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政府网:朱四倍:应当如何面对社会诚信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2:38
应当如何面对社会诚信危机?2011-07-26 07:57 华西都市报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女孩微博炫富,将中国最重要公益机构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年来,“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引发的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由此引出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引发了高层强烈关注。(今日本报11版)

诚信在古代先哲们看来是立身之道、修业之本,更是国之立政之基。诚信危机在道德上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扭曲,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表现为经济秩序的混乱、政治文明的沦丧、社会风气的败坏。凡此种种造成我国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中国青年报》曾披露说我国每年因不讲诚信而付出近6000亿元的代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法律虽然不能裁判道德,但法律裁判的绝对是不道德的行为。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法规不完善,监督不到位,造成法律制裁乏力,使得不讲诚信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来,诚信与法治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健全的法制体系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诚信制度缺失,就造成社会诚信危机的现状。

当下在我国,失信的成本低于收益。从经济利益上找原因,人们之所以敢于动辄失信在于失信付出的成本极低,甚至根本不需要付出成本,还可以从失信中得到好处,而不必付出任何代价。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诚信危机就是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制度、体制转换和变更而带来的经济物化倾向与道德文化功利性导向之间冲突的一种现实反馈。多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混乱与冲突,使得道德相对主义盛行。道德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诚信、契约等观念也失去了其原有的尊贵地位。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良心、责任、信念、信用这些最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他们很少去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合乎承诺,而是热衷于计算功利的大小,金钱的多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道德体系的维护都要靠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得以维护,他律即需要有操作性强的规则和制度,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成本,使其在有形和无形的利益上获得最大的制约,使未失信者引以为戒。据报道,一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已取得了博士学位,因为曾经有乘坐公共汽车逃票三次被抓的记录,结果无论是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求职,全部被拒绝。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敢违规逃票吗?因此,应从法律、行政、经济等多方面加强诚信制度的建设。

社会转型期的诚信危机犹如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着力消除已经刻不容缓。所以,笔者认同文章中学者的判断,政务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在当前,中国要最终化解这场社会诚信危机,必须先解决政务诚信的问题,而政务诚信问题不解决,势必助长诚信危机的蔓延。

(责任编辑:宁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