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奇观ppt:年轻的科学家们,去中国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9:26:42
年轻的科学家们,去中国吧!马修·斯特姆劳 文 小可 译作者:马修·斯特姆劳来源:华盛顿邮报来源日期:2011-5-23 

二十年前,绝大多数美国分子科学系博士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在全美各大高校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正是因为这些实验室不断地推动创新,美国才得以保持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竞争力。今日,在我的朋友中,虽然许多原本也想有自己的实验室,但只有极少数人成功。其中有不少进入企业、咨询公司或律师事务所,还有一些索性完全放弃了科学。

  随着政府对科研提供的经费的减少,那些立志在美国成为科学家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前,当我的一个刚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朋友就前程向我取经时,我给她的忠告极为简单:“还是去中国吧!”

  美国科学家早先也有出国的现象,不过,他们通常都是到欧洲去,因为那时欧洲在专业知识和经费支持上都要超过美国。自冷战开始后,政府大力扶持科技开发,大量的经费进入全美各个实验室,使美国在从医药到微处理器等各个科学领域都突飞猛进。 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首席执行官艾伦·赖斯纳指出,二战之后,美国百分之五十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新兴科学和技术。今天,许多科学家,特别是年轻科学家,都面临没有科研经费的窘境。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中心主任 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在不久前告诉联邦参议员:在每六个向我中心申请经费的人当中,五个不得不转向他处乞讨。如此窘迫的经费情况是否会迫使美国的科学家们到其他国家去找工作呢?如果是,那么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很大的。

  和十年前我刚开始读研究生时相比,全球的科研情形有了根本上的不同。尖端科技的研究机遇在其他国家比比皆是。除中国尤为突出外,印度、巴西和新加坡也都建起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在全球四处招揽科研人员。这家大学的基金达一百亿美元,远远超麻省理工学院的基金,而且在那里的科学家也无需忍耐波士顿漫长的冬天。迪拜也不甘落后,在09年创建了马斯达尔科技学院,同样四处招兵买马。这些新兴国家对优秀科学家可谓求贤若渴,已经在试图挖走我们的人。

  我在中国做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将近两年,先后在国家农业生物研究室和北京大学工作。中国人对科研极其重视。在过去10年里,中国每年研发经费的支出增长都保持20%。甚至在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仍然在科研投资上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中国目前每年在科研上的投资达到了近千亿美元。英国科学院皇家学会预言,到2013年,中国科学家们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总数将超越他们的美国同僚。

  中国的实验室如今是接受过东方和西方训练的中国科学家的卓越的智力熔炉。这种充满了创造力和勤奋向上的工作环境恰恰是孕育重大科学突破的摇篮。中国大学正在积极招募外国年轻的科学家,校方在启动待遇上相当慷慨,有时可以与美国年轻教职人员的起薪媲美。今后,对于那些因资金问题而头痛不已的美国科学家们而言,中国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

  科学人材的流失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美国创造力”的融入将成为中国的航天业和军工业超越美国的动力。我们过去经济的成功和国家的安全也曾仰仗诸如爱因斯坦、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和沃纳·冯·布劳恩(火箭科学家,主导研制了土星5号运载火箭,帮助美国率先登月)等来自国外的人才。试想,假如这些科学家当年都选择去苏联和中国的话,美国是否还会有笑傲全球的科技竞争力呢?

  每年,美国都有许多科技人材因争取不到经费而不得不放弃研究。美国科研资助机构面临的经费申请堆积如山,常常不得不拒绝90%左右的方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由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预算削减正在进一步吞噬美国学者的研究资源。因此,我鼓励我的朋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更具“创造性”的打算。去中国吧!我告诉他们。或者新加坡,或者巴西,或者中东。假如美国无法为科研人才提供经费,那就去找一个有钱的国家吧。

  马修·斯特姆(Matthew Stremlau):毕业于哈沃福特学院和哈佛大学,目前他在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博拉德研究所做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