咄设(这个就是后来的颉利可汗),但是李家派出饶舌高手宇文歆拿了笔钱成功将之解决。

  凉州李轨和突厥倒是有关系,不过这个“突厥”是流亡中的达度阙设,此人当年和兄长西突厥处罗可汗一起逃到中国客居于会宁郡,他手上不过两千余骑,与李轨的关系上地位处于臣属地位,差不多成了李轨手上的雇佣兵,不过后来自己分离出去单干,结果没多久就被李轨干掉了。

  窦建德自始至终也只发现突厥人作战计划要拉他参与而已,而且最终这个计划也根本没有实施(具体内容后面会提到),还有就是应突厥要求送去宇文化及首级以及派兵护送杨广的萧后入突厥,不过这两个都可以是平等外交,既然隋义成公主在那里,也就说不上有什么不合理。如果坚持说窦建德系统和突厥有什么关系,倒是在窦建德死后,其旧将刘黑闼两次起兵反唐都从突厥借过兵,而且双方合作关系似乎很密切的。

  王世充和突厥人有具体计议,而且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件——鼓动突厥为隋建立流亡政府,不过关于王世充始终没有看到臣属突厥的证据。

  真正和突厥关系密切,而且有臣属证据的主要是靠近北部边境的各股势力,著名的有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其实李渊很可能也是一个典型,不过godfather成了emperor,自然历史也就被漂白了。。。)

  

  关于当时的依附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偶先切换到中国的视角详细点讲段故事好了,这样比较方便对历史不大了解的XDJM们。。。。。。^_^

  

  把李渊做个由头说起。。。

  

  李渊在大业末年本来是负责剿匪任务的,不过因为雁门战役后突厥寇边现象严重,李渊就增加了一个新任务——防御突厥。具体来说是晋阳李渊、马邑王仁恭,两位共同负责山西北部边境。据说李渊在兵力薄弱的情况下专门训练了一支蓝军部队,生活起居,作战方式,直到服装饮食完全仿效突厥人,时不时找突厥人打个袭击什么的,搞得突厥人十分头疼。

  (《大唐创业起居注》关于这件事,说突厥“常不敢当,辟易而去”甚至于“突厥丧胆,。。。,收其所部,不敢南入”。。。咳咳。。这样的话,看起来多半是给李渊吹牛的。。。。。。

  而且《起居注》同时把王仁恭说的似乎胆小而有没有主见,这个也让偶有点怀疑,和高丽人作战时王仁恭引千骑突敌万人。。。如今。。。。。。据说现在拍电影的时候刘伯承镜头也少啦。。。。^_^)

  

  李渊并非防御突厥的主力,不过问题是没有什么其他的资料让偶知道还有谁在防御突厥,因为边地的其他部分多半不用抵抗了,他们作乱自立之后直接依附突厥,然后突厥再进一步给他们提供兵力物资上的支援。。。

  

  大业十三年(617),西北朔方朝廷官员梁师都杀掉上司起兵,并立即北连突厥,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击败忠于隋廷的政府军,迅速占领雕阴、弘化、延安诸郡,而后称帝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梁国,作为回报,突厥人得到了河南之地——这可是匈奴人时代就让游牧民族向往的富饶之土。不过比较滑稽的一点是:这位自己称帝的梁师都接受了突厥人给的狼头纛以及封号——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皇帝也要人家封未免有点不像样子,而且解事天子中“解事”两字现在偶也不明白,是“懂事孩子”的意思么。。。。。。[注1]

  

  梁师都东北面的榆林郡,犯官郭子和杀官自立,不过这个人野心不大没有称帝仅仅称王而已。郭子和虽然为了生存也北附突厥,但是在突厥人封他平杨天子的时候却此不敢当,最后只是接受一个屋利设的突厥官号。(后来这位反王的表现很不错,主动投降李唐,赐姓变成了李子和。)

  

  再向东面走,马邑郡的王仁恭——就是李渊那位同事——被自己的部将刘武周所杀。为了对付随即赶来平叛的政府军,刘武周和梁师都一样,也迅速遣使附于突厥。这一步走得颇有意义,不久雁门郡(马邑郡南临雁门郡)平叛部队将刘武周困在桑干镇,但是在始毕可汗派出的突厥援军与刘武周部的联合合击之下,政府军兵败,指挥官王智辩丧生。之后刘武周先后袭取了马邑西南的楼烦郡,东南的定襄郡,围攻打下了南面的雁门郡。其中楼烦郡正是杨广行宫汾阳宫所在,刘武周得了地盘,其他的大可以不放在心上,把汾阳宫人悉数送了始毕可汗,突厥始毕可汗也用战马作为回报支持刘武周继续进攻(打下地方自己有好处阿~~),由是刘武周兵势大盛。始毕可汗对刘武周象对梁师都差不多,也授予其定杨可汗称号,并赐突厥人的象征狼头纛给他。

  哎~~~当年是突厥的处罗侯、启民可汗(染干)用着大隋给的封号,打着大隋赐的“旗鼓”,吓得其他部族望风而降,比如,如今情势恰恰翻转,真个三十年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正史上说到刘武周的拓张过程,只是提到了雁门守军的苦战,向江都求援无果之类的,孤立的看似乎可以,不过和周围联系起来看就很成问题了。李渊当时就率兵驻守晋阳,从后来他可以顺利集结兵力攻入关中来看,至少救援雁门的实力是有的,但是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雁门是被围攻三月,楼烦定襄的陷落也是有个过程的,这期间李渊却完全没有出现过。

  不过《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揭露了李渊滴险恶用心。。。这家伙在三月间刘武周打楼烦的时候就明确知道汾阳宫陷落他和部将们是要负责任的,而且还把这些告诉了自己的副将,副将们都很紧张,打算去打保卫战,李渊却又说“待据楼烦,可微为之备。宜示宽闲,以宁所部”。等到楼烦陷落,汾阳宫的MM被送了礼,他又以此形式紧急为借口进一步控制了兵权。五月,李渊说上次忠心可嘉要去救楼烦的几位副手勾结突厥入寇,这几位顺利下狱,而且李渊这么说,突厥也就真的大举来了,甚至于冲进了晋阳外城。不过李渊仅仅靠着空城计就把人家打发走了,让偶有点怀疑这些突厥人是谁叫来的,是不是允许他们路上抢点东西就算是报酬啦~~~~~

  总而言之,李渊这家伙根本就没有作为政府军去消灭刘武周的意思,而是在一开始就抱定了起兵作难的念头,甚至于《起居注》说他把刘武周比作装神弄鬼的陈涉,把自己则比作沛公刘邦。他听到副手们说要去保卫楼烦的一定在愤恨他们没有眼力呢。。。

  

  李渊起“义”兵之后和刘武周之类的其实本质上也没有多少区别,人家借兵马、送厚礼、搞独立、受封号,李渊也是一样:

  借兵马——打关中期间,始毕可汗派康鞘利给李渊送过兵送过马,当然啦,是要花钱的,而且据说到晚了。。。

  送厚礼——李渊答应始毕可汗“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简化一下就是,你和我一起打仗,子女玉帛是你的,你不和我一起打仗,但是只要不打我,东西还是给你。最滑稽的一句偶觉得是“不侵百姓”,倘若真的不侵百姓,莫不成“玉帛”是“乐输”(典见《聊斋》^_^)“子女”是“自愿”(如倭所谓??)

  搞独立——李渊开头装模作样的说要迎杨广回来,始毕大概都知道他是瞎说,干脆痛快告诉他,“你自己资历也可以拉,自己当可汗吧”,然后李渊继续装样子,找了个傀儡,把杨广弄成了太上皇,害的现在《资治通鉴》上面没有大业十三年,倒是冒出了个义宁元年。

  受封号——这个倒是没有听说,估计就是真得有,李渊也不让人。。。丢人啊~~~不过突厥人倒是给了旗子了,李渊象征性的也打了一下白旗(突厥人颜色,不是投降的意思~~)。尽管史书上有大量的记载说李渊是如何虚与委蛇,但是其他人像刘武周之类也未必就没有,只不过他们失败了,所以没有记录和掩饰文过的史官而已。刘武周后来和李唐决战失败,被突厥人腰斩,倘若败的是李渊,说不定也是有个人要腰斩的~~~

  

  

 [注1]、这句是因为《隋书 高昌传》的记述,曾经出现的铁勒汗国为时很短,后来铁勒人去掉自己的头衔,重新臣于西突厥,所以暂时偶还搞不清楚高昌究竟归属,是否这段是那个短暂时期的事情。不过高昌代与西突厥姻亲,玄奘西行,高昌国王就是托自己的妹夫——肆叶护可汗予以照顾(顺便提一句,玄奘倒真得是御弟,不过没有李世民什么关系,因为和他结为兄弟其实是高昌国王麹文泰^_^)。贞观年间,侯君集伐灭高昌,西突厥还曾出兵声援(不过只是看着而已,发现唐军真动手就撤走了,害的唐僧回国时义兄王城已化作断壁残垣。。。)

 

  前两次跑题比较远,几乎成了隋末变乱的介绍了,那些主要是为了对历史背景有个概念,现在还是拉回大漠的好。。。

  人类的行为是由利益决定的。虽然这句话比较难听一点,不过倒是真的。

    

  始毕可汗最初对所有中国的割据势力一视同仁,有求必应(付费的——金玉妇人、地盘)。总之,只要中国四分五裂就好。“乱的好,乱了敌人最好”。当然啦,突厥人对这些臣藩的态度也就像野放的羊群:固然在他们需要和平的时候不去打扰,而且需要兵力马匹的时候还会贩卖军事物资,不过当他们互相开战的时候,突厥人却也不闻不问,这种所谓的降附还远算不上是一种政治上制度化的东西。

  

  到公元618年,这一年按照中国的纪年法可以有很多种叫法:

  ——隋大业十四年,这是杨广的年号,这一年他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

  ——隋义宁二年,这个是李渊“义”兵所立的傀儡隋恭帝的年号。

  ——唐武德元年,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立隋恭帝,年号义宁,大业十四年五月受禅,国号唐,改元武德。(翌年夏五月,前隋恭帝杨侑崩,年十五)。

  三种叫法中,偶决定使用第三种唐的纪年法,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儿势利。^_^

  

  刚刚出现的李唐在当时还不过是中国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个,所以始毕可汗最初也没有格外注意,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其实也不过从去年开始支持的)。不过一年下来,始毕可汗看着李家有些不放心啦。

  

  这一年里面,新建立的唐王朝一方面派出李世民苦战击灭了西北最强悍的西秦薛家,一方面也迅速收降了大量的割据势力——这些人有些是始终保持忠于隋氏的(也许只是名义上),如幽州罗艺,也有一些则本来是接受过突厥官号的,例如五原张长逊,榆林郭子和(毕竟是中国人阿),甚至中国本来最有希望的一统天下的李密也在这一年中兵败,无奈之中投唐,虽然李密最终被逼出走,途中为唐所袭杀,但是其部将徐世勣[注1]所掌控的地盘和部队则到了李唐手里。李家的势力大张。

  

  在始毕可汗眼睛里,小猫越长越像老虎就已经很可恶了,偏偏这猫还常常和自己的仇人眉来眼去——

  

  西突厥阿波系的处罗可汗被赶出来流亡中原之后一直跟着杨广,杨广死在江都(扬州)后,宇文化及倒是也没有太难为他,处罗可汗大概觉得宇文滑稽(打错啦,是“化及”)这人没什么前途,所以就趁着宇文化及被李密打败的机会跑到长安投奔了李渊。说起来也真是不容易啊,他这些年流亡生活,估计手头未必宽裕,还翻出好大珍珠来做见面礼,李渊自然是客气一番,礼物没有要,人养了起来。处罗可汗属于失势的落水狗,问题或者不严重。不过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在李渊受禅前不久,西突厥(大约为统叶护可汗)就曾经有使者和李家来往,西突厥前几年和东罗马联合,忙着殴打波斯得胜王库萨和,此时波斯战势随着库萨和的死已经告一段落[注2],西突厥腾出手就跑来和中国联系,让东突厥的始毕可汗怎么能放心。还有就是武德二年初,李唐把留学中国的吐谷浑王子伏顺送回家并且和吐谷浑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军事联盟。

  终于,到唐武德二年(619)闰二月,始毕可汗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反正是忍无可忍,撕破面皮,亲自率部渡河至夏州与并梁师都合兵,并召集授兵五百给刘武周召其一同进兵,兵锋指向李家的老巢太原。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李家的对策是派了一位将军带着钱去和始毕可汗商量这个问题(史书没有说是去求饶,大家看着理解吧)。[注3]

  这次突厥震怒是否可以通过多交保护费来解决最终成了个谜团,因为大战最后解决的原因实在比较偶然——刚刚还雄心勃勃的始毕可汗忽然之间死了,似乎连遗嘱都没来得及留下。失去领导的突厥人只好放弃了这次行动。不过,李家的钱倒是也没有省下来。那位将军走在半路,听说始毕可汗死了,就觉得钱大概不用给了,往库里一存就想完事交差,不料突厥人即便办丧事也不放掉到手的钱,听说此事后嚷嚷着要动手抢,前线各位没有办法,只好还是把这笔钱送了去消灾。

  

  关于始毕可汗到底什么时候死的,各本书上很不一致,年份倒都是武德二年,不过月份就乱了。《旧唐书》高祖本纪说是四月,但是突厥列传则明确说是二月,两者不一致。《唐会要》说是“二年二月”,《册府元龟》则说“六月乙酉,突厥始毕可汗死,遣使来告,帝举哀长乐门”,可是《资治通鉴》又说是闰二月。反正现在偶没有什么证据,只好用猜得了,偶觉得这次行动如此虎头蛇尾,很可能是就是始毕可汗死于军中或者暴病垂危,至于六月的记载可能是唐方六月得到了突厥的正式通知。而四月的记载不知道怎么来的,也许二月没有死,支持到了四月?或者四月唐方自行确认了这个消息?

  始毕可汗本来应该像他爸爸那样做一个一个受隋王朝册封,处处掣肘的傀儡角色才比较合适,可是他有幸赶上了杨广这么一个。。。(不知道怎么形容啦~~~)。总之,始毕可汗带着突厥人民翻身几乎作了中国人的主人,也算是突厥的一代英主阿。不知道他算不算死得其时,要是多活些年,是会饮马中原还是仓皇落败。。。

  

  始毕可汗死后,他从老爸启民可汗那里继承过来的妻子隋义成公主认为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年纪太小还不足以继承可汗的位子,于是把这孩子赶到了东面去当泥步设[注4],而让始毕的弟弟俟利弗设继位,称处罗可汗(和寄居长安那个是两回事,注意分清楚了阿)。义成公主自己也迅速嫁给了这位新可汗,继续作可敦。

  

  处罗可汗继位之后对中国的态度完全继承了他哥哥的意思,继续为搞乱中国而奋斗。

  

  李渊收到突厥始毕可汗的讣告之后停朝三日,诏百官前往突厥使馆凭吊,又派员前往突厥的出席葬礼,同时还“赐物三万匹”(典型的胡吹大气,明明是贡物偏要在史册说什么赐物,每次突厥派人来都跟太上皇似的,吃个饭都要李渊做陪,偏偏还要说人家是来朝见)。李渊是如此,其他称臣突厥的各家估计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只不过他们最后都失败了,所以没有这么详细地记载罢了。

  不过随李渊礼节上多么恭谨也是没有用,和突厥人关系更加密切的梁师都、刘武周等人发现突厥人不待见李家,毫不犹豫的就下手了。梁师都还算好对付,他实在是实力有限,地方守军就能解决;而刘武周就比较难办,这家伙的根据地马邑和李渊的龙兴之地太原根本就一体,要扩张就要必然走这条路,当初李家光顾造反了,由着刘武周坐大,结果现在成了麻烦。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李家一开始就吃了亏,连太原都被刘武周接收了。不过李唐继续顽强抵抗,双方搞成了胶着战。

  

  处罗可汗在这期间基本上两不相帮,他的工作主要在政治方面。

  武德二年七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与李唐交通。八月,东突厥处罗可汗即遣使到长安,要求李渊杀掉收留的西突厥处罗可汗。其实也偶想不出他们有什么仇,而且一只丧家犬也说不上什么威胁,总不会是为了名字一样吧,所以多半还是为了给李家一个警告。(不过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以后不用在他们名字前面加上一大串定语啦。)

  虽然李渊很不满意,虽然很有一些人反对(据说李世民就是主力),不过此时的形势是山西刘武周步步进逼,河北窦建德连败唐军,南方萧铣趁火打劫,而且李家还和洛阳的王世充发生了武装冲突,当此等时刻,李渊自然是不敢开罪突厥人,只好把即将升天的西突厥处罗可汗请到“内殿,与之纵酒,既而送至中书省,纵北突厥使杀之”。

 

  

  突厥初兴时,索柔然君臣于北周,北周付之使者,尽斩于青门。

  唐武德初,东突厥索西突厥处罗可汗于唐,李渊纵突厥使者杀之。

  两者如出一辙。

  

  不知处罗可汗面对李渊是怎样感受,“纵酒”时候可有一种放纵?

  苦笑着喝一杯酒,转过身,傲慢的向门外走去,不用看身后武士,也不用看长揖的君王。流离七载,终于可以不要看人家脸色。。。

  

  除了这次索杀给李渊一个下马威,处罗可汗在战略方针上也做了调整。由过去的一味反隋,变成了支持隋杨复国(真假不论,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这次政策调整原因上可能有二——

  内部:义成公主心怀故国,所以很可能对处罗可汗进行个人鼓动,义成公主对处罗的继位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显然其个人意见在突厥内部是很有份量的(不过偶没搞明白力量的源泉,现在隋已经灭国的阿,不可能突厥人真的知恩图报吧?),处罗不会完全置之不理。

  外部:李唐之流所谓依附的势力实力壮大之后渐渐显得不那么驯服,需要某种名义来压制一下。同时窦建德在河北击败弑君大逆宇文化及,将弑君之人尽数斩杀,对杨广遗孀萧后以臣子身份亲致敬谒,并将宇文化及手机传送突厥(毕竟义成公主已经是杨家最有的影响力的人了)。这一点可能也让突厥人觉得隋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此时洛阳王世充手中的皇泰主已经被作掉了,天下没了“正朔”,正好让突厥人自己制造一个。于是处罗可汗派人去窦建德那里请杨广遗孀萧后和孙子杨政道来突厥,窦据说也是称臣突厥的,自然不敢拂逆,派兵把人送到了塞上。

  武德三年二月,突厥置杨广孙杨政道于定襄(在李氏的太原郡北一百八十里,原来是中国的地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突厥人的了),立为隋王,设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并且在塞上翻出来中国难民万余人交给杨政道给他充实一下力量。(听起来和当年北齐灭亡的时候有点像阿。。。那时候突厥也弄流亡政府来着)

  据说这个“满洲国”似的计划也有王世充的怂恿下[注5],不过我不大理解,王世充他自己就是反隋的,手里有个皇泰主都刚刚杀了,为什么另外弄出来一个隋的朝廷?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注1]、对历史不大熟悉的人注意啦,徐世勣这家伙名字太多了,所以专门列一下。其人本名徐世勣,因为字懋功,所以也被叫做徐懋功,后来在演义小说里面变成了徐茂公。降唐之后被赐姓李,所以又叫做李世勣,后来因为要避李世民的名讳,所以去掉了“世”字,变成了李勣,再后来因为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而被撤掉了赐姓,但同时又要避李世民的讳,于是变成了徐勣。。。。。。晕死偶啦。。。。

  总之,徐世勣 == 李世勣 == 李勣 == 徐勣 ==== 徐懋功 == 徐茂公(最后一个系约等于)

  对了,还有人因为打不出“勣”字,所以会变成“绩”。。。寒~~~~

  

  [注2]、中国史书多称突厥人杀波斯王,如《旧唐书 波斯传》“波斯王库萨和为西突厥所杀,其子施利立,”系为误传,库萨和实为其子弑杀。

  

  [注3]、此时的李家一方面和洛阳王世充有一定规模的军事冲突,另一方面李渊的弟弟李神通则在攻打聊城宇文化及数月之后,因窦建德大军也气势汹汹向弑君的宇文化及扑来,不得不退兵一旁无聊的看着窦军将宇文一举击灭斩杀(大家觉着这样子是不是有点像草原上的鬣狗与秃鹫呢?)。

  

  [注4]、关于那个被赶到东面去的孩子,以后会详细讲,这里简单提一句,他就是后来的和李世民有香火之情的那个突利可汗。(说起来最近这几代可汗凡是在东面起家的,都是属于亲中国派,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呢~~^_^)。

  

  [注5]、王世充怂恿的话是在《唐会要》上面看来的,不过《唐会要》上面似乎弄错了时间,而且他说王世充是对颉利可汗进言。它所载处罗可汗(东突厥)死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其他的书上却是处罗可汗死于武德三年六月甚至更晚,所以《唐会要》所称得王世充向颉利可汗进言也许是向处罗可汗进言的误记(王世充应该不懂的通灵术~~)。

  不过《唐会要》言之凿凿的样子让偶害怕,有时间再查书推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