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九龙湖镇规划:苏州碑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6:01

苏州碑刻

苏州碑刻,始于魏晋及南朝,唐代已有碑刻实物流传,自宋以降,碑刻大兴,数量甚多。据统计,苏州现有碑刻3000余方,形式上可分为碑、帖、经幢、墓志、摩崖五类,内容涉猎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天文、水利、医学、人物诸多方面,其代表性碑刻有成为国宝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四大宋碑《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平江图碑》《帝王绍运图碑》;有被誉为江南第一巨碑的《韩蕲王神道碑》;有显示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俞樾《枫桥夜泊诗碑》、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碑、米右仁《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赵孟頫《重修苏州府学记碑》以及清代的《过云楼丛帖》。

此外,苏州园林中的汇帖亦闻名于世,著名园林——留园中的《含晖堂记》共三百余方,可谓集汇帖之大成。

苏州碑刻数量众多,艺术精湛,其原因有三:一是苏州自古经济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客观上有碑刻的基础;二是苏州人文荟萃,书画刻石名家辈出,加之城区附近青石资源丰富,为碑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三是苏州名胜如林,古迹遍布,立碑记事,摹帖赏玩成为一种时尚。

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四大宋碑之一《平江图》

平江即今苏州,我国见之于文献记载的城市地图早于《平江图》的有西周的《洛阳城图》,东汉的《长安城图》,但这两图均已亡佚,故《平江图》是存世最早最详尽的石刻城市平面图。

《平江图》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青石质地,距今已777年,但依旧保存完好。

《平江图》准确的反映了当时苏州城市的风貌,在长284厘米、宽164厘米的有限空间里刻绘出大运河、城墙、河道、街道、坊市、楼阁、寺观、桥梁、园林等重要设施。

此图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城内水道标示详细,大小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与街道相伴而行,突出反映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水乡风貌,是研究苏州古城及城市规划不可多得的史料。

此外,《平江图》上绘有宗教建筑80处,如城北的报恩寺,城中的天庆观,城东南的万寿禅院等等,与河道、桥梁共同构成景观,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这些,平江图上还有“子城”的标示,子城是平江府衙署所在地,位城中央,是苏州的政治中心,平江图充分反映了它的盛况,是唐宋官署建筑的重要例证。

保存至今的宋《平江图》碑,不仅为了解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刻法粗细得当,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韩蕲王神道碑

碑立于苏州灵岩山西南麓韩世忠墓前神道中,由宋孝宗题额,礼部尚书赵雄撰书,枢密使右相周必大书丹,碑高8.25米,碑文13900字,碑身之高,碑文之长为江南之最。

孝宗题额为“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10字正书,兼具行书、北碑之意态,粗实厚重,与巨碑风貌神合相谐。周必大正书碑文洋洋万言,述韩世忠战绩甚详,可补正史之佚,为史家所重,且通面端庄整肃,首尾如一,笔力遒劲,方正厚朴,深得唐楷笔意。

韩世忠卒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八月四日,同年十月,朝廷敕使护葬于“平江府胥台乡灵岩山之原”。孝宗即位,于乾道四年(1168)下诏追封抗战元勋韩世忠为蕲王。淳熙三年(1176)在韩世忠死后25年,孝宗再次下诏,称“韩世忠感会风云,功冠诸将,可特赐忠武,盖太师”。韩世忠子韩彦古闻诏后向孝宗请求为韩世忠立碑载功,孝宗允诺,并面赐御书十字碑额。

神道碑屹立千年,“碑蚀亭颓,烟荒草蔓,蓬颗蔽冢”,1939年5月,被飓风吹倒,碑石纵横断裂,碎成十几块。七年后,(1946)由灵岩山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韩氏后裔主持修复,用水泥嵌铁箍胶合成并立两段,并请江南第一书家箫退闇篆书碑额。

《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

《吴郡重修大成殿记》为米芾之子米友仁所书,是米友仁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作。此碑刻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由翟耆年篆额,郑仲熊撰文。碑高182厘米,宽96厘米,是苏州现存最早的记载整修孔庙、府学情况的碑刻。

南宋初年,苏州城屡遭兵燹,文庙大成殿亦被殃及而日趋破落。绍兴年间,社会局面稍安,为恢复礼乐,重振江南文风,苏州府出资全面重修大成殿及范仲淹祠。绍兴十一年,大成殿重修完毕,此碑就为记载此事而立。

《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文22行,每行44字,计788字,以行书之体书写,书风直逼其父,稍显温雅,笔势劲健,意态秀逸。米芾曾说米右仁书法既有古意,又有创意,此碑可为例证。书法史上,米右仁的传世墨迹大多体现在书画题跋方面,像《吴郡重修大成殿记》这样大的碑记,且还是地道的宋代原刻,这在米右仁的书法墨迹中尚属孤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当可作为研究米右仁书法的重要原始资料而载入书法史册。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碑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为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1126——1193)于淳熙十三年(1186)在苏州石湖所作,石湖是范成大归隐之地,宋孝宗曾亲题“石湖”二字赠之。《四时田园杂兴》诗描述了诗人退隐石湖的闲居生活,抒写了一年四季农耕的情景和感受。文辞生动优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经典作品。

明正德十五年(1520),御史卢雍于石湖茶磨山北行春桥西建范文穆公祠,次年,将范成大手书的《四时田野杂兴六十首》摹刻成碑,嵌于祠壁。

诗碑共8块,分置于“寿栎堂”的3处墙壁上,其材质为青石,碑额成穹形,每石高1.5—1.7米,宽0.7—0.75米不等。除诗作外,还有作者的小序以及元至正六年(1341)书法家周伯琦的跋文,明正德十六年(1521)都穆的题识。

范成大书作取法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得酣畅淋漓之韵致,碑文行书典雅俊朗,清新脱俗,一如恬静的石湖田园风光。

过云楼集帖

《过云楼集帖》系清代苏州所刻著名集帖。所谓集帖,就是请刻碑艺人把历代书法大家的真迹勾勒上石,使之成为一部集各种流派书体、书风的法帖。过云楼为清代苏州藏书大家顾文彬藏秘之楼,所藏书画法帖既多且精,享有“甲天下”之誉。

集帖精选顾氏秘藏历代书法珍品二十四种,大部分按原本墨迹摹刻,小部分依所藏旧拓中的佳本复刻。其作品的年代上起五代,下至清代,按年代顺序分成八集,每集标签均由朴学大师俞樾题写,左下角刻“元和顾氏过云楼审定”之印章。

集帖刻工精美,与原作神形逼肖,顾文彬曾作诗赞曰:

士衡铁笔妙通神,名迹双钩欲夺真,

一代过云楼集帖,隋珠和璧数家珍。

该帖于光绪八年(1882)刻成问世,声名四响,一时各地翻刻者甚众。金石学家杨守敬曾将该帖中苏东坡《祭黄几道文》和《答谢民师札》两种法帖加以摹刻,编入湖北黄岗县《景苏园丛帖》。

《过云楼集帖》原藏苏州铁瓶巷尚书里顾氏祠堂,现在苏州碑刻博物馆陈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