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魂 by priest乐文:说说教育:一声叹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8:31
2011-07-21
【核心观点: 在一方面,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民间创业、发展空间狭小,导致就业不足,这是学生压力大的根本原因; 在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中的竞争思维,于无声处培育出一种人与人“不合作”的社会心态。】
对于每一位父母而言,子女教育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前一段时间,华裔的美国虎妈横空出世。先是在美国的几个大媒体上着实火了一把,但是似乎美国的读者并不买账,对于小提琴加钢琴即等于完美人生的逻辑完全不以为然。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美国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这种赤裸裸的炫耀行为并没有多少市场。后来可能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于是虎妈又登陆了祖宗发祥之地,向祖国人民介绍如何成为社会精英翘楚的宝贵经验。只可惜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再当年,刘亦婷凭着哈佛两个字,就能把诺大一个国家给忽悠了,那样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结果虎妈教育法在国内也遭到不少的非议,很多的中国父母倒是更认可美式的教育方式。事实上,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如果能够认识到,教育并非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更是人格的全面塑造,就能明白一些传统思维方式的谬误之处,也就能进而理解今天中国社会里一些困扰大众的问题。
前几天去教会,恰好遇到了刘牧师,言语间得知他的姐姐不久前去世。惋惜之余,刘牧师又谈起一件令他感慨万分的事情,使得我也不由得有所触动,这几天来一直在不停地思前想后。刘牧师是台湾人,家族移民美国已经多年。他的姐姐也是教会里的人们所熟知的,一方面,由于她的个人能力、成就都很高,而另一方面,无人不知,她对于这个终身侍奉“上帝”的弟弟颇有些不屑一顾,认为他纯粹是浪费生命,做些无意义的事情,几年前竟然还把自己的女儿送去读神学院,后来去了南亚小国布道。而最令当地华人圈子称慕的,是她的三个子女,两个做了医生,一个做了律师。按照北美华人圈子里的价值标准,这大概已经到了人生境界的最高点,因而经常在谈及子女教育的话题时,刘牧师的姐姐经常就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然而这一次,按照刘牧师的说法,姐姐其实只是偶染小恙,并无生命之虞,但几个子女完全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拖延时日,导致病情加剧,入院后仅仅两周即告不治。而在其后,也无人愿意承担照顾八十高龄老父的义务。结果老人家某日对着刘牧师大放悲声,至此才明白,一辈子的荣耀,原来真的都是浮云一片。而刘牧师则说,我这一辈子平平淡淡,一栋旧屋住了几十年,比不上你们有名有利,但绝不缺少关怀,平日里一旦有事,教会的教友里里外外帮忙,无微不至。
刘牧师的这一段话,坦白而言,对我的确是触动很深。当然,他的主要意思,是身为基督徒,身心的喜乐平安。而我在同时看到的,除此之外,却还有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对子女的教育。身在北美的华人,尤其是第一代的移民,往往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都会头痛不已。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虎妈式的思维方式,强制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要“吃苦”,并认为这是胜过美式教育方法的精华之处。出于对姐姐几个孩子的不满,刘牧师当时很遗憾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妈妈的辛苦培养,哪里来的你们今天出人头地,做律师,做医生,成为人上之人?”这句话令我思考了很久,虽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直到这一刻,我才突然理解了这其中的含义。作为一个父亲,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自己也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因而理解教育的内涵,就成为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毫无疑问,“出人头地”,“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古训,早已经成为中式教育方式的基本点,甚至连虎妈这样出生在美国的华人二代,都在不知不觉中延续着这样的文化承传。然而如果对这样的思维方式,仅仅做一点点深入的思考,就会有不少新的领悟。
据说出于尊重个人隐私和保护学生的目的,现在国内的中小学校不再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了。但是在以前,每到学期末,召开家长会之时,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班级排名,都会被公布在教室的黑板上,由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作为督促学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学校、班级表彰学生,也都只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久而久之,在学校里就形成了一种风气,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会和其他成绩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群体,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会形成另一种小群体,互相之间界限分明。有一些学生成绩特别突出,干脆就谁也不搭理。自从我来到美国,就观察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差不多每一所美国的大学里,中国学生几乎都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永远都看不见的群体,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看不到听不到这个群体的行动和声音。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要“出人头地”、要做“人上人”逻辑的后果。当一个人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矢志要 “出人头地”要做“人上人”的时候,首先他(/她)内心就不能平等地看待别人,自然也不会用爱心去对待别人,更不用说团结合作了。总看见有人感慨中国人是散沙一盘,但其实看一看这种教育文化心态的背景,以针对别人的优越感来建立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不“散沙一盘”才怪。思考的更深入一些,应试教育只是一种表象,需要被改变,但更核心的问题,则在于等级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对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在北美的华人中,有很多的杰出人物,但华人群体的政治地位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精英都是花瓶点缀而已,远不及草根的拉美裔的政治力量。“出人头地”的教育文化,导致了社会中人与人难以沟通合作的心态。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任何“素质教育”也无法使社会总体状态趋向优化。
每次和家里通电话,老爸老妈总是要唠叨几句,在国外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等等,每每难免抱怨几句国内的教育压力如何之大,长孙从小学开始,除了考试就是考试,原先很活泼的一个孩子,现在除了成绩好,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出门在外时,语言表达都成问题。这一点其实就是现在国内教育的另一个大问题。但似乎谁也没有办法,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开始,就有门槛,除了各种费用,还要考试,择优录取。所以各种补习班盛行,屡禁不止,孩子负担沉重,家长也苦不堪言。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也没有办法,别人都上补习班,你家孩子不去就不行,将来升学的门槛就过不去。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就业的不振,如果就业机会很多,根本没有几个人会去上研究生。由于缺乏就业机会,没有硬关系的人,只好通过考试、上学来竞争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就业的不振,在很大原因上,则是计划经济的遗产。众所周知,在以前所有的计划经济国家,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年轻人的就业。由于计划经济禁止或者严格限制民间的经济活动,民间没有创业的机会,从而造成就业机会严重短缺。直到今天,在计划体制下,民间创业空间的狭小,仍然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从而注定了沉重的就业压力在短期内仍将无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填鸭式教育也将继续延续下去。
晚餐之后,带着儿子去海滩。我坐在沙滩椅上看风景,夕阳西下,远处蓝天下隐隐约约几片白帆,儿子兴致勃勃地在岸边玩沙子,一只小铲子挖呀挖,忙得不亦乐乎,偶然看见一只小螃蟹,一个劲儿的大呼小叫,高兴得不得了。过了一会儿,看见一家中国人从远处走了过来,也算是有过一面之交,以前在教会里见过,是一家访问学者,有一个大致6-7岁的儿子。几个大人在一起聊天的档口,两个小孩子也凑在一起挖沙子、戏水。过了一会儿他们要离开了,小家伙的妈妈问他,“你和小弟弟玩得好不好?” 没想到小男孩撇了撇嘴,回答说,“他总跟我说英语。不过他那点英语算什么,我早就在学校里学过了”。开始时我觉得很好笑,因为我的儿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呢,也从来没有上过任何的学习班,每天也就是在幼儿园里摸爬滚打,他自己说英语,却根本不知英语为何物。但是后来又想了想,看着小男孩很自得的表情,不由得心里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