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王凤英:记游渔洋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01:32

记游渔洋山

子翚

    渔洋山,在胥口,濒太湖,虽数年前曾拜谒董其昌墓,然印象已不深,因王士祯以“渔洋山”为号而心仪已久。

    五月三十日下午,予驾车与钟华君往渔洋山,泊车后往正山门。山门乃新建,最上有匾额“渔洋山”三字,竖写,落款为“王士祯”,当是集字而成。其下有一横匾“太湖第一美景”,落款为“山阴居士,童英强题”。进山门,觉渔洋山不甚高,然清翠秀雅,山顶有阁、亭在焉。予与钟华从东侧登。往登山之路东有一片平地,皆植桃树,有桃生焉,如鸽蛋大小,青色,未熟,其东北处有石竖地,刻唐寅《桃花庵歌》与陆龟蒙咏梅花诗。刻此二石于此,恐不甚合。往上登山,山路乃新修,皆以杂木条与铁路旧枕木铺设,二侧杂树繁茂,所称“天然氧吧”并不为过。途中见石英石多块,大小不等,至一平台处,此处当为渔洋山东南山顶,低于最高处约几十米,此处石英石如田地里之西瓜多且零散。有一茅草亭,内有一保安,予与钟华入内,问保安曰:“知董其昌墓在何处耶?”其曰:“吾是广西人,来此做保安时间不长,不知董其昌墓之位置所在!”亭之北,有数株黑杉虽不甚粗,然二枝干弯曲而奇怪生焉,钟华赞叹之声不绝。

    望西有山路可再往上登,山路忽下又忽上,忽南忽北,又忽西,再往北,足下则仍是杂木条与旧枕木,予曰:“旧枕木虽是旧物利用,然登山之路,似不如石、砖铺设为佳!”钟华也点头以为然。途中也有二、三看台,看台上皆以柏树铺设,似正方形,觉累时,予与钟华则在树荫下小坐,其南可望太湖大桥,与大桥相连之长沙、叶山二岛近在咫尺,稍远,东洞庭之莫厘,西洞庭之缥缈、元山、横山等也可见。登山途中白蔷薇花长势旺盛,野栗树、杨梅树与石楠树也数度可见;沿途又有“乌饭树”,树叶末梢处呈棕色,钟华曰:“每年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苏州西部地区居民因此而皆以乌饭树叶捣烂取其叶汁而煮米饭,是谓乌米饭。”

    再行数十步即至渔洋山西北最高峰。据传此处即为鳌背。此处有索道及滑雪旱道可选择其一下山。索道边有工作人员,予问年长者,董其昌墓位置所在。其热心有加,向北指山坳处,曰:“董其昌墓在渔洋山西北山坳,山坳名为渔洋村,董墓在渔洋村吴姓自留地上。”予与其聊,知其为胥口人,姓顾,为吴中文联委员,擅锡剧、喜书法。其又手指正北,曰:“湖之隔岸正北为玄墓山,隐约处寺庙即是圣恩寺;玄墓之左山顶尖者为米堆山;玄墓之右稍远之山为穹窿山。”予谢过顾君,往南之茅亭,此为新建,见湖岸有一方田,予谓钟华曰:“此或为孙武子演兵场也!”

    望东则新建之“渔洋阁”,匾额为东山籍书法家席时珞题写。阁西侧有华人德先生题写之匾额“渔洋胜境”。渔洋阁座北朝南,五层,飞檐雄踞山巅。予与钟华入渔洋阁,见西侧有一砖雕楹联,联曰:“澹如秋水间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落款为:“渔洋山人王士祯书”,当是集渔洋山人书法联语也。登渔洋阁,渔洋阁匾额下复有一匾额为“江南第一阁”,其下有抱柱联,以魏碑书之,气势极强,联云:“谁能胸貯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阁之由下而上,分别以“洞庭春色赋”、“洞庭两山图”、“渔洋传奇”、“金玉钟楼”为主题。

“洞庭春色赋”主题乃全国最大之独幅玉漆雕壁挂,工作人员介绍称此壁挂耗资二千余万元,壁挂上图案皆是以玉石相嵌而组成,壁挂图案内右方则为苏轼全篇《洞庭春色赋》文字,金色,与洞庭东西山太湖美景相得益彰。

“洞庭两山图”主题,为漆雕作品,长八米,高二米,为我国整幅最大之漆雕作品,采取青绿山水画之漆雕表现手法,即石青、石绿为主,在彩绘着色中浓墨重彩,辅以皴染技法而成之。画面选自明代著名吴门山水画宗师沈周所作之《洞庭两山图》。沈周题款云:“弘治丁巳三月,友人持济之太史洞庭两山赋见示,语意深奥,词旨变幻,政如七十二峰,风雨晴晦,出没万状,不可端倪,余披襟读之,不觉神思快爽,遂援笔为图,但用笔滞涩草草不成景象,安得与济之之文并传不朽?图成书以志。沈周”洞庭两山图南门两侧有联:“湖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予与钟华君读后均击掌赞赏不已。

    “渔洋传奇”主题,则有渔洋山瓷图挂于北壁,题款则是王士祯《自米堆山下行至上阳村钱家磡望湖中渔洋法华诸山》诗一首,其前二句为:“杖策信忘疲,行行画图里” 。其壁则介绍渔洋山之由来:昔伍子胥由楚国逃往吴国,在吴江因有渔翁相救而逃脱楚之追兵。伍子胥为吴相并扶助吴王打败楚国后不忘渔翁救命之恩,并设法找到渔翁之子,带回吴国,授其官职而婉拒,遂送其新船只,将其安排在太湖边住,伍子胥为感渔翁而将渔翁之子居住之地起名为“渔洋山”。王士祯因 “入山,探梅信,宿圣恩寺还元阁上,与是山朝夕相望,若有夙因,乃自号渔洋山人。”而与渔洋山或太湖有缘,或以诗咏之,或以画成之,则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赵孟頫、沈周、文征明、文仁伯、唐寅、董其昌等历代文人,而予印象最深者则为“黄茅渚小景图”,其题款云:“黄茅渚有熨斗柄,高士饮酒于熨斗柄石下”。予问工作人员黄茅渚在何处,其答曰:“即在渔洋山西北之太湖之滨也。”“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鳌背,啸歌天地秋”乃沈周诗,虽短,而予极喜之。

    “金玉钟楼”主题,在渔洋阁之最高层,予与钟华君登而欲入,被工作人员劝阻,仅在稍下之楼梯口观,金石钟楼内悬挂玉石编钟,地面也以绿色玉石铺设。被告之曰:“尚未对外开放。”

    而“洞庭两山图”之西侧有一露台,台上有孙子兵法仿竹简刻,所谓“仿竹简刻”,实似水泥浇铸,皆以许慎说文之小篆成之;与其平行者,尚有伍子胥兵法,形制与前者相同。恕吾寡闻,子胥兵法则是首次所见。

    渔洋阁最下层稍东,则为渔洋山玉鳌神像。卫星拍摄渔洋山,其形极似一只蹲踞于太湖碧波之神鳌。而佛家视神鳌为观音菩萨之座骑,随观音菩萨巡游四方,因之“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其意当是得鳌神眷顾者方可蟾宫折桂,金榜题名。鳌又是龙、麒麟、龟之结合体,所谓“龙头、龟背、麒麟尾“,在我国自古被视为避邪之吉祥物。因而投资者于此建一巨大玉鳌神像,玉鳌神像与底座共重近六吨,其周围又有十五个玉雕小鳌,不可不谓之此为善事耳!

    予读古代文人山水画,其所画山之形往往与某一动物相似,而吴地之山以某一动物名称名命者多矣,盖古代文人不仅独具慧眼,也或借助山水之画作寄托其美好愿望耳!

 

                                                    六月十日夜于来虹居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