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未央公主谁演的:高铁时代与“慢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25:11
钟 流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了。南京到北京最快3个多小时,“千里京苏一日还”,怎一个“快”字了得!

  从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建成通车以来,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有7条高铁建成通车,中国的高铁运营总里程已高居世界首位,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

  身处“快”字号高铁时代列车上的我们,切不可忘记“慢”

  “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就有慢的传统,更有慢的文化。千百年来,我们招呼客人吃饭时讲的是“请慢吃”,送客时说的是“请慢走”,请人做事时说得最多还是“慢慢来,不着急”……

  “轻拢慢捻抹复挑”,诗人白居易描绘的虽是弹琵琶之技艺,但做任何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红楼梦》之经典,之所以“字字看来皆是血”,是因为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本草纲目》之百世流芳,是因李时珍27年遍尝天下药草方写就;长城之雄伟,是因自春秋战国到清代2000多年的修修补补……

  慢,是“铁杵成针”的反复磨炼,慢,是“大浪淘沙”的不断洗礼,慢,给中国留下了5000年的灿烂文明。

  今天我们进入高铁时代,仍然需要慢生活

  慢生活需要慢心境。“慢”与“快”同有竖心为旁,心境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的态度和质量。慢,是心态的从容;慢,是心境的舒缓;慢,是心灵的放松。

  “中国人变急了”。 去年,一项关于“全球最着急的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没耐心。也许外国的调查机构对中国人不完全了解,也许他们对我们怀着某种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急躁的理想主义”正在一部分人中蔓延,为家庭生活计,为自己前程计,把个人的过度诉求作为理想来追求,致使焦虑现象成为如今这个时代的标识。生活越现代化,焦躁情绪反倒越重。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些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致和快乐擦肩而过。

  慢生活需要慢节奏。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吃饭快餐化,上学速成班,看报速阅读,婚姻也速配……“速”和“快”带给我们快感、刺激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以消化的产物。以吃饭为例,当快餐在欧美大行其道的时候,巴黎开展了一场“国际慢餐运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慢餐协约》,鼓励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生活。据说在哈尔滨和广州有一群人分别成立了 “懒人部落”,成员大都有着一段段“搏命”的奋斗史,年龄大都在三四十岁,学历较高。现在他们追求的是过惬意的世外桃源生活。

  “慢生活”的崇尚者们有一个新鲜的代称“悠客”。因为“慢生活”的本质就是要让人“悠然自得”,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节奏,我们说的放慢节奏,并不是支持懒惰,放慢节奏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享受生活中找到平衡,在环保和低碳中提高幸福指数。

  慢生活需要“慢城市”。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南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慢城”高淳桠溪。别看这里名不见经传,它可是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的“国际慢城”。据介绍,所谓“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其标准要求很高,需要是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基本没有污染,没有噪音,要用绿色能源,工业也只能是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漫步在桠溪慢城,竹林深深,瓜果飘香,绿树环抱,白天不见庄,晚上不见光……这样的环境真令人心旷神怡!

  这几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快得让外国人看不懂:15年完成了英国伦敦建设了150年的地铁工程,一天建成8层楼房,几年崛起一座新城……几天前的一场大雨,让我们懂得了,在快速崛起的城市的背后有更多的需要慢慢学习、慢慢磨炼的“地下功夫”。外国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将自行车送去修理,埋怨修得太慢,修理工却对他说:“如果修得太快,很多事都无法做到完美”。

  慢生活同样也需要慢的火车。高铁当然好,但“慢车”也有慢的优势。就说从南京到北京吧,坐高铁比坐动车要多花大几百元,时间也节省不了多少。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坐动车夕发朝至,在北京一天办事从从容容,晚上再上火车睡觉,第二天早晨到南京上班,不紧不慢。高铁虽然最快只要3小时39分,就算早晨8时出发,到北京也是中午了,下午办事紧紧张张,晚上再回来,也是第二天上班,人还辛苦得多。正因为如此,高铁开通后,京沪线上还有140对普通列车在运行,旅客仍然有坐“慢车”的选择。

  快与慢,没有孰优孰劣,不存在谁对谁错,但不同的生活节奏,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思维方式。